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本文已影響 3.35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最後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後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啓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於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於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後一課》,並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着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後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最後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麼,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瞭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鑑於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爲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後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麼,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麼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爲課文作旁批之後,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爲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於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黃河頌》是一首歌頌黃河英雄氣魄和民族精神的詩歌。它是《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的歌詞。詩歌以奔放熱烈的筆調歌頌了黃河,激發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來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黃河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因此本課教學以誦讀爲主,讓學生在讀中讀出感情,讀出感悟,讀出黃河磅礴洶涌的氣勢。因此在上這節公開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多方面的展開朗讀

誦讀是學習抒情詩歌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激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個別學生的朗讀,有集體形式的朗讀,有分組朗讀,有男女生比賽朗讀,同時給這些朗讀加以適當的評價和指導,讓學生既能會讀,又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二、飽滿的激情帶動學生

要使整節課激情高漲,教師就必須要有飽滿的激情帶動學生。這節課中我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同時,一直帶着飽滿的激情上課。這種熱情深深的感染着學生,激勵着學生,因此課堂氣氛特別活躍,主動、積極參與的學生很多,連平時從來不舉手的學生(王新)都能主動來回答問題。

三、兩處精彩稱讚不絕

這節公開課上令評委老師稱讚的是這樣兩處設計:

﹝1﹞導入精彩。導入是在學生歌唱的《保衛黃河》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開始的,接着是一段對黃河激昂讚頌的導入語,這樣很自然的就導入到了《黃河頌》這篇課文。

﹝2﹞配音朗誦精彩。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採用的是動畫配音朗誦,既能讓學生直觀的欣賞到一幅幅雄奇壯觀的黃河圖片,又能讓學生聽到朗讀人富於激情雄健的朗誦。因此這一環節的設計是這堂公開課最大的亮點。

但教學中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

﹝1﹞這節課內容設計較多,總有一種趕着上課的感覺,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空間太少。﹝2﹞幻燈片製作中,黃河背景缺乏動感美,若能蒐集壺口瀑布做主背景,則收效可能會更好。﹝3﹞時間分配還欠合理,出現了拖堂。

總之,語文課是知識綜合的一門大課,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斷學習,敢於挑戰,迎難而上,才能不斷跨越前進!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在本次磨課活動中,我講授的是下冊第四單元第19、20、21課複習課,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在本課設計中,體現的教學思路。

一、首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根據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識點確立本節複習課的學習目標:

1、鞏固積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

2、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3、品味語言,理解意蘊深刻的句子。

4、複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中利用小板塊的訓練模式複習。

爲了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我將整堂課分爲:“整理積累知識”“典型例題剖析”“反饋練習”三大板塊。

1、整理積累知識板塊。

“整理積累知識板塊”分爲“字詞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章內容回顧”三個小板塊。

(1)“字詞積累”板塊主要是選取三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尤其是易錯字詞,生字是以給生字加拼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的形式出現,而詞語是以解詞的形式出現。

(2)“文學常識積累”板塊主要是對該篇文章的常識知識的積累,如:作品的出處、作者簡介等。

(3)“文章內容回顧”板塊主要是採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對文章內容及主旨進行回顧。

2、“典型例題剖析”板塊。

“典型例題剖析”又分爲“品味語言”“賞析景物描寫”兩個小板塊。

(1)“品味語言”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語言進行品味,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進行品味賞析。

(2)“賞析景物描寫”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賞析,同樣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品味賞析。

3、“反饋練習”板塊。

“反饋練習”板塊是針對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有所側重的設計反饋練習,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反饋練習的內容包括字詞檢測和課外文段閱讀。字詞檢測是從“字詞積累”板塊選取易錯生字進行檢測,課外文段閱讀是針對本節課複習的內容,選取相關題型進行檢測。

三、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

課堂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小組裏的每個成員都賦予特定的任務,如小組長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組織合作學習,安排發言,結對幫教,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結合自己的講課,今後在如下方面應有所改進:

1、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練習設計重視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不同水平的題目,將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者,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能解決這一類簡單的實際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2、典型例題剖析中的反饋練習,應從不同角度設計,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

3、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堂中講解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並且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自己討論不了的問題,講知識缺陷或易混的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在沒研究之前不講。所有的教學有學生參加,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提示和補充。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按照平時習慣的上法,《傷仲永》一文的教學到了最後的感悟階段,學生們侃侃而談,什麼天資固然重要,但後天教育更重要,什麼天才出於勤奮…….就是平時學習成績不夠好,學習不認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還在感嘆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個個臉上帶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敗,難道這篇課文教學意義僅是爲了應付考試,掌握必要的字詞,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這樣簡單嗎?

爲什麼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道理,同學們這麼漠視,如同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一個不幸的故事,而我們教學所做的,僅是分析,學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靜靜的看着全班,面無表情,同學對我反常的表現也十分驚訝,全班靜悄悄的,我對着他們說: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精闢的總結,“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己過”,剛纔同學們講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談,可是你們的表情告訴我,原來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個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沒有多大關係,可是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個仲永,你們之間存在着極大的相似性,我們是不是應學古人,以仲永爲鏡,明確一下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呢,如果我們僅僅是因爲手上有了本工具書,就忽視了課文裏存在的思想意義,那我們的學習是嚴重本末倒置。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紙筆,寫這樣的一個話題:仲永和我之比較。就天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進行比較寫下你們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節課的時間,收到這樣的一些感悟:天資不夠,更需努力,父母關愛很幸福(有的孩子講起了父母爲了自己能好好學習,放棄了休息,放棄了自己的生活,這與仲永的父母有本質不同,學校教育體系很完備,培養我們的素質很有利,學習環境有優勢……在學生髮言中,很多同學能結果自己的實際,真誠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語言變得真誠。。。。。。我想,此時此刻,《傷仲永》一文才稍稍實現了其“勸學”之意義。

語文課需要氛圍,與課文相融,與作者共鳴,與自己對話,一切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投入。這半節課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這樣能行嗎?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作爲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來說,進行教學反思,能讓自己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與不足之處。通過回顧,自我監控等方式,給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時給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有利於教師經驗量的積累、質的提高和準備性的增強。下面我將以《陋室銘》爲例,進行教學反思,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在快樂中學習。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文言文是比較新穎,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我認爲懂得語言就是懂得語文。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底蘊的國家,語言文字給我們留下的痕跡,並不是說我們會閱讀就可以,我們還要學習古代的文化,學習古人的生活態度。在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陋室銘》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朋友間的語調,熱情的邀請同學們一起進入劉禹錫的房子參觀。提問他們:你是否有嘗試過描寫自己的家或者臥室?你是怎樣跟別人介紹的?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經歷,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文言文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多朗讀,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堅持“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讀的方式有很多種:範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賽讀或者學習古人的說話方式進行朗讀。在學習中,我們應從最基本的着手,讓學生知道在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語文知識,提起自己學習的興起,去尋找其中的快樂。以一顆快樂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腦,去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在實踐中學習。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陋室銘》中託物言志的寫法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新的教學要求我們以生爲本,以生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懂得託物言志就是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爲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作者的個人之“志”,藉助於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聯繫着學生,使學生明白並會運用這種寫法。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學生身上最容易檢測到教師的成功與否,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在相互學習時進行。的討論,要允許答案的多樣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時,教師不能侷限於答案,除了回答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之後,還可以回答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文言文知識的基本特點,摒棄那種只教會學生字、詞、句的解釋的灌輸性教學,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去學習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脫俗的情懷。

三、在生活中學習。

生活中我們離不開語言文字,無論是哪一個地區,哪一個國家,每天都在與語文打交道。現代白話文也是脫胎於古漢語,因此,我們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聽到人們有時候會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裏會懸掛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麼,這時我們就要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住在裏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在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當然是主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課堂上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學完,只有通過與社會接觸,與生活接觸,才能更好的理解語文。教學時應以生活爲例,適當的運用類比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在中國文化盛行的今天,作爲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如果連自己祖先的話語都不瞭解,不就貽笑大方了嗎?

四、在思考中學習。

作爲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學會思考。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例如: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在討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句子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時,學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對偶呢?這節語文課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潔傲岸,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節操掌握好了嗎?認識的價值學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鐘的一節課,回顧起來會發現很多問題的存在,我們必須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哪些地方可以繼續借鑑,通過不斷地自學,聽課,向前輩請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訓,以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讓學習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課堂的教學,並不是一味的傳授字詞句的解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去發問,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

反思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樑,是提高與發展教學智慧的前提,是促進教師自身教學專業水平的保證。所以,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成爲課堂教學行爲的反思者與研究者,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專業水平。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優點:

因爲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爲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繫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

不足:

1.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

2.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

3.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

4.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

5.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上完了這節課,走下講臺,心怦怦直跳,雙腿發軟發抖,我完全還沉浸在那課堂緊張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感覺不盡人意。也許是因爲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及朗讀的指導不夠。

原本在備課時我對這方面已經有了預設,但面對陌生的學生及學生的反應不夠積極時,我基本沒有了預設的幫助。比如當學生聽完錄音後就該展示小黑板讓學生劃分句子節奏及標出生字詞的音,同時把通假字等內容指出來,這樣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讀節奏,又瞭解了文言知識。然而,這一切都被我當時的緊張混淆了。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

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小組合作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爲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爲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較少:

誦讀原本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卻只是讓他們小組讀課文,齊讀的太少。沒能很好地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從而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但是,回頭再好好想想,我也並不完全一無是處。雖有不足,但自我認爲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

1、努力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初,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爲課堂上後來進行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立性融入小組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說實話,上完這節課我最大的感觸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淺!也許,這夠我一生享用,也讓我隨時警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爲成爲學生心中的好語文老師而奮鬥!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較爲簡單,初一的學生上學期接觸了幾篇簡單的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

所以我設置的主要教學目標有:

1、讀準字音、節奏。

2、正確翻譯文言文,掌握其中重點的實詞和虛詞,以及特殊的文言現象。如倒裝句、省略句、古今異義詞等。

3、通過人物的語言握把人物形象。並能讀出啓示。

在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方面,我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讀準字音節奏、讀懂文意、讀懂人物、讀出啓示等環節,層層推進,通過教師引導點播,通過結合句式的特點、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讀法等方面進行突破,幫助學生深入瞭解人物。具體如下:

一、朗讀一直貫穿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分角色朗讀。以讀帶講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讀出了人物的語氣語調。對人物的語言進行了讀和評。

二、教學過程清晰,讓人能夠直觀感受。板書比較簡潔,有條理。

三、揣摩人物語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從中得到了體現,也培養了學生的解讀課文的能力,以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四、能對學生及時的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在對比中進行反思,今後該怎麼學,效果較好。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在教《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有兩個精彩之處。其一,按時間順序瞭解故事情節,從而感知課文內容;其二,在悲壯之中感受偉大。正是這兩個精彩之處讓我突破了難點,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與鼓舞。

那麼這兩個精彩是如何實現的呢?

一、瞭解故事情節,感知課文內容。

過去每一篇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總是先讓學生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再分段,複述內容。只要讓學生抓住“人物、事件”這兩個基本的內容,也就知道了課文所講的內容。可是這篇課文長達八九頁,學生如何能把握好課文的主要內容成了一個難點。我就打破了常規的做法,先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劃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再找出地點、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來,這樣的問題並不難做,一二十分鐘的時間,學生就完成了這項任務,這樣學生就對故事情節有了清晰的瞭解。然後在瞭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哪些內容祥寫,哪些內容略寫,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明確了課文重點介紹的內容。接着,我又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經過前面的鋪墊,這已經不是什麼難點了,學生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最後我讓學生用兩三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結論,整個過程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在悲壯之中感受偉大。

我首先這樣問學生,瞭解了課文大意後,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大部分學生回答說:“悲傷,難過。”爲什麼而悲傷?我又繼續引導。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這個問題,不僅讓學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壯,作證之悲壯,還有失敗之悲壯與世人之悲傷。瞭解了這麼多的“悲”之後,學生就明確了這真是個悲劇,那麼作者爲什麼說這是個偉大的悲劇呢?學生一臉迷茫。我就啓發學生,閱讀這篇課文,除了感受到悲傷、悲壯之外,還有什麼感受?有學生就說到了“感動”,我說“對”,我們一定被他們的某種精神感動了,那麼這種精神就是他們的偉大之處。“好,下面就仔細閱讀課文,劃出讓你感動的地方,並做批註,從中感悟人物精神的偉大。”學生通過讀、通過交流,逐步理解了課文所表達的主題,從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體主義精神,捨己爲人,爲了所愛事業而不惜犧牲生命的高貴品質等等。

這樣的教學我覺得降低了難度,學生學起來不會感到太困難。所以,對於篇幅較長的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要儘量給學生做一些鋪墊性的思考,在主題把握上,要以學生的閱讀感受爲主,教師只做好引導性,點撥式的指導即可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二

本堂課較好地落實了語文教學理論。採用了對話閱讀,師生互動。採用的方式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如:“你最難忘的是哪個細節?”“你體會最深的細節?”“請你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問題討論。”“他的回答你滿意嗎?”因爲把學生擺在第一位,如:“斯科特關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麼促使他去關心他的夫人呢?”“愛情!”“那對祖國、民族又是什麼情感呢?”“愛。忠誠。”本課我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我的歸納總結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學生的理解基礎上的。在設計上有較大開放性,提供給了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提供了平等協作的氛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導方式做得較好。在討論“最後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學生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問題我在備課時沒有預設到。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常常能迸發思想的火花,這種火花也正是我們所極力追求的。

不足:該課時所教內容較多,沒很好的對課文內容進行較爲全面的探討,甚至有個別學生對課文還比較生疏,這也許是我的預習工作沒做好的緣故,學生自主質疑時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導致還有學生想提問而沒有機會,我也因此喪失了和更多學生交流的機會。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故事性很強,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剛剛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學,我想不會有太大難度,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低。從施教過程看,有啓發之處,有不足之處。

1、激勵學生在網絡上搜索信息

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習基礎比較弱的授課班級,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課文情節,爲理解故事內容做鋪墊。

2錄音朗讀的示範對比,對於學生句讀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養學生文言文自主學習能力。

課文理解並不難,課前有預習,疏通理解時讓學生讓學生利用註釋,合作學習,討論質疑難詞句。學生與老師一同解答,這樣便於因材施教,發現並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也能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我對這個環節持猶豫的態度,因爲我懷疑學生們的能力,沒有放手讓學生隨心所欲,而是扣着問題來理解。生怕一略而過,學生非但字詞句沒有掌握,連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後收上預習作業,發現這一環節,學生幾乎都能解決。這節課讓我重新審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我僅佈置學生預習,告訴學生第二天要上公開課,課文讓學生讀幾遍。但公開課上,我發現孩子們梳理課文非常到位,自學能力非常強。我後悔在教學環節中譯句太多,對人物分析分佈的時間太少。教學中越俎代庖的時候太多,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樣反而約束了學生的發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討不夠深。一來,時間限制,二來,學生有些拘謹。如果以兩課時教學,教學內容有單簿之嫌。安排一課時,導致了某些教學環節不夠豐滿。在課後的主旨補充分析時,學生從呂蒙、孫權、魯肅三個人物、三個角度來提煉啓發,效果比公開課漂亮。周琪從孫權事務多卻勤於讀書提煉出魯迅的名言——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能夠出其不意,讓人欣喜。

始終覺得文言文教學,面對普通班級,如何做到文辭與思想兼顧,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難解決的頑症,現在邁出一小步,也算嘗試!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我今天順利完成了《醜小鴨》的教學任務,但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這堂課自我感覺應該是成功的。提前備課,並參看別的老師的教學設計。這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應爲“對醜小鴨經歷的感想和認識”。前面的字詞目標及內容感知目標如平時一樣,但到了重點目標“醜小鴨的經歷對自己的啓示”時,我沒有想到,學生不僅回答踊躍,而且見解獨特。像孫廣紅同學分析道:我們應該學習醜小鴨能以平靜心態對待歧視、打擊,朝着既定目標奮鬥不止、樂觀向上的精神;盧立鵬同學分析道:對自己前進道路上遇到的諷刺挖苦和製造麻煩的小人,我們不需要仇視他們,還可以去感激他們,因爲,正是他們的歧視,才使我們更加堅強更加懂事……學生們的這些純真而又坦誠的思想,真的讓我刮目相看,這樣的效果,比老師把自己的觀點讀出來讓學生接受強的多。

通過這課的教學,使我明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分析;一定要相信學生並給予學生機會。只有這樣,不僅能讓老師省氣,更有助於培養學生敢於思考敢於上進的能力。

把閱讀、分析的權力交給學生,就是我上這節課的最大收穫。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在七下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了課堂教學中對主問題的設計,試圖突破新課程實施以來風靡一時的問題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賞(喜歡)的語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動的一個細節是……”等,因爲此類問題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課堂熱熱鬧鬧,學生收穫寥寥”的浮誇現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單元1—3課的教學中所做的主問題設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以“你認爲魯迅先生更喜歡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爲主問題展開課文研讀和課堂討論,依次解決了“百草園的樂趣在於”,“三味書屋的樂趣在於

”,“作者擷取這兩個回憶片段的用意是什麼”這樣三個子問題。其中既有語言品味(如百草園的色香味之趣、雪地捕鳥之趣),又有人物賞析(先生的形象分析),也有主旨探究(即寫作意圖的探究)。

《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的主問題是“文章爲什麼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標題?”,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兒落了有幾層含義”、“文章回憶了爸爸與我的哪些事情”、“爲什麼要這樣安排事件”,問題涵蓋解題、概括、細節品讀、寫法賞析。

《醜小鴨》是一篇自學課文,學生始終圍繞“假如醜小鴨生來就是一隻真正的醜小鴨,而非天鵝,故事會怎樣發展”進行思考與討論。學生的回答有三種情況:一、醜小鴨永遠是一隻被同伴譏諷的鴨子,可能某一天會想不開,承受不住壓力而輕生。這一回答馬上遭到學生的質疑,認爲與原著中醜小鴨的性格不符。二、醜小鴨的努力終於感動了上帝,把它變成了高貴的天鵝。這一回答被認爲是想象豐富,體現了童話的藝術特點。三、醜小鴨僅管不是白天鵝,但它內心對美的追求和不屈的奮鬥會使它成爲一隻絲毫不亞於天鵝的美麗的鴨子。課堂上,學生們爲這一看法喝彩的人居多。我讓學生進一步設想醜小鴨是天鵝蛋的條件不變,但缺少了對美的追求和奮鬥之心,故事又會怎樣發展?學生在兩個問題的對比中,終於真正理解了作者這樣設置情節的意圖——不論你出身如何,後天的努力奮鬥纔是最重要的。

以上三課的教學嘗試證明,課堂教學需要重視主問題的設計,有效的主問題能使課堂走出“滿堂問”的傳統誤區,也能使課堂避開“萬能問”的尷尬模式,從而起到“牽一髮即可動全身”之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效果很不錯。

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本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沒想到同學高舉着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說實話,這問題我心裏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於是我馬上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着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裏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着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裏一定很高興,以爲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裏會怎樣想?”

於是教室裏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辦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說:“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在教學時對文章內容內涵的理解不難,本文作者爲一個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後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但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所以本文的文言詮釋是重中之重,因爲用現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闡述的道理就會水到渠成地讓人領悟。尤其最後一段文言虛詞較多,邏輯性又強,所以翻譯起來更是大有嚼頭。

然而文言文翻譯的落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上課時,帶着學生們逐詞逐句地採取多種形式對譯了,學生們在做課堂練習時又磕磕碰碰,效果並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變一種譯釋方法效果應該不一樣。具體是:

一,先回憶一下文言譯釋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直,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爲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補,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刪,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調,對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換,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組各負責幾個句子的翻譯,並動筆寫在練習本上。

三,一個一個句子參讀各小組學生的翻譯結果,同學,老師一起分析評價,最後確定一個最佳翻譯。

相信下次我們的配合會更加默契,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會更加明顯。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飽含感情的語言,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和英能無畏的獻身精神。考慮到這篇文章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說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瞭解放在學生預習上,這樣既鍛鍊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看,預習還是起到較爲明顯的效果。

在本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和革命者都爲中華民族說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這個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理解文章結構安排,也引出主題:聞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對於這樣問題的概括對七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難,事實上在課堂學生的反應上來看,確實是這樣的,學生大部分能把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來,但在聞一多先生作爲革命者方面,學生需要進一步提示才能歸納完整。由此可見,學生很容易對於文章中詳寫的部分進行歸納,而對文章中一筆帶過的的略寫的部分卻很容易疏忽。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如果當時能示範朗讀聞一多先生《最後一次演講》,或放映“最後一次演講”的電影片段,必能讓學生更深切感受到聞一多先生的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本課作者臧克家作爲一位有名的詩人,其語言的詩歌化,語言的精闢化,在本課中體現的非常明顯。且本文多用短句,節奏感強,四字短語尤其豐富。所以在第二節朗讀的時候,就特別提示學生應注意文章中那些精闢而詩化的語言,勾畫出來細細咀嚼和品味。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通過語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層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認知觸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諸多問題,尚待仔細推敲。如在教學實施中,怎樣在一堂課中兼顧思想、內容與趣味的統一,品味語言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矛盾的統一;在教學觀念和方法上,教師怎樣進一步下放自己的權力,放開膽子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多給學生能動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間。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抓住思維本質來審視語文教學,你對課堂就會有新的理解。

在上《夸父逐日》之前,我就想在這一堂課上一定要體現對學生“思維”的關注,讓學生的思維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於是,我就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把他原有思維充分的展現出來。只有學生展現了原有思維,教師纔有可能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糾錯提升。出於這樣的思考,教師應該抓住,深入到學生的思維本質,然後糾正其不正確的思維方式。比如:在《夸父逐日》的課堂裏,有一個學生說:夸父拿根柺杖幹嘛,簡直是累贅。乍一看,這是個無效對話,但仔細分析,這樣的思維本質並沒有什麼錯誤,可是放在《夸父逐日》的課堂裏就顯得不對勁。教師這個時候要適時做引導,從而讓學生理解夸父逐日的所要付出的艱辛,以及神話的特點——誇張。可惜的是,我在課堂上並沒有做好這一點。但我也清楚的認識到了,抓學生思維本質的能力和矯正引導學生思維的能力還是不夠的,要是這方面的能力加強一些,那麼在我的課堂效果會更好。

這一次上《夸父逐日》用到了動畫。這裏有兩個版本的動畫,一個是在中央電視臺播放過的《哪吒》中片段,一個是FLASH動畫。就兩個素材的本身而言,《哪吒》中的片段要優質的多,但是我在思考,我們上課是選用素材的原則是什麼?是素材本身的優質,還是與教學所需的結合?我認爲上課素材的選擇,不是從素材的本身來衡量它的是否合理,而是要考慮你需要怎樣的素材來輔助你的教學。我上《夸父逐日》時選擇了FLASH動畫,《哪吒》中的片段雖然漂亮,但如果我選擇了它,卻反而不能輔助我的教學。”

課堂生成對於我來說還是個說不明道不清的問題。曾有人說:要讓學生很好的在課堂上生成,就要給學生一個好的預設,給學生一個明晰的方向。我在自己的課堂上也這麼去做,去追求,就是編一個筐,讓學生在這個筐裏裝內容,學生會往這個筐裏裝什麼,我就更難預設了,這要取決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了。我把這稱爲給“筐”生成。這次我上《夸父逐日》,我的預設是“筐”——這篇文章分幾組畫面?於是學生積極思維,紛紛發言,在課堂上也許就能說到我想要他們說的上面去。這次爲了實現我自己的從“思維”角度去設計課堂的想法,我還是選擇了“筐”,因爲我覺得人要有從雜亂信息中搜索出有用信息,一定要有一個既定的目標。的能力。我認爲在不同的情況之下需要選擇不同的設計方式,不能簡單的去說某種方式好,而另一種方式就不好。離開了目的去談手段,是沒有意義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