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紅高粱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57W人 

  篇一:

紅高粱觀後感

題記: 2010年的中國電影繼續狂飆突進,各種類型的影片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攻佔各大新聞媒體的娛樂頭條。這樣的境況喜憂參半,電影還是一樣的電影,藝術卻不再是純粹的藝術。光怪陸離之間,回眸二十多年前,中國電影的模樣迥異於今天。提及張藝謀導演,鋪天蓋地的“三槍”、“山楂樹”等新聞早已將大衆影迷轟得暈頭轉向。“第五代”幾乎消失於商業浪潮之中。斗膽將《紅高粱》老調重彈,去溫故那純粹而又張狂的“張藝謀”。

張藝謀導演的金字招牌永遠不會讓人失望。顯然,《紅高粱》是屬於“視覺系”的。所有看過影片的觀衆都會對其中那鋪張的“紅”難以忘懷。美術學的色彩象徵在影片中的運用達到了極致。張藝謀導演的處女作能夠在國際上摘金奪銀實在是合情合理。高粱、夕陽、酒、血、嫁衣、窗花,各種道具(或者是細節)的色彩均爲紅色,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極度風格化的故事。“紅”在影片中象徵着粗獷的民族性格,錚錚的鐵骨人性

張藝謀的另一部攝影作品——《黃土地》其主色調則是渾厚的“黃”。同爲二十世紀80年代的代表影片,色彩的運用卻是如此的類似。這與張藝謀的創作理念,藝術理解有着密切的聯繫。在《黃土地》中擔任攝影師的張藝謀開啓了張氏風格的先河。(《一個和八個》也可以算作是先河之作)到了《紅高粱》,身份變爲導演的張藝謀則將自己的美學原則進一步深入。《紅高粱》沒有了《黃土地》中的陳凱歌似的思辨色彩、壓抑的民族性格,全然轉變爲狂放桀驁的一抹紅色,一幅印象派作品。

某位大師說過,一個導演一生都在拍着一部電影。張藝謀影片的內容、手法等豐富多彩,但其美學風格卻始終如一。張藝謀在每一部作品裏汪洋恣意,揮灑着對色彩的迷戀。“亢龍有悔,盈不可久。”張藝謀的美學風格雖貫穿在每一部作品裏,但是力度的掌握卻不是十全十美。後期的作品(如《英雄》、《十面埋伏》)則顯得失控,電影的畫面究其根本是爲影片的主題、敘事服務。

《紅高粱》是豪放派中的寫意派。顛轎、野合、祭酒等無一不淋漓盡致地宣泄着原始而可貴的人性。風吹高粱、斜陽刺目,塵土飛揚,各種景緻都鑲嵌進敘事的邏輯線條之中。 《紅高粱》中的人性高度的寫意,不符邏輯的情節在弘揚生命、喚醒野性的主題下都可以得到解釋。轎伕爲何可以直接進入十八里坡的釀酒作坊和“掌櫃的”睡在一張牀?做工的夥計爲何可以毫無怨言、心悅誠服地協助九兒將作坊運作下去,最後還拼命般地殺鬼子?劉羅漢爲何不言聲響地離開作坊,投奔共產黨?(此處也可以理解成劉羅漢釀出好酒“十八里紅”後,對釀酒再無牽掛)這一切都可以歸結到人性的樸素和真誠。十八里坡周圍的人都是真誠而樸實的,其人性是原始而化爲最基本的原色——紅,這一血性至誠的象徵色彩。

影片的旁白似回憶似傳說,加重了影片的歷史感,也有着一種後輩對祖先的緬懷之意。影片中的“九兒”,“十八里坡”,“十八里紅”,“九月九”,“九歲”同樣充滿了寫意,抽象的味道。劇情中如此類似的元素反覆出現有着深刻的涵義。這些簡單的數字高頻率的重現,加深了影片純粹的味道。傳統國學中的九九歸一一說似乎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印證。具象化的數字符號最終匯入生命的原始呼喚之中。影片的空鏡頭韻味悠長,通過遠景鏡頭傳達出一種萬籟俱靜的背後涌動着鮮活的生命節奏。逆光的拍手手法常常使人物體現出剪影的效果,與全片高度抽象化,符號化的風格十分合拍。

《紅高粱》之前的中國電影(特別是第四代導演的作品)往往是隱忍而含蓄的。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黃土地》同樣延續着以往中國電影的藝術特色,將民族的厚重,人生的悲涼一幕幕展現出來。歷史的進程,民族的性格與此有着莫大的關聯。同樣是歷史的,民族的因素,在《紅高粱》之中積壓數年的生命意識噴薄而出,大開大合,完成了民族的一次集體宣泄。

身爲“秦國人”(陝西)的張藝謀將故事的地點安置在秦地(黃土地上),讓民風尚古的陝北人像祖先秦國人一樣彪悍、粗獷地生活着。《紅高粱》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國電影的分水嶺,其美學風格,故事特色都迥異於之前的中國電影。在國際上也是第一部奪得國際大獎的影片。獲獎的原因除了影片本身的高質量之外,也和影片與之前的中國電影“格格不入”有着關係。

《紅高粱》之後的張藝謀依然不走尋常路,(他的關注視角多變,但內涵還是一脈相承)其後的作品或高或低,始終擺脫不了《紅高粱》的窠臼。(《秋菊打官司》的高度寫實也是在敘述着生命最淳樸最原始的道德是非觀,這與《紅高粱》十分類似)《紅高粱》對於中國電影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出類拔萃的美學風格,更可貴的是它建立了一種高質量電影的範例。《紅高粱》在第五代作導演品中鶴立雞羣,源於影片尋找到了一種獨特而又富有魅力的風格,正如《小武》在第六代導演作品中的情況一樣。具有最適合的表達方式的電影纔是好電影!

篇二:

文/vj-e7en

一般而言,影評可大致分爲兩類:審美娛樂類和技術分析類。顧名思義,審美娛樂類主要側重欣賞影片所產生的審美感受和心理愉悅,通常大多數人寫作的以及關注的影評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如時光網上大家抒發的看片感受、發表的對影片的見解,電影雜誌上刊登的文學性評論等。技術分析類即指從事電影理論工作的學者及參與影片製作的技術人員們(攝影、特效、佈景等)對影像所作的深層次上的分析,這一類的影評受衆範圍小,但對電影製作的指導性強,是一種帶有研究性和實用性的電影批評。簡單的說,審美娛樂類以闡述影像表達的意義爲主,技術分析類則着重於影像本身以及分析如何通過影像來傳達某種意義。

這裏我們將影評加以區別分類,並不是要狹隘的討論什麼樣的影評纔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影評,恰恰相反,我們要說明的是影評的開放性:一段文字只要對影像進行了評論或者牽扯到針對影像的評論性字眼就可以算作影評。我們反對狹隘的影評觀,而將兩種類型的影評放在同等的位置,堅持影評的開放性。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得以闡述和論證。

1.電影的受衆性

電影的產生基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它有着明確的誕生日期:1895年12月28日。電影誕生後就以技術元素製造的幻象吸引了廣大羣衆,對時空的保存、再現引發了人們對電影的極大好奇心。因此,在早期,電影和其他的工業發明一樣是一個實用性的技術,而非一門藝術。這就從產生上奠定了電影廣泛的受衆性,同時在電影發展成爲一門藝術之後,這種受衆特徵依舊沒有改變。和書法、文學、繪畫等藝術不同,對電影的欣賞並不需要太多的審美經驗。即使你是個文盲或者聽不懂英文都不會影響你爲卓別林滑稽的表演捧腹大笑。可以發現,電影在成爲一門藝術前後都具有很強的受衆性,而這一點無疑決定了影評的開放性,廣泛的電影受衆必然使得電影評論也具有同等的廣泛性。

2.畫面的多義性

讓我們來看個例子——

莫言在《紅高粱》裏這樣描述劉羅漢的死:我查閱過縣誌,縣誌載:民國二十七年,日軍捉高密、平度、膠縣民佚累計四十萬人次,修築膠平公路。毀稼禾無數。公路兩側村莊中騾馬被劫掠一空。農民劉羅漢,乘夜潛人,用鐵杴剷傷騾蹄馬腿無數,被捉獲。翌日,日軍在拴馬樁上將劉羅漢剝皮零割示衆。劉面無俱色,罵不絕口,至死方休。

電影《紅高粱》對這段場景是這樣表現的:

顯然,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文字的描述遠比不上畫面本身對場景的直接、完整的再現。文字能省略掉與情節無關的環境及人物的敘述,但畫面不可以,一個畫面必然包含了場景的全部。電影《紅高粱》裏有和小說文字類似的姜文的畫外音,但小說在寫這段文字時,它必然要“暫停”對場景的描述,而電影卻保證了文字和場景的同時在場。正如我們要描述一個人的外貌,窮盡所有語言都沒有辦法完整的表述他,而一個照片就能將他的外貌得到展現。

而影像是由一個或多個畫面組成的,通過畫面與畫面間的組接來表敘意義。在書面的敘事中,作家會根據情節或主觀情感來自由的選擇場景,然後對場景加以描述。這種描述是局部性的,它只能對有敘事意義或表現意義的場景素材進行文學性的再現,而無法做到整體的還原。人們需要在閱讀時通過想象和聯想在腦中完成一個畫面。影像不一樣,影像對場景的“描述”是完整的、全面的。它將敘事所需要的畫面直接呈現給觀衆,觀衆的想象與聯想被削弱到最小的程度。對於同一畫面,觀衆在感知上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就創造了畫面的多義性的特徵。因此,從畫面的本性上來說,強調電影影像的能指比單方面把握所指要更爲重要,也更吻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畫面的多義性就決定了電影評論也是具有多義性的,即具有開放性的特徵。

3.影像詮釋與詮釋者

同時,我們還可以見到這樣的例子——

在影評中,存在這樣一個較爲普遍的現象:有人會對某些影評中的觀點很不滿,認爲導演並沒有企圖去闡釋影評中所提及到的那些觀念,也沒有刻意去傳達那個意思,其影評完全脫離了影片本身,是一篇“無意義”的文字遊戲。在審美娛樂類的影評中,這種現象會更加的普遍。

一方面,這種現象本身就說明了影評是具有開放性的,一部影片能夠擁有無窮的“所指”。另一方面,現象的背後也說明了詮釋論的某些內容,它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要無限的接近導演,還是要接近電影影像“能指”的全部?其實,一旦我們企圖詮釋影片的主題,就難以避免的企圖接近導演意圖本身。可是,一旦進行詮釋,詮釋者自己的主觀觀念就會夾雜進去。這樣一來,影評闡述的就是詮釋者所堅持的理論本身,而非影像。如果你是唯心主義者,那麼你的對一部電影的評論肯定不會與唯物主義觀點雷同。因此,影評工作應該接近電影影像“能指”的全部,而非一味片面的去揣摩導演的心思。

影評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不僅體現在橫向的廣度上--你可以從社會學、心理學等任意一個角度入手,也體現在縱向的深度上--你可以進行普通的審美娛樂式的評論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技術分析式深層次的研究。我們從這些電影的特徵的要求出發堅持影評的開放性,反對以精英文化自居的狹隘的影評觀。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承認每個觀點的合理性並不意味着我們提倡在做影評時搞大雜燴——把各種觀點不加偏頗的融在一起。這樣的影評是無意義的,因爲它完全是一種沒有立場的折中。我們需要能夠完整的呈現出觀影者自身真實的主觀感受及理性思考的文字評論,這樣的評論才具有可讀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