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75W人 

《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是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唐詩三百首》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範文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範文(1)

今天,我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裏面有好多描寫風景的古詩,比如:李白寫的《望天門山》、王維寫的《山居秋暝》、張九齡寫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韓愈寫的《晚春》等。每首古詩都給我們講解了不同季節的風景。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寫的《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李白用“千里江陵一日還”表達了早早趕回家鄉的急切心情。

通過這本書,讓我瞭解了許多課文中沒有學過的古詩,我非常喜歡《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範文(2)

從小在老師的引導下,我愛上在浩瀚的書海中暢遊。讀散文,看小說,賞宋詞。然而,我最愛不釋手的還是那本《唐詩三百首》。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才真正領略到她的魅力。

我常常感受每首詩真摯的情感。每當看到媽媽爲我操勞時,我就會想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學畢業了,同學們要分別了,我會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期待與他們重逢。

閱讀《唐詩三百首》,我發現領略詩人的詩句也是一種享受。我學會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一拿起它,我也可以化身王維,享受一會兒“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我更深知人生的成功之路也是難於上青天。每當下雨時,我便感受到杜甫對春雨的喜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每當聽到美妙的樂曲,我會感慨“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在它背後卻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巨匠大師使唐詩迸發出最壯美的光彩,而盛唐氣象,也漸漸成爲隱在人們心底的夢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在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會有像你我一樣爲他沉醉,被他啓發。那麼,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讀唐詩吧!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範文(3)

嚴羽講,“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我特別欣賞這句話。

縱覽唐詩三百首,我注意一個事實,在盛唐那個時代,詩人的筆下,詩情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真的是在“理”之外。細讀唐詩後我才明白,只有當詩歌插上了浪漫的翅膀之後,它纔有可能盡情地翱翔在“理”的上空。

詩有別趣,其趣令人動情。日前重讀唐詩,感慨頗多,現歸納體會如下:

其一、高明的詩人往往會馳騁其想像力,空所依傍,以求其境界出人意料。譬如讀到一首好詩,而其技法、靈感及境界又爲自己所不能時,我會由衷地感嘆:潑墨簡筆描之難。詩和禪一樣,重在心悟而離言說。詩在技法上講究“妙悟者不在多言”。當一首詩能達到一種禪境時,就更屬不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歡那些具有禪意的詩作,因爲它所表達的意境能夠直指人心。

其二、一個博學有品位的詩人,總是一個能夠縱覽諸家的聰明人,總是一個能夠改其習端,習禪心法的覺悟者。日久天長,他的詩作自然會達到一種無礙的境界,詩人也會活潑潑地創新出一道爲世人所矚目的風景。

其三、一個有成就的詩人,一定是一個經過了幾十年的修行研磨,已經到了一種“志於道、遊於藝”境界的人。因爲只要讀他們的詩作,讀者總能夠品味出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就像架在千刃絕壁上的木橋,那是一種無心之心。

其四、一個體悟了禪境的詩人,一定是一個“奪一切境,入詩歌三味;乘境深處,自由無礙”的人。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範文(4)

還記得幾百年前有一個這樣的朝代,它經濟發達,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昌盛。唐詩就是在這樣的年代被創造出來的,繪盡了盛唐繁華色。

唐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詩歌可以作爲博取功名的工具,也能成爲籌光交錯的閒談之語。

且聽風雨幾許,看一半往事入斜陽。手不釋卷,幾盞昏燈,幾杯薄酒,一彎明月,一曲歌,一枝柳都被唐詩勾勒的美的`醉人,遠不止這些,那清夜無塵,月色如銀的夜裏,吟唱着詩文的詩人更是這部書的主角。

《長安古意》裏大街小巷的繁忙,帝都的壯麗輝煌,市井倡家的輕歌曼舞,其繁華濃豔的景象被渲染到了極致。而這背後對豪門貴族驕奢淫逸的諷刺,對當時社會腐敗、墮落,黑暗的刻畫。也難怪如聞一多先生所說:“這不是一場美麗的熱鬧,但這癲狂中有戰慄,墮落中有靈性。”得後世知己如此,想必千年前的盧照鄰也不負寫下此篇的心意吧。

唐詩裏不得不提的李白,也給了我們極大的震撼。從小時候就開始背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如今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還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的浪漫,他的放蕩不羈全部都揮灑在這盛唐的詩篇中。他永遠活得像個孩子,永遠的舉酒暢飲,而後“誘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還有王右丞,王維。被人熟知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還有別忘了“渭城朝雨絕塵”中送別的他;唱着“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隻。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他;“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他。王維登得朝廷,下得塵世。可謂“廟堂有夢,江湖有酒。”我穿越千年願與其共飲月色,賞木未芙蓉花。

晚唐不復繁榮鼎盛,潘鎮割據,戰亂四起,昏君當政。唐朝似乎一夜之間便損了容顏,凋了花瓣,徒留滿腔悲憤與無奈給杜甫。杜甫一生沉痛于山河破碎中。不管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還是“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憤恨與同情,亦或是“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欣喜,都與國之沉浮相關。他這一生,看過繁華,遇過落魄,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國,他的家。

唐朝啊,依照浮生夢,少不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孟郊,少不了“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的李商隱。他們的名字一一在我眼前浮現,他們的一生或平凡,或坎坷,或榮華,或潦倒,但這都不礙於他們的才華橫溢。

溫酒一杯淺唱,美夢一場隔世。我恍若看到那初唐的清新,而後便是中唐的繁盛,再就是令人悲涼的晚唐。那個朝代,男兒風流倜儻,女子恣意嬌美,不管是胸懷大志還是紙醉金迷,都陶醉其中。再回長安酒意裏,唯願夢不醒,再讀大唐夢。唐詩三百首,歌盡天下繁華夢。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範文(5)

泱泱中華,千年文化,似那浩瀚蒼穹中的耀眼明星,璀璨奪目。滄海桑田的轉變中,先人智慧的結晶,化作那一本《唐詩三百首》,依然指引着我們前方的道路

——題記

記得小學一年級時,每日的晨讀,便是要在哈欠聲中一字一句地背誦着那捲寫在黑板上的古詩。一年級的孩子理解有限,自然品不出那字句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深意,能感受到的,只是那死記硬背之中的枯燥與無味。

小學裏的語文老師,話語裏總帶着五六分的風趣。她能將冷硬的詩句化作躍然於紙上的美麗風景,帶領着我們流連其間,忘返。老師風趣的講解與年齡的逐漸增長,我們也漸漸地瞭解了古詩的含義,品味到了古詩的妙處。像是“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裏無處訴衷腸的悲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裏的惺惺相惜;“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裏的無限感慨。唐詩,將那連綿不絕,說不完,道不盡的無窮情感,濃縮在了簡短的詩句裏,帶給世人別樣的感受。

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峯時期,涌現出了大批著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很多詩人對後世都有着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唐詩仍以豐富的內容,動人的意境,和諧的韻律,完美的形式,深得我們的喜愛。唐詩的內容豐富,可謂空前。其中承載的積極向上的高尚節操,最終也會成爲激勵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深。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喜歡李白的浪漫詩風與他那似能夠容納天空大海之廣闊的博大胸懷。被世人稱作“詩仙”的李白,生活於盛唐之中,大多數詩篇都表達了對祖國大號河山的由衷讚美。他桀驁不馴,看不慣官場的黑暗,受不了世人的貪婪,只願坐與月下,靜靜酌上杯杯美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又是反映出他的失意與孤獨。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我也喜歡杜甫的憂國憂民,喜歡他對百姓真誠的關愛擔憂。“詩聖”杜甫的詩,有着“詩史”的美稱,他將戰爭的無情冷酷與社會現實的黑暗融在這斟酌已久的詩句裏,永遠封存。

而被稱爲現實主義“詩王”的白居易,讓我們最熟悉的詩篇,就非那膾炙人口的《長恨歌》莫屬了。這篇詩歌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藝術的再現了人性的真實。即便今天讀來,也依然能在讀者的心裏蕩起陣陣漣漪。

柳宗元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詩篇,當屬小學裏學過的那首《江雪》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剛接觸時,就被這首詩的意境所深深地吸引。當然,那時候的自己還理解不了這位看透官場的黑暗腐敗,一心向佛的詩人字裏行間的淡泊明志。

秋日的風徐徐地吹,一個人坐在書房裏,帶些慵懶地再次翻開了那書頁都有些泛黃的《唐詩三百首》,剎那間,眼前似乎又浮現了昔日明月下的對酒當歌,戰場上泛着寒光的快意恩仇……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範文(6)

我一直覺得,古人的情結總是有一種今非昔比的清新,或許他們不會聊QQ,KTV,沒有聽過POP、R&B……或者僅僅是緣於他們呼吸的沒有一粒化學污染的空氣,徹底地浸染了他們的靈魂。

現代看來,詩人,只是一個稱謂,一種職業,一個不能自食其力只靠口水換錢的行當。海子和顧城更是讓詩人變得愈加癲狂。一說到詩人,現代人大多會掩口而笑,真詩人是裝浪漫,假詩人是裝高雅。而我想,詩人,在古代,只是一種內心的獨白,是他們心事的獨舞。

不得不承認,人生在世,知音難求。大漠晴空輟月,舞刀無影,誰與共享?茫茫人海,遍尋知音者,肝膽相照,生死同行。可是,即使再響亮的呼喚,也只能變爲月下寂寞的自斟自飲。天下之大,語言可以成爲溝通不同地域不同人的橋樑,但卻不能直達人心。話多的人,必然內心不夠充實,思想不夠深邃。以無休止的語句掩蓋內心的空虛,以侃侃而談彌補心靈上的交流默契的缺乏。作爲知音,一個眉頭,一個眸子,一個手勢,都可以轉化爲滔滔江水般的傳情達意,何來冗長多餘的言辭?

我們應該慶幸那些古代詩人的知音難求吧。否則,就不會出現這些精煉而又黏稠的詩句了。

《唐詩三百首》開篇,就是擲地有聲的名句,即張九齡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雖有哀卻表現的不急不促,淡淡說來而有不盡棖觸的餘音,那種清高,那種孤傲,那種不經意間的淡然,真是讓人拍案叫絕。可誰知,身爲唐末宰相的九齡,在政治中寒士與士族較量的時代,要用多少年集聚的散淡和悽楚,才發的出這區區十個字的感嘆!

最喜歡的,是李白的《長幹行》,隨着古代女子旖旎瀏亮的吟唱,我們追憶了她年少時清純的愛情,展眉時天然的嬌媚,盼夫時真摯的繾綣,因她的笑容而喜悅,因她的皺眉而心疼。白描和比興的手法與詩本身巧妙地融爲一體,不覺突兀,不覺露骨。會想象她踏過深苔時擠出的積水,守望在長風沙時被撩起的長髮,輕輕滑過枯葉的手指,隨風搖曳的芙蓉帳,絲帛上金絲銀線繡成的鷓鴣。想象着她手捧着紅絲硯,花燭下索詩篇,想象她春寒料峭透冰綃,香爐懶去燒……那些動人的場景,現代又有誰能恰心恰意地導演出來?

從《唐詩三百首》領悟到的,既有那些詩人們孤苦愁鬱的淺斟低吟,觸動最深的,還是他們對這篇古老的神州大地的一腔熱愛。書中贊也有,恨更多。然而,他們痛心疾首的憤恨,何嘗又不是愛的表達。愛到至深,方爲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樑甫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一想到老淚縱橫的少陵野老,不可抑止的悲慟,接踵而來。一個文人尚且如此,那麼,有多少縱橫殺場的戰士身披甲冑,手持刀戟,以威震山河的氣勢誓死捍衛家園,以赤血肝膽化爲戰場盡頭慘烈的夕陽,緩緩流入附近的那條長河,染紅了中國的大地……

戰場之外,更是有一羣淳樸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情懷,噴灑在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他們看着雲展雲舒,花開花落,溫帶特有的鮮明的季風氣候,更是滋潤了他們的生命意識,想到生命對於毀滅的抵抗。於是,他們憐紅惜花,傷春悲秋,一遍遍重複着感時傷逝的節律。中流屹立,凌風憑虛,傲睨世俗中,又謙卑地臣服於自然。就這樣,他們把自己的情懷最大化,隱蔽與深谷,嘯歌于山林,他們依舊是我們心靈的知己。

張中行先生說,詩是寫人“幽微情感”的文字。這種情感,幽深而不生澀,微小而不輕浮。一切細膩,盡在他們的掌控之中。彷彿一粒塵埃,也是含滿了真情的表白。這真應了詩人布萊爾的一句話:“一粒沙中見世界,一朵花裏見天堂。一手掌握無限大,永恆不比片刻長”。而一本薄薄的《唐詩三百首》,覆蓋了多少的塵與沙,記載了多少個永恆的瞬間!

每個人本是歲月一芥浮萍,漫漫歷史長河,沒人計較它的過往,它的留停。或許我們的才華情感不及他們,但是我們的心,卻能跟着平平仄仄的節奏,追隨他們的步伐,向他們慢慢靠攏。有人說人生就是一首詩,而《唐詩三百首》,大概就是潛伏在詩中的詩眼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