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蘇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謎底》評課

本文已影響 3.1W人 

  《山谷中的謎底》評課1

蘇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謎底》評課

上週聽了葉來老師執教的《山谷中的謎底》一課,現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謎語導入,喚醒激情

猜謎是兒童喜愛的活動,葉老師由此導入新課,切實可行。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葉老師在新課之前,和同學們猜謎語,謎語淺顯易懂,自然引入本課《山谷中的謎底》,調動了學生的情趣。再由此直奔課文的謎底,可謂一舉兩得。並且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圍繞“謎面——謎底——揭謎”的思路展開教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二、以讀促悟,突出重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表現了雪松與風雪抗爭的傲然姿態。“反覆的積,反覆的彎,反覆的落,反覆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在教學時,葉老師以讀爲主線索,以讀促情,以悟促讀,通過自讀、默讀、齊讀、有感情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感受到雪松與風雪抗爭時的情景,讓雪松那頑強抗爭的形象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三、創設情境,引導參與

良好的情境創設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前提條件。葉老師就是這樣做的。葉老師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想象狂風肆虐,雪松與風雪作抗爭的情景。這一環節設計,其實是教師匠心獨具之所在,爲學生創設了內化語言,運用語言的情境。學生有的用課文中語言來表達,有的則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爲學生創設了語言交流環境,再通過反覆朗讀,內化語言,其中蘊涵着濃濃的語文氛圍。

四、基本功紮實,綜合素質強

現在新課標提出綜合性學習和開設綜合性學科,最關鍵的就是教師的綜合能力如何。這無疑是對老師最大的挑戰。語文教師經常說的“四心相通,即與學生的心相通、與自己從事的學科的心相通、與新課程理念的心相通、與其他學科的心要相通。這點葉老師做得很好。在理解雪松彎曲、反彈的一部分,葉老師讓學生在直觀演示中,感悟雪松的本領。學生對教學難點——文中第二個旅行者的啓示及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很透徹,既聯繫了課文內容,又能使用名言警句以及學過的歷史故事,還能聯繫自身生活實際。教法這麼靈活,設計這麼新穎、獨到,這不正是葉老師紮實基本功,綜合能力的體現嗎?

聽着葉老師充滿激情的課堂語言,感受到葉老師的課上的激情四溢,不難想像葉老師鑽研教材,精心備課的情景。爲她喝彩!

  《山谷中的謎底》評課2

合作學習,從課改伊始教師對它的不熟悉、不適應,到初期把它作爲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再到現在課堂教學中比較普遍的使用,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隨着教師們對這一學習方式理念理解的深入和方法掌握的熟練,其有效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如何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有效教學向高效教學轉化,這次“黃海潮”教研活動中所展示的一些課堂教學,在合作學習這一方式的探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這裏以***老師所展示《山谷中的謎底》第二課時爲例,談一點收穫。

一、組內合作,深度探究。

嘗試提問,探尋思路。課始學生聽寫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這也是文後練習要求)然後教師指導學生抓住句中關鍵詞“正面抗爭”、文祕雜燴網“有時”、“彎曲”、“適當”等質疑,比如“什麼時候彎曲?”、“彎曲的目的是什麼

?”等。再出示學生上一課時在《嘗試學習單》上提出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經過教師的選擇,難度適中,答案多元,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探索性,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適宜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明確要求,充分互助。教師出示合作要求:①帶着這些問題,把第三自然段仔細讀一讀;②小組內試着選擇一個問題,聯繫課文相關語句,抓住重點語句進行深入探究;③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做好彙報準備。並請一個同學大聲把要求讀了一遍,使小組合作的內容、方法人人明白在心。接着便給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適度參與其中,幫助引導,瞭解學情。

這兩個環節中,依據學情文本、準確定位目標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學習質疑方法、培養探究習慣是有效合作的保證,明確學習要求、給足交流時間是有效合作的根本。這樣的合作學習,具有相當的深度,爲從有效走向高效提供了保證。

二、組際交流,全員共享。

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認知的過程,更是交往的過程、共享的過程、提升的過程。平時常見的合作學習,往往有兩個方面不夠到位。一是重視小組合作,忽視組際交流,小組學習成果得不到共享;二是雖有組際交流,缺少組間互動,出現發言“一言堂”現象。小組成員間學習資源經過互助得到分享,但涉及面不夠寬,學習層次還是比較淺的。通過組際交流,全班互動,就能得到彌補。陸老師這堂課不僅組內合作充分到位(從小組交流的內容就可看出),而且給予較多的時間組際交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得到完美的統一。

從人數上看。此環節共有四個小組、近二十人上臺交流;臺上臺下還採用互動形式,全班幾乎人人蔘加。

從形式上看。“讀”,有臺上組員讀也有臺下推薦讀,有全班齊讀也有學生自讀;“交流”,有展示感受也有互動對話,有臺下質疑也有臺上求援。學生的表達,或理解,或評價,或補充,或提醒,角度不同但各顯其能。

從內容上看。有的抓住重點語句暢談感受,扣住關鍵詞語體會妙處;有的分享收集的成語諺語故事,聯繫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效拓展。大到文本的思想內容,小到標點符號的作用,均有涉及。學生交流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維方法、情感態度等等。

這樣的交流共享過程,達到更大範圍的資源整合,學生不斷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同時還學會了交往、參與、傾聽,真正實現了合作的高效。

課改至今,生本觀念日漸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廣泛運用,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逐漸積極、主動、專注、自信,成爲了學習的主人,使多數課堂實現了有效。但從有效到高效,還有一段艱難的路程,如何更加理性的思考和運用自主、合作、探究這樣的學習方式,使之趨向全面、深入,這次活動展示的一些課堂,應該給予了我們很好的啓示。

  《山谷中的謎底》評課3

本週二,聽了六年級XX老師的語文公開課《山谷中的謎底》,根據本學期學校對教研課的要求,六年級四位語文老師採用了同課異構的方式共同研備教學了這一課。課堂上都體現了學校教改的理念:“以學定教”,“合作學習”。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改革的展示,更是一次對自身發展的鍛鍊。

X老師的這節課,是六年級本次教研活動的最後一節課。他在前三節課的基礎上,針對出現的問題,做出了新的修改,從字詞複習入手,到緊扣“謎面、謎底、啓示”三部分的閱讀教學,補充成語與俗語的積累,最後還進行了課堂習作訓練,脈絡清楚,實現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爲本次教研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課堂上,X老師依然在分析了造成“謎底”的內因之後,設置了合作學習的教學環節——閱讀第三自然段,分析雪松的“彎曲”是不是懦夫的行爲;雜樹的毀滅是不是英雄的壯舉?

對比前三節課,在問題的設置上,X老師做出了新的修改,學生討論的話題更加鮮明,更能體現對比性——“雪松”與“雜樹”對比;“英雄”與“懦夫”對比,學生對問題更易把握,討論的目的更加明確,分別評價“雪松”與“雜樹”的行爲,理解“正面抗爭”與“先彎曲再反彈”的不同,從而幫助學生體悟“雪松”的智慧與勇敢!活動效果更加顯著,學生理解更加輕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瑕不掩瑜,在合作學習這一環節中,仍然有值得我們反思和改進的地方。縱觀四節同課異構的公開課,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環節都存在一個明顯的缺憾——留給學生小組學習的時間太少。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我學習,交流補充,智慧碰撞,自我修正的能力,那麼短短的2分鐘,3分鐘,學生連默讀思考的時間都不一定夠用的情況下,又怎麼能體現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共性問題呢?

我看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合作學習的常態訓練。從學生的表現來看,有自我思索的過程無集體智慧的呈現;有個體表達的慾望無記錄修改的習慣。所以,體現在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僅僅是自我學習——小組交流——表現優秀的學生彙報的過程,缺少了什麼?缺少了小組交流之後“再思考,再修改”這一能集中集體智慧成果的過程,而這恰恰是合作學習的根本目的。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之中要有針對的對學生進行這一方面的常態訓練,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激發出集體智慧的火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