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麥家《暗算》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麥家《暗算》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麥家《暗算》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麥家《暗算》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麥家《暗算》讀後感1

對於當代中國文壇來說,麥家的寫作無疑屬於獨特的路數。這個人的存在已經變得不可忽視,他那麼頑強、絕對而倔強。他的寫作詭祕、幽暗、神奇,深不可測,到處潛伏着玄機,讓人透不過氣來。閱讀他的作品,就像是被引誘到一個偏僻的山谷,而黑暗開始降臨。閱讀沒有退路,只有在黑暗中摸索。那真是孤苦伶仃的閱讀,無助的閱讀,就像他的寫作一樣;當然,也是極其富有刺激性的閱讀,這是一種關於閱讀的閱讀,也是關於寫作的寫作。

在麥家近期出版的《暗算》的前面幾頁處,他這樣寫道:“7”是個奇怪的數字,它的氣質也許是黑的。黑色肯定不是個美麗的顏色,但肯定也不是世俗之色。它是一種沉重,一種隱祕,一種衝擊,一種氣憤,一種獨立,一種神祕,一種玄想。

關於“7”的所有設想,可以看成是麥家關於寫作的設想,小說中的那個敘述人“我”就是一個戴着墨鏡的人。麥家就是一個戴着墨鏡寫作的人。由此就不難理解,這部小說的第一個主角就是“阿炳”。只有阿炳面對的黑暗,他帶來的黑暗給麥家的寫作提供了家園。隱祕、祕密、解密、暗算、祕謀、告密等等,這些都是黑暗中的行爲,也都是本質性的寫作,所有的本質性的寫作都是黑暗的寫作,都在黑暗中或關於黑暗的寫作。寫作就是沉入黑暗,在黑暗中發光;絕對的寫作就是絕對的黑暗,就是絕對之光。

麥家以《解密》令文壇刮目相看,他的出現就像一片陰影,投在亮麗的文壇上,多少有些令人驚慌。事實上,麥家寫作多年,他的寫作姿勢顯然是潛伏式的,是一種祕謀,是對寫作的宣誓。《解密》就這樣出現了,令人措手不及。那是一個關於701單位解密碼的故事,很吸引人,像是偵探小說、間諜小說、恐怖小說的變種,一種新型而獨特的種屬,或者說一種四不像的寫作怪物。令人驚懼的閱讀效果,把人們引向一個未知的黑暗的領域。在山裏頭,在黑屋子,一羣人在截聽敵方的電碼,這是所有戰爭中最緊張最具有突變性的經典場面。麥家就把書寫對準這個場面,他探究的是一個領域,一個黑暗的領域。《解密》有一個漫長的故事,隨後突然進入幽暗處,故事被祕密所牽引,進入到無法洞見的深度。這種狀態顯然不是指故事表面無窮無盡的不可知狀態的密電碼的追蹤,而是指麥家在根本上揭示出一種生存的狀態,一種存在的黑暗狀況。

寫作是如何進入、如何接近那種狀態的?寫作由此留下黑色的文字。確實,麥家的故事都會有事件和結果,這是他難以擺脫世俗性的故事留下的把柄。《解密》中那本密電碼的丟失,結果是人的四處尋找。這些事件總是要出現的,故事也不能承受那麼幽暗的存在,可以理解或者諒解。但在大多數時候,他的寫作可以沉入黑暗,在銘刻那些時間,在幽暗中,寫作的力不時爆出某些火花。他執拗地書寫那個叫做容金珍的男人,一個解密天才。他是那樣一個孤獨的人,一個像死一樣陷入沉思的人。他只傾聽一些奇異的聲音,來自遙遠的不可企及的黑暗中。那個筆記本丟失了,也是黑暗中,在一輛行駛在黑暗中的列車的車廂裏丟失了。

對於容金珍來說,這是更深的黑暗的開始。他在更深的黑暗中尋找那個丟失的寶物。小說是這樣描寫他此時的境況的:現在,容金珍正在爲此深深悔恨,同時他極力想走入神祕的迷宮,找到他爲什麼把筆記本忽視掉的謎底。開始,他爲裏面無窮無盡的黑暗所眩暈,但漸漸地,他適應了黑暗,黑暗又成了發現光亮的依靠。就這樣,他接近了一個寶貴的思想,他想:也許正是因爲我太珍視它了,把它藏得太深了,藏在我心理的心裏,以致使我自己都看不見了。

這也是對這種書寫的隱喻,麥家走進了這種存在的處所,他看到了一種黑暗中的存在,那種生命,在日復一日的解中磨損,越來越黑暗,越來越接近光亮。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確實爲那種神祕兮兮的故事所吸引,它把我們引向不可知的山谷;隨後我們爲那種存在的生命所驚懼,那些天才,只在黑暗中發光的天才生命所驚歎。而後,對於書寫,我們又能說什麼呢?又能感知什麼呢?存在變成了文字,一種黑色的文字,文字確認了存在,又遠離了存在,文字成了自己,它的銘寫就是在黑暗中發光,成爲灰燼。能感知到文字的魔力的,那是對書寫之歷史的回憶,它只能以力的方式存在,不能感知的,那就是灰燼,一種已死的文字。

20xx年,《暗算》又給我們製造了一種黑暗,這是阿炳的黑暗。在這本書中,不用說,關於阿炳的篇章是最動人的,也是最接近麥家的寫作本質的。這是對黑暗的書寫,是在黑暗中書寫。麥家再次動用了他對故事的處理能力,在這裏,“暗算”被做了雙重性的處理,暗算既是指破譯電碼,也是指這些破譯者的生活如何被暗算。坦率地說,後者的顯性化的故事並不巧妙,也不特別驚人。阿炳也被命運算計了,他無法生育,他的妻子林小芳與山東大漢有了兒子,阿炳爲此自殺。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阿炳如此不堪一擊,比暗算更強大的是一種命運,一種文化力量。那個黃依依的故事同樣如此,她在做人流時被張國慶的妻子所暗算,結果死於非命。諸如此類,這些故事都有一些顯性的被“暗算”的意味。

我想說,這些顯性的故事當然可以在宿命論的意義上提示存在的某種深度性,甚至觸動讀者掩卷而思的哲理性。但是對於麥家的書寫來說,這些顯性的故事卻消除了黑暗,把黑暗中的故事帶向了光亮處。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光亮,這是另一種存在,另一種書寫,一種世俗化的書寫。而真正黑暗中的書寫,是永遠身處黑暗中,那種光亮是從黑暗中的堅硬存在磨礪出的火花,它是黑暗極致的光亮。對存在之堅韌性的書寫,書寫能體會領悟到自身的力,書寫是對存在的銘寫,對生命之存在,存在之極限的書寫。神祕的不是世界是怎樣,而是世界是這樣!維特根斯坦如是說。書寫對那種黑暗中的存在給予接近,它就逼近了神祕,真正不可知的生命延伸之路。麥家給當代中國文學提示的,是一種堅韌的書寫樣式,一種真正的另類的,也是最虔誠的寫作。

麥家的文字是有力的,那麼簡潔,一種被痛楚所浸滿的文字,它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穿過那黑暗的屋子,在黑暗中聽風;能提供這種圖景的文字的人,能獨享一種祕密,一種幸福,一種意外之喜。

  麥家《暗算》讀後感2

近年,曾有一部電視劇成爲大家熱議的話題。有人說它是一部體現謀略的諜戰片,有人說它其實是一部影射現實的教育片,也有人說,它是一部關於信仰,關於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頌歌。這幾天我讀了《暗算》的原著,讓我也有幸走入了這個令人沉思的故事。整個故事是圍繞主人公展開的。他勤勉,堅韌,忠誠,但就是因爲爲人不不知收斂,因而處處碰壁。他就是李涯。李涯曾經說過:“我運即國運,我幹這一行不圖立功受獎,我的理想是讓孩子們過上好日子。”李涯的人生可謂是有山無水難成事。他雖然有着山一般的信念,能力強,勢頭勁,卻一點也不懂得圓滑通融。一腔熱血每每被澆得透心涼卻還是矢志不渝,最後卻喪命於自己的忠誠,不知他是死得其所還是死不瞑目。

風,一種冥冥混沌中的快意,一種無法言傳和觸摸的神奇。《暗算》巧妙的分爲了三個部分:聽風,看風,捕風,靈感源自於號稱中國“中情局”的神祕組織701,分別與701的三個特殊的業務局監聽局,破譯局,行動局一一對應。偵聽就是要聽懂天外之音,無聲之音,祕密之音,被喻爲“聽風者”。破譯即解密,就是要釋讀天書,無字之書,爲看風者。搞諜報工作的就要深入虎穴,迎風而戰,爲捕風者。我們從形象的比喻中足以看出諜報工作像風一樣的特點,抽象,敏捷而又稍縱即逝。

長期艱苦的蟄伏工作似乎是701成爲一個周而復始的運轉機器,遵循着看,聽,捕三個步驟。仔細回想人生對夢想頑強的探索過程豈不是也亦復如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我們在嘈雜聲中追尋着希望之風傳來的一絲佳音。就像書中黃依依對烏字一號高級密碼頑強的探索,當我們“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試圖破解人生密碼時,依靠的不就是看風者的那份執著?在漫漫求索路的盡頭,艱苦卓絕的捕風終於略見曙光,我們難道沒有感受到“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柳暗花明的快意?人生漫漫求索路正如一次聽風,看風,捕風的過程,造就了層層遞進,由表及裏的人生三大境界。

  麥家《暗算》讀後感3

友人給我推薦並贈送了麥家的系列小說,麥家是一個講故事的好手,他的小說,如他所說:是一本不錯的書,祕密、神奇、性感、陌生;既有古典的情懷,又有現代的風雅,還有一點命運的辛酸和無奈,開創了中國特情小說的先河,名字可能是一個筆名,但他的文章極有特點:一是明確地顯示了他的性別和理工科出身:長於數字,長於方位,長於說明,長於製造氣氛,短於愛情的描述,短於情節的構思;二是顯露了他曾經的經歷,他也許僅是一個外圍的諜報工作人員(否則就不可能被允許轉業),但瞭解整個情報工作的運作過程,使讀者在一個萬分陌生的環境裏看到了一個個更陌生的畸形的天才。

麥家的文章不同於謝爾頓的小說,天南地北地變化故事的地點———虛無的宏大,也不同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在特定範圍內逐一排查鎖定目標,再揭開一個驚天的祕密:他的小說是描寫一個極小範圍內的一個人,放大其的曾經,設定被命運註定毀滅的人生,詭祕、靈異、懸念、哀傷,感動到令人絕望,痛苦和噁心,半夜看完其中的一部,忍不住衝到衛生間乾嘔了一陣,記憶中只有看張潔的《無字》和項小米的《英雄無語》時有過這種感覺,沒有對英雄的崇拜而只有對被剝奪自由的天才的扼腕長嘆、沒有對神祕土地的嚮往而只有對組織無邊法力的敬畏,沒有對自己無緣諜戰的惋惜而只有對自己是一個可以在陽光下生活的人的慶幸。

從小看過不少關於間諜的'文藝作品,從《保密局的槍聲》向梅飾演的風韻妖饒的女特務,到真實的關露、張露平和鄭蘋如,從探知珍珠港襲擊情報的佐爾格、到現仍不知其真實下落的川島芳子、從整人無數遭到報應的貝利亞、戴笠,到全家均被我黨除奸用硝嗆水滅屍的顧順章、從隨時準備獻身事業而自絕後人的潘漢年、到文武雙全的陳賡大將,曾給年少的我帶來無盡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想象,過去的文字上說的均是他們才智過人的非凡能力,而非心狠手毒的職業要求,誰也不知那個旁人永遠不可能知曉的領域裏有多少駭人聽聞的永遠不能揭密的事情!

電視劇《暗算》熱播時,僅因爲對其名字的反感而沒有觀賞,總想到巴蜀才子魏明倫曾爲《十面埋伏》作的歌詞:“山埋伏、水埋伏、情場埋伏、官場埋伏”,這首詞當時引起極大轟動,也引起了上層的高度不滿,誰來埋伏我們?一定是暗算我們的人!我們什麼地方值得暗算,就需要自己暗算一下自己了。

我們需要審視的不僅僅是自己的過往,而且還有心裏最陰暗和無望的空間,這種絕決的殘酷如同麥家給我們提供的扭曲禁錮的世界。

  麥家《暗算》讀後感4

我一向標榜自己不求甚解,這已經有些到了無恥的地步,反正一旦有人問起我你到底看懂了什麼,我都會用這樣的字眼去打哈哈,打完哈哈後我總想,其實我收穫的東西應該不少,這些讀過的書就象一滴水珠,匯入小溪,然後可能會匯成大河,然後流入大海,當然,這一切都只是可能,也許在沒有形成大河之前,我的小溪就已經乾涸了。

麥家的《暗算》我是第一次接觸,包括麥家的作我都是第一次接觸的。我記得以前厚圃依稀談起麥家的作來,然後作名字我不記得了,只記得他好象談過麥家,好象沒有談過。青萍兄的《暗算》落入了我的手中後,我在餘華之後選擇麥家,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有針對性的看一些東西,這樣挺好。《暗算》講的是國家安全局前身的故事,我記得以前好象聽過或者看過這麼回事。安全局的前身應該是什麼保密局或者如麥家所說的破譯局等等部門,故事就只用了三種人的身份構成,一個是聽風者,第二個爲看風者,第三個則是捕風者。當然,這裏指的風是指一些諜性的行爲,比如破譯密碼,偵察情報和實際的參與戰爭行爲。

聽風者用的是一個人作爲主角,這人是個瞎子,名叫阿炳,當然,《二泉映月》的演奏者也是叫阿炳,兩人的特點當然是耳朵比較靈,有與從不同的聽覺與觀察力。這個阿炳從陸家村被帶到破譯局,主要是爲了偵破敵國的密碼,從一千多組的摩斯密碼裏聽出敵方的電臺,然後交給破譯者去解迷,爲國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信息。當然,文中的阿炳簡直就是個天才,他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破掉了敵方的電臺,令破譯局原來計劃一年完成的工作提前了許多。而這個人卻是敏感的,不容質疑的,他不願意別人否定他的判斷,就象否定他生活的判斷一樣。這有些神經質,或者類似於瘋子的行爲。在他倍受大家尊敬與膜拜,當然,他的缺點在於他經受不起任何的打擊,在他的妻子背叛他後,他選擇了自殺。這讓我想到,無論一個人有任何的優點,他的缺點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我們不可能同時擁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太過於完美,於小說或者生活裏都不太具有戲劇性,我們需要這樣的戲劇性,這就是第一篇聽風者裏所吸引人的地方。

看風者指的是那些負責密碼破譯工作的人們,看風者這篇裏,有兩個人物,一個是黃依依,一個是陳二湖。黃依依原來是數學家,打得一手好算盤而且還去美國留學回來的,在她的經歷裏,或者對兩性之的事情看得過淡些,或者這本就是人性的需要,但她又是心地善良的,她願意幫人,當然,這裏麪包含私人的因素。她的天才及她的能力讓她在破譯局的歐州處擔任了處長一職,爲當年的政治鬥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後來她也因爲奪別人的丈夫而被情敵失手殺死,但她表現的女人的天性使那個時代那些掩飾得很多的女人得到一種解脫,或者算是有了解放的例子。陳二湖則是一個從二十歲就開始接觸密碼的人,他直到退休仍然生活在不斷的解密的生活裏,這種生活已經在長年累月的積儲下,使他無以爲繼,他不能離開這樣的工作,後來也死在了工作上。這讓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裏的那個老頭,他在出獄後,竟然找不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最後選擇了自殺。有時我不能想象,如果我在這個環境裏生存二十年,到以後出去,我會不會適應外面的環境呢?我不能想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