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晏子治東阿》優質教案彙總

本文已影響 1.51W人 

  《晏子治東阿》教案一

《晏子治東阿》優質教案彙總

  一、新課導入。

簡介《晏子使楚》的故事

 二、瞭解情節。

春秋時期,齊國名臣晏子受命治理東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實地調查,瞭解民情,制定方案,親自指揮修築道路,開墾荒地,維護社會治安,淨化民俗民風,懲治懶人惡人,處事不卑不亢……。經過三年的精心治理,東阿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百姓樂業,一派興旺景象。而此時,許多“佞人”四處告狀,訴晏子治理不力,沒有政績,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齊景公召見說:“我以爲你有才能纔派你去治理東阿,可你越治越亂,實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職務。”晏子沒有強辯,而是請求齊景公再給他一次機會。此後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懲治懶人惡人,決獄斷案,袒護豪強,甚至營私舞弊、欺上瞞下,但讚譽之聲卻傳遍了全國,齊景公亦欲獎賞他。最終,晏子以自身的行爲,告誡齊景公“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則天下治平,百姓和集”。也就是說,判斷一個人是否忠誠、賢能,不能憑個人好惡,道聽途說,而應客觀公正、準確評價,才能慧眼識才、知人善任。

  三、 通讀課文,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及解釋。

A、景公召而數之曰。 數:責備

B、而君反以罪臣。 罪:責怪

C、倉庫少內。 內:交納

D、便事左右。便:能言善變。

E、三年不治,臣請死之。死:爲動用法。F、屬託不行,貨賂不至。屬:同“囑”

G、並曾賦斂。曾:同“增”。

H、寡人無復與焉。與:參與,干預。

四、 結合課後練習四,辨析“而”的用法。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爲“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爲“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爲“就”“接着”,或不譯。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爲“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爲'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爲“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

1、結構:晏子治東阿三年——召而數之——請改道易行——迎而賀之——晏子論道——景公席而謝之

宴子治東阿

前:民無飢者――好,被責備

後:飢者過半――差,受恭賀

人物形象:智慧多謀,能言善辯。

  六、拓展思考。

1:景公爲什麼對晏子的評價會出現偏差呢?

明確: 齊景公只聽信近臣對晏子的評價,導致他在評價晏子時出現了失誤,告誡齊景公也啓發後人——評價人(考覈官員是否盡職盡責)要客觀公正,不能偏聽偏信,不作實際調查研究就輕下結論。

2:你認爲晏子的這種進諫方式好不好?

明確:晏子的此次勸諫是以東阿百姓的幸福、國家的安危、甚至是踐踏國家的法律爲代價的,實在是難以恭維。事實上他是很能言善辯的,爲何不用己之所長去勸諫景公呢?

 《晏子治東阿》教案二

(一)導入課文,解題。

《晏子使楚》一文展現了晏子作爲外交家沉着冷靜、能言善辯的一面,今天我們學習《晏子治東阿》來了解晏子作爲地方官的另一個形象。

文題交代了人物與事件,“治”是全文脈絡的關鍵,以“治”爲線索梳理全文。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朗讀課文,注意易讀錯字的讀音和通假字的讀音。

 (三)翻譯課文,落實字詞,讀懂內容。

結合註釋,學生互相交流,疏通文句,翻譯課文,歸納以下文言字詞和句式。

1.通假字:

⑴ “屬”通“囑”,囑咐 ⑵“曾”通“增”,增加

⑶ “內”通“納”,繳納,納稅 ⑷“闢”通“避”,退避

2.重點實詞:數、加、強、與、謝、屬託、貨賂

3.詞類活用:

⑴加大誅於子:動詞用作名詞,責罰 ⑵臣請死之:爲動,爲……而死

⑶以利貧民:使動,使……獲利 ⑷反以罪臣:名詞用作動詞,怪罪

4.古今異義:加大、不治、明年、不行、倉庫、左右、再

5.特殊句式: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主謂倒裝)

寡人將加大誅於子(狀語後置)

東阿者,子之東阿也。(判斷句)

(個別學生翻譯課文,並指出重點的文言字詞與句式,其他學生補充,老師指導歸納)

  (四)品讀課文,把握文意。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篩選信息,理清文脈。

請從原文中找出晏子兩次治理東阿的方法、效果、景公的態度、晏子的對策。

(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寫作)

 (五)合作探究,挖掘內涵。

1.爲什麼晏子治理東阿“民無飢者”時景公卻要責罰他,而“飢者過半矣”時景公反而“迎而賀之”?

提示:齊景公只聽信近臣對晏子的評價,而近臣是通過收受賄賂來評價地方官員的,導致景公在評價晏子時出現了失誤,告誡齊景公也啓發後人——評價人(考覈官員是否盡職盡責)要客觀公正,不能偏聽偏信,不作實際調查研究就輕下結論。

提醒學生——評價事物應客觀合理。

2.晏子將東阿亂治一年來勸諫景公的方式是否合理,爲什麼?

(學生討論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一方面,晏子的進諫用事實讓景公懂得了如何去辨識人才,評價官員;另一方面,此次進諫是以東阿百姓的幸福、國家的安危爲代價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提醒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3.你認爲景公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語言的語氣,結合人物的動作“召而數”、“迎而賀”“下席而謝”分析人物的形象。)

提示:

(1)景公關心國家地方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國君。

(2)景公充分信任自己任命的官員,晏子前治東阿“亂”要求再治三年時,景公欣然應允,知晏子後治東阿“善”後,不計前嫌主動“迎而賀”。

(3)景公具有君王的氣度,雖然也有被近臣矇蔽誤會地方官員的時候,但是面對晏子的直言進諫,在事實面前敢於承認錯誤,可見其胸襟開闊。

4. 讀史可以鑑今,請談談自己從《晏子治東阿》這一故事中得到的啓示與感悟。

提示討論的角度:

(1)從景公、晏子、權臣、民的關係,談談執政是爲百姓負責還是爲少數權臣負責?

(2)“人治”與“法治”孰優孰劣?

……

(開放性討論,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價值,學會用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總結全文:從《晏子治東阿》這個故事,我們看到了古典文學作品微言大義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能夠走進經典,品味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六)課外作業。

1.請同學們查閱工具書,完成課後練習第四題,掌握“而”字的用法及意義。

2.推薦閱讀《論語》、《左傳》、《史記》等經典古典名著。

 附板書:

《晏子治東阿》

晏子 景公

前:民無飢者 召而數

對比

後:飢者過半 迎而賀

(勸諫要有法) (評價要客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