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設計(有反思)

本文已影響 3.88W人 

教學目標

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設計(有反思)

1.熟讀成誦。讀百遍,意自現。課堂上留足時間讓學生讀詩,使他們在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中理解詩歌意思。

2.口誦心爲。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詩詞中的畫面,在意境中浮想聯翩,獲得讀詩的愉悅。

3.詩畫相融。能端正抄寫詩歌,並配上相應的插圖。

  教學重點:

緊扣“總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妝濃抹”和西湖的“瀲灩”“空濛”,通過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韻。

 教學難點:

從文字中讀出畫面,實現詩情畫意的融合。

 課前準備:

將兩詩以墨跡形式呈現於課堂上。《望天門山》書以魏碑風格,線條遒勁剛硬;《飲湖上初晴後雨》則書以禇體,風格清麗,線條柔美。精裝裱,懸於黑板前。

 教學流程:

 一、承接中引發期待

1.師:《望天門山》讓我們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險峻,水的湍急洶涌,更讓我們感受到25歲的李白那血氣方剛的滿腔豪情。誰願意爲大家再現一番。

指名讀。

全班讀。

2.師引:我們姑且告別這雄壯的天門,隨着宋朝詩人蘇軾去領略杭州西湖的景緻。

  二、初讀中略有所感

1.自由讀。特別注意“瀲灩”“空濛”兩詞的發音。

2.指名反饋讀。指導斷題。

3.齊讀

師:感覺這山、水和天門山一帶一樣嗎?

【設計意圖】

〔“怎樣的山,怎樣的水?”這一問題貫穿課堂始終。隨着學習的深入孩子們逐漸展開屬於自己的山水畫卷。此處一問不要求做具體回答。〕

4.再讀

這又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呢?我們繼續感受詩句。自個兒含在嘴裏輕輕地多念幾次,想象着那山,那水……

【設計意圖】

〔“含在嘴裏輕聲地念”,此舉旨在讓學生潛心會詩,潛心首先需要靜場。〕

  三、細品中清晰畫面

1.看具象畫

打開書,看着插圖,再將詩句讀幾次,讀不懂的地方看看註釋。你覺得這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設計意圖】

〔詩句傳遞的畫面是萬千的,插圖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圖和註釋的輔助下讀詩,能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由具象畫面引領學生走近詩句意景,有助於打開學生的想象之窗。〕

2.聽音樂(平湖秋月)

閉上眼睛。讓音樂帶着我們走得更近些。

聽……

這兒的山……

這兒的水……

感覺……

生讀,師範讀,生讀……(音樂中的誦讀使朦朧的感覺清晰起來)

【設計意圖】

〔音樂是流動的畫,《平湖秋月》之優雅柔婉非常接近詩句意境。詩句在音樂中的再現,無疑引領學生感受到了帶着情感的畫面。〕

  四、重疊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樂繼續)(預設)

師:音樂聲中,彷彿美女西施向我們款款走來……瞭解西施嗎?

生:註釋4告訴我們,西施是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

生:我讀過東施效顰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時候都很美麗。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時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據說她在河邊洗紗時,小魚見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

師:如果西施帶上心愛的首飾,穿上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妝……濃抹總相宜(生接)

師引讀: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們情不自禁地說……

生輕柔舒緩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設計意圖】

〔“西施”是詩中的意象,蘇軾借西施以喻西湖。此處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環節借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感受西湖獨特的美麗,更感受文字之傳神。〕

2.入詩細讀。

帶着你自己的感覺再讀詩句,“濃抹”時的西湖展現出怎樣的風姿,“淡妝”時的西湖又呈現出怎樣的容顏呢?哪些詩句給你帶來這樣的想象呢?

重疊一“瀲灩”和“濃抹”

(1)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課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畫面。想象說話,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鏡,在豔陽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聯想到美女西施帶上了珠寶首飾,穿上了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豔麗得讓人炫目!)

(2)你會怎樣抒發自己的讚歎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重疊二“空濛”和“淡妝”

(1)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湖面上起霧了,一切顯得朦朦朧朧。遠山近水、亭臺小塮變得空濛,恍然間,若西施蒙上了面紗,顯得神祕淡雅,……這何嘗不是一種動人心扉的美麗呢!

(2)你又會怎樣讚歎眼前的景色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設計意圖】

〔此處也可做另一種重疊――將“瀲灩”與“淡妝”“空濛”與“濃抹”,並不影響詩意解讀。重疊本身就是詩意的再現,不求結果人人同一,但求過程人人涉足。〕

“總相宜”:

(1) “晴雨相宜”重疊於“濃淡相宜”

西湖晴時瀲灩,雨時空濛,時而濃抹,忽而淡妝,真讓人分辨不出這是西湖還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癡如醉,欲把……

情境中誦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 “晴雨相宜”繼而想象“總(時時處處)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四時不同,晨昏各異……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這句……(課件出示西湖十景)

引生反覆吟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設計意圖】

〔強調重疊,借詩句中的比喻,鋪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僅僅是畫面,理解的不僅僅是文字。重疊中西湖獨有的豔麗淡雅,溫柔清麗猶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詩回味。

關注題目中的“飲湖上”三字,聯想到……

一條美麗的畫舫上,蘇軾與幾位好友閒聚。他們或小酌佳釀,或細品龍井。看着西湖晴時瀲灩,雨時空濛,情不自禁地讚歎“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在音樂中齊背全詩。

  五、對比中豐富深化

1.現在你能說出對這山水的感覺了嗎? 板書“柔”

如果說西湖如溫柔美麗的女子,那麼天門山則是……剛強的將軍。 板書“剛”

同是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學們是否留意了這兩幅書法。

2.書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筆觸之剛柔

引導學生感受《望天門山》的線條要硬一些,正如長江一帶的山水充滿了力量感。而《飲湖上初晴後雨》顯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書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們詮釋着剛柔之美。音樂更是如此……

3.音樂中感受“剛”“柔”

(音樂1:民樂合奏---奔騰)

師引男生誦讀:你感覺到什麼?(生:豪情 力量 陽剛)想到的是哪首詩……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門一般,我們一起讀!

(音樂2:古箏曲-平湖秋月)

師緩緩的:聽……我們的心也便柔軟了起來……一種柔情,在我們心中盪漾……

女孩子起立,輕輕地向大家訴說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結:詩書琴畫各種藝術之間都是相通的,多種形式來體驗美感,能讓我們獲得的更豐厚。

 【設計意圖】

〔不止於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氣神。從文字到音樂到書法線條,詩書琴畫傳統藝術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斷錘鍊着孩子們的藝術通感,在無所不在的對比中強烈感受到詩的神韻。〕

4.詩配畫: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首詩端正抄寫,並配上相應的插圖。

  【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講意思是很沒意思的。”如繞口令般的話語,是特級教師錢正權老師在全國第二屆經典詩文誦讀研討會上做的風趣而又精闢的論述。

如何纔能有意思呢?錢老說:“詩歌教學應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進的一次審美旅行。”詩歌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邃悠遠的意境美決定了它較其他閱讀課而言更具藝術性,承載着更多的美學因素。《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後雨》兩詩分別寫了天門山和西湖兩處山水,一陽剛一陰柔,極具美學特質。引領孩子們讀這兩首詩,如何強化這種特質呢?如果用“知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路子來套的話,似乎要經歷一個得景悟情的過程。但詩人之“情”又如何能簡而悟之,其背後種種又豈是9歲小孩兒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趕着他們去悟!“情”之美暫不論,得美景即可。但不止於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氣神。教學時,緊扣“淡妝濃抹”鋪呈畫卷,讓西湖美景始終帶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畫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讀詩時恍若隨同蘇軾盪舟碧波輕嘆瀲灩空濛,迷茫淡妝濃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課堂上,從文字到音樂到書法線條到繪畫技巧,詩書琴畫傳統藝術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斷錘鍊着孩子們的藝術通感,在無所不在的對比中強烈感受到兩詩的神韻。

經歷了這樣的學習,也許他們無法十分清晰地表達出詩句意思,但他們肯定能深深地記住這種感覺,記住這剛柔之美。相信這是一次愉悅的詩情畫意之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