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3.05W人 

第一課時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3.體會作品在反覆比照與矛盾衝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學習重點:

1.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作品中多處進行比照的用意。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後隨意地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這位快樂活潑的姑娘。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製於1965年,它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音響獎、最佳改編音樂獎和最佳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爲最受歡迎的影片。影片節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統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動了全世界觀衆的心。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發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徵?你認爲這樣兩相比照有什麼意味?

四、朗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1.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朗讀課文。

要求“演員們”模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衝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臺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爲兩類:以院長嬤嬤爲首的衆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爲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爲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爲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課文中存在哪些衝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麼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衝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裏儘可能多地集中矛盾衝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爲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衝突。在衝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瞭解。此外,還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裏,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願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衝突。

②語言節奏的比照:羣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衆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於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迥異。作者描繪羣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後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裏發現衆人嚴肅的目光之後小心翼翼的樣子。……

在頻繁的對比衝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讀完本課,我們彷彿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爲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衆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介紹故事梗慨,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後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徵爲依據。

故事梗概:

女主角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羣山之間像雲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爲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爲不適合成爲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

她來到前奧地利帝國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家裏做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是一個脾氣古怪的鰥夫,他愛他的孩子但卻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個孩子因爲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而變得異常頑劣,曾氣走了11位家庭教師。瑪麗亞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愛孩子、理解孩子,待他們以誠懇和真誠,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由衷的喜愛。她教孩子們唱歌,帶孩子們去郊遊,歌聲與笑聲灑滿了田野和山谷。瑪麗亞的到來給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相愛了,他們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

與此同時,戰爭的陰影籠罩了奧地利。爲了不當亡國奴,他們一家不得不離開家園,奔向自由的地方。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徵;

2.學習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學習欣賞電影並加以評論。

學習重點:

學習欣賞、評論電影。

學習過程

一、導入:

音樂,是人類發自內心世界和靈魂深處的藝術結晶,是人類情感最美好的表達方式之一。喜愛音樂的人是快樂的,有音樂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課文中將與我們見面的就是一個與音樂締結了生命聯盟的姑娘。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瑪麗亞形象。播放電影《音樂之聲》的開頭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個比照,說說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瑪麗亞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現了這個人物。

課文爲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天性活潑率直的姑娘,她在音樂裏浸着,在快樂裏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適的心靈棲息所;她拒絕接受條框規章對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經意間嘲諷了所有的壓抑與限制;她是那麼善良,毫無心機,她是那麼個性鮮明,讓人頭疼更惹人喜愛……

應鼓勵學生對人物進行個性化的、獨出胸臆的理解。

文本爲我們的多元解讀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間。而電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現更爲具體生動的面貌的同時,也終止了我們在頭腦中構思人物的過程。先給學生充足的餘地去構想,然後談談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與電影中的形象加以對照,在吻合與不吻合的討論中,人物形象會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鮮明和立體起來。

三、探討性閱讀

1.課文中的修女們用什麼來比喻瑪麗亞?你認爲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爲什麼?你也試着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和“天上的雲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韻之所在!學生一定有更多新穎別緻充滿妙趣的比喻,盡情去欣賞和稱讚他們吧,因爲孩子是與詩最接近的人。如果有的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點撥他從扣住人物的性格特點入手,或強調她的靈動不羈,或強調她的能歌善舞,或強調她的不拘小節,或強調她的善良可愛──重在體會和表現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神似意會。

2.如果要你用一個詞來概括瑪麗亞的精神實質,它會是什麼?

也許那該是一個“愛”字吧。愛音樂、愛自然、愛孩子、愛生活,無處不得歡樂,無處不可放歌,這是一個與音樂聯誼的心中充滿愛的姑娘。她身上散發着聖潔的愛的光輝,是那麼光彩照人!

3.文中的場景描寫有什麼作用呢?如果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一片陰冷的愁雲慘霧之中,你認爲怎麼樣?

文中有兩處場景,都很美麗。但山坡草地上的風光充滿野趣,而修道院裏的景緻優雅、肅穆。這樣的場景描寫一方面襯托了人物的行動與性格體現,另一方面又構成了一種對比。在兩相比照中,越發突出了身處自然風光中的瑪麗亞是多麼歡快活潑,也顯出身處修道院中的瑪麗亞收斂得何等艱難。

對於第二問,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學生認爲故事發生在陰冷的場景中更能突出女主人公樂天的性格,並使她的歌聲和容顏如陽光般具有驅散愁雲慘霧的功能,也是不錯的想法。不妨對他改換角度思考問題予以讚揚。

四、拓展延伸

1.組織學生欣賞電影《音樂之聲》,品評譯名。

世界各國的人們在譯名上曾發揮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創作。香港的譯名是《仙樂飄飄處處聞》,強調影片中優美動聽的歌曲;臺灣的譯名是《真善美》,道出該片的真諦;埃及的譯名是《柔情蜜意》;葡萄牙的譯名是《心靈深處的音樂》;泰國的譯名是《天樂的魅力》;西班牙的譯名是《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側重刻畫女主角的性格;德國的譯名是《我的歌,我的夢》……當你欣賞完這部影片之後,請你品評一下,你最喜歡哪一個譯名?你還有更好的譯名建議嗎?

2.爲什麼《音樂之聲》能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你認爲它堪當此殊榮嗎?出示電影海報,要求學生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片段或就自己最感興趣的角度發表看法,如人物形象、故事內容、音樂運用、場景設置等。

3.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山麓,那裏的湖光山色令人迷醉;而素有“音樂之鄉”之稱的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莫扎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景觀變得更具靈氣。影片中的許多歌曲更是集真善美於一身的獻給人類靈魂的高尚禮物,半世紀傳唱不衰。讓我們來學唱這些經典歌曲,在優美的旋律中獲得精神境界和美感的提升。附:《音樂之聲》中的經典曲目:《哆來咪》(D Re Mi)、《音樂之聲》(The Sund f Music)、《雪絨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