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上冊《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範文

本文已影響 2.13W人 

【學習目標

高一語文上冊《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範文

1.複習新聞知識。

2.瞭解特寫消息與一般消息的異同。

3.學會分清新聞事實與背景,理解兩者結合交錯使用的妙處。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迴歸視頻資料.

2.課件

【教學重點】

1、學會分清新聞事實與背景,理解兩者結合交錯使用的妙處。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過程

導語

香港迴歸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爲了記下這一大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今天,我們就讓這篇著名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一、複習新聞知識

1、什麼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羣衆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麼?

五個“W”和一個“H”即:

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構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爲導語。

3〉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後,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爲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人深思,給人啓迪。

二、感悟(五分鐘閱讀課文;看香港迴歸照片。)

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找出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

(2)主體部分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寫了哪些場景?請圈點出來

4時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

7時45分,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三、精讀課文:

1、新聞報道中往往要交代有關的背景材料,試找出課文中運用的背景材料,並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歷史事件的回顧,港督府的修建,英國統治香港的天數,英國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準確的記載,雖然只寫了一天中發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歷史跨度,今昔對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深化了主題。

2、對比這兩句,哪句話更合適,爲什麼?

①隨着末任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成爲歷史的陳跡。

②香港迴歸,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佔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同時也標誌着英帝國的太陽在中國的領土上空永遠落下了。

①語言的含蓄,英國結束殖民統治,中國人揚眉吐氣。

四、合作探究——品析課文精妙

1、哪個標題好,爲什麼?

①別了,不列顛尼亞

②英國撤離香港,結束統治

①好。(1)句式倒裝,更能表達感情。香港迴歸,中國雪恥。

(2)虛實結合,匠心獨運,了無痕跡。“實”指“不列顛尼亞”號遊輪離開香港。“虛”指英國結束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2、下列兩句哪個表達效果好,爲什麼?

①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

②4時30分: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降下旗杆。

①從視覺角度、聽覺角度去進行描寫,更細緻生動,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國人揚眉吐氣;更能體現香港迴歸的主題。

五、拓展運用——堂上練習

給下面這則消息擬一個題目(能概括主要內容,不超過12字)。

昨天,北京大學進行了自主招生考試。有考生告訴記者:“題目新,題型新。比如語文第一題用拼音默寫宋詞,挺新鮮的,從沒這麼考過。還有對對聯,給‘九天攬月華夏英豪馳宇宙’對出下聯,挺有意思的。”除筆試外,考生還必須參加由北大教授組成的專家組面試,在15分鐘面試時間內自我陳述並抽籤答問,以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板書:

1、描寫清新的可視性

細緻現實場景的描寫生動的可聽性

2、語言

含蓄。用事實講話:現場與背景相結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