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遊記》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99W人 

  設計思想: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遊記》教學設計

讓學生落實“從讀中感悟”的文言教學要求,同時多積累文言語彙,多和作者一起參與情感體驗,多和師生一起參與文學評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由現今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導入。現在的旅遊,主要爲的是休閒、娛樂、觀光,而柳宗元的宴遊則是爲了聊以忘憂。

  二、 簡介寫作背景。或教師代講,或學生將查檢情況向全班彙報。

  三、 通讀文章,掃清字音障礙。

  四、 齊讀或散讀文章,直至讀熟而不發澀。

  五、 藉助課下註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結構。參見“教材分析”的“本文結構”部分。

  六、 再讀文章,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體會物我兩忘的境界。讀後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柳宗元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遊記的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他的遊記散文繼承了《水經注》的傳統,注重對景物客觀細膩地描寫,同時他又將這種遊記體散文的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特別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主觀情感融合在對景物的描繪之中,正好合了清朝學者王國維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柳宗元山水遊記的典範之作便是《永州八記》,本篇文章乃“八記”之首,可以說是柳作中山水遊記的範中之範。下面擬從兩方面加以賞析。

借景抒憤。作者開篇就交代自己遠貶僻處的境遇、戴罪之身的身份。何以解憂?唯有寄情山水。於是閒暇之餘,便攜帶志同道合的同伴和僕從“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這其間的辛苦、專注、聊賴,豈一個“找”字了得?!一番皮肉苦後,宴飲之樂該是最幸福的時刻吧。“披草而坐”,此時主僕不分,賓主無別,免卻了府衙裏的正襟危坐,免卻了辦差中的等級森嚴。可謂隨意之至!“傾壺而醉”,比起小酌小飲、獨酌獨飲,更具豪情。可謂痛快之至!醉酒之後還能痛痛快快地沉睡一場,真真實實地好夢一回。“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所有的煩惱、失意都被棄置夢外,直到“覺而起”、“不欲歸”。一天的生活實實在在而又飄飄悠悠,不是神仙境界勝似神仙境界,誰還會想回家呢?可以說,作者把滿腔的憂憤都寄託在此了。

天人合一。“借景”真能澆愁嗎?非也。“樂”真能忘憂嗎?亦非也。於是,冥冥之中,作者轉而從自然萬物裏追尋一種“釋懷”,一種“瞭然”。所以,這裏的“天”應該理解爲“自然”。作者狀物之態,是因爲有感物之情,又因爲觸景傷情,所以物態在作者眼前就具有了幻象的質素。於是花非花,月非月,而是霧中之花,水中之月了。西山還是那座西山,可是今日之司馬已非昨日之司馬,歷經政治變革失敗的柳宗元,多多少少已經洞明點兒世事了。於是西山便生出了氣勢,登高望遠,自然有“尺幅千里”的感覺了。文章說,西山“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其實此時的柳宗元已經究通了天人之理,要不然,也就沒有了“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這種始遊西山的獨特感受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表面上是要寫西山的“特立”,似乎是要告訴讀者:遊了西山,以前遊過的這麼多山山水水都算白遊了。實際上,我們透過文章,隱隱地看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態,努力從政治變革失敗的陰影中逃脫的心態,一種迴歸自然、釋懷的心態。應該說,正是這種窮天人之際的頓悟,使作者在遊記散文的創作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成爲後世之師。

  第二課時

  一、將《小石潭記》與本文比較,進一步明確本文的內容和寫法

  二、再讀文章,體會寫作特點。讀後讓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可以以文學評論的方式展開,形式活潑些。參見“教材分析”的“寫作特點”部分。

  三、與《三峽》相比較,理解理解柳宗元遊記散文的特點。參見“寫作特點”部分。

  四、歸納文言實詞。

  五、熟讀成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