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紅高粱》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2.36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紅高粱》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高粱》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紅高粱》讀後感1

讀了莫言的《紅高粱》,心中激昂澎湃。頓時對東北高密鄉,滲透着熱血的黑土地,敬仰萬分!

小說以家鄉紅高粱做爲背景,描寫了以“爺爺”、“奶奶”爲代表的家鄉人民與日寇進行殊死搏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兼具土匪頭目和抗日英雄雙重身份的“爺爺”粗野狂暴卻極富正義感和民族氣節,剛烈如火而又柔情似水的“奶奶”則敢作敢當、蔑視傳統倫理還有大膽追求生命激情和幸福。他們周圍的鄉民以樸素,誠懇的民族感,愛國熱情,以及憤怒的報仇心裏投身於激烈的對日抗戰中。在血與火的衝撞洗禮中,在哺育生命的紅高粱黑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張揚生命的自由,高貴和激情。血腥地活剮,英勇地伏擊,殘酷地火拼,生命的野合等一系列讓人過目難忘的畫面構成小說的主體,具有極強的藝術衝擊力。

藝術上,比喻、通感、擬人、象徵等各類修辭手法的有效運用,使小說意象豐富,感性十足,形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爲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另外,小說在敘述方式上也獨具匠心,它以14歲豆官的“童年視角”進行主體敘述,另加上“我”的回望補充,使不同的時空相互扭結,組成了一個完整統一而又藝術斑斕的藝術世界。

被小說濃烈的感染着的神經,仍停留在東北高密鄉那片紅高粱裏,停留痛失母親的豆官身上……偉大的祖國母親軀體已被隔離的支離破碎,血跡斑駁。國已破,折斷的翅膀被異族人無情地欺侮摧殘着,踐踏着!不敢想象當時情況下人們是如何掙扎着生存下去的!祖國大地上不知有多少豆官們失去了母親的懷抱!

  《紅高粱》讀後感2

《紅高粱》既是“尋根文學”的終結,也是“新時期”“新歷史小說”家族小說的起源。其中透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和人物的歷史邊緣性都給新時期小說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通紅的高粱地裏,灑遍了爺爺奶奶們、父親的、劉羅漢、劉副官、方六,“劉吹手”們的鮮血,也留下了他們輝煌的戰果——鬼子們的鮮血。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國人光明磊落、直率坦城,不避生死、敢愛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威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由此,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讚美生命,讚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讚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爲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爲筆鋒,遊犁般地描寫着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梁地紅成汪洋的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剮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在高密東北鄉那一片粗獷、野蠻的鄉土大地上發現爺爺、奶奶們那種強悍的個性生命力,自由自在、無所畏懼、樸素坦蕩的生活方式,從而痛感如今現代都市中人性的齷齪和生命力的萎縮。

通過現實人生與過往歷史的交流,使過往民間世界中所蘊含的精神轉化爲當代人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對其人格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個感性豐盈、生命鮮活的藝術形象。

  《紅高粱》讀後感3

《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個小說在一種神祕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讚美生命是該書的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讚美生命,讚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讚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首先,《紅高粱》自身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但這條敘事線大部分由文字感受來完成。作者着重歌頌一羣有着傳奇色彩的人羣。“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他們之中,有餘佔鰲,有劉羅漢,也有戴鳳蓮。

其次,當我們面對《紅高粱》時,就會感知到《紅高粱》都被那輝煌的紅色所浸透。紅色是太陽、血、高粱酒的色彩。莫言用他獨特而強悍的語言,與衆不同的文體安排,在高梁地裏生動深刻地展現了那一時期的血與淚,強烈刺激着情感麻木的現一代人,演繹也什麼是傷與痛,什麼是真實與歷史,什麼纔是人生,怎樣鑄就自己的一生,沒有思想與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滾打,怎能造就一部傳奇。

第三,《紅高粱》的空間環境與造型描寫,都在努力尋求一種色彩的單純化和空間的神祕與闊大。一切瑣細的對比協調和過渡都被拋開,造成一種崇高神聖和神祕生命的生存空間。《紅高粱》主要是兩個空間環境:高梁地和釀酒作坊,釀酒作坊體現出生命的遠古意識,如風雨剝蝕、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圓形門洞。而那片自生自滅的高粱地,則透着生命的神聖。當《紅高粱》上描寫高粱地時,它是作爲一個巨大的自然生命符號羣,舒展、盛大、堅強、熱烈、寬厚。《紅高粱》三次對高粱的渲染都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生命的整一性。當我奶奶淚水滿面、仰天躺在我爺爺踩踏出來的聖壇上時,《紅高粱》上一連出現了四個疊化的狂舞的高潮。在這裏,高粱地是生命誕生的見證。而在日本人強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殘的震撼。

記不清在哪裏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反映現實的。過去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是無數雙眼睛見證的,像記憶中的烙印一樣。無法磨平,更不允許篡改。尊重事實是人最起碼的良知。

  《紅高粱》讀後感4

讀罷莫言的《紅高粱》,腦子裏便是那高亮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裏,一片血紅,無邊無際。

《紅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風格的一片奇作。小說以一塊塊的感覺畫面組合而成,構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爲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從題材看,小說取材於家鄉的抗日生活。在小說裏,作者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爲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爲筆鋒,遊犁般地描述着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粱地構成的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與以往的“抗日文學”不同,《紅高粱》摒棄了種種思想框框的制約,抹去了單純樂觀的色調,把家鄉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發展和充滿血腥的歷史過程中去。《紅高粱》中充滿對於人的個性和生命強烈的讚美。這種現實人生與過往歷史的交流,是過往民間直接中所蘊涵的精神轉化爲當代人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對其人格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個感性豐盈、生命鮮活的藝術形象。崇高生命的強力、讚美個性生命的偉大是莫言《紅高粱》的主題,這個生命主題會使我們想到西方近代以來的生命哲學,個性是尼采那種高蹈的生命意志。在那裏,莫言引出了一個關於“原始生命力”的主題。這一主題首先能夠透過其描述的野生的“紅高粱”這一富於象徵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確立。這些野生的、蓬勃的“紅高粱”,即使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糧食,有時他們生存活動的現實空間。他們在高粱地裏野合和打埋伏。“紅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爲北方中國農民的生命力的象徵。《紅高粱》顯然超越了其題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識形態和文化歷史觀唸的含義,而是展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活動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幷包含了更爲深刻的關於生命力的寓意。與此主題相關,莫言筆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種有正統禮貌觀念所認定的所謂的“歷史主題”,而是那些被主流歷史排斥在外的人羣。在《紅高粱》中,參與那場應用的戰鬥的主角是一幫由土匪、流浪漢、轎伕、殘疾人之流拼湊起來的烏合之衆。然而,正是在這些粗魯、愚頑的鄉下身上,莫言發現了強大的生命力。站在正統的文化立場上看,這些人是歷史的“邊緣性人物”。他們的生存方式和行爲,大大僭越了禮貌的成規。他們隨意野合、殺人越貨、行爲放蕩、無所顧忌,是未被禮貌所馴化的野蠻族羣。在他們身上,體現了生命力的破壞性因素。莫言賦予這種破壞性和生命強力以精神性,昇華爲一種“酒精精神”,透漏了民族文化中所隱含的強悍有力的生命意志。小說爲我們塑造了一個引人矚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在莫言的感覺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個充溢這生命力的女子。

《紅高粱》中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國人光明磊落、直率坦誠,不避生死、敢愛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巍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紅高粱》讀後感5

這天回到家,一口氣讀完了莫言的《紅高粱》。內心各種情緒激烈地交織在一齊,久久不能平復。

一向感覺自己是一個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個性厭惡的事物,不太愛對事物作出評價,總覺得萬物表現的狀態總有其內在規律,不能說絕對的好,也不能說絕對的壞。正如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個性是在欣賞完他人的作品之後我不太敢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總覺得自己水平不夠。很多時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時候,也僅僅變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體會吧。

讀完《紅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見解和淺薄的文字會有損這篇中篇小說,但心中燃燒着一團火焰,不吐不快。

不說小說的結構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敘事功力之深厚等這些語文考試答題時的條條框框,只談感受。

《紅高粱》給我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我是一個淚點以及笑點都極低的人,經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書看得淚如雨下。雖然在讀《紅高粱》的過程中也無數次鼻子發酸,但總是有一口氣堵在心裏,一種無法名狀的憤怒、委屈、痛苦交織在一齊的麻團堵在心口,讓我無法釋放自己的情緒。眼眶通紅卻流不出眼淚的感覺。

讀《紅高粱》的過程中,有三次因爲太難過而讀不下去,起身平復情緒。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長工羅漢大爺被剝皮的情景。羅漢大爺是條漢子,直到被剝成肉核依舊沒有屈服,日本人毫無人性,殘暴得喪盡天良。

第二次是伏擊汽車隊時,“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槍林彈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過去很多年後,“我”的爺爺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個年代,生命顯得尤爲卑微而珍貴。隨便一顆子彈便要去一個生命,而那些犧牲在槍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閃着錚錚鐵骨。

高密東北鄉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地名,紅高粱也不再是一種普通的農作物。抗戰期間,山東高密甚至整個中國時時都在上演着這種悲壯的犧牲,獻血也侵透了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說裏的奶奶,大膽而果斷,充滿正義感。

回過頭來想想,真就應慶幸自己生在了祖國和平而強盛的年代。

記不清在哪裏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是反映現實的。過去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是無數雙眼睛見證的,像記憶中的烙印一樣。無法磨平,更不允許篡改。尊重事實是人最起碼的良知。

不知爲何,突然間想到了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