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備課資料:《釣魚的啓示》一文的心情變化

本文已影響 2.96W人 

  記錄:

備課資料:《釣魚的啓示》一文的心情變化

唐一文是個機靈的孩子,活潑好動,嘴巴也特別甜,和陌生人一下子就能相處好,但和小夥伴並不融洽,每天都有小朋友來告狀“唐一文打人了”。在活動中,我也發現唐一文的自制力不強,特別是在上課回答問題時沒有一點兒耐心,舉手後一定得請他回答,否則他就會鬧情緒,在座位上吵鬧,影響正常的活動。如果我用五角星表揚了別的小朋友,他就會小聲嘟囔:“這有什麼了不起,我纔不要呢!”

我想改變孩子的這一情況,於是向搭班的吳老師詢問關於唐一文的情況。才知道原來在小小班的時候,唐一文常常哭着回家告訴爸爸媽媽,有小朋友打她。爸爸就告訴她,誰要打你,你就打她,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屬於“正當防衛”。

於是我決定先要做好家長工作。我首先和家長進行了交流,指出他們的“正當防衛”論在幼兒園是不適宜的。我列舉了許多在平時工作中遇到的事例,讓家長非常信服地接受了我的觀點。並希望家長能儘可能多地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畫畫,看書。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唐一文真的有了變化。少有孩子再找我說唐一文的不是了。

於是我又去了家訪,想多瞭解一下唐一文在家中的表現。進門見到他正趴在桌子上畫畫。他爸爸說,上次交談以後,每天都堅持陪兒子看書,畫畫。兒子做事耐心多了。同時也向兒子糾正了以前對他的教育,重新給他講文明的孩子的故事,讓他知道了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兒子真的進步了許多。

一天放學時,唐一文的爸爸對我說:“昨天兒子對我說,今天陳邦彥打人了,我對他說這是不對的。我覺得打人是不對的。“呂老師,聽到這話,我倒是很高興的。”我也笑了,摸摸唐一文的頭。

  分析:

造成唐一文經常打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家長所謂的“正當防衛”論的影響,因此,我必須先和家長取得認識上的一致。幼兒由於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不可能和成人一樣能用比較適宜的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些幼兒只是想和別人表示友好,可是,他的動作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想侵犯別人;有些幼兒不太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更多的只能依賴於動作,造成許多理解上的偏差。

孩子有了某種行爲,受到家庭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所以家長一定要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端正自己的認識,才能給予孩子正確行爲模仿,不至於有所偏差,造成某些問題行爲的產生。這樣個別化的問題,如果重點放在學校教育上,效果一定不如家教來的好,也許反而也會傷了孩子,所以家教對個別化的指導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