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教案(精編)

本文已影響 3.73W人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教案(精編)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教學目標

1、瞭解莊子生平、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歸納相關的文言現象

3、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自學能力。

4、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瞭解,提高閱讀品位。

教學重點: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歸納相關的文言現象。

2、領略故事中的旨趣。

 教學難點:

1、《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雙方的辯論思維。

2、莊子和惠子之間的關係到底怎麼樣。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播放動畫片《莊周夢蝶》,學生指手畫腳說莊子,教師補充。

  二、 整體感知。

1.讀課文。(1)學生試讀;(2)學生齊讀;(3)聽讀課文;(4)分角色讀。

2.演繹課文內容。由兩名學生用現代漢語演繹文章精彩對白。

3.整理文言現象。A重點字詞;B古今異義;C一詞多義;D特殊句式。

4.問題探討。

①莊子認爲“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②兩人辯論的結果且不論誰輸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兩人的性格。

③這個辯論爭了很久了,誰在這場辯論中誰才佔據了上峯呢?

④怎樣看待莊子與惠子的關係?

⑤比較《惠子相樑》《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中的莊子與惠子。

 三、 課外延伸。閱讀《莊子送葬》。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爲寡人爲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爲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四、 小結和作業。

  附賞析: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輕鬆閒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後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麼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句話牽連到認識論的問題。其實,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異類之間無法相通,無法交流感情,魚有魚的歡樂,人有人的悲傷。然而,莊子推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與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我思故我在,心即理,心即物,心即事,認爲事物是可以認識的,可以通過事物的表情狀態,移情同感,看出它的喜、怒、哀、樂的。所以,莊子認爲“魚之樂”,是通過“鯈魚出遊從容”的動作情狀而獲知的。其實,這是一種感悟觀賞的方式,這是他把自己的愉悅心境投射到魚身上的結果,這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偏重邏輯推理、事理分析,一即一,二即二,缺乏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就是文學與科學的本質區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其實即使是魚,也不見得會知道做魚的樂趣。且看世間芸芸衆生,豈有多少人懂得做人的樂趣呢?

莊子認爲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兩人辯論的結果且不論誰輸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兩人的性格。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持認知心態。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事物持藝術心態。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麼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從邏輯上看,是惠子佔了上鋒。因爲莊子是強詞奪理;如果從形式上說,是莊子佔了上鋒。因爲莊子說了後惠子就沒有話可以用來反駁了。

莊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

他的思想包含着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爲”,認爲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爲“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爲自然的比人爲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爲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爲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樑,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樑;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爲,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之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爲”,放棄一切妄爲。又認爲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