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家》讀後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27W人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的里程碑。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家》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家》讀後感範文

  《家》讀後感範文(1)

經過一個xx假的時間,我終於將巴金的《家》讀完,這是一本反映了一個時代變遷的書。《家》以巴金嫺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家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家來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爲“無抵抗主義”,是舊社會、舊體制的積極的擁護者;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老三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對於進步先進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堅定,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這七十多個人物,各有各的鮮明特點,他們中大部分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擁護者,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但也有像覺民和覺慧這樣少部分的舊社會、舊制度的批判者,進步先進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這些人,才使“五四”後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心中都要有夢。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家》讀後感範文(2)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家》讀後感範文(3)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家》以嫺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專制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着封建統治的專制。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裏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爲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爲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爲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着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裏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裏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裏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說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說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裏,家裏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說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家》讀後感範文(4)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塊豐碑。小說中的人物,故是細節都是作者極爲感觸的。作品中的高老太爺作爲祖父的影子,三個孫子,覺新不敢反抗,覺民和作者敢揭露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歌頌了“五四”時期新青年的敢於鬥爭,敢於反抗的革命精神,批判不抵抗主義,小說語言明快流暢,筆調抒情熱烈,讀起來真摯感人,動人心魄,深受讀者歡迎。

文中的覺心是覺民兄弟的大哥,也很聰明,但他很懦弱,不敢反抗,爺爺的話不敢違背,最後做了犧牲品,自己的幻想破滅。

父親去世後,覺新挑起了家庭重擔,家中內部的矛盾向他射來,過了兩年,“五四”運動發生了,他通過學習,明白了許多道理,使它變成了兩重性格的人物。他既痛恨舊勢力,又不敢反抗,面對這一切,他默默的忍受着,掙扎着。

覺慧因爲與同學參與鬥爭,被爺爺訓斥的一頓,不許他再出門。這天,他在花園裏遇到鳴鳳。兩人表示愛慕,互訴衷情。

當晚,覺民和覺慧在天井裏散步。表姐梅的遭遇,覺民決心不走大哥的路,因爲時代不同了。

舊曆新年,高府格外熱鬧,高老太爺希望吃年飯有四代人,所以覺新也把兒子抱來了。

元宵節剛過,新舊軍閥展開了激烈的混戰。處於市區的高家,也遭到了戰火的紛擾,從東門逃進城的張太太帶着琴和正在張家玩的梅來到高家避難,覺新的妻子瑞珏很喜歡她,覺新也很喜歡她。二人相對而位。互訴着幾年來的相思之情。

幾天來瑞珏完全請楚了覺新和梅的`關係,表示理解,梅爲瑞珏的大度與善良而感動,她兩人成了手足朋友。戰爭結束後,覺慧瞞着家人蔘加了黎明週報的工作。寫文章介紹新聞化運動,攻擊舊制度舊思想。琴也參加了學習,決心幹下去。

孔教會的頭面人物,60多歲的馮樂山看見高家的丫頭長得漂亮,讓高老太爺的丫頭鳴鳳,嫁給他。但鳴鳳愛着覺慧,不同意嫁給馮老頭,鳴鳳向覺慧求救,由於他趕着寫文章,沒救他,結果鳴鳳含淚離開了覺慧的住處。後來覺慧知道了真情,但是太晚了,鳴鳳已經跳湖自盡了,覺慧非常悔恨。

鳴鳳死後,高老太爺又逼丫頭婉兒代,鳴鳳的悲劇使覺慧無限悲哀,深深自責,同時也加深他對以祖父爲代表的舊勢力的無比仇恨。現在他更清楚的認清了自己所在的這個家庭,這個社會的本來面目。

高老太爺的66歲的壽辰到了,高家擺宴唱戲,大爲慶祝,馮樂山又爲覺民說媒,高老爺一口應承,遭到覺民與琴的反對,覺慧支持。覺新左右爲難,祖父大發脾氣。在這緊急過頭,覺慧幫助覺民逃婚,與家庭鬥爭,結果覺民下了決心,高老太爺也沒辦法。最後祖父被迫退婚,覺新不斷受到良心譴責,覺得無論如何應該給覺民幫忙,否則會造成一件抱恨終身的事。

覺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瞞着高太爺偷偷摸摸的在外面租小公館,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爺的旗號借債,過着荒淫無恥到的生活,醜行被揭穿,高老太爺責罰他們後,感到無比失望,從此一病不起。陳姨太先請道士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鬧得家宅不寧。留過學的克明,,讀過進步書報的覺新都不敢出來反對。只有覺新挺身而出。痛罵陳姨太和衆人,高老太爺在彌留之際,答應解除與馮家婚約,覺民的抗婚行動取得了勝利。

瑞鈺臨產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高家長一輩人都認爲高老爺的柩停在家裏,如有人在家生孩子,便有血光之災。他們要求瑞鈺到城外生育,覺新有一次毫無抵抗的接受了這個荒唐主張,結果瑞鈺在難產中死去,覺新突然明白了,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封建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幸福、前途和他最心愛的兩個女人。三弟覺慧感到不能在這個吃人的家中呆下去了。他要做一箇舊有家庭的叛逆,決心遠走高飛,覺新感到無限悲哀,但他知道是留不住覺慧的。猶豫再三,終於答應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動結果,三弟還是遠走高飛了。

“家”從1931年發表以來深受讀者歡迎,以後又拍成了電影,巴金最後之所以告別覺新,。覺民和黎明週報社的朋友們,乘船離家到上海去,就是對當時社會不滿,家庭不滿,但他心胸寬大,勇於鬥爭,爲軟弱的大哥打氣,讓他堅強起來和家人鬥爭,但大哥始終是個懦夫,結果犧牲了自己,也把心愛的妻子做了犧牲品,覺新是覺民兄弟的大哥,你想,他相貌清秀,自小聰慧,在家裏受着雙親的鐘愛,在學校受先生的讚賞中學畢業時成績名列第一,自己也曾打算中學畢業後到有名的大學深造,還想到德國留學,但他性格懦弱,不敢反抗,爲了爺爺抱重孫,馬上成親,料理家事,屈從父命,他的前途因此而斷送,他美麗的幻想因此而破滅。可是,萬惡的舊社會、舊制度,坑害了多少年青的生命!

  《家》讀後感範文(5)

合上《家》的最後一頁,思忖良久,感慨頗多,最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抒情。閉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爲自己做主的覺慧,他甦醒在五四思潮的衝擊下,成長在一個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飽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敢反抗。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想,什麼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纔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纔是自己行爲的支配人。《獨立宣言》中曾這樣闡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覺慧“自己把幸福拿過來”正是對自己權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斷的修訂後才能得到完善,社會只有在不斷的改革之後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出現像覺慧這樣叛逆者的形象,對於社會的弊端加以發現而去反抗,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對,去反抗,去吶喊的覺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就算她知道,覺慧的愛搖擺不定,隨時可能離開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着覺慧。其實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裏的。(“雖然這其間流了不少的眼淚,吃了不少的打罵,但畢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並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裏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願意一輩子在公館裏頭服侍你,做你的丫頭,時時刻刻在你的身邊”。鳴鳳對覺慧如此深不可測的愛,給了她難以估計的勇氣和力量。

於是就在那一天,鳴鳳帶着覺慧輕輕的一吻和“再過兩天”的承諾,在湖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着在黑暗中發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鳴鳳腦海中浮現……她揩了揩臉上的淚水,悽楚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裏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復平靜……)這就是鳴鳳反抗的爆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她沒有屈服,卻把生命獻給了真摯的愛情。這條路的選擇,也許她永遠也不明白究竟因爲什麼!但是,也許她明白,她是爲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讓的權利而死,她是爲了反抗封建家長制而死!

再者帶給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覺新了,《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說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對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對他的同情。他是處於時代折點的封建家庭和禮教的犧牲品,是一個沒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論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觀念。;另一方面,處在“長房長孫”的他深受就道德與倫理的毒害。他的內心充滿着不安與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還記得覺新與覺慧的對話“你對爺爺說了些什麼話?你爲什麼不先告訴我,就跑去對他說?你真笨!”覺新抱怨覺慧道。

“笨?我正要叫爺爺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們是‘人’,我們並不是任人割宰的豬羊。”

覺新明白這些話是對他發的,他聽起來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說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縱然誠懇地向覺慧解釋,覺慧也不會相信他。

覺新是真誠的愛着兄妹們,但是,他所固有的,受舊思想,舊文化所毒害的覺新難免會和受新思潮支配的覺慧有所衝突。就在這一刻,他們的矛盾爆發了。由內心中的矛盾演變爲了激烈的爭吵,不是覺新不忍讓弟弟,也不是覺慧不理解哥哥。而是新舊潮流的對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一邊要門當戶對,一邊卻講婚姻自由;一邊人生而平等,一邊卻父母爲上;一邊是中國的5000年封建遺風,另一邊是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潮。真可謂是冰炭不相容啊!

《家》,不僅有家裏的感情社會糾葛。《家》,不僅有人物的不同境遇。《家》還有着社會政體之間,東西文化的發展與對撞。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層次的討論。

讀罷《家》,內心感慨頗多。思緒沉重,難以提筆,由以此文,抒發自己最真誠的情感,像巴金致敬。

  《家》讀後感範文(6)

小說主要以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的故事展開,他們生活在四世同堂,充滿複雜關係的大家族公館裏。那裏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沒有溫暖,也沒有人情味,有的只要壓迫、拘束與折磨,讓人看盡了悲歡離合,各種的嘲笑,還有表面的虛僞、邪惡,背後的黑暗、腐朽,那是中國舊社會常見的封建大家族的縮影。

可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出現了叛逆者,覺慧三兄弟都有反抗意識,只是覺新由於身爲長子的責任和各種原因,最終放棄了,而與覺民相比,覺慧顯得更激進,反抗得更強烈。

或許因爲覺民與覺新替他擔當很多責任,覺慧無所顧忌地追求新思想,是進步的新青年,個性明朗、敢愛敢恨,從來都不願做任人擺佈的傀儡,和哥哥有共同的理想與事業,他常常貪婪地閱讀《新青年》等新刊物,即使被祖父關在家裏,也要通過詩報等了解時事,他參加反軍閥請願,也參與遊行,還積極參與《黎明週報》的工作,寫一些反封建的文章,無時無刻不在期待着新時代的到來,無時無刻不走在通往希望與光明的道路上,且從未放棄過新思想,從未放棄過理想與追求。

他覺得人人平等,不應有等級之分,所以他從不乘坐轎車,並平等對待每一個下人,可是公館裏卻是充滿了不公,女人的地位總是低人一等,而奴婢又像物品一樣被人給來給去,那裏的人永遠做着不避要的犧牲品,以致鳴鳳投湖自盡,梅芬鬱鬱寡歡致死,瑞珏痛苦着分娩而死,這些疼痛都更加堅定了覺慧反封建的決心,也讓他更清楚地看到舊制度的缺陷與不足。

同時,覺慧也有不自信的一面,練習話劇時也曾感到緊張和不安,“我不曉得什麼緣故,我一上講臺就慌了。好像有好多人在看着我。”他有時也會矛盾,會猶豫,他喜歡鳴鳳,可她是丫頭,婢女與少爺之間永遠隔着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他覺得愛情與理想不能兩全,甚至會遺憾和抱怨她沒有像琴那樣的出身。他曾給過他鼓勵、希望和勇氣,他的愛也在黑暗中給過她光明,因而她愛得無怨無悔又不求回報。可他最終還是放棄了她,她的愛終究比他的更堅貞。

“一個希望鼓舞着在僻靜的街上走的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溫暖、明亮的家。”可是覺慧卻始終覺得家是一個狹小的籠,所以他不願像大哥覺新那樣惟命是從,持“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面對擁有絕對權威又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他從未害怕,他敢反抗高老太爺的命令,他支持和幫助覺民退婚……他做了那樣多,最後他做了別人沒做過的決定,他早已對這個家感到痛恨,無奈而又厭倦了。他看到每個人都是那樣的痛苦,那樣多的眼淚,周圍的悲劇是那樣多,而“這個悲劇的受害者又往往成爲另一個悲劇的製造者的幫兇”。他再也沒辦法忍受了,他已經忍了十八年了,他現在就要離開這個死氣沉沉、佈滿烏雲的家,去到上海、北京去,哪裏有他的理想,他相信新的思想總會代替舊的,就像皚皚白雪,“上面留着重重疊疊的新舊腳印,常常是一步踏在一布上面,新的掩蓋了舊的。”

所以,他獨自一人毅然離開了他生活了十八年的家,懷着不知是快樂還是悲傷的心情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羣中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