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虞美人》優質原創教案

本文已影響 3.65W人 

教學目的:

《虞美人》優質原創教案

1,加強其對中國古代優秀詩文歌賦的熱愛。

2,薰陶培養其高雅的審美情感。

  教學重點:

1、瞭解李煜生平遭際,揭露身世對其創作的巨大影響。

2、瞭解創作背景,體會作者當時今非昔比的悲慘處境,瞭解其詞情感內涵。

3、 欣賞其藝術表現手法: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

 教學過程

導語: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李煜的《虞美人》。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國自古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歷史中,王朝不斷更替,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那就是帝王文學。一般而言,開國帝王的詩歌往往充滿了豪氣,比如漢高祖的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詩直抒胸臆,格調高昂,氣勢雄渾,給帝王詩歌開了個好頭。而亡國之君的的詩歌呢,則往往隨着國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憂鬱的情調,比如李煜的聲名,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載一江春水向東流,穿過時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他的名字也隨着他的詞一直流傳到今天。現在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這位南唐後主的詞藝。

 一、《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李煜身份簡介: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也是五代時出色的詞人。李煜即位時,南唐已爲宋的屬國。他面對宋朝的壓力,逆來順受,想苟且偷安。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後主,南唐滅亡。宋太祖封他爲違命侯,978年,李後主被毒死,年42歲。(史料記載,李煜的死也正是因爲他的這首詞)

2、李煜一生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同時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後人寫詩評價李後主:“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作爲“好聲色而不恤國政”的亡國之君,李後主確實沒什麼可說的,但作爲一代詞人,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詩篇。

自從被俘虜後,李煜後期的詞發自內心,情感真摯,亡國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淚洗面”,所以改變詞的爲哀怨傷婉,寫的是從未有人寫過的作爲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而詞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嘆命運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情緒,因此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更由於他採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洗掉了花間派的綺羅香澤,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爲我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

其後期詞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等爲代表作。

  三、《虞美人》寫作背景:

當李煜滿心哀愁的寫下這首詞時,他已經在北宋國都汴梁呆了許多年了。此時,他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陣子》)的南唐國土,也早已經成了趙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籬下的俘虜。雖然開始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對他採取進一步的迫害,但那種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態,總會讓他感到結局的悲慘。所以李煜在國破家亡之後即使做了長期被軟禁的政治俘虜,也沒有對新朝奴顏卑膝,唱過一句讚詞,而是更多的對曾經故國的聲聲嘆惋,乃至後來一定程度的醒悟。

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結局正如他之前預料的那樣悲慘。

 四、《虞美人》 譯文——着重把詞人此刻悲憤悽楚的感情表現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 往往復復到何時纔算完呢? 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樓昨夜又颳起了東風, 不忍回首往事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 只是身心長久以來流連於那的人容貌已經改變 了, 人生就意味着無盡的悲愁,若你問我的愁苦有多少,我的愁苦恰如不分晝夜,滾滾東流的一江春水。

(前一節課,我們從多方面入手,對李煜和他的創作有了大概的瞭解。他有雙重身份,首先,他是一個亡國之君,被俘虜後,處境今非昔比,受盡了國破家亡後的恥辱;其次,他是一個出色的詞人,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詞章;

當李煜滿心哀愁的寫下《虞美人》這首詞時,他已經在北宋國都汴梁呆了許多年了。此時,他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陣子》)的南唐國土,也早已經成了趙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籬下的俘虜。雖然開始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對他採取進一步的迫害,但那種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態,總會讓他感到結局的悲慘。

李煜的處境正應了一句話“國家不幸,詩家幸”,他這種前後巨大反差的人生經歷,恰好爲他的詩詞提供了創作素材、以及醞釀了他的幽深哀怨的感傷氣質。現在我們就以《虞美人》的創作特色爲具體的例子,共同來感受他的詞的魅力。)

 五、本詞的創作特色:

1、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

作者的發問很有特色。先問天:“春花秋月何時了?”再問人:“往事知多少?”最後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這三問,每一問都是李煜自己設問,再由自己回答。

這意味着什麼呢?它表明了李煜一個人孤獨而又絕望的心情。

第一問:春花秋月何時了。

這一問裏面,很明顯,過着囚徒般生活的後主李煜,見了“春花秋月”反而心煩,他希望快點結束。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古詩詞裏面,“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徵,許多詩人和詞人都借它們來表達美好的願望和心情,但是李煜爲什麼就是要它們結束呢?

這是因爲“情隨境遷”,春花秋月確實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詞人個人的處境卻是今非昔比。李煜降宋後被封爲違命侯,這個稱號本身就含有羞辱諷刺的味道。歷史上,亡國之君的生活非常的悲慘,時時刻刻受到監視和騷擾。李煜作爲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個囚徒,他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去,多年的擔驚受怕使他對人生已經絕望了,這些曾經美好的事物在詞人的心裏已經改變了顏色。原來的錦衣玉食,以及在像花朵一樣美麗的宮女陪伴下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多增加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因此這樣美好的事物不如快點結束纔好。

因此,詞人的這第一問,看似簡單無奇,但是它卻飽含了李煜這許多年來的心酸苦辣,以及國破家亡後的悔恨悲愁,他感情的極端悲苦也就顯而易見了,也爲全詞鋪墊了情感幽深哀怨的基調(第一個設問爲全詞鋪墊了什麼樣的基調)。

第二問往事知多少。

面對春花秋月這些美好事物無窮無盡,而我們的人生卻很短暫,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着每一度花開花謝、月缺月圓而長逝不返。他轉而想到過去,向人發問:我還能記得多少過去美好的事情呢?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他的“往事”內容和廣泛。在這裏,(李煜所懷念的往事到底是指什麼呢?)自然,是指他在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的一切活動,比如錦衣玉食,後宮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可是人生短暫無常,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

接下來,李煜自己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東風”點明時光依然在不斷消逝,他降宋後又過了一年。也照應了開頭,表明他是在起“東風”的季節變化中引起無限感慨的。

這裏有一個很微妙的用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作者爲什麼用“又東風”,而不是“又西風”,或者“又北風”呢?我們知道李煜原來的國家在宋的東南方,“東風”從字面上講是“從東面刮來的風”,對李煜來說,東風完全可能是從南唐故國送來的風。這裏暗示這詞人經過多年亡國的恥辱生活後,有了一絲絲復國的幻想。但是“又”字同時顯露了詞人對自己年歲又空度了一年、卻無能爲力的感慨,這過去的一年裏他什麼也沒有做成,也就隱含作者即使更加心切的懷念故國,但對故國已沒什麼作爲了。

潺潺流逝的時間和短迅即逝的生命是人生偉大夢想的天生死敵,作者感慨人的生命隨着花謝月缺而長逝不復返,而復國的夢想也隨着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了。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被囚禁在小樓上的李煜,依靠欄杆、眺望遠方,對着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對故國的思念,涌上了心頭。但他只能完完全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對故國喟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這些曾經熟悉的事物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那個流連歡樂的有情人,已不復當年的風采神韻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之後的無限悵恨之感。

第三問:問君能有幾多愁。

詞人最後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後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使情感抒發達到了極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雖然作者連續用了三個問句。但是,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以多個問與答的的創作形式,使情感層層疊加,曲折迴旋,喚起讀者百轉千回後的共鳴。最後以“一江春水”作結,這就不僅僅是一江春水?簡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達到了極至。

2、美妙的對比。

本詞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覆對比過去的歡樂和榮耀,與今天悽楚暗淡的生活。得出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第一組對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間無窮無盡的事物,而“往事”則是人世間短暫無常的。兩者千差萬別,以宇宙的無限去比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運的不可捉摸。

第二組對比:小樓東風——故國明月

小樓東風是李煜自己現在不自由的真實寫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慘;故國明月則象徵了過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個時候有尊嚴,有安全感;以過去的美好自由反襯現在處處受限制、處處不自由,越發使這種處境顯得悲苦。

第三組對比:雕欄玉砌——朱顏改

雕欄玉砌,喻指故國美好事物永恆存在;但是以前那個在這樣美好事物前流連忘返的人卻已經容顏衰老了。兩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對人生心灰意冷的暗淡心態。

全詞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迴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3、比喻的手法,抽象化的感情渲染。比喻使得抒發情感有了無邊無際的廣度和深度。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髮出徹底的究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像春水一樣不分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並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我們可以想象,李煜在這裏長嘆: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他的生命時常受到威脅,竟然還敢這樣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詞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厚強烈,正像滔滔江水,有一股不顧一切、沖決而出的氣勢。

詩人這種全心傾注的純真深摯感情,讓他爲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4、選取典型的景物,創設意境: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如春花秋月表達憂愁。

李煜在本詞中是以聯想展開對往事的回憶,引發現在實實在在的愁苦,前虛後實。李煜在本詞中的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抒發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的隱含在一些組合意象中,即使是十分悲憤悽楚的情緒也曲折含蓄地表達,但是正是這種寫法,反而使人更加感受到他的深深哀痛。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作者運用了這麼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而實質仍是表達物是人非。

實寫:物是(自然永恆)

虛寫:人非(人生無常)

 六、拓展比較:

1、這首詞的詞牌名爲《虞美人》,大家有沒有想起什麼?明確: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於垓下。夜飲中,

項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也拔劍自刎。後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後人爲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詞牌名源於項羽和虞姬的悲劇故事。

2、問:我們不妨在此將李煜和項羽對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絕筆之詞,《垓下歌》與《虞美人》風格有何不同?

明確:項羽,一代梟雄,他有萬夫莫當之勇,可是有勇無謀,最終兵敗垓下。一代武夫在四面楚歌中,用一曲《垓下歌》寫盡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壯語。但是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後主,落入敵手,就死吧!無非一死,中國古人向來對死看得開,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兵敗烏江,項羽沒有一絲的奴顏婢膝;面臨絕境,沒有半點的屈膝求饒,而是慷慨悲歌。他寧願死,也不願回去見江東父老,他死得着實壯烈!

更動人心魄的是鐵漢的柔情,他和虞姬的愛情在最後的關頭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愛,蕩氣迴腸!這就是項羽,他對江東父老有情,對虞美人有情,連對那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後一瞬間,不僅讓我們目睹了他英雄壯烈的一生,更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兒女情長。可以說,他死的時候,既是一個豪氣沖天的英雄,又是一個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項羽的絕筆雖然也是末路王候的遺書,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壯,是情,是美!難怪宋代才女李清照爲這位英雄俊才擊板叫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之所以兩千年來爲後人所追憶,懷念,多爲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但是李煜只是李煜,一個文謅謅的詞人罷了。不是勾踐,勾踐他亡過國,但他能“臥薪嚐膽”,能夠“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成就復國大業。有人說,政治是藝術的天敵,的確,太感性、太重視自己的內心的人是不適合做政府領導的。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千年,看着李煜憂鬱的臉,我們會覺得李煜如果不當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間,相信一定是陶淵明一類自由自在的隱士。

 七、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越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爲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