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通用17篇)

本文已影響 2.82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通用17篇)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1

閒暇之餘,我讀了白巖鬆的自傳《痛並快樂着》這本書,深有感觸,我喜歡他能用心地體會人生,喜歡他的執着,喜歡他對自己事業無怨無悔地付出,覺得他的話總能給我一種恍然大悟的觸動和全然釋放壓力的感覺。

靜思中,似乎有些動念,痛並快樂着,痛也許就是我們在適應這個大跨步社會下所碰的遍體鱗傷,痛是我們該有的一種感覺,工作之痛、生活之痛有時會讓你感到煩心、感到前景黯然,甚至會產生一種遠離塵世的想法,痛的疤痕無法消除,烙下的印記永遠殘留在心裏。快樂也是我們應有的權利,是我們心理表現的一種心態,可快樂的真諦是我們用什麼換來的,今天你真的快樂嗎?有幾個人真正問過自己?快樂的源頭是不是也藏着一顆讓你顫動的心?如此多的快樂,哪一個纔是屬於自己的快樂?

儘量麻醉人生旅途中承受的所有痛,儲存旅途中人們所給予的所有快樂,珍惜人生中僅有的短暫的時光,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2

這是一種,成長中的痛苦;這是一番,成熟着的咀嚼。當我們終於脫離了父母的臂彎,開始蹣跚學步的時候,跌倒的痛苦,其實已經在候着我們了;當我們終於別卻了家庭的呵護,開始風雨人生的時候,跋涉的磨難,其實已經在候着我們了;當我們終於迎來了成長的快樂,開始花前月下的時候,愛情的煎熬,其實已經在候着我們了。一生中,我們還將遭逢多少痛苦,多少磨難,沒人說的清,但能夠說清的,就是我們正一天天地成熟,經歷了無數痛苦磨難之後的,健康與成熟。要成長,就會有痛苦。不必試圖去拒絕它,也拒絕不了。坦然地去面對、去咀嚼,應是我們理性的選擇。在咀嚼中感悟,在咀嚼中吸收,吸收我們成熟所需要的營養。作者是在舔舐傷痛、顧影自憐麼不是。她的作品告訴了我們,那是在咀嚼,在思索。咀嚼雖依然痛苦,但我們看到了她咀嚼的努力,和她面對的坦然。作品中,黑色背景、白色文字,以及夜空中的孤鳥,很恰當地表述了痛苦帶來的壓抑。但結尾那束白菊,已告訴了我們,過去的正被埋葬。而穿插在文字中的,那兩朵由綠色線條所捧着的太陽花,還有森林濃綠中的青藤、綠葉、晨露,以及因此而營造出來的一番盎然生氣,更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她正在結束那苦澀的咀嚼,或者說,她已經走出了那苦痛的壓抑。正如作者最後的結束語,“一切都釋然了”,那是一種,成熟了的釋然。透過背景樂那緩若飄絮的節奏、叮叮咚咚如露滴幽潭的絃樂聲,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一個正憑窗遠眺、默默思索着的,坦然而又執著的九月。

這些,是我冒失的臆測麼不是,因爲她已清楚地告訴了我們,《痛並快樂着》!她是在強做歡顏麼不是,因爲我很難想象,一個痛苦中的沉溺者,還能夠分心做出這樣精緻的作品。因而我相信,那是她痛苦之後的成熟,那是她成熟着的快樂。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3

已經好久沒有在看完一本書後有想寫讀後感的衝動,但在這油菜花盛開的季節,讀完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白巖鬆寫的《痛並快樂着》這本書後,一種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激—情油然而生。

窗外金黃的油菜花將大地片片分割,生命以最耀眼的顏色將整個春天點綴到極致。一本追憶青春往事長達十年之久的書,正是人生最輝煌歲月烙下的印記:它在凝重與深思中曼延;在回顧與展望中鋪陳,在痛並快樂中流淌。

十年人生旅途的所見所聞,彷彿窗外鮮豔的繁華世界,而作者正如穿梭在花叢中碌碌的蜜蜂,汲取着糖分和養料,辛勤地耕耘着心中的一份辛田。真的,一年比一年更想讚歎油菜花的魅力,沒有什麼再比油菜花更能如此肆意地綻放。用將近半個月的時間以無與倫比的張揚將大地塗抹成金黃,雖然短暫,但卻留下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即便最終走向凋零也已不算憾事了。

作者採訪“東方之子”的過程中,每當聽到一段發人深省的人生經歷,就對自己進行一次靈魂的洗禮。他們的事蹟既豐富了作者主持生涯中的人生閱歷,又感悟着所有的讀者。

“東方之子,濃縮人生精華”:經歷了百年風霜的知識分子,北大副校長季羨林,在夫人、女兒相繼去世之後,依然沒有將憂傷寫在臉上,但他常常在校園內未名湖畔幾小時的靜坐,不知是平靜中對87年往事的追溯還是對生命超越的沉思。也許,只有經歷了風雨人生,歷經了磨難,飽受了艱辛才能體驗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代書法家啓功,雖已駕鶴西去,但其風趣的人生,卻久久讓人回味。人家問他最近怎樣,他回答:“不好,鳥呼了。”衆人不解,啓老解釋:“一場大病,差一點嗚呼了,鳥字不是烏字差一點嗎?”喜劇人生的背後,往往是生命的嚴肅,笑看人生則是每一位活着的人都需掌握的生存法則。正如大地中絢麗的油菜花,雖然終將枯萎,但他們依然爭相開放。

一位在1968年寫下《相信未來》這首經典詩歌的作者食指卻在現實中無法相信未來,而最終被收容在了精神病患者的福利院中。但一代人卻在《相信未來》中頑強地走了下去。照亮別人心中的阿拉丁神燈卻未能照亮自己,勸誡與人和言傳身教未能合二爲一,但理想的信念依然是生活中永恆的追求。面對逆境,我們或許能走出泥沼,或許會身陷泥濘,但奮鬥是必需追求的過程,期望將是生存下去的動力。

由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引申出的我國兩彈功勳鄧稼先,兩條迥異的人生道路,卻殊途同歸,不管是否得到過鮮花、掌聲還是默默無聞,他們最終都得到了人們共同的尊敬。一份堅持不懈的追求或許轟轟烈烈,或許深埋塵事,但最終都能喝彩人生。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4

最近看了白巖鬆寫的《痛並快樂着》這本書,因爲白巖鬆是名人,所以開始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在看,沒想到,越看越被吸引。書中沒有八卦的新聞、說教的語言、名人的神祕,有的只是樸實的話語,坦誠的態度,成功的艱辛和快樂。這本書我覺得更像是白巖鬆的隨感,全書用28個不同的主題敘述了白巖鬆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的一些經歷和他對一些時事政治的看法以及對自己的一些剖析和想法。雖然白巖鬆不是專業作家,但是所用語言準確、豐富、生動,而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他真摯的感情,獨特的觀點,豁達的胸懷。看完後,收穫頗豐,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積極樂觀,勇於面對挫折的生活態度

我想白巖鬆能夠成爲成功人士,和他的人生態度密不可分。而他的生活經歷更是這種態度的體現。在白巖鬆8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是母親單身把他和哥哥帶大,他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後,憑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先後在《中國廣播電視報》、北京經濟廣播電視臺出色工作,後來去了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從最初的探索到成功,無論遇到多少困難、艱辛,白巖鬆從沒有放棄過,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甚至因爲工作,他曾患了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都有了離開人世的想法,不過,絕望到了盡頭往往就是希望,白巖鬆用堅強的毅力和不服輸的信心戰勝了困難。從白巖鬆平淡地敘述中我看到了成功背後巨大的付出,除了欽佩,就是慚愧。我的生活基本算是一帆風順,可就是這樣,我還經常會抱怨自己遇到的困難多,麻煩事多,知道了白巖鬆的經歷,我開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應該積極面對,充滿自信,向白巖鬆一樣敬業愛崗,幹一行愛一行,能吃苦,肯鑽研。

  二、關注社會,關注民生

港奧迴歸、遭遇洪水、面對貧困、環保中國、改革記憶等等,這些都是白巖鬆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大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不僅僅把這些作爲工作去關注,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作爲一名普通人去關心國家,關注民生。作爲社會人,我覺得我們都應該更多地去關注社會,關心他人,而不僅僅是隻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有國家興旺,社會穩定,才能談得上個人生活幸福。只有積極參加到社會的建設中來,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分享的幸福。

  三、不斷學習,不斷前進

作爲一名優秀的新聞人,白巖鬆的成績有目共睹,可他並沒有理所當然的吃老本,不思進取,而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電,創新,一直向前。我們更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在業務水平,思想素質方面得到提高,一直向前,哪怕路上有很多艱難險阻,走,就有希望。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看完書中的最後一句話,緩緩合上了這本書,書中的語句卻揮之不去,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自信而堅定的向前、向前,再向前,美好的未來在等待我們。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5

以前對白巖鬆只知道他的“嘴”,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白巖鬆在母校哈工大的演講,演講的內容很豐富,也很精彩,而我也對這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索性就找他的書來讀一讀。“讀書就是在讀你自己”,我映像特別深刻,現在我們的讀書都是快餐式的消費,沒有多少人願意真正花時間讀書,有的也只是標題式的匆匆掃過,一本書的精神在於你去慢慢品味它的細節,而不只是所謂的中心思想,一部名著之所以偉大絕對不是由於中心思想,比如《簡愛》,如果沒有對於簡愛和羅切斯特的精雕細琢,何談偉大?所以,年輕人,不要急躁,乾點“沒用的”事情,無所謂成功與失敗,無所謂得與失,無所謂頹廢或者是奮鬥,也許那是對生命的另外一種尊重。

這本書還沒有讀完,我決定邊讀邊寫讀後感。每一次的閱讀都是在尋找自己的一個過程,其實或多或少你總希望在書裏找到點什麼,即使這種東西是你現在不能接受的。從講訴離校開始,這本書在一開始就給我產生強大的共鳴,雖然還未畢業,但是大三下學期就會感覺到真正的離別就要到來了,考研的有考研的揪心,找工作的忙於各種offer,在衆人看來比較穩妥的保研的同學何嘗沒有一絲絲煩惱呢?

青春,迷茫、頹廢也許也是一部分,當然抗爭也是不可缺少的,而這種思想也許只有在這種大的離別快要到來的時候纔會覺察得到。青春和生命是終將落下帷幕的一齣戲,不要那麼急於衝刺,慢節奏生活有的時候更容易激發你的靈感。忽然感覺自己好幸運,至少不會像白那樣連一聲道別珍重都來不及說;又突然感覺自己好悲哀,沒有太多那樣瘋狂的日子,也許連好好的讀上幾本自己產生強烈共鳴的書都沒有。生命不應該是衝刺,而是體驗,適當放慢自己的節奏,有何不可?

很多人有失眠,我高中沒有,大學上學期開始有了,現在沒有了,之中的經歷沒有白那麼驚心動魄,但是能體會到他的痛苦。而唯一的解藥是時間,而藥效是放下,上學期一直在想自己的前途在哪兒,現在什麼都不會,大晚上經常會起來到窗臺邊上對着街邊泛黃的街燈呆呆的看着,而這一看錶時針又轉了一個360度。而後來想想高中爲什麼沒有這種失眠、患得患失的情況,因爲那個時候沒有時間來思考那麼看似偉大的哲學命題,這不是對生命的尊重,這是在糟蹋。

那時候每天和睿哥、超哥、小七吃完飯去買點東西,聽着他們討論一些高端的電子產品,又或者是和張兵、小墩去看看幾本雜誌,又或者是到副教師從孔娜那兒隨意抽幾本《讀者》《青年文摘》看看,然後接着用立體幾何的美妙直線勾勒生活(那個時間一度對數學是真愛)。這也許也是爲什麼那個時候我在7班成績不好,但是我沒有覺得怎麼樣,活得很自在,因爲沒時間想那些。

最樂觀的人總是做好最悲觀的打算,心裏覺得悲劇或者苦難發生的時候覺得那纔是生命該有的一種形態,而有驚喜時候纔會覺得異常的滿足。所以上面說讓自己慢下來,但是不要讓自己閒下來,生活需要用各種去填補,而不是空想,沒有人的生活是想出來或者是談出來的。

上學期結束了我一年半的初戀,我總習慣於把自己的情感掩埋在最深處,室友都認爲我像沒發生過一樣,但是到了夜晚,可以說思緒用氾濫的洪水來形容毫不誇張。夜晚是一張濾紙,會把你那些掩飾全部過濾掉,你所有的掩飾在這種濾紙面前會顯得蒼白無力,假期回老家和親人在一起,和兄弟爬爬山、大聲的唱着無人問津的歌謠,無所謂跑調,無所謂好不好聽、和堂妹們一起出去吃宵夜,教他們做做題。慢慢的覺得其實也許有的人在你生命中就註定是過客,不管當時是多麼的一見鍾情,不管當時是多麼的一拍即合,不管當時是多麼的心有靈犀,不管當時多麼的驚心動魄,不管當時多麼的刻骨銘心,不管當時是多麼的驚豔了時光,最終它不屬於你的東西最終還是會落下帷幕。

放下,不容易,但是必須,因爲經不起時間的愛情和生命比起來那是多麼的一種渺小啊,而生命在時間的面前又是多麼的渺小,敬畏生命,敬畏時間!於是,開始又打開那本塵封的日記本,換一種態度和眼觀,游泳、鍛鍊身體、一起去喝機油小聚談談生活、聊聊瑣事、發點狀態記錄一下自己的開心或不開心,又感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以這樣一種心態,回憶想念的時候很自然的過濾去了不美好,也只剩下這段關於逝去的美好初戀的甜美回憶。生活,不會應該因爲離別而停止,不是嗎?離別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6

一開始,是被白巖鬆這個名字吸引的,應該是小學四年級,也就是20xx年。那個時候感動中國已經播出五年了,但我確是第一次看,就這麼一直堅持着不知不覺堅持了快十年,說實話一開始,只是看感動中國裏邊的一些故事而已,每一次都哭的稀里嘩啦的(看能我太過於感性了),但慢慢的,我對兩個主持人也漸漸的好奇起來,覺得他們真的好棒,可以在那麼大的舞臺上做着主持,每次和嘉賓的交談都是那麼融洽,我夢想着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自信滿滿的站在舞臺上。

機會慢慢的來了,小學五年級有個到縣裏邊比賽的機會,但名額只有一個,必須從我和另一個同學之中選一個,因她有比賽經驗所以我沒被選上,現在想想應該也是我還不夠好,到了初中我慢慢的開始參見學校裏各種關於語言類的比賽(朗誦,演講),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只是在學校而已。

到了高中我一如既往的參見學校裏的語言類比賽,並當上了朗誦社的社長,同時也遇到了一位對我來說很重要的老師,也是他讓我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了一些,我開始慢慢參見縣裏的比賽,這也爲我參加即將來臨的全國性的愛國主義選拔演講大奠定了基礎,當時我正在上高二,從寫演講稿開始,一開始不知該從何入手,到後來的第二十多篇的最終完稿,我自己都不知道那段時間是怎麼過來的,白天要上課,只能每天晚上熬夜去改稿子,好在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從學校的選拔,再到縣裏的選拔,我發揮的都很好,但卻卡在了市裏,因爲話筒倒了三次,導致超時所以與第一名無緣,後來聽說當時的第一在省裏拿了個三等獎,不管其他人取得的結果如何,我在想如果當時我的舞臺經驗夠充足,是不是就有機會,到省裏去比賽,甚至像之前的學姐一樣站在人民大會堂,演講自己的作品,但機會只有一次我已經用掉了,沒有重來的可能。

上了大學,接觸這種比賽的機會也慢慢多了起來,我也越來也有自信,最終我也迎來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大的主持,還記得主持的前一天晚上我睡的並不怎麼踏實,第二天也一直在擔心能不能主持好,因爲時間倉促連排練都沒有,而且還需要現場發揮,就這樣帶着緊張與不安,走上了舞臺,還好在臺上一切順利,當主持完走下舞臺的時候,覺得自己還挺不不錯的,在心裏默默的給自己點了個贊。

到現在大二了沒了當時入學的那份好奇,但我依舊,在努力着。朗誦,演講主持,我也一如既往的喜歡,閒暇時間我也會找個安靜的地方,錄製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這些經歷,帶給我很多快樂。但也有些小小的苦澀,每次上臺前抓耳撓腮的準備,每次在臺上不自覺的緊張感覺自己的心跳總比平時的快一些。

但甜是大於苦的,我得到了同學以及老師的肯定,口才也慢慢變得好起來,人際交往能力也變得很強。這應該就是堅持一件事情的過程,也正如書名說的那樣痛並快樂着。

這就是我看這本書的感觸,可能跟書中的內容不怎麼貼切,不過也像作者一樣從某方面回顧了一下自己的前十年。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7

我讀了《痛並快樂着》這本書之後,心中猶如一塊石頭掉入水中——久久不能平靜……我內心深有感觸,他那對事物的認真、執着深深的打動了我。他對事業的無私的付出,以及他所說的話都給我一種感動和積極向上。

現在的社會,節奏較快,競爭十分激烈。我們要現在努力的學習。長大還要儘快的適應社會,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會受到磨難,但我們不能放棄,我們要在磨難中逐漸成長,從中體會到自身的價值。

作者第一次做大型事件的記者事,也有犯過錯。當時香港迴歸。作者要做現場記者,坐在一個敞篷車上,可當天又下着大雨,作者全身溼透了,這是他犯的一個錯誤。但是他不氣餒,他吸取經驗在兩年以後的澳門迴歸上,表現出色沒有一點錯誤。我們要向他學習,犯了錯誤不要傷心,要從中受益,以免下次還犯類似的錯誤。但他在出色表現以後並不是驕傲。還是在積累經驗。

我們要向他學習,現在要專心的學習知識,還要不斷增強自己在社會中的自理能力,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去積累更多的經驗與知識,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8

這次閱讀,我倒是不想採用摘錄談感受的形式,因爲在讀的過程中,就有了觸動心靈的力量。

當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欄目成爲家庭生活的一角,其中的主持人,讓我感受到其內涵的時候,他們主持過程中流露出的氣質,讓我從中受益。不得不感慨:媒體的力量還是很強的。

語言魅力是大多數主持人都需要有的,而隨着語言流露出的思想和正氣,漸漸讓我感受到。

前一段時間到書店中,買了《痛並快樂着》這本書。讀得過程,漸漸感受到語文課提及的“共鳴”之意。衆人讀書,反思各有不同。然而,讀書過程中,有些共同的,在不同年齡段的讀着與作者之間,有一些共同的感悟。在讀過作者的書後,將心中的想法清晰化,對生活的意義又深刻了一層。

白巖鬆感受到三十歲後的閱讀,是讓人快樂的。隨着讀書的積累,我也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樂。上學的時候,是帶有功利的閱讀。如今,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勵志篇目,教育書目,英文原著,雜誌……在一種自然的節奏中,去感悟,去摘錄,確實快樂。

白巖鬆提到一位名家爲晚輩記錄日誌的時候,我想想自己在靈靈出生之後的育兒日誌,感慨做出的是一個多麼正確的決定。他們的思想,也恰恰是我所思考的。以前想想渺小的自己,思想比較幼稚。可是渺小的人也會有大思想。呵呵……

當提及到AB血型的人的話題,也不禁讓我感受到我關注自己血型的時刻,其中的話語出奇地相似。樂於思考的人,可能都會經歷一條感悟生活點滴的路,只不過,有的人先經過,有的人後經歷。

樂於經歷的人,纔會感受到思考路上不同的風景。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9

風光過後但這不意味着我們會停下腳步,就像白巖鬆說過:一切還都要從我們今天腳下的地平線開始,是另一個目標的地平線。中國的勝利,以後要走的路將會更具挑戰,讓一切歸於起步,從地平線開始讓大家爲新的目標繼續努力。

我們也一直知道地平線從來只有出發,在此之前,我們用痛苦與快樂鑄就的堅強爲今搭起最好的起跑線,儘管明天的黎明,霧氣也許很重,前方還很模糊,但是我們會發現,痛爲我們帶來更多的快樂!再痛都好,只能簡單的回頭,然後身上的撣撣灰塵,告訴自己又該上路了。

我們曾經跌倒了,現在站起來了!曾經痛過了,我們依然擁有今天的快樂!有人說過痛苦與快樂是並存的,只有敢於面對痛,生命之路總會有光明的時刻。

在悲傷中,你得面對苦難,保持鎮定,撫慰自己,然後在悲傷來改變你,觸動你,悲傷將會引領你走向更深沉的喜悅。

奧運我們得到了勝利,我們得走下去,接下來要努力爭取做到最好。我們生活中經歷的考驗也要我們越挫越強,不放棄。想起汪國真的詩:既然選擇了遠方,就不怕風雨兼程……任何失利時候都要做站起來的巨人!

就這樣向前走,不管大步小步,只要一直向前走。沒有曾經的失敗,就沒有如今勝利的喜悅,沒有曾經的磨練,就沒有今天的越強的肩膀,沒有那些鐵打滾爬的時光,就沒有更好的時光,沒有曾經的痛,就沒有現在的快樂。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10

假期的閒暇之餘,我讀了白巖鬆的自傳《痛並快樂着》這本書,我深有感觸,我喜歡他的認真,他的執着,他對電視事業無怨無悔地付出,覺得他的話總能給我一種感動和積極向上。

對於我們來說,不得不在這個社會上努力拼搏與學習,不得不盡快去適應這個社會,也許在適應中會遇到挫折和磨難,可是我們不能輕易地就放棄了,只有在逆境中我們纔會不斷地成長,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他的這段人生經歷,對我也有着重要的啓示,所以我們的眼光不能總停留在眼前,暫時的錯位也許正是輝煌的開始,關鍵是你能否有在錯位時期的良好心境。

在以後要努力學習專業的知識,不斷增強自己的動手能力,我會以他作爲自己的榜樣,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去積累更多的經驗與知識,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11

《痛並快樂着》一書,是白巖鬆寫於2000年,於2013年修訂。這本書記錄了央視名嘴白巖鬆1990年大學畢業後到2000年,21世紀來臨這10年間的工作、成長曆程。新版的《痛並快樂着》真實地還原了“三十而立”的白巖鬆所思所想,讓讀者看到他進入社會最初十年的深入思考與勤奮實踐,以及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日漸成熟的人格魅力與時代的變遷。

《痛並快樂着》對於國家、社會、民生的關注令人回味和賞識,說到了國,讓我們想到家,而我們也是家的一份子,不由得聯想到自己,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後,國家的領導人用他們過人的領導能力,帶領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道路,農村實現了奔小康的生活,在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給人民帶來了很多的益處,人民也藉着這股風,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作爲80後的我們,也是藉着這股風在社會中拼搏和奮鬥,我們也有過“奮鬥”的心態,對於“蝸居”,也使我們不得不加快腳步,這也是我們用另一種方式生活生存吧!爲了能夠在這個大跨步的社會中生存,我們不得不去儘快去適應這個社會,也許在適應的途中,我們被碰的遍體鱗傷,可是我們不能輕易地就這樣放棄了,只有在逆境中生活,我們纔會成長,才能實現我們自身的價值,而這也將是我們最好價值的體現。

他說到“我不想去譴責寫信的人,其實我們中間沒有任何個人交往中的恩怨,甚至彼此間的距離還很遠,但特殊時期裏強大的生存壓力,有這樣的舉動也算是一種掙扎,而我不過成了他掙扎中的一個目標而已。事情過去很久了,我依然衷心地希望,那只是他一次青春的失誤,因爲生命的路太長了,而只有青春時的錯誤纔有機會彌補。”

這種話我想只有有着成熟思想的、經歷了世間百態的人才能說出來。

痛並快樂着,痛也許就是我們在適應這個大跨步社會下所碰的遍體鱗傷,痛是我們該有的一種感覺,要忍住痛,記住痛纔是我們用痛換來的最好價值,痛的疤痕可以消除,只是烙下的印記是不是還殘留在我們心裏快樂也是我們應有的權利,是我們心理表現的一種心態,快樂的真諦是我們用什麼換來的,今天你真的快樂嗎有幾個人真正問過自己快樂的源頭是不是也藏着一顆讓你顫動的心如此多的快樂,哪一個纔是屬於自己的快樂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12

回望中的道路總是驚心動魄的。

——題記

已經好久沒有在看完一本書後有想寫讀後感的衝動,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讀完“央視名嘴”白巖鬆寫的《痛並快樂着》這本書後,一種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情緒便筆端流淌。

這本書主要記載了他從1990大學畢業後十年間的工作和成長經歷,真實的還原了其“三十而立”的所思所想,以及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時代變遷和個人獨特人格魅力的日漸成熟。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充滿了他的大學生活。“那時候,很多青年都感覺自己好比一朵浮萍”,不知該如何開啓自己的美好人生,但他最終抓住了機遇的尾巴。但世事變化無常,造化弄人。曾因一份匿名信他又重新返回了校園,他寬廣的胸襟和獨具深度的話語,令我對他肅然起敬,深深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

電視屏幕上的他是一個正義、睿智、犀利的人,又不乏平易近人,他用他獨特的方式,詮釋着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還原着一個個不爲人知的實事,講述着異樣的人生百態。完美的彰顯了一個新聞人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這是一種魅力。曾經的他也徹夜失眠,也在無聊時可以一下午坐在麻將桌旁,也和同學們做一些看似荒誕的事兒。但終究他是爲人們所銘記,這和他的勤奮刻苦是分不開的。

從北京第一次申奧失敗而歸,到重新加入WTO,再到香港、澳門迴歸,九八年全國抗洪救災,這一切都會使我的內心洶涌澎湃。十年前的白巖鬆同樣談到了環境污染問題。書中不僅談到環境污染,更動情的描寫了人心污染的可悲。人心污染的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中國乃禮儀之邦,而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今天似乎也只是一種場合或形式的出現,真正被切入人心的,則少之又少。國民素質降低了,人與人之間變冷了。書中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小故事,不同層面的體現了人性中的陰暗、善良、寬容的一面,以及大衆對於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痛並快樂着,痛也許是我們在這個大跨步社會中,被這樣那樣的洪流磨平了棱角而遍體鱗傷,痛是我們該有的一種覺悟,一種思考,一種總結。快樂亦該是一種權利,一種義務,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至此,希望諸君在以後的生活中,不管正經歷着怎樣的掙扎與挑戰,都要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13

“痛並快樂着”,本是央視名記白巖鬆所著的一本書——《痛並快樂着》,但是該書名亦不是白巖鬆的原創,而是來自於齊秦一張專輯的名字。白巖鬆以此書來回憶祭奠了自己從事新聞主持十年以來的衆多痛與樂,歡聲和笑語。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講述其身邊的同事,向讀者告知這些央視名記們鮮爲人知的奇聞趣事。

儘管十多年以前的他,筆法稍顯稚嫩,但是其作文時的真情實感仍然將讀者的心靈一網打盡,廣受讀者青睞,博得衆多掌聲和好評。看到書中作者對於大學時代生活點點滴滴的描繪,不禁想到當下正處於和他當時類似環境的自己,甚至說是現在自己所揹負和承受的壓力,比當時的他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偶爾駐足,回想自己走過的這二十多年,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記憶裏,似乎絲毫沒有多少珍貴的記憶和值得自己回想的片段。長相平淡無奇,其貌不揚,無特別之興趣愛好,沒有驚心動魄,沒有轟轟烈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平淡如水,沒有起伏,甚至連被小石子激起的漣漪都不曾擁有過。細細想來,不禁感到失望,覺得懊惱,心房時時感到有些隱隱作痛。

兒時,沒有更多的精彩瞬間,甚至沒有一張像樣的童年照,看到現在的孩子們從出生之日,甚至是還沒有出生就開始照相,爲孩子垂垂老矣之晚年提供了衆多的材料。童年,亦同樣是如此之狀況。

換個角度而言,儘管生活中沒有多少轟轟烈烈的記憶,沒有驚心動魄的創舉,但是起碼還算是半生平安,沒有遭遇到什麼刻骨銘心的悲痛或者是災難。起碼這一點上,我算是生活得快樂的。由於家裏排行老二,自然而然的得到親戚和家人衆多的額外關照。享受着別人豔羨的幸福。

回首過去,沒有怎麼輝煌,沒有怎麼燦爛,時至今日,生活中仍然是死水一潭,沒有泛起一點漣漪,甚至還是陷在迷惘,困惑之中,毫無頭緒。沒有目標,沒有方向,處在漫漫黑夜的困頓之中,找不到出處,看不到光明,臨近崩潰的邊緣。但是,我想我還是應該拼勁最後一絲力氣,找到屬於我自己的天地。

白巖鬆能夠從迷惘和困頓中掙脫出來,並且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步上自己成功的旅程。我仍然應該堅信有屬於我的領地存在,只是等待我將它發現並轉移到我的名下。生活總是“痛並快樂着”。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14

初讀書名,不解。“痛”與“快樂”一對意義截然相反的詞,當他們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竟產生了恰如知音的化學反應。

在作者刻畫的氛圍中,讓我清晰地浮現出作者那個時代的大學生所經歷的迷茫與惆悵,青澀的臉龐在莫名的城市來回奔波,卻不知道自己所要追求什麼。而命運的起伏跌宕,讓作者“不得不感嘆造物主的翻手爲雲和覆手爲雨”:原本想進入新聞廣播界的他,卻在一波三折的命運捉弄下,最終一個意外的電話將他送到聚光燈下。

作者在鄉居一年的歷練中,從他並不華麗的詞藻中可以看出,原本這枯燥無味的鍛鍊生活,卻因爲與相同境遇的幾個鍛鍊之人一場未曾謀面的歡聲笑語的生活,爲平淡的日子增添了色彩。讓這段日子成爲了作者難忘的回憶。

“因爲那一年的日子畢竟是在我們的青春中,是我們八個人一起走過的,是我們一大羣人一起走過的。”

雖說生活無味,但年輕對生活與生俱來的熱情、渴望與投入是無法抵擋的,任何有意的調味都將使生活這杯苦咖啡變得別有韻味。只要你有心將它視爲一段意外的旅途,那這必將是一段珍貴的回憶。珍視每段有意義的時光,這絕對是件有意義的事。

突如其來的疾病,讓作者措不及防。若說這是“病”,多數人顯得有些不屑甚至是不解——失眠,看似無礙,但在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卻能讓人深刻地體會到那種恨自己的怒,憐自己的怨,畏懼着長夜,畏懼着自己的失眠。

但其實失眠正是白天的喧囂在夜晚的上演,心靜不下來,夜晚來臨的時候,躺下又如何安眠?真正最好的良藥,也就是在沉澱中才有的對人生的淡泊與釋然。在孤燈一人時,仍能在隔窗的鼾聲中翻開書頁,秉燭夜讀,讀到扣人心扉時偷偷地抹下眼淚。明天一早則又是新的一天,仿若昨晚在月下失眠的不是他。這亦是一種難得的釋。

“命運的改變與機遇的獲得,是從一件又一件小事開始的。”

看到白巖鬆的處境,他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原本不願來的地方,“既來之,則安之”,是命運的安排,是不請自來的抉擇。他並沒有因此選擇墮落,相反他用他的能力證明了金子在哪裏都能發光。他也從未想到這個出乎意料的安排,竟使他當初的報紙情結竟奇蹟般的在自己生命中上演。他開始享受設計版面、伏案寫作的樂趣,甚至慶幸能欣賞到當初選擇另一條路所沒有的風景。

也許作者本人從未想到幾經輾轉,自己最終竟然走上了一條從未意想的道路,踏上一輛不知開往何方的列車,正如作者所言:

“但願以後好多事,自己也能平靜地“無心”去做,最後能否成功其實並不重要,上路時的輕裝才最珍貴。”

生活本就讀來痛苦,並快樂着是種極高的釋然境界。若要做到從內心發自快樂,則就更難。痛苦與快樂一念之差,任何事都被冠以褒貶,定奪卻在人的內心。從另一個視角頓悟,則又是另一種心態,或許還是另一條路。作爲一個尚未經歷過人生的人,如何真正通悟痛中之快,也不知如何說起。畢竟:

有些路,走過才知道。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15

錢鍾書先生寫此書,爲何取之名爲“圍城”,也許,是取之於蘇文紈說的一句話,“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痛並快樂着。不過,不是說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作爲主角的方鴻漸,海外留學歸來,“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頭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面對父親和丈人的壓力,良心和虛榮心在掙扎,希望在充斥着愚昧的小人物時代裏當個大人物,但又承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從他買的那一刻開始,他已經踏入了自己設下的無形的圍城中。他努力地想衝出圍城,卻又在無形中撞入了另外一個圍城。在三閭大學任教中,領略了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表面仁義但內心吝嗇的李梅亭,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鬆年,溫柔中暗含計謀的孫柔嘉等等。在勾心鬥角的“城”中,方鴻漸感覺到自己壓抑的呼吸,以爲離開了三閭大學,就可以得到解脫,但最終也免不了衝進了家庭矛盾這座圍城。

在《圍城》一書中,無論是庸俗無爲的方鴻漸,還是聰明才智的蘇文紈,或許是機靈美麗的唐曉芙,思慮周密的孫柔嘉,他們始終都逃不出婚姻這一厚重的圍城。蘇文紈以爲自己能夠掌握方鴻漸的城堡,最後才知道自己一直是個門外人;方鴻漸和唐曉芙曾經都以爲彼此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愛巢,可是最後都因爲彼此間的誤解和懦弱,被迫關上了自己的大門;千方百計想和方鴻漸結婚的孫柔嘉,以爲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踏進他的城堡,卻發現自己一直都只在門外徘徊。方鴻漸身邊有太多太多的圍城了:父母有逃不出封建思想的圍城,丈人有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留學生有逃不出虛榮的圍城……也許,這一切一切都像那個“每小時只慢7分鐘”的祖傳老鍾,充滿無奈與蒼涼,時間落伍中無意地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傷感,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其實,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座圍城。學習生活,做人處事,工作事業,愛情婚姻……我們都被一座座厚厚的圍城所包圍,永遠都逃不出生活給你的束縛和壓力,只能在無奈地徘徊着,走出一個門,可是你發現你也正在走入另一個門。即使我們有千萬個不願意,但是,生活並不由我們來選擇。複雜的社會裏,到處暗藏殺機,閃着刀光劍影,名和利侵佔了人們的生活,妒忌和仇恨腐蝕着人們的靈魂,彷彿污濁的空氣就這樣吞沒了我們的生命。於是,我們拼命掙扎,努力反抗,希望有一天可以衝出圍城,吮吸一口清新的空氣。但是,面對無盡的城門,我們的勇氣是那麼的渺小。生活本無出口,當你不斷地在奔跑,試圖找到那一縷清純的陽光,最後筋疲力盡時,你纔會發現,其實你一直都在原地。如果你始終固執地想衝出圍城,那麼,就意味着你只能愚昧地在原地等待滅亡到生命最後的最後,就意味着你將失去生命中的價值。

只要我們活着,那我們就註定要被困於圍城之中。既然我們不能,也不可能逾越這樣的圍城,那爲什麼我們不好好地在裏面尋找屬於我們的生活意義呢?生活的確是一座圍城,一座充斥着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的黑暗城堡。當代社會,處處存在競爭,存在蠻橫的權力,爲了謀取一個職位,一個權力而不擇手段,背叛愛情,出賣友情,甚至扼殺親情。生活的確是一座圍城,一座洋溢着溫馨幸福的親情,真誠信任的友情和純潔美麗的愛情的陽光之城。我們用沙記錄彼此之間的恩怨,用石刻錄互相之間的感激,在這裏,陌生的心會因爲信任而團結,會因爲愛而美麗。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一座可以共同經歷喜怒哀樂,共同分享甜酸苦辣的圍城。在這裏,每一次的成功和失敗,每一次的快樂和憂愁,都將構成生活中的一種色彩。當我們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當我們面對黑暗不再因爲恐懼而驚慌失措,當我們享受快樂不會得意忘形時,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壓力和束縛,而是人人嚮往的快樂和幸福。我們再也不會固執地想離開它,即使來來回回還是回到生命的原點,但我們畢竟笑過,哭過,探索過黑暗,也享受過陽光。這難道不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嗎?生活就像一面鏡子,面對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照出人性的醜惡和美麗,當醜惡被善美同化了,那麼,圍城之牆也將隨之消失。生活,就像一座圍城,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要痛並快樂着!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16

我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在幾年前寫的一本書《痛並快樂着》。說實話,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我覺得這很像人生,痛與樂並肩前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

我們古語有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樂極生悲等等。這些都說明了痛與樂的親密關係。它告訴我們,痛的時候不要灰心喪氣,烏雲過後依然是晴空萬里。樂的時候也不要得意忘形,皓陽當空的時候也會頃刻大雨淋漓。縱然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要防着馬失前蹄才行。平淡是真,平淡是金,尤其是內心的平淡更是金中之鉑金。

白巖鬆在書中寫了一些關於國家,關於社會,關於個人的一些問題。我對書中提到的兩個普通人印象最深。一個是曹春生,一個叫奚志農。

奚志農是他的同事,一個爲了環保而生的人。他並不是口頭說環保,而是真正做到了身體力行。集體郊遊時,他走的最慢,手裏總是拎着一個垃圾袋,走一道,拾一道。在有他坐的車上,空調是不讓開的;在自己家中,哪怕是七月流火,電扇也不開;出門吃飯,他會從包裏拿出自己的筷子,而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在低碳生活成爲時尚的今天,他把環保當成事業,當成生活,甚至當成宗教,唯獨沒有時尚的成分。

感動我的另一個人是河北的曹春生。他當年是一名一擲千金的企業家。每天在飯店舞廳之間過着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園陪客人聊天,幾個流浪小孩偷走了他的易拉罐。他臭罵他們一通,問:“爲什麼不上學?”h孩子答:窮。曹春生一衝動,“我給你們出錢”。沒想到,他今後的人生完全改寫了。從此他在行善的道路上“在劫難逃”他揹負起沉重的社會責任,一直走了下去。

書中提到的這兩名普通人,做了一些既普通有不普通的事;做了我也曾想過卻沒有去實踐的事。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孩子,環保是爲了子孫後代,助學是爲了孩子的今天與未來。我所做的工作也是與孩子們打交道,怎樣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來關心孩子,愛護孩子,幫助孩子,教育孩子是我這一生都要思考和實踐的事情。因爲孩子是一個個小生命,來之不易。人類只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稱其爲人,才能成其爲人。

  最新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篇17

陽光輕輕地穿過窗柩,跳躍在書桌的一角,明亮而鮮活。然而陽光又是經過多少番輪迴的折射和輾轉,才能恬然於這看似極其平常的場景。正如今日充滿自信、健步如飛的中國,曾經歷了怎樣的苦難與挫折。

作爲一個新聞人,白巖鬆耳濡目染的世界比我們這代人所觸及到的更加飽滿真實。我從字裏行間中,讀出了一個剛走出學校的激情青年是如何逐步蛻變成一個步履沉穩、成熟稔練的人的全過程。身邊的事觸動於心,他的成長曆程清晰地折射出一個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中國的發展軌跡。

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中國共產黨通過漸進式的變革引導着中國一步步堅實地向前走。

曾經的中國戰火紛飛,硝煙瀰漫;曾經的中國貧窮落後,浮誇自欺;曾經的中國十年黑暗,徘徊迷茫……的確,在探求光明的征途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走了很多彎路,受了很多的傷。慶幸的是,曾經的中國已成爲過去,這段痛苦坎坷的道路,中國人在淚水與汗水中挺過來了。事實證明,我們堅持的方向是正確的,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九州,開春的味道被陽光經營得恰到好處。

當紫荊花與五星相映,蓮花與紅旗齊飛時,白巖鬆見證了這激動人心的一刻,禁不住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觀衆席上、電視機前的中國人無不心潮澎湃、熱淚盈眶。香港與澳門順利迴歸,是對經歷了百年風雨的中國人的一種撫慰,它用歡笑、驕傲大度地平衡着過去百年中辛酸的淚水、苦難和自卑。

巧合的是,澳門迴歸十天後便是一個新的千年的開始,新千年就像是一個新的起點,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投入了希望和歌唱。雖然新的世紀中,依然還會有戰爭有欺騙有眼淚有失望,但對於剛剛把富強之夢開始轉化爲現實的中國人來說,多麼希望在這個新世紀裏,歡笑能多於眼淚,快樂多於痛苦,和平多於戰爭,善良永遠多於欺騙……十年後的我們再次回眸,仍爲當年人們的憧憬與期望動容。比起當年,今天的中國更加繁榮昌盛,更加前程似景,但是若沒有當年的熱切與自信,又何來今日之中國?或許,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便是保持當年那顆充滿希望與鬥志的心。

然而,就在這春光四溢的時候,白巖鬆又露出它犀利的一面。

立在松花江的江堤上,目睹了人們的衆志成城,在感慨於中國人們傲視異邦的民族之魂時,他痛定思痛,指出洪水之災不僅是天災,還有改革的負面——上游的亂砍濫伐,中游的圍湖造田,行洪區成了人們的家園。洪水之“禍”,是人們在只顧眼前利益的情形下積累起來的。其實豈止是洪水,當“人禍”導致“天災”時,當家園脫離綠色時,當母親河的乳汁開始有毒時,我們更該思考:我們拼出來的明天會怎樣?難道我們非要用今日勤奮勞作製造出一個恐怖的未來嗎?

在黨的陽光下,中國人眼前的路越來越寬。不過,痛苦與快樂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有痛苦而沒有快樂與希望,那走不了幾步,人們就會在黑暗中陷入絕望,從此拒絕前行;而生活中只有快樂沒有痛苦,那正如古人所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快樂也不會長久……今天的中國人是聰明的、睿智的、進取的,在前行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沿着正確的方向用最樂觀的心態迎接一個個新的挑戰。

歲月似一個拉伸的長鏡頭,將一路的艱辛風雨定格在歷史的膠片上。不難發現,明亮而鮮活纔是生活的底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