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1.78W人 

教案是教師爲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爲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通用10篇)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認識漢樂府民歌主要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是古代詩歌發展史上重要階段。認識本詩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學習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衝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3.學習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教學設想

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具有相對完整的情節,詩中人物的對話極富個性,擬採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進而理解全詩主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樂府詩,簡介本詩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讀全詩,把握全詩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記得,《木蘭詩》選自何處?

提示:北朝民歌。

師:單元知識短文指出:“兩漢及南北朝是古代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古樂府民歌是文學史上的珍品,《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齊名,與之並譽爲“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這是迄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敘事詩有相對完整的情節,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板書課題)

1、什麼叫樂府呢?樂府詩是指一種樂的古詩,因傳自樂府官署而得名。樂府原爲漢武帝劉徹設置的音樂機關,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用於朝廷典禮和宴會上演唱。這些歌謠和文人的詩歌,後來就叫“樂府詩”,成爲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歷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樂府詩的範圍逐漸擴大,一些雖未合樂而襲用古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的作品,也統稱爲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以備朝廷之用。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3.學生默讀“預習提示”,思考問題。

①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詩歌的發展,《孔雀東南飛》與《詩經》、《涉江》有什麼不同?(《詩經》、《涉江》是抒情詩,《孔雀東南飛》是敘事詩。)

②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作者怎樣來表達主題思想的?

(通過塑造焦仲卿、劉蘭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人物對話。)

敘事詩和抒情詩的主要區別在於:抒情詩,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敘事詩藉助於故事情節塑造的人物形象,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詩歌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循着敘事詩這條表達主題的線索,來讀這一首長篇敘事詩。古詩也常常寓抒情於敘事。

二、初讀。

1.圈畫出讀不準的字,不理解的詞及古今異義的詞。

2.找出文中的十九個“相”字。(只作上記號,備用)

3.標出全詩各自然段序號。

4.對照小序及書下注釋讀懂全詩。

三、把握情節。

1.你能用一句話概括本詩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起因、經過、結果嗎?

例:東漢末期建安年間廬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後拒婚不嫁與仲卿雙雙殉情。

2.本詩共有33個自然段,具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請按開端——發展——再發展——高潮——結局理清全詩情節。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第(1)段—(2)段 開端

第(3)段—(12)段 發展

第(13)段—(22)段 再發展

第(23)段—(32)段 高潮、結局

(33)段 尾聲

(此時學生如未將第1自然段單獨列出,教師不必強加,待到最後研讀時再解決第1自然段的起興問題。)

3.師:請爲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內的層次)擬一小標題。

“蘭芝自訴”——“蘭芝遣歸”——“蘭芝拒婚”——“蘭芝殉情”——“合葬化鳥”

四、朗讀全詩(教師大聲帶讀,學生跟讀)。

注意讀準:箜篌、襦、葳蕤、躡、玳瑁、璫、誓(愆) 便 (pi á n)言、 否 (pǐ)泰、鵠、幡、驄、齎、鮭

五、同桌互譯。

譯前提示一:正確正確“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義複詞。揣摩的竅門是根據句意、文意理解偏指義。

提示二:注意有些詞的古今意義差別。如:“自由”,今義爲“自由自在”,古義爲“自作主張”;“可憐”,今義爲“值得同情”,古義卻可作“可愛”講;“卻”今爲轉折連詞,古義卻有“退”,“回頭”義;“要”今義爲“需要、要求”,古義卻可作“約定”講;“適”今義爲“適合”,古義“有“剛纔”義;“勞勞”今不用,古義作“悵惘若失”講;“奄奄”今義作“氣息將絕”講,古義卻可作“暗沉沉”講。

六、作業。

課後整理本詩中“相”、“謝”、“見”、“迎”、“自”、“適”的用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本詩所用的鋪陳、比興表現的手法。

2.瞭解本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塑造人物的手段。

辨析詞義

以設疑、析疑、釋疑的方式,分析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漢樂府常用的表現手法:賦、比、興。

1.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遊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爲什麼?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爲全詩製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悲劇氛圍,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這是《詩經》中常用的“興”,託物起興。第1段可獨立爲“序曲”。

2. 第2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明確: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就是細緻鋪敘,稱爲“賦”。

這裏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爲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明確:第13段是第2段內容的重複,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妝”,着意裝飾,穿的,戴的,披的,掛的,都一一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臨事不亂、從容鎮定、極端倔強、可愛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反襯封建勢力的罪惡,又爲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妝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初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3.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體、喻體有哪些相似點?

提示:寫蘭芝美,用“削蔥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紅潤。寫他們對愛情忠貞,用“磐石”喻仲卿的堅定,用“蒲葦”喻蘭芝的柔韌。

小結:賦、比、興是樂府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它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學習樂府詩時應予以重視。

4. 本詩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來表現現實生活本質的,主要用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爲什麼在尾聲中又寫了“化鳥”一節呢?這豈不破壞了全詩的統一風格?

提示:最後一節“化鳥”表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封建制度的抗議和嘲弄,與全詩的主旨,歌頌忠貞不渝愛情及對壓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這一節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 如果說《詩經》中的民歌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的源頭,屈原的《涉江》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那麼,《孔雀東南飛》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中間敘述焦、劉愛情悲劇,則多用現實主義描寫手法。統觀全文,作者使開頭、中間、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這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傑作。

佈置作業

給家裏人講述故事《孔雀東南飛》。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敘事詩表現主題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焦仲卿。

1.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主要塑造了哪兩個人物?

焦仲卿和劉蘭芝

2.從上文語言和語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樣一個人?

1 ).聯繫上下文,理解“黃泉共爲友”的含義。

明確:在揭示了婆媳之間的矛盾後,焦仲卿明確地表示要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以此來向焦母求情。說明仲卿對愛情的珍惜和忠貞。

2).聯繫全文,理解“黃泉共爲友”。

明確:①向焦母求情時,仲卿表示與蘭芝永不分離的決心:“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

②在焦母的壓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則表示了他堅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變初衷,對幸福生活還存一線希望:“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④在送別蘭芝的途中,仲卿還是信誓旦旦:“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⑤在得知蘭芝改嫁的消息後,一線希望已絕,他毅然表示:“吾獨向黃泉!”

⑥蘭芝已死,活着又有什麼意義?於是他——“自掛東南枝。”

由此可見,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後來的一切活動,都發端於“黃泉共爲友”。可以想見當初說這句話時,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愛情破滅,就以死相抗!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黃泉共爲友”。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並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裏,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小結: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對語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就越豐富。那麼,我們對作品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總結焦仲卿的形象:忠於愛情,對幸福生活熱烈追求,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充滿叛逆精神

二、試分析劉蘭芝的形象。

激發思考:

1)、爲什麼劉蘭芝提出自譴:(閱讀第二節)

一是因不堪凌辱(妾不堪驅使)

二是因深知譴歸之勢不可挽回(徒留無所施)

簡析:

焦母的故意挑剔(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使蘭芝深感“君家婦難爲”,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來(便可白公姥,及時相譴歸)。此句道盡了平時的忍辱負重和迫不得已。激憤之情,溢於言表;難言之隱,盡含其中。

2)、劉蘭芝離別前我何要“嚴妝”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閱讀第9節)

一表現了她大家閨秀的風範,她是“嚴妝”而來,所以“嚴妝”而去,表現了冷靜、沉着、鎮定的性格;

二①是突出“精妙世無雙”的妝束美、容顏美、姿態美的讚美;

②也是對扼殺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譴責和示威;

③ 表現對焦仲卿欲去不忍的矛盾心理。

3)爲什麼劉蘭芝還要去辭別驅譴她的焦母?(閱讀第10節)

這表明劉蘭芝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和教養,有禮有節,舉止得體。使焦母所說的“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成爲無稽之談

4)劉蘭芝辭別焦母不落淚,而辭別小姑“落淚連珠子”表現她什麼樣的思想性格?

表現劉蘭芝的善良(對小姑) 表現劉蘭芝的堅強(對焦母)

5)劉蘭芝既然抗婚,爲什麼還要允婚?(閱讀第19-20節)

首先,蘭芝殉情之意早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其次,允婚可以避免劉兄的糾纏不清,否則,連最底的殉情的願望都實現不了。

第三,從寫法上,這是巧妙伏筆:允婚自然引出太守豪華的備婚,便達到擡高劉蘭芝的身價,加強故事的悲劇色彩。

6)分組討論、性格概括

劉蘭芝:

1、形體美:足、頭、腰、耳、指、口、步---精妙世無雙

2、品質美:勤勞:與丈夫別;善良:與小姑別;達禮:與婆婆別

3、精神美:反抗性焦母劉兄 剛強

從其可以看出劉蘭芝:外柔內剛、知書達禮、忠於愛情

在小康人家生長起來的有主見的女子。

總之,劉蘭芝是一個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忠於愛情的人。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和兇殘,她無所畏懼。她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

三、學生歸納這首詩的中心思想。

1、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控訴。

2、對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反抗精神的讚美。

3、對珍惜美好婚姻、愛情、生命的願望。

四、發散思考。

幾百年後,一個叫梁山伯的寒士,一個叫祝英臺的士家女子,兩情相悅卻有緣無份,演繹了一出無奈的“化蝶”

又幾百年後,一個叫沈園的地方,一個叫陸游的詩人,娶了一個叫唐婉的女子,伉儷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對神仙眷屬。然而,這一切,並不隨陸母之意,逼迫夫妻離異。幾年後的一個春日,陸游滿懷鬱悶踽踽獨遊,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陸游滿懷傷感,詞成《釵頭鳳》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鬱而亡。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偏義複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教學難點: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二、簡介有關文學常識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東郯城人。南朝陳文學家。少好學,八歲即能文,博涉經史,有口才。樑時,官東宮學士,兩次出使北朝。入陳,歷仕尚書左僕射、丹陽尹、中書監等職,主持朝廷重要文書的草擬。其詩賦皆yin靡綺豔,與庾信同爲宮體詩代表作家,時人稱爲“徐庾體”。編選《玉臺新詠》十卷,是現存我國較早的詩歌總集之一。

《玉臺新詠》成書於樑代。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所收詩歌上自漢魏,下迄樑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爲《文選》所收者六十九篇。選詩範圍較狹窄,多敘男女閨情,但也不乏傑作,如具有反封建禮教的積極主題和高度藝術成就的我國第一首成熟的長篇敘事詩《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後世或題作《孔雀東南飛》)即最先見於此書。

此詩作者不詳。

2.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3.漢代樂府與南北朝樂府

4.“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5.《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6.《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三、結合小序簡介本文故事情節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爲基礎創作的。

四、導讀全詩,把握情節和人物

課文較長,重點引讀,理清情節線索,鑑賞人物對話。

故事梗概: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蘭芝回到孃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爲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五、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註解通讀一遍

解決下列問題:

1、基本解決翻譯問題;

2、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衝突的變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對話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課時

一、結合課後練習一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託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後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爲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爲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對話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爲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自尊,果斷,不爲威逼所屈,也不爲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自尊

“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舉身赴清池”-果斷

“新婦起嚴妝,”-鎮定,莊重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於愛情,忍辱負重,但比較懦弱,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極端蠻橫無理,一味獨斷專行。勢利。

“何乃太區區”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想從許”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爲婦死,貴賤情何薄”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三、文章的表現手法

1、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2、鋪陳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談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爲君婦

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

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3、起興和尾聲

四、佈置作業:

歸納“謝”“相”“見”“迎”等字在不同情況下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本文的偏義複詞、古今異義詞。

第三課時

一、本課知識展示

學生展示歸納的“謝”“相”“見”“迎”等字在不同情況下的意義和用法,本文的偏義複詞、古今異義詞。

二、本課釋疑,包括課後練習及“咬文嚼字”

三、總結已學課文

從形式、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思想內容等方面分析、比較《詩經》兩首、《離騷》節選和《孔雀東南飛》

參考:《靜女》四言爲主敘述現實主義愛情

《氓》四言敘述現實主義婚戀

《離騷》雜言(騷體)抒情浪漫主義政治

《孔雀東南飛》五言敘述相結合愛情

四、佈置作業

補充解釋詞義

[相]:(1)作副詞,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代“你”);②及時相遣歸(代“我”);③還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將(代“她”);⑤誓天不相負(代“你”);⑥不得便相許(代“你”);⑦登即相許和(代“它”);⑧躡履相逢迎(代“他”);⑨悵然遙相望(代“他”);⑩誓不相隔卿(代“你”,與“卿”復指)。(2)作副詞,表示互相,彼此。如:①相見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應;④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⑤仰頭相向鳴;⑥黃泉下相見。(3)作名詞,相貌。如:兒已薄祿相。

[見]:賤妾留空房,相見(動詞,見面)常日稀;轉頭向戶裏,漸見(副詞,被)愁煎迫;蘭芝初還時,府吏見(指代副詞,指“我”)丁寧。

[適]:適(剛纔)得府君書;處分適(適合)兄意;始適(出嫁)還家門。

[謝]:謝(辭別)家事夫婿;多謝(勸誡)後世人;阿母謝(推辭)媒人。

[令]:縣令(長官)遣媒來;便言多令(美好)才;豈合令(您)郎君;莫令(使)事不舉。

[自]:我自(本)不驅卿;本自(本自,本是)無教訓;自(即)可斷來信;葳蕤自(且,還是)生光;自(其)名秦羅敷;自(其)名爲鴛鴦;好自(親自)相扶將;物物各自(助詞,無義)異。

通假字:終老不復取(通娶);箱簾(通奩)六七十;恐此事非奇(通宜);摧藏(通髒)馬悲哀;蒲葦紉(通韌)如絲。

偏義複詞:便可白公姥(偏指溲婆),及時相遣歸;晝夜勤作息(偏指作),伶俜縈苦辛;我有親父兄(偏指兄),性情暴如雷;我有親父母(偏指母),逼迫兼弟兄(偏指兄)。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以中國著名古典詩篇爲題材譜曲的器樂作品——《孔雀東南飛》使學生體會理解音樂與詩歌的親和性。

2、結合詩歌更好的理解音樂,通過音樂也可以加深對詩歌的掌握,提高學生器樂作品欣賞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欣賞《孔雀東南飛》樂曲,讓學生結合詩歌分段欣賞樂曲。

難點:理解樂曲如何表現原詩的內容。

教學模式

聯想式——感情式

教學過程

1、導入:播放學生熟悉的旋律《梁祝》,用《梁祝》的相似點引出《孔雀東南飛》

[利用熟悉旋律作引子,既可以複習以前的知識,又便於對新內容的掌握,讓學生可以聯繫着記憶]

2、引出課題:板書:音樂與詩歌

回顧前三課的內容均爲聲樂作品,引出爲詩歌譜曲的器樂作品——孔雀東南飛。

3、介紹知識點

A、回顧協奏曲的概念

協奏曲:原名爲“競奏曲”指管絃樂隊與獨奏樂器想協奏的樂曲,它既像其他交響音樂一樣擁有管絃樂隊的強大力量和豐富色彩,又有獨奏樂器的輝煌技巧,深受人們的喜愛。

古箏協奏曲是以古箏爲獨奏樂器的協奏曲。

B、介紹樂器古箏

古箏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屬於絃樂器族,它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開始廣泛流傳。

古箏構造分爲:琴身(由共鳴箱和支架構成)和琴絃系統(包括琴絃、絃軸、前樑、後梁和音柱)兩大部分。

C、範奏一段古箏請生分析音色

古箏的音色在低音區低沉渾厚,高音區清越剔透,中音區則珠圓玉潤,極爲悅耳。

4、回顧《孔雀東南飛》的故事情節

請學生仔細回顧並敘述《孔》的故事情節

5、逐段欣賞分析

第一段:引子、第一主題、第二主題

在樂隊與古箏以慢板速度奏出抒情的引子後,深情、優美的第一主題和流暢、歡躍的第二主題,表現男女主人公原本是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過着幸福、平靜的生活。

[提示學生注意,第一段音樂所描繪的是書上沒有詳細提到的,但音樂卻爲何如此詳細的描繪]

第二主題

通過突然轉調和散板節奏,古箏奏出情緒悲痛的旋律短句預示平和的家庭出現風波。

[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理解音樂所刻畫的場景]

第三主題

這段音樂集中表現出哀傷和憤怨的情緒,帶有過渡性質

第四主題

音樂激昂,表現劇烈的矛盾衝突,把音樂引向高潮

[讓學生仔細欣賞後討論,本段音樂所描繪的故事情節,充分發揮聯想能力]

第五主題

古箏在樂隊支持下,以流動的華彩音型奏出這段感情強烈的歌唱性旋律。接着再現第一段的第一主題,使全曲首尾呼應。樂曲最後結束在寓意深長的泛音上,表達了人們對這對恩愛夫妻的追念和深切的同情。

[學生在瞭解結局基礎上再傾聽音樂,更深得體會音樂所表達的內涵]

總結

人的一生所能經歷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與音樂之中,我們的人生就會豐富了許多許多,通過這首作品,也告訴我們人間最可貴的就是真情。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於和一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

2.瞭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以情感朗讀貫穿課堂始終,進行“讀中品,品中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嘆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着。是什麼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的世界。

二、解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峯,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誌。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於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爲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爲“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教師引導

學生在幾處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讀中深入體驗、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鑑賞、剖析人物形象(以劉蘭芝爲主要探究對象)

1.展示多媒體課件,在畫面、文字、音樂背景中,教師範讀““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一段。

2.指導學生朗讀此段。(讀出節奏、語調、重音;讀出服飾之美、體態之美、風度之美)

3.在多媒體畫面中,師生反覆朗讀。

4.設計問題,進入本節課中心環節:

(1)劉蘭芝是在怎樣的情景中“起嚴妝”的?

探究討論:被婆婆無理遣歸之前。

(2)“被遣”是在貞潔至上的封建社會中是對女子極大的侮辱,而劉蘭芝面對巨大的心理打擊,卻能精心打扮自己,體現了她怎樣的獨特個性?

提示:品讀蘭芝個性化語言,是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挖掘其鮮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徑

5.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後思考:劉蘭芝不願意離開焦仲卿,但爲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爲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爲之的反抗行爲。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着由同學品味前後語氣上的差異。)

思考:從蘭芝與焦母告別的話語中你讀出了她怎樣的性格?

明確: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統一的。從品讀中,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幹、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舉止得體的蘭芝。

(3)品讀遣歸之後蘭芝與劉兄的對話。

a.朗讀評價:

あ僭謖庖徊糠幟諶藎着重表現了蘭芝兄長這個人物,作者主要是通過他的語言來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學生誦讀劉兄的語言,分析其性格特徵。

明確:劉兄只有七句話,但這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雲?”短短几句,把一個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蘭芝是忠於愛情的,爲什麼最後還是允婚了?你能再現畫面,推斷蘭芝當時的心理嗎?

(4)品讀蘭芝與焦仲卿的三處精彩對話。

a.被遣之前

b.夫婦誓別

“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願,而是逼迫,這就爲後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爲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c.夫婦訣別

分組朗讀,比一比哪一組最能讀出人物的真實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導下,學生自由品讀。

四、小結

五、作業:

1.課後深入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2.總結文章中的重點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爲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一、從詩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蘭芝和仲卿走過了怎樣的人生之路。

探究問題:

1.小序爲什麼稱劉蘭芝爲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爲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2.序言中有3個“之”,分別由“逼”“聞”“傷”引出,這裏的3個“之”個指代什麼?3個動詞各起什麼作用?

明確:概括情節: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聞”說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後人。

二、抓住詩歌所敘蘭芝和仲卿人生命運的關鍵處進行設計,來理解“社會環境、人物性格、悲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係,加深對這一悲劇意義的理解。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儘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願;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脫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戶?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爲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戶之根基;如果脫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着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爲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願,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4.面對兄長的威逼利誘,蘭芝一口應婚,這與她對母親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爲什麼?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徵,也是蘭芝忠於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爲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爲她對阿兄的性格爲人瞭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仲卿聞聽蘭芝再婚,趕來相見,要求學生集體朗誦“府吏聞此變……自掛東南枝”這一部分,體會兩人的生死愛情,討論:蘭芝和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蘭芝死時毫不猶豫,仲卿卻“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樹下”之後才“自掛東南枝”,爲什麼?

明確:二人的行爲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於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提問:詩歌的結尾處寫蘭芝、仲卿魂化爲鳥、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象這樣的結尾,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很常見,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學們可討論一下,這樣寫表達了人們什麼樣的願望?

明確:寄託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願望。

三、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分析總結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的性格特點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爲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爲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於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着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瞭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於愛情,“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着蘭芝,所以寄希望於“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後,敢於違背“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結:

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於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五、研討文章鋪陳起興的寫法。

1.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麼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爲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着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2.蘭芝嚴妝:運用一連串的誇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六、課文小結: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敘事詩的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起伏跌宕,表現了民歌作者在敘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衆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徵,有的已成爲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於詩中多運用的比興、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和精當的處理分寸,更是值得我們借鑑。

七、佈置作業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賞析這首詩歌的人物形象和特點,以及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過程與方法】學生在啓發式教學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中學習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瞭解人物美以及愛情美。

【教學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三、教學方法

互動教學、啓發教學、探究式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願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然後導入本課。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纔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並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後感

明確:悲傷、哀怨(等)

(三)深入研讀

1.大家讀了文章,知道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麼仔細閱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爲君婦,心中常苦悲”的內容分析。

明確: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2)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

明確:一連串誇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的美貌,以及被逐離焦家前的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側面烘托對她命運不公的譴責。

(3)蘭芝再嫁時候的狀態又是麼樣子的呢?。

明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無疑都反映了劉蘭芝的善良。

2.(討論)大家想一想,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明確:“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自掛東南枝”。

說明:焦仲卿重情重義,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爭取。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製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麼特點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焦母蠻橫無理、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出愛情的美麗和忠貞。

(四)拓展延伸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爲什麼要把蘭芝休了呢?

明確:《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所以劉蘭芝被休。

呈現方式:你們有什麼感悟,各抒己見。

2.被休後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爲什麼還要“舉身赴清池”呢?還有焦仲卿的“自掛東南枝”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昇華,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這首曲子(放樂曲)一樣。

作業:瞭解陸游與唐琬的故事。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6

設計說明

1、指導思想

本設計依據我校推行的人本教學理念,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研讀文本,從詩歌的形式、內容、思想三個方面展開研究。讓學生學會研究,舉一反三,給予學生自主性、獨立性,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達到語文閱讀教學“立人”的目的。

2、教學設想

本課出自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本單元節選了先秦到南北朝的詩歌作品,本課是漢樂府五言詩,之前的分別時《詩經》的四言詩、騷體詩,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鑑賞經典作品的同時,瞭解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歷程。與單元編者的意圖相一致,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劉蘭芝人物形象賞析、封建禮教、專制家長摧殘青年男女愛情的主題探究以及漢樂府對《詩經》的繼承發展的研究。通過本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樂府五言詩在詩體形式方面變化的理解,它在詩歌發展中承前啓後的的作用。

3、本設計的特點

(1)利用學案充分落實課前預習。本的篇幅較長,語言接近口語,而且註釋詳盡,學生容易讀懂文意,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對於文中出現重要的文言知識點,我們利用學案(學案爲我校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編寫而成,本課學案附在後面)分類梳理以練習題的形式呈現,讓學生獨立完成,在教師批閱完畢之後下發答案,這樣做使預習更加紮實。教師針對疑難問題略作指導即可,文言基礎知識通過學生自主預習的方式得到了有效地落實,

(2)體系化。設計從兩個角度展開,將文章納入到兩個體系之中,第一課時進行劉蘭芝人物形象的賞析,並將其納入到中國文學塑造的女性體系之中。第二課時賞析寫作形式、手法,並與《詩經》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樂府五言詩的特點及其承前啓後的作用。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建立體系的思想,對中國文學有整體性感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實詞、多義詞、偏義複詞、古今異義詞等,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劉蘭芝人物形象。

3、掌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

4、瞭解四言詩與五言詩的不同。

5、瞭解樂府詩歌的常用表現手法賦、比、興。

過程與方法:

1、提高分析問題、表達觀點的能力。

2、增強合作意識。

3、提高質疑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封建家長制對青年男女的摧殘,尊重婚姻自由。教學重點:瞭解劉蘭芝人物形象,掌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手法。

2、瞭解四言詩與五言詩的不同。

教學時數

兩課時

課前預習(這部分在學案中得到體現,學生在課前完成。)

學生初步讀懂文章,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並且完成以下目標:

一、讀準字音,掃除詩文中的文字障礙。

二、釋詞。學生在閱讀本詩時,對以下三類詞理解容易產生歧義。請學生歸納總結本文的文言常識知識點。

(1)古今異義。

(2)一詞多義。

(3)偏義複詞。

三、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線索、脈絡。

四、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全詩結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劉蘭芝形象與思想情感的研究

導入:在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詩經·氓》中的女子勤勞善良而被棄,但果斷、清醒;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英勇無畏;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那份執着令人敬佩。《孔雀東南飛》也成功塑造了一個女性,她就是劉蘭芝,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劉蘭芝,看看蘭芝又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呢。

一、學生概括故事梗概。

在我們開始進入這篇文章的學習之前,同學們已完成了正音明義、疏通詩文的工作,現在呢,我一同來看一下文章的結構。讓學生快速將課文自讀一遍,瞭解課文的整體脈絡。教師明確:課文分爲五個部分(幻燈片展示):

故事開端(1—6段)自請遣歸

故事發展(7—12段)蘭芝辭別

繼續發展(13—22段)被迫應婚

故事高潮(23—32段)雙雙殉情

故事結局(33段)化鳥雙飛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求一律)

此部分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結構有所把握,便於對劉蘭芝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二、引導學生進入劉蘭芝人物形象的研究。

在剛纔同學的敘述當中,我反覆聽到了一個人的名字“劉蘭芝”,這首詩之所以叫《孔雀東南飛》,是因爲古人常常從首句中提取某個詞語或者把首句作爲標題,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的《氓》,“蒹葭蒼蒼,白露爲霜”的《蒹葭》。但事實上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古詩爲爲焦仲卿妻作》(請看課下注釋)。請問同學們,爲什麼要爲焦仲卿的妻子作詩呢?(是讚美,是妒忌,還是鼓勵)與學生交流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文章的性質有一個思考。問題1:這是一個怎樣的“焦仲卿妻”呢?運用什麼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合作探究)

蘭芝形象:正面蘭芝請歸——賢能知禮、勤勞多才、剛強、反抗

辭別:①嚴妝——倔強、好強、冷靜、反抗

②外貌——美麗

③別婆婆——有禮有節

④別小姑——善良

推婚、殉情——有情有義、反抗

側面衆權貴求婚——品貌出衆

婚事盛況——不慕富貴,不移情志

三、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思想情感的研究。

問題2:蘭芝不幸被譴,只因遇見惡婆婆嗎?

《禮記》:“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教師小結:由此看來,詩中的“焦母”,是一個封建家長的代表,那是一個時代的命運,而不是個人的悲劇,她只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所以,文章最後,作者寫:“多謝後世人,戒之甚勿忘”,“謝”是警示後人的意思,而“後世人”指的是“封建家長”。

不幸的社會根源: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壓迫(板書)

小結:魯迅先生說過,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吃人的歷史,隨便翻開一頁都是血淋淋的。《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就在於,通過焦、劉二人的悲劇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青年男女忠於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寄託人民羣衆對愛情和婚姻自由的熱切向往。

四、本節課總結。

這節課我一同走進了劉蘭芝,發現她性格中最閃耀的特質就是對愛情的忠貞,最本質的特徵是堅決的反抗,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兇殘,她無所畏懼,敢於鬥爭,最終用生命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了徹底的控訴和反抗。作者之所以爲劉蘭芝作詩,目的就在於歌頌她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這種反抗精神。

五、朗讀體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背景下,小聲齊讀蘭芝辭歸、舉身赴死、化鳥雙飛這幾個段落,深入體會蘭芝形象與作品內涵,在高漲的情緒中結束本節課。

六、作業:用細節描寫手法補寫一段焦劉雙雙殉情之後描寫焦母的文字。字數300字左右。

七、板書設計:

孔雀東南飛

劉蘭芝:美麗、善良、勤勞、有禮有節、好強正面描寫

重感情、極具反抗精神側面描寫

社會根源:封建家長制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研究本詩的藝術價值

導入:《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的代表作。後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爲“樂府三絕”,並且前兩者又被稱爲“樂府雙璧”,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那麼這首詩究竟有怎樣的藝術魅力呢?

一、詩歌形式的探究——五言詩。

請學生朗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師:好,同學們,這首詩歌是五言詩,而前面我們學習的詩經大多都是四言詩。五言詩跟四言詩僅僅一字之差,但我們想過這個問題嗎,五言詩增加的這一個字,到底有什麼好處,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先來比較一下。

探究問題1:五言詩比四言詩多一個字有何意義?

這是我們今天的第一個研究課題,讓學生朗讀一遍第一、二段的四字改寫版,感悟四言詩與五言詩的差異。

改寫版:孔雀南飛五里徘徊

十三織素十四裁衣

十五彈琴十六誦書

十七爲妻心中苦悲

君爲府吏守節不移

妾留空房相見日稀

雞鳴機織夜夜不息

學生討論交流,四言詩和五言詩在表意作用和韻律感節奏上的差異。

最後老師歸納結論:

1、五言詩比四言詩信息的承載量更大,傳達的信息更多,表現力更強。

2、從節奏感來說,四言詩大多爲二二式,節奏單調;五言詩有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幾種節奏,變化豐富。

小結:雖然五言詩只是增加了一個字,但是卻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邁出了一大步,爲唐代五言律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二、詩歌風格的探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1、《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離騷》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傑作,那麼《孔雀東南飛》屬於哪一種?

明確:本詩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色彩,而中間敘述焦劉悲劇採用

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全文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可以說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傑作。

學生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2、探究問題2:本詩這一化鳥雙飛的浪漫結尾有何作用?

明確:在焦劉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交通,是爲連理枝;

合葬化鳥,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雙飛。這正象徵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的愛情的不朽,寄託着人民羣衆追求愛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願望,同時也是對封建專制的抗議和嘲弄,與全詩歌頌忠貞愛情,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國有不少敘事性文學作品採用了類似的結尾,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

學生應該能舉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臺化蝶雙飛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竇娥發下三樁誓願爲自己洗雪冤情

杜麗娘死後還魂與心上人喜結連理

小結:在封建勢力極端強大的社會背景下,人民羣衆的許多理想、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於是許多作家便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來寄託自己和人民羣衆的美好願望。

三、詩歌手法的探究——賦、比、興。

由於賦、比、興在前面詩經的教學中已經學習過,所以讓學生直接找出這首

詩中的運用這三種手法的詩句,讓同學賞析手法的作用是本環節的重點。

問題:賦、比、興的手法在《詩經》大量運用,本詩是否運用了這些手法?分析其作用。

1、“賦”

⑴第二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繁瑣?(引導學生了解

“賦”的特點及作用)

明確:不繁瑣。這樣寫意在強調劉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

知書識禮,爲下文劉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同情。

⑵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妝”,從頭到腳,由腰至耳、指、口、步,

一連串鋪陳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現了她離開焦家前的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

⑶第21段,鋪敘太守家迎娶劉蘭芝的熱鬧隆重的場面,從側面襯托了

劉蘭芝的身價,說明她確實是個“精妙世無雙”的女子,反襯了焦母的獨斷無知,讓讀者爲劉蘭芝鳴不平。

2、“比”

明確:“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劉蘭芝“精妙世無雙”的美貌。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突出他們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3、 “興”

開頭兩句遊離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爲什麼?(引導學生了解“興“這

一表現手法極其作用)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常用的一種起興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爲

劉焦二人的愛情營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感情氛圍,奠定了全詩哀怨悱惻的感情

基調,同時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小結:本詩繼承了《詩經》的優秀表現手法賦、比、興,這些手法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本節課小結。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孔雀東南飛》的魅力,這就是經典的

魅力。所以同學們不僅要好讀書,還要讀好書。品讀經典,啓迪人生,你我共勉。六五板書:形式——五言

風格——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手法——賦、比、興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7

一、導入

封建家長制是扼殺青年男女愛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後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滿,就可以憑一紙修書將女子趕回家。

這樣的悲劇在古代不足爲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以得美麗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夢只有在死後才能實現。

二、解題

本詩原題《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時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稱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於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與《木蘭辭》合稱 樂府雙璧

樂府:原指掌管音樂的官府,後來把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歌詞也稱爲樂府或者新樂府。

三、課文把握

1、文章結構

開端--蘭芝被遣

發展--夫妻惜別

再發展--蘭芝抗婚

高潮--雙雙殉情

尾聲--告誡後人

四、課文分析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麼作用?

兼用比興,以孔雀失偶來暗示夫妻離別。孔雀徘徊反顧爲全詩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調。統攝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聲化爲鴛鴦充滿了什麼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託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願望。

五、探究閱讀

關於鋪排

1、第9段,雞鳴外慾曙……精妙世無雙。

師:本段用了什麼手法?

生1:本段用了鋪陳、排比的手法。

師:能給大傢俱體解釋一下鋪陳嗎?(生1沉默)

師:心裏知道不好表達,是吧。我來解釋一下,鋪陳,即鋪敘,詳細地敘述。

師:請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它的內容。

生2:嚴妝

師:此時此刻,劉蘭芝爲何要嚴妝,並且還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寫裝束和儀容,有何用意?請同學們思考,同桌之間可以交流。

學生回答。

生3:嚴妝是劉蘭芝一貫的習慣,愛美的表現。

生4:我認爲正說明劉蘭芝知書識理,有涵養。

生5:它的作用是表現劉蘭芝的自尊、外柔內剛。

生6:我認爲這裏正說明她沉着、鎮靜,臨陣不亂。

生7:這裏也可看出劉蘭芝內心的不平靜,甚至是痛苦,正因爲如此,纔會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現。

師:同學們的討論發言很成功。我把你們的發言綜合一下,這段描寫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渲染誇張的鋪陳排比,不但寫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寫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鎮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別的涵養。

這一段文字優美,請同學們傾聽範讀,認真揣摩品味它的妙處。

下面請同學們試着背誦該段。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誦下來,先背會的同學舉一下手。

背誦很流暢。(提問兩個同學)我們一齊來背一遍。聲音很宏亮,語速要再慢一點,感情再濃一些就更好了。

2.師:詩中有多處使用了鋪陳排比手法,同學們能否再找出一兩處。

生1:第2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寫出了劉的聰明能幹。

師: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繁瑣?本段還用了什麼手法?

生2:不繁瑣。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意在強調蘭芝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羅列數字,應作互文看,交叉敘述。

師: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生3:爲下文蘭芝被休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師:第13段有類似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重複?

生4:不重複。更突出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並且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3.學生讀交語速裝束……鬱郁登郡門 (21段)

師:從另一標題《古詩爲焦仲卿妻作》看,這個悲劇故事裏,女主人公劉蘭芝頗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這一人物形象。難道這一段描寫對劉蘭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嗎?

生1:有。

師:那位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權勢嗎?

生2:富有、有權勢。

師:那麼劉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

生3:不感興趣。她嫁給郡守完全是兄長的逼迫。

師: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麼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來迎娶她。

師:所以作者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

生5:反襯,反襯劉蘭芝的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品格。

師:對,襯托出劉蘭芝不爲富貴所動的節操,她對仲卿的愛和忠貞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而且太守家的喜和蘭芝明爲允婚、暗作死計的悲涼心境形成對照,強化了悲劇性。

總結: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爲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在我們學習過的樂府民歌《陌上桑》、《木蘭辭》中,這種手法也有運用。能否想起來幾句?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爲下裙,紫綺爲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課後同學們注意體會比較。

鋪陳、排比手法,誇張、渲染地寫盡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態。它實際上也就是賦,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漢大賦的影響,描寫更加細膩更加淋漓盡致,往往一氣貫注,渲染某種氛圍和情緒。賦,一般分爲三類,賦景觀物象、賦事態情狀、賦人物形象。本題兩處賦人物形象,我們從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賦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手法,如《沁園春·長沙》上下闋均用了賦,平時要注意鑑賞並運用。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8

【背景與概述】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熱情謳歌了高貴的愛情,閃爍着人性的光輝;它語言優美、激情四溢,是一篇傳世佳作。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作品,品味語言,分析意境,培養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陶冶性情思索人生,感受愛情的純潔與高貴。

在具體的備課過程中,我發現本首詩歌可講的東西實在太多。比如,在內容方面可以分析劉蘭芝的藝術形象,可以分析劉蘭芝的反抗方式的選擇,可以分析導致焦劉愛情悲劇的原因,還可以分析焦母變態心理;在藝術手法方面,可以學習通過個性化的人物對話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法,可以學習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可以瞭解雙線交替推進的情節推進方式,還可以學習本詩繁簡得當的剪裁和鋪排的寫作手法。要想在短短的兩節課的時間裏,讓學生對本詩有一個從零點起步到深刻的認識,其難度是很大的。到底應該講些什麼?怎麼講呢?

新課改新課堂要求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把講什麼的權利全權放給學生,即學生想聽什麼,我講什麼。授課方式以學生自學──提問──研究爲主。結果,學生思維活躍,探究熱烈而踊躍,教師也從中受到啓發,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並超越了預想的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以學生自學爲主,主要是瞭解詩歌大意,結合課下註解和字典掃清文字障礙,並對詩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教師的任務一是幫助學生回答有關字詞方面的疑難問題,一是蒐集學生提出的問題。在下課之前,經過整理,我搜集到了以下問題:

1、古代婦女要講三從四德,其中有“夫死從子”一條,爲何焦母可以不聽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聽自己的呢?

2、焦母可以爲焦仲卿納妾,爲什麼一定要休了劉蘭芝呢?

3、焦仲卿和劉蘭芝可以私奔嗎?

4、爲什麼不把劉蘭芝假裝送回孃家,說是探望老人,住幾天,再接回去?

5、劉蘭芝漂亮、溫柔、賢惠,門戶也不差,爲何焦仲卿的母親仍看不上她?

6、古代女子被休了,怎麼還會有人提親?

7、劉蘭芝被休回家時自己發誓不再改嫁,而在哥哥的逼迫下她爲什麼又答應再嫁,可最後又投水自盡?

8、造成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嗎?

9、焦仲卿的母親是位好母親嗎?

10、爲什麼焦仲卿、劉蘭芝會對愛情這麼奮不顧身,值得嗎?

這些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們很感興趣。我佈置的作業就是:4人小組就其中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並記錄其中的3~4個討論內容。其中尤其說明在回答第6個問題的時候,要有實例支撐,希望同學查閱資料。而對學生提出的第1個問題,在備課的時候,我也沒有考慮到,因此第一課時結束後,我也馬上投入到了二次備課當中。

第二課時的教學,就是由解決學生感興趣的疑難問題入手,進一步深入理解把握課文內容。在這些問題中,有的問題比較淺顯,屬於個別學生看書不夠仔細造成的,如第4題,有的問題屬於老師們在備課時就已經達成共識的問題,如第2、5、9題,這裏就不再詳述,只把我認爲有新意、有特色的幾個題目按講課時的順序介紹一下。

第1題,古代婦女要講三從四德,其中有“夫死從子”一條,爲何焦母可以不聽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聽自己的呢?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不令人滿意,於是我適時拋出了我的答案:“同學們,在讀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孔雀東南飛>的主題與人物》,閱讀本文,應該可以給大家滿意的答案。”此話一出,學生們馬上拿出書來,帶着問題速讀起來。5分鐘後,學生對此問題好像已經明白了。這時,我叫起了當時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問她是否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她的答案是:“第一,封建的‘孝德’,使焦母實施了對兒子的專橫統治,使焦仲卿對焦母一直言聽計從;第二,焦仲卿從小在性格強悍的焦母撫養下,逐漸形成了相對軟弱的性格和服從母命的習慣,不到絕望之時,是不會公然違反焦母的意願的。所以,焦仲卿只能聽焦母的。焦仲卿的性格如果象劉兄,那焦母就可能象劉母那樣,只能聽焦仲卿的了。”她的回答完美、精彩,把想提反面意見的同學說得口服心服,點頭稱是。

第3題,焦仲卿和劉蘭芝可以私奔嗎?對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也是很熱烈的。有一個同學答道:“劉蘭芝讓我想起了祥林嫂。祥林嫂即使離開了魯鎮也是不可能活的。因爲她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不可能容納她的,不僅統治階級不接納她,和她同樣階級的人也是不能容納她的,她自己也覺得自己有問題,因爲大家都真誠的相信,當時的制度是對的,錯的只是祥林嫂。而劉蘭芝和祥林嫂在這一點上的遭遇是一樣的。所以,焦仲卿和劉蘭芝不可能私奔。”這個同學的答案結束了大家對這一問題的爭論。

第6題,古代女子被休了,怎麼還會有人提親?請用你查到的實例來證明。一個同學回答到:“在當時的社會,再婚行爲很普遍,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衆者。西漢卓文君新寡,司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鳳求凰》,卓文君便隨司馬相如私奔了。東漢鄧元儀之妻被休後嫁給華仲,華仲做了大官,偕妻過街市,令鄧元儀羨慕不已。東漢末蔡琰(文姬)初嫁衛仲道,後爲亂兵所擄,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贖回,改嫁官吏董祀。劉備取了劉琮的遺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術的兒媳婦甄氏。吳主孫權就曾納喪偶婦女徐夫人爲妃。諸如此類,不可勝數。”他的回答,和我查到的內容是一致的。我只是順着這個問題往下延伸了一步:“任何事情都要經歷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的。一直到南宋,‘程朱’理學進一步完備了封建禮教,禮教之風日趨嚴厲,三綱五常盛行,寡婦再嫁就是大逆不道的了。”

第8題,造成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因爲這說明學生思考問題已經是全面的、辨證的了。但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時候雖然有了全面的意識,可受到眼界的限制,認識問題的深度還不夠,只能限制在盲目的母愛、焦仲卿性格的軟弱上。因此,這個問題主要由我來給學生講解。我結合第9題,焦仲卿的母親是位好母親嗎?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拓展。

1、封建禮教的戕害。《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

2、寡母畸形的“戀子情節”導致了焦母不能容忍焦仲卿與劉蘭芝之間真摯熱烈的愛情。這種悲劇,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禮教制度和家長制度的摧殘下,已經多得不可勝數,使無數美麗的愛情成爲“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築就“血淚沈園”!南宋年間,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因在科場上秉筆直言,抒發抗金憂國之情,而名落孫山。陸游父母遂安排他與表妹唐琬成婚。陸游和唐琬結婚後,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陸游母親對此不悅,她認爲唐琬成天彈琴吟詩,不但有失婦道,而且有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這對夫妻,唐琬另與趙士程結婚。一日,唐琬與趙士程來到沈園,與陸游相遇,陸游百感交集,提筆在粉牆上留下了傳世經典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挹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唐婉再遊沈園,和之。不久抑鬱而亡。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3、中國家庭的機制決定了中國的公公婆婆娶兒媳的目的是給家庭娶一個管家婆。

中國傳統的家庭裏,娶妻不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事。對公公婆婆來說,他們爲什麼要爲自己“娶媳婦”而不爲兒子“娶老婆“呢?

給兒子娶老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固然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但是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則是要給祖輩及自己開創的家業選擇一個靠得住的女家長,這樣,是不是兒子的好妻子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否忠於自己,是否忠於交給她的這份家業。一副龐大的家業當然要比去做一個好妻子重要的得多!這就是中國家庭娶媳婦的真正原因。

由於要交給她家業,由於要將她培養成一個未來的女管家,而她又是一個外來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爲了防止她將來“篡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要對她進行考驗與教育,只有在確認爲是自家人後才放心將權杖交給她!

事實上,媳婦變成婆婆是由於家庭機制造成的結果。正如前面所言,家族娶媳婦是選擇一個未來的管理者,一個未來的管家婆,她的職責就是爲了將來做好婆婆。因此,一旦自己的兒子娶了新媳婦,她便自然又扮演起督察、教育、訓練的責任了。……多年的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因此,中國的婆婆常以更嚴苛的眼光來要求新媳婦,而且常常愈是一個好母親而愈是成爲惡婆。

【教學效果】

課結束了,學生人人沉浸在焦劉的忠貞的愛情裏面。我又佈置了作業:“以‘美哉,劉蘭芝!’或‘惜乎,劉蘭芝!’爲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讚美性文字,要求感情真摯,言之有物。”用來檢查本課的教學效果。事實證明,無論是課堂氣氛,學生的反應還是課後的小隨筆,效果都是理想的,甚至超越了備課時希望達到的效果。學生由開始的“瞭解一點”發展到充分理解,產生共鳴。總之,這堂課是成功的,成功就成功在把閱讀理解的權力完全還給了學生,是老師跟着學生走,而不是讓學生跟着老師走。

【教後反思】

這節課給了我很多的啓發,這裏只從兩個感受最深的方面進行總結。

1、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是:“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對高中生而言,這是至關重要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在《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影響人的行爲》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交給別人的東西,相對地,都是無用的,對於他的行爲影響很少,或根本沒有影響。……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爲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的發現並轉化爲已有的知識。”閱讀與鑑賞的教學也是如此,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單純傳授式的課文分析基本上是無用的知識,它不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語文是一門最富有開放性的課程,對文本的閱讀何理解,常常存在着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更應反應在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方面。當學生憑藉自己的經驗積累何知識結構進行閱讀時,實際上是在進行文本意義上的再一次建構,就會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會對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斷;在一種羣體的對話進程中,各種意見會相互碰撞、交流,學生的提問、質疑、反駁或批判,必然會形成對同一文本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理解,而這些理解往往對文本的整體性透視而言具有不同層次的合理性。因而,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培養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

2、對話式教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授課方式。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之間底對話更能提高溝通能力,更能啓發思維技能。對話方法最有利於學生底真正意義上的思維,而不是僅僅靠複述書本答案或教師的講解內容可以完成學習任務。有論者指出,對話式教學,不是對概念或觀點底認同,而是一種開放的、發展底教學佳境,它需要問題和干擾的出現,通過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多重觀點和解釋的碰撞、消解、轉化,走向融合和昇華,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生命智慧和創造潛能。在這裏,問題和干擾不但不是教學中消極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對話得以發生和進行的必要條件。所以在閱讀教學的實施中應注意避免幾種情況:一是設法迴避問題和干擾的發生,讓學生被動接受預設的對課文的確定解釋;二是不能容忍學生對課文產生看來荒唐、其實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三是離開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概念化的解釋課文,而不是引導學生通過感悟、體驗、品味對課文進行閱讀和鑑賞。在這裏還要注意的是:“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最後,對話式教學,不僅不是讓教師不充分備課,反而要求教師準備豐富的背景知識,必須認真考慮要向學生提出哪些問題,以及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

【困惑】

在探討本文的悲劇結局時,不少學生談到了劉蘭芝死的不值得,明顯得表現出對愛情的貶低,該如何面對、引導學生的這種思想?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9

【教學設想】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史上的“樂府雙璧”之一,多年來一直爲高中教材的保留篇目,2004年新教材又再次編入。本課例打破常規教法,嘗試“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創設課堂情境,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新教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四個課時安排如下六大板塊內容──新課導入、基礎落實、研究探討、拓展延伸、總結收束、作業交流。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新課導入

上課前,先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許惆悵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回猶豫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莫讓那悲劇又重演

那悲劇又重演

眼前溫柔的靈魂

豈不是夢中的倩影

爲什麼無可奈何

只當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雲

幾千年來的故事

竟不曾喚醒猶豫的你

爲什麼無可奈何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剛纔播放的是包美聖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爲之傷感。那麼,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

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來了激情,議論紛紛。

(好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在營造良好氣氛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較爲投入,理解也較爲深刻,思想在不時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現,爲這個課走向成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二、基礎落實

1、通假字。

2、文言實詞。

3、詞類活用。

4、古今異義。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討

(“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是新時期的教學模式,要求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意識。)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學生討論完成,教師不作具體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劉蘭芝:

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

溫柔、賢淑、勤勞

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

忠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溫情、軟弱

愚孝

忠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專橫跋扈

2、劉蘭芝才、德、貌“三全齊美”,焦母出於什麼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這個難得的媳婦?(以下是學生討論的結果)

無子說(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更年期說

戀子說(焦母與仲卿相依爲命,蘭芝的到來,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戀大不如前)

妒忌說(蘭芝太優秀了,做婆婆的與之相比,大爲遜色)

討厭說(蘭芝是焦父在世時作主娶進門的,焦母一直不喜歡)

煎熬說(有道是“堂上交椅輪流坐,十年媳婦熬成婆”,但蘭芝卻不服焦母“管教”)

隔閡說(焦母在家很孤單,而蘭芝不理解,只知勞作,婆媳間缺少溝通)

無行說(在焦母眼裏,女子無才便是德)

第三者說(縣令與太守公子均看上了蘭芝,故對焦母施加壓力)

另娶說(焦母喜歡東家賢女羅敷,並與之達成某種默契,故需休掉蘭芝)

能幹說(焦母擔心兒子過於軟弱,家裏的大權會落到能幹的蘭芝手裏)

門第說(焦母爲仲卿前程計,想休掉無背景的蘭芝,娶個門第高的小姐)

美色說(焦母擔心兒子沉溺於蘭芝的美色,胸無大志,耽誤了仕途)

3、如何理解劉、焦之死?

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爲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因爲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並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存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佔統治地們的封建意識形態。

《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由是觀之,焦母迫害蘭芝用的是第一條。

《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孃家後,也遭到家長的威壓。

可以說,焦仲卿徹頭徹尾就沒有反抗過,而劉蘭芝雖說有反抗,但不是太明顯。

兩人最終的雙雙殉情只能說是可愛的、可貴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兩家的合葬有沒有現實可能?

有可能:從焦家 。

沒有可能: 。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劉蘭芝不沿着課文敘述的路子走,還有他法嗎?

2、和焦劉愛情悲劇極爲相似的陸(遊)唐(琬)卻沒有走上自殺徇情的道路,這是爲什麼?

五、總結收束

這首首敘事長詩震撼我們心靈的,是一個簡單、普通但也更偉大、更普遍的東西,即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小序中的“時人傷之”的話便體現了作者記敘這件悲劇故事的原初動機。這種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恰恰是對於文學藝術最爲重要的東西。

爲了強化《孔雀東南飛》中焦劉悲劇的震撼力,也使這一課文留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結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

飛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戀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時候

秋聲格外讓人悲

天若不盡人意

我願生死相隨

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物低垂

情深的時候

哪種離別不傷悲

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

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

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的歌曲,滿含激憤,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久久地沉浸在這千古悲音中,難以釋懷。

六、作業交流

全文結束之後,佈置學生選取文中最感興趣或最有心得的一點,寫一篇研究性小論文。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敘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2.瞭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3.瞭解偏義複詞、古今異義字的特點,掌握“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掌握“相”、“自”、“見”在不同語境裏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詩人物語言個性化這一突出的藝術成就。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複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三、教學難點

1.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四、教學設想: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註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詩可從人物命運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

五、教學時數:

2教時

六、課前預習:

1、通讀全詩,利用工具書和註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早讀聽錄音磁帶,瞭解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故事情節)。

3、找出詩中含有“相”“自”“見”字的句子,解釋這些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教師提供材料:

竇娥冤、秦香蓮、黛玉葬花、孔雀東南飛,自古女子多薄命;

文昭關、野豬林、蘇武牧羊、關羽走麥城,從來男兒懷悲憤"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籘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陸游的《釵頭鳳》詞,是一篇“風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悲劇。據《歷代詩餘》載,陸游年輕時娶表妹唐婉爲妻,感情深厚。但因陸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後的一天,陸游沈園春遊,與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陸游“悵然久之,爲賦《釵頭鳳》一詞,題園壁間。”這便是這首詞的來歷。

傳說,唐婉見了這首《釵頭鳳》詞後,感慨萬端,亦提筆和《釵頭鳳世情薄》詞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過了四十年,陸游七十多歲了,仍懷念唐婉,重遊沈園,並作成《沈園》詩二首。

【釵頭鳳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在國外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中國也有一個非常相似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放音樂屠洪剛的《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願生死相隨。”屠洪剛的一曲《孔雀東南飛》唱得蕩氣迴腸,唱得催人淚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孔雀東南飛》這個故事。

二、關於詩題及“樂府”

《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稍後出現的北朝的《木蘭詩》並稱“樂府雙璧”。 《木蘭詩》《孔雀東南飛》《秦婦吟》並稱“樂府三絕”。它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卷一,原題爲《古詩爲焦仲卿妻作》。(標題爲何不直言“古詩爲劉蘭芝作”呢?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時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機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後世把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稱爲“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其中屬於漢代的就叫“漢樂府”。

三、整體感知

快速默讀全詩,掃除語言障礙,並歸納通假字、古今異義、偏義複詞(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等現象。

明確:

1.生字(幻燈顯示)

2.通假字(幻燈顯示)

終老不復取 通“娶”。 槌牀便大怒 通“捶”,敲打。

箱簾六七十 “簾”通“奩”,盛物之器。 蒲葦紉如絲 通“韌”,柔軟而結。

府吏見丁寧 也寫做“叮嚀”,囑咐。 雖與府吏要 通“邀”。

摧藏馬悲哀 同“髒”,臟腑。

3.偏義複詞:(幻燈顯示)

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這裏專指婆婆。晝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這裏專指勞作。

我有親父兄 即同胞兄,親哥哥。 我有親父母 這裏指母。

逼迫兼弟兄 這裏指兄。 其日牛馬嘶 這裏指馬

4. “相”的用法:

(1)相,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稱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代“你”)

②及時相遣歸(代“我”) ③還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將(代“她”) ⑤嬉戲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負(代“你”) ⑦不得便相許(代“你”)

⑧登即相許和(代“它”) ⑨躡履相逢迎(代“他”)

⑩悵然遙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與“卿”復指)

(2)副詞,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見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應 ④葉葉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蓋 ⑥仰頭相向鳴

⑦黃泉下相見

(3)名詞,命相,相貌。如:

兒已婚薄祿相

⑤5.“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釋外,還可作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等。詩中的“自”字解釋如下:

①我自不驅卿(本) ②本自無教訓(本是)

③自可斷來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還是)

⑤自名秦羅敷(其) ⑥自名爲鴛鴦(其)

⑦好自相扶將(親自) ⑧物物各自異(助詞,無義)

四、簡述故事情節,分析詩歌結構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詩歌的故事情節。

故事梗概: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蘭芝回到孃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爲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要點:劉蘭芝的美德,兩情相依的重要情節,蘭芝抗婚,雙雙殉情,化鳥雙飛的願望。

2、詩歌結構:

層次 章節 標題 情節段落

起興 首 句 託物起興

第一部分 “十三能織素”—“及時相遣歸” 蘭芝自訴 開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聞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別 發展(一)

第三部分 “入門上家堂”—“鬱郁登郡門” 蘭芝抗婚 發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謂阿女”—“自掛東南枝” 雙雙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後一節 化鳥雙飛 尾聲

五、研讀探究:

1、 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麼作用?

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爲全詩製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 奠定全詩了悽惻纏綿、哀婉傷感的感情基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 尾聲化爲鴛鴦充滿了什麼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還有什麼作品採用了這種結尾?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託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願望。(《梁祝》韓憑夫婦)

六、佈置作業:

1、熟讀全詩,並背誦名句。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雀東南飛》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爲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是這首詩突出的藝術成就。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分析詩歌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與對話 (小組合作,探討交流,要求結合原文分析)

1.劉蘭芝:美麗、善良、聰明能幹、知書達理、堅強、持重,不爲威逼所屈,也不爲榮華所動

⑴第2節:自請譴歸

齊讀後探討:①“十三能……十六誦詩書”說明劉蘭芝是一個怎樣的人?——多才多藝,知書達禮,富有教養;②“雞鳴…夜夜…三日斷五匹”說明什麼?——勤勞能幹;③“大人故嫌遲”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內容?——既顯示了焦母的異常挑剔,也顯示了蘭芝洞察世情的聰慧。④蘭芝爲何不等對方開口便自請譴歸?——一則不堪侮辱,二則她明白焦母的意圖,深知譴歸之事已無可挽回。⑤這一節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爲“賦”。這裏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爲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2)第9節:

齊讀後探討:①請用此段中的兩個字概括段意。——嚴妝。②蘭芝爲何雞鳴欲曙即起?——表示她不願在焦家生活的決心。③打扮時爲何“事事四五通”?——臨別時故意精心修飾,既是對焦母無言的抗議,也表現了她對愛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這一段作者對劉蘭芝的外貌進行描寫,目的何在?——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從容鎮定,外柔內剛的性格,也爲下文太守爲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3)第10節:拜母別姑

①姑嫂關係本不易相處,可是蘭芝“卻與小姑別”時卻“淚落連珠子”,這說明什麼?——蘭芝與小姑關係融洽,正表現了她的懂禮儀、易相處。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對照。②辭小姑時落淚,辭焦母時不落淚,不卑不亢,足以見出蘭芝怎樣的性格?——倔強。(請個別同學讀)

雖然作者極力寫劉蘭芝的善良和溫順,但善良和溫順之中別有一種掩蓋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剛性,這種剛性廣泛地散佈在蘭芝全部言行的細節裏,自請譴歸是如此,嚴妝打扮、拜母別姑也是如此。

(4)再來看夫妻誓別時,仲卿對着她哭不成聲,一籌莫展,她便說:“勿復重紛紜。”仲卿勸她回孃家,再圖後會,她便說:“何言復來還!”她看清問題,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表現了一個普通人的人格的尊嚴。然而她愛仲卿,也知道仲卿愛她,兒女深情使她對冷酷的現實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絲幻想,幻想團聚。“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她被仲卿的真摯的情義所感動於是“感君區區懷”;她對仲卿體貼諒解,認爲兩人“同是被逼迫”;她對愛情更是忠誠,“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5)縣令差人做媒,她這樣婉言拒絕:“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6)哥哥逼婚時,剛性又立刻佔據了蘭芝的靈魂,處於弱者和被壓迫者地位的那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感在她心底昇華,她決定以結束生命來表示最後的抗議,所以“仰頭”回答,很快便應允了。“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自有主意,忠於愛情。再嫁期作定時,裁衣做裳乃至“舉身赴清池”,沒有一點遲疑和猶豫。她從來沒有向惡劣的環境低頭。

2、焦仲卿:忠於愛情,忍辱負重,但膽小怕事,拘謹懦弱。

他是籠子里長大的金絲鳥,養成了拘謹懦弱的個性,是一個比較善良的白面書生。他忠於愛情,又守禮盡孝。他深愛蘭芝卻又不敢直接與其母抗爭,只是消極反抗,忍辱負重。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逐蘭芝的時候,先是“婉啓”,繼是“跪告”:“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可見他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等到“母槌牀便大怒”時,他就“默無聲”地退了出去,一面勸蘭芝暫回孃家,一面約定將來再去接她。其實,他只有一點幻想的期待並無實際行動。蘭芝被逼改嫁,他聲言要獨個兒自殺。蘭芝死後,他以愛蘭芝之深,終於以身殉情。詩中寫了他在“庭樹下”“徘徊”了一陣,然後上吊,活生生地刻畫出了這個怯弱書生的性格和麪貌。這最後的反抗令人感動。他的反抗性格還表現在回家辭母的那段話裏:“今日大風寒……勿復怨鬼神!”這番話無異於晴天霹靂,而“自掛東南枝”,既違背了“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禮教,也是對封建禮教最有力的抗爭。

他的思想經歷了一個由幻想到絕望,由軟弱到堅強的過程。這位忠於愛情的人物,跟蘭芝一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她極端的蠻橫無理,對於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獨斷專行,強行拆散。她對仲卿是軟硬肩施,一會兒(逼譴時)是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謂,何敢助婦語!”一會兒(阻死時)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阿母爲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譴蘭芝,除去眼中釘,以維護她的家長權威。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醜惡本質。

4、劉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趨炎附勢,醜態畢露,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他對蘭芝粗暴訓斥,“作計何不量!”顯得盛氣凌人。“先嫁……足以榮汝身。”足見他趨炎附勢,見利忘義。“不嫁義郎體,其欲往何雲?”一句弦外之音是:“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嗎?”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見其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面孔。

二、現實主義要求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達到反映生活本質的目的。我們從焦、劉身上可以看到怎樣的社會現實?(由學生討論,然後總結。)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制度漸趨嚴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長制成爲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裏,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三、探究閱讀

(1) 討論:面對一個如此聰明、勤勞、善良、美麗的兒媳,婆婆爲什麼不能容她?

①認爲她出身卑賤,配不上自己的兒子。

②認爲她挑戰了自己的家長權威。

③沒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④長期寡居,蠻橫無理。妒忌兒子媳婦的恩愛和美。

⑤戀子情節。不想有人分享對兒子的愛。

(2)劉蘭芝最後爲什麼選擇了殉情?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冷酷的現實使她放棄了最後的一絲幻想,只有死才能廝守相愛,只有死才能警醒世人,所以她選擇了殉情。本文以時間爲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矛盾衝突爲線索,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3) 劉蘭芝爲什麼再嫁後後身價反高?

明確:這個情節反襯蘭芝容貌出衆,美名遠揚,突顯婆婆逼退蘭芝的不合理。考察漢代歷史,可以發現當時的社會對婦人的貞節並不怎麼看重,婦人再嫁無人制止,也有人願娶,史學界已得出漢代婦女有離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識。史實上有許多這方面的例子,如西漢時的朱買臣妻嫌棄丈夫貧窮而力逼丈夫寫下休書後便再嫁他人;東漢時蔡邕的女兒文姬初爲衛仲道妻,衛死無子,歸孃家,後被掠人匈奴,爲左賢王妾,相處十二年,生二子;後被曹操以重金贖回,再嫁董祀,恩愛極篤,社會上也沒人看不起她。卓文君由此可見當時貞操觀念是相當淡薄的。

四、分析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以具體問題探討的形式分析)

1、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遊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爲什麼?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爲全詩製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 奠定全詩了悽惻纏綿、哀婉傷感的感情基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明確:第13段是第2段內容的重複,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妝”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爲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②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妝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拓展閱讀:

《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天啊!我想和您相親相愛,要使愛情永遠不衰竭。高山失去山頭,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鳴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斷絕!

六、佈置作業:

1、完成《同步雙測》

2、熟讀全詩,並背誦規定的段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