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中語文《安妮日記》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3.8W人 

 設計指導思想

高中語文《安妮日記》教學實錄

《安妮日記》從1942年安妮13歲生日寫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納粹黨衛軍發現時爲止,記錄了她13到15歲的心路歷程。法西斯剝奪了她在陽光下散步的自由,但是無法剝奪她夢想和思考的權利。《安妮日記》所告訴人們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戰爭狀態下面對種族迫害的經歷。節選部分的內容,突出表現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教科書所選的9則日記,第一則是有關日記的說明,其餘8則或記敘事實,或抒發感想,除了描寫苦難的生活,記錄所見到的戰爭,更多的是發自肺腑的情感與思考。教學時採用“問題探討”方式進行學習。安排學生結合影片觀後感,分組合作探究,可更有效地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熱情和對世界和平的珍惜。

  教學目標

1、能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情感的思考,瞭解戰爭對少年兒童身心的傷害與摧殘,認識法西斯的罪惡暴行。

2、能把握日記真實而直接地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

3、學習安妮在困境中從不絕望、滿懷理想的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情感和思考,認識法西斯的罪惡暴行。

2.把握日記真實而直接地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蒐集資料:納粹爲什麼會如此瘋狂地迫害猶太人?

2、課文內容:注意文中相關的字音字形。

 二、導入:觀看電影《辛德勒名單》,感悟當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師:影片《辛德勒名單》是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93年拍攝的一部轟動世界的鴻篇鉅製。

1993年12月15日在美國上映,當即引起轟動。當時美國和德國總統都分別發表了演說。在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中,《辛德勒名單》一片毫無爭議地奪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六項大獎。

《辛德勒名單》一片將作爲電影史上永恆的光輝而存在,它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名字也將與這部影片聯繫在一起而永遠傳下去。

這部片子中肯定有好多情節讓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接下來,我想聽聽同學們看過之後有哪些想法?希望大家暢所欲言!

生1:很好看,質量很高。難怪拿了那麼多獎項!

生2:太不可思議了,這麼亂的時候,怎麼會還有辛德勒這樣的人?

生3:我明白了課文中第三則日記中“他們只准帶一個揹包和一點現金,就是少少這些東西,在路上也會被搶光”。

生4:我看到了猶太人被從一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的鏡頭,而且太恐怖了,看來安妮日記中記到的也是真實的。

師:看來大家在看的時候,不僅僅在看,而且也在深刻地思考。其實我覺得這部片子,也像我們寫作上要求的一樣,它的切入點很小,但反映出的問題很深刻,很尖銳。那麼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課文,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呢?或者說,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還有哪些語句,在看過之後還是不理解的呢?這樣吧,我給大家15分鐘的討論時間。要求在討論過程中,必須認真探討各自小組成員的提問,儘量的自行解決。不能有結果的,可以過會兒以小組爲單位提問,其他組答疑。

生:(15分鐘緊張熱烈地討論。)

師:巡視學生,留心學生所討論問題的深度。

學生提問舉例

第一則:“吉蒂”是誰?日記在第一則中不是寫給自己的嗎?爲什麼要找吉蒂說話?

第二則:第二則中怎麼理解“重要的市民——都是無辜的人——被關起來等候處死。”這與政治背景有關嗎?

第三則:“希特勒早就拿掉我們的國籍了。”怎麼理解?

第四則:a、我一直在想:“來了,終於來了。”體現了安妮一種怎樣的心理。

b、爲什麼說“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有賊。”純粹是種感覺嗎,還是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c、“不過現在在意大利……希望,都讓我們睜大着眼睛……”,其中都讓我們睜大着眼睛包含了哪幾層意思?

第五則:a、“我經常神經質,尤其星期天,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慘的時候。”怎麼理解這句話?怎麼理解“尤其”?

b、外面整天的轟炸,在星期天難得的一個安靜日子,爲什麼反而覺得寂靜的可怕?

第六則:a、怎麼理解“藍天”、“烏雲”、“圓圓的地方”?

b、“我們張望下面的混戰,看看這上面的平靜和美”這怎麼理解?

第七則:“三百五十架英國飛機……”。是細節描寫嗎?這是不是通過例子來表現戰爭的可怕?

第八則:a、開頭說:“我們經常滿懷絕望地問……”與結尾處“有此種種,我爲什麼要絕望”矛盾嗎?爲什麼?

b、“我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芸芸衆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怎麼理解?

c、爲什麼說“將我們躲藏在這裏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和浪漫。”怎麼理解?

d 、“碰到最危險的時刻,……就在這裏。”怎麼理解其中的“必須往它們出沒的一面看,並且笑一點”?“唯一的理由”到底指的是什麼?

第九則: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作爲一個只有13歲的小女孩,是什麼力量使它有如此堅定的信念,抱有如此大的希望呢?

師:好,時間到。剛纔我們的討論非常的熱烈,這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我們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同時也能體現出同學都是很有思想的。當然我也認真地聽了一下個別小組討論的問題,其中高質量的問題也真不少。接下來,我想請各組把你們還沒有討論出結果的一些問題,自行提出來,或者說在你們討論時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請派一位代表提出來,看看我們其他小組能否解答。下面那一組先開始?

生:[組8問] 怎麼理概括《安妮日記》的主旨?

師:這個問題我看來分量還不小,我們平日看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對文章主旨的提煉還是非常必要的,那麼哪組同學可以來試着回答他?

生:[組12] 我認爲這是一部反戰題材的作品,應該從這一角度來考慮。我認爲,這一作品的主旨在於控訴納粹德國發動戰爭和屠殺猶太人的罪行。

師:還有哪組要補充的?你們這組有什麼補充?

生:[組3] 我認爲除了控訴,她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對自由與和平的渴望。

師:怎麼樣?同意嗎?

生:同意!

師:我想概括這類作品的主旨,有以上兩點也是基本完整了,那麼再加上作品所反映的主要事件,這樣,我想就會更加完美了。那其他小組還有哪些問題呢?

生:[組3 ]怎麼理解第八則中所說的“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芸芸衆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不然,許多人民的'民族早就起來反叛了!人心裏有一種毀滅的衝動,發怒、殺人的衝動。除非所有人沒有例外都經過一場蛻變,否則還是會有戰爭,苦心建設、培養和種植起來的一切都會被砍倒、摧毀,然後又從頭來過!”

師:這個問題不錯,說實話,我看的時候也思考了一番。那麼哪組可以回答?可以從哪個角度來回答?

生:(沉思。)

師:我想安妮雖然無法回答,卻一直在思考戰爭的根源,並且認爲“除非所有人沒有例外都經歷過一場蛻變,否則還是會有一場戰爭。”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贊同這一觀點?爲什麼這麼說呢?

指導:(1)這裏強調“所有人”,照應了前文的芸芸衆生的罪過和戰爭發動者的罪過一樣

大這一見解;說明要接受蛻變的是所有人,而非幾個戰爭狂。

(2)這裏的“蛻變”是個比喻的說法,意思是說所有的人都必須徹底改變思想,認識到戰爭是所有參加侵略行爲的人的罪行,並且每一個侵略者在接受着那無情的折磨,所以無論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蛻變這種內在的根源,人類遲早還要受到戰爭狂魔的迫害。

師:那麼這裏的“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芸芸衆生的罪過和他們動者的一樣大”又怎麼理解呢?

生:[組7] 歷史書上說,戰爭其本身也是政治的一個極端。

生:[組12] 戰爭是當時的資本家爲了爭奪經濟利益而引發的。

師: 其實,習慣說法是把戰爭說成“政客和資本家”的利益之爭,把戰爭作爲一小撮政客資本家出於私慾而造成的罪惡,而忽視了人民應當負的責任。這在安妮那樣具體的受害者看來,是難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趕進毒氣室或是對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開槍,在一個城市制造幾十萬人的大屠殺,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資本家親手所爲,而是各個國家普通的勞動者,以及來自民衆的普通士兵做出來的。這是隨着探討深入時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

安妮作爲納粹排猶的受害者,她的思考非常深刻。

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專政的時候,這些國家受矇蔽的工人、農民和商人是支持政府的。在有組織的瘋狂屠殺猶太人的行動中,很多是來自德國社會底層的普通工人、農民和商人。如果僅僅把戰爭歸咎於統治階級,就無法實現民族的反省,人民沒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戰爭的再次發生。

師:還有哪些問題?

生:[組4]怎麼理解“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在人內心裏其實是善良的”?

師:有哪組同學可以回答?

生:[組10] 安妮相信,世界上還是好的人比較多,正義最終能夠戰勝邪惡。

生:[組15] 安妮才13歲,我認爲她不可能考慮到那麼深。

(學生爭論)

師:其實,我認爲,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得出人的內心世界是邪惡的這一結論,那麼這是不符合她的思想邏輯的。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罪惡的戰爭必將終止,人民也將覺醒,從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後所獲得的幫助,從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來看,她認爲正義能夠戰勝邪惡,善良能夠戰勝野蠻,這是很正常的。

師:剛纔以上的三個問題,我認爲同學們都提的很有深度,這說明我們都已積極思考了。那麼對這篇文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生:(表現比較輕鬆了。)

師:那麼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這篇文章的開頭,這些日子是安妮的“胡思亂想”嗎?

生:不是。

師:安妮僅僅是一位13歲的女生嗎?我們再看看她的這張照片,看看她的眼睛。如果你是安妮,你想對自己說些什麼呢?你想告訴讀者什麼呢?你想告訴世界人民什麼呢?你從安妮身上學到了哪些呢?

這些問題,我留給大家,作爲課後思考作業。

[下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