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詩經》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1.14W人 

《詩經》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

《詩經》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詩經》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讀後感1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爲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裏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淒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裏,蘊藏着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着悠揚的詩詞,飽含着的是哀婉與悽豔。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纔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爲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爲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麼後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裏記錄着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捨之情,總演繹着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歎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豔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嬀。她被世人稱之爲“桃花夫人”,因爲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豔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豔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後人無法忘記。

慾望總會佔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爲了什麼,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

  《詩經》讀後感2

當歷史的書卷已被歲月的塵埃所覆蓋,當先哲聖人的期待已被白雪覆蓋,我多麼想轉回身去擷取一片精神的聖葉,筆尖祈願書香。

你看到了嗎?

隔着時光的洪流,任憑狂風吹打,任憑煙雨浸溼,!

你聽到了嗎?

它的低吟淺唱,它的語言滄桑,你也在疑惑吧,它是誰?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沒錯,就是《詩經》。

翻開《詩經》,體會先人的語言和情感,穿越千年的時光罅隙,洗滌思想,淨化心靈。《詩經》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便是“生死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當我們現代人毫不猶豫不假思索的說出“我愛你”的時候,這三個字忽然變得那麼輕,輕的經不起觸碰。

這使我聯想到了當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現象:早戀。似乎很多人已經習以爲常,但請用古人的角度來看,這一現象是多麼的可笑之極,古人把愛看得與生死一樣重,他們覺得愛是迴響在每個人生命中的潮汐聲,而不是隨便的遊戲。

當以這一點來看,我覺得現代人應該多讀《詩經》。古人的思想含蓄,表達委婉。雖不至轟轟烈烈的壯偉,卻又細水長流,綿延一生的溫良與感動。

明黃色的燈光,拉開窗簾,讓月光透過書窗灑下。翻開它,一頁一頁,一字一句。

千年的文化,歲月的積累,拂去心靈上盪滌的塵埃。思緒明淨,持一杯淡酒,品一緒心靈的明淨。

《詩經》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愛,就如同那彼岸繁花,雖然觸不到,但它永遠存活於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在這個爭名奪利的塵世能夠找到一方安享心靈的淨土。

彼岸,繁花正好……

  《詩經》讀後感3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閱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着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着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着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着。

讀着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着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裏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溫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裏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着念着,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摸。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詩經》讀後感4

這是《詩經·衛風·竹竿》裏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在《詩經》中有很多我喜歡的篇章,如《子衿》、《雞鳴》、《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並不是更負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說並不是很有名聲,廣爲人知的篇章。它的詞句也不算最優美的,事實上在《詩經》內的大部分詩句也都偏向質樸清雅。可我依然選擇《竹竿》裏的一個短句“淇水在右”來作爲新摘錄本的題目。

《竹竿》大致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她回憶起家鄉的河流,少女時出遊的情景,但現在已遠離了這些回憶,只能駕車出遊,以解思鄉之愁了。因而我覺得這首詩很動人。那衛國女子懷念故鄉,也是在懷念着故人,少年時玩耍嬉戲的快樂回憶啊,她悲嘆着,許是在嘆時光吧?

我發覺,世人的年華,也終像那條淇水。沿着河畔歡快地跑過去,就再無回來的路可尋了。我們的“成長”,也是如此,總會遺失什麼寶物,很久很久以後才驚悟沒有好好地揮別。可是沒事的啊,請你看那“淇水在右”。故鄉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於爲什麼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這是因爲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鄉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爲左,南爲右。”淇水是向着南方而流的。僅管我知道淇水離南城並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並不是真的流到南城來,只是我的一廂情願罷了。古代,南方是蠻荒之地,而現在我只願傍故鄉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託着我無數想象和美夢,感悟和思緒的詩篇呢,所以我私自決定把它作爲我的摘錄本的名字。還但願原作者不要介意。

  《詩經》讀後感5

我們真的應該慶幸我們擁有了這麼一部古老的詩集,在歲月長河中穿行的過程中,周圍的空氣和他摩擦,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電光雷火。四字的組合,就是中國文化的方陣,四聲鏗鏘,擲地有聲;賦比興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們的腦海一朵朵思維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節,凝聚成一塊塊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現在,我們的河流面臨着斷流的困境。漢字在電腦文化面前大有退縮爲只有語言符號功能的磚頭,齊整規一,用來堆砌同一種類的高樓大廈,詩意被用來嘲笑不懂事故的瘋子。那位伊人在哪裏?還有沒有蒹葭之岸?那種蘊藉綿長的情致哪裏去了?我們的生命除了鈔票還剩神麼?

這也是一條母親河,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民的心靈中,經風雨,歷磨難,成爲中華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審美的大河。我們是這條河裏的一條魚,因爲宿命的連接,我們無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魚認爲,自己已經成爲了一隻鷹,天空是自己的家鄉和歸宿。但是,他們忘了,作爲我們不能長出翅膀,這是我們生存於天空的劣勢卻是生存於大河的優勢。回到大河,我們快樂無比。一條魚的生命靈魂裏只能有一條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暫時的棲身繁衍之地。

《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審美的“聖經”,是一種生命基因,一種靈魂酵母,《詩經》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我們彼此的區別僅僅在於,君住大河頭,我住大河尾,我們共飲一河水。

長江已經被我們轉化用做照明瞭,因爲我們的黑夜太漫長了;而我們現在的心情越來越浮躁,我們的情懷越來越失去古典意味,我們因爲進步而越來越不快樂。

《詩經》之河斷流之日,中國文化被截斷之時!

  《詩經》讀後感6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爲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爲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爲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爲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爲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爲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爲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爲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詩經》讀後感7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啓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採了又採,即使採完了,又會長出來的,要不是因爲獫猶的緣故,我不會長期鎮守在邊境地區,而是回到故鄉。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歷史永久,蒐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詩歌。《詩經》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從民間和皇室上收集並編制而成的。之所以稱爲《詩經》是因爲漢武帝把詩、書、禮、易、春秋化爲五經的緣故,就是大家所說的四書五經中的五經。

《詩經》的內容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風,風在詩經裏面包括了15個地方,也就是15國風。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風類型;第二部分是雅,分爲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鳴之什》裏面的,那麼大雅呢?晦澀難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礎的人才能領悟;第三部分是頌,頌主要用來讚美國家的或是舉行祭祀儀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鎮守邊疆的士兵返鄉的詩。講述的是一個士兵以採豌豆爲開頭來抒發相思之情。這首詩經專家考證創作於西周時期,不過,可惜作者不詳,因爲先秦時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級語文書中《采薇》的節選,被譽爲詩經中寫的最有名的詩句之一。寫出了出征和回鄉中的景物和情懷。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樂景寫哀情,又以哀景寫樂情的典範。對比了出征前的楊柳依依和現在的大雪紛飛,來說明自己離家之久,思念之深。

經常讀詩帶給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鄉和懷念親人是我們中國人永不褪色的記憶吧!

  《詩經》讀後感8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中國文化猶如滾滾黃河,川流不息,而《詩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之源了。

老師、爸媽都這樣對我說:“五年級了,你差不多要認識文言文了,探索、體會古人的思想了。”剛寒假,外公就領着我去新華書店,請來了她——中國文化之源《詩經》。

敞開書頁,粗閱一番,倒覺得文言文並不那麼單調、乏味、古板、難懂。它的字裏行間滲透出來的魅力卻是那麼無窮。雖然書中也有註解,但是我倒覺得:毎個人必須自個兒去品讀、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別樣的解釋。

或許,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詞;就是突然發現,凸現在明星歌裏、網絡語中的成語出處;就是低語細聲的“衛風”、“王風”、“大雅”、“小雅”的《詩經》格調;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七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靜好。”的古人含情脈脈的情感;就是賦比興的手法、風雅頌的國風……簡直目不暇接、愛不釋手!《詩經》中,小雅調裏的《黃鳥》是我最喜歡的詩韻,詩人述寫黃鳥二次:頭一次用直鋪筆法勸黃鳥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糧,讓它飛回故鄉問候親人;其次借黃鳥處境比喻自己在異鄉的遭遇,抒發一位異鄉人不能在當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發出的怨恨,和思念故鄉的心情。

細細品讀《詩經》,書有散發出不僅思鄉之情、愛慕之情、望子成龍、還有描寫國政、家庭、友情、離別……衆多喜怒哀樂、情感交織在一起,澆灌了讀者的心田,牽引了讀者的視線,薰陶了讀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吧!去認識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樂哩!

  《詩經》讀後感9

寒假裏,媽媽說,推薦我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感受古代的真實生活,身臨其境。我興致勃勃地接過來,《詩經》?帶着疑問,我踏着春秋之風,走進《詩經》的田野,感受到了別樣的樂趣。

《詩經》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誕生於先秦時期,收錄了自西周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計有305篇之多,以抒情爲主,有《風》、《雅》、《頌》三部分。

讀《詩經》,我彷彿看到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走進了那個時期人們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有描寫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國風·唐風》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有表達對親人、家鄉的深深思念,如《國風·魏風》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諷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有表達對愛情的美好祝願,如《國風·邶風》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媽媽告訴我,她曾聽人說,閱讀《詩經》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種樸實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飛,夏日之習習穀風,秋日之蒹葭(堅加)蒼蒼,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國風輕漫過身邊,可以傾聽到先秦詩人的感嘆之聲拂過耳邊。

我爲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爲中華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詩經》正是這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我還沒有那樣高的意境,可是,我對《詩經》卻真的迷上了。每當翻開它的時候,總會被它古樸的辭章、豐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當我們身處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偶爾也可以回過頭去,穿越歷史長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歲月往事,一起去領略聖賢的千年智慧——《詩經》的無窮魅力。

  《詩經》讀後感10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着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着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癡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着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爲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着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