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中學《論語》讀後感(通用32篇)

本文已影響 3.59W人 

《論語》是一本記載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它集齊了儒家道德中關於政治、教育、倫理、藝術、道德等內容。下面是《論語》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

中學《論語》讀後感(通用32篇)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

《論語》是我們古今著名的一本書,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許多個弟子,一個連一個的把德禮文明傳揚下去。

《論語》是一本講文明禮儀的書,上面寫得都是如何成爲君子道理。裏面是講德行的,我有時在想,如果全國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話,中國將是多麼一個既文明又有禮儀的國家,我很喜歡孔子說的那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特別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要做言而無信的人,這樣就能成爲一屆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麼呢?君子由德、禮、行、體四個部分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禮是要有禮數,以禮待人;行是言行舉止都要文雅;體是要體面,穿着要得體。這些就是《論語》這部書的精華。聽說這本書是孔子死後而弟子們所寫的,把孔子的畢生精華記錄了下來。

通過《論語》,我想做一個道德品行的人,因爲,你品德好了,就有無數好人與你做朋友,就會人人都信任你,因爲你遵守諾言,就會看重你,尊重你,因爲你也看重、尊重他。

《論語》對後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啓示書,因爲這本書讓越來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禮儀,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話,中國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

”香九齡,能溫席。“小小黃香,九歲就懂得孝敬父母,爲父親溫暖牀蓆,他多有孝心啊!黃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黃香是一個君子,長大後成爲一名好官。

黃香的故事正應了《論語·學而》篇第二條的一句話——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者,卻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其實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個人會不會有所作爲,成爲有用之人,就要看這個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能做到這一點,他纔會愛民、愛國,做一個羣衆喜歡並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業。

學習了這一篇《論語》,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一切都要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爲父母鋪牀、打洗腳水,幫他們做家務,給疲憊一天的父母做飯……

總之,我要努力了!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3

這個寒假,我又溫習了《論語》,通過學習,我對《論語》有了更深的理解。

《論語》一開始就提到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老師曾告訴過我們,這句話的意思是: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常常溫習,一定會十分愉快。後來,當我學到一些知識後,都會主動的多複習幾遍,每次複習都會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對別人提到的相關問題也能很快的回答,我高興極了。

《論語》還說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這是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現在我們正處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盲目的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學到有用的知識的。只有在學習中思考,使知識深化和昇華,才能真正掌握到有用的知識,服務於社會和人類。

《論語》就是這樣一本書,它用樸實的語言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認真的、反覆的閱讀這本書,總能給我們更深的體會。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4

在學習的旅途中,你是否複習、預習過呢?如果沒有,那你聽說過這句話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這是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說的一句話,併爲後人開啓了一條教育之路。這句話主要講了,要複習以前的知識,才能懂得新知識,這樣就能當老師了。一、二、三年級上校本課時,我對這句話,並沒有多大感受,只明白它的意思和道理,沒有實踐來。

直到這件事的發生……

那是上四年級時,老師讓我們回家複習第三單元,明天測試一下。並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回到家,我想:反正都學過的東西,不用溫故了,明天正常寫就是了。就這樣,晚上我寫完作業,就去玩了,早把複習忘到腦後了。第二天早晨,第三節課,老師給我們發下卷子,開始測驗,卷子到了我的手裏,一看,傻了眼,以前背的滾瓜爛熟的課文,都忘的一乾二淨了,更重要的是,後面拓展的題我也不會,其餘的一些基礎題我還能應付。這時我已經出了滿頭的汗,心想:要是昨天晚上不玩,留下時間複習複習,那今天也不會這樣了。哎,溫故而知新嘛!

從此以後,我對複習嚴加重視起來,有時還會把複習寫下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這種事。是呀,複習只是簡單的兩個字,真正實踐起來卻很難。來吧,讓我們溫故而知新,做學習的小主人!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5

對於我們80後的年輕人很少有喜歡讀古文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大學教授的講解中,我才真正體會了古人的才華和思想,我也漸漸愛上了一些古代文著。例如:《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講授之語,形式爲語錄問答體。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代表了儒家文藝思想。

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書中的言論很有道理,可以讓我們知道怎樣爲人處事。我最欣賞的是孔子”以仁爲本“的思想。作爲當今的教師,特別是我這種剛剛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學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快樂健康地長大,可也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們。我班的學生大多都十一二歲,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比較叛逆,我不願把一些東西的強加給她們。孔子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我們注重的還是分數,對於孩子實際能力的培養過輕。我們做老師的只有儘量拉近他們之間的差距,多重視孩子思想道德的培養,畢竟”人品決定文憑“,一個人的人品纔是最關鍵的。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6

昨日午後,一縷陽光躍進窗戶,停留在沙發的扶手上,給人一種暖意。閒來無事,沏上一杯清茶,在書架上取了一本《論語》依偎在沙發上翻看起來。

《論語》這本書,篇幅並不大,而且都有註釋,所以看起來並不難懂,其中一文如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優也。“註釋是:孔子說:”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好的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讓我看了之後,思緒拉長了。

孔子作爲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論語》裏的中心思想講的其實是做人的道理,比如”現在的少數人無德無能,卻貪贓枉法,禍害民衆,不正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嗎?又比如現在的少數人,聽到好的事或能幫助別人的好事也不去做,發生了假、醜、惡的事情也不去指責,令其改正,不正是”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嗎?這些事情也都是現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希望發生的又十分擔憂的事情,不正是”是吾憂也“嗎?

孔子在古代就有”是吾憂也“之想,而我們生活在現代的人爲什麼不能消除”吾憂之事“呢?共建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園呢?品味《論語》如這縷縷陽光,給人以光明和溫暖。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7

在我讀過的書中,我覺得《論語》是我讀過最有含義,最有蘊含的一本書。這本書教給我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都是無價的,因爲,它教會我了很多人生道理。

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意思是:溫習學過的知識,並且,還要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纔可以成爲別人的老師,這一則讓我明白了,不要把新知識學會就可以了,還要加強鞏固學習過的知識。

比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爲樂的人。這一則讓我明白了要以學習興趣愛好纔可以真正學習到知識。

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明白了時間的寶貴。孔子在河邊感嘆到:”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日夜不停。什麼都可以用金錢買到,但唯獨時間不可以,因爲它是無價的,可以稱的上是”無價之寶“。

還有一則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逢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這一則中我知道了,在三個人當中,其中一位必定是我的老師。因爲,每一個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學習他好的一面,同時,也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更加完善自己的優點……

這本書裏的每一敗都很有價值的,我會把每一則都牢牢的記在心裏。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8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爲“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就應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說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着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此刻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人,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樣着也算得上是個性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爲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裏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着什麼樣的主角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樣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開着寶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就應與他的潛力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再看他對他自己的看法:

“非日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

再看孔子對他志向的評價:

“宗廟回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

呵,連孔子也不得不服了吧,如果公西華只能做小司儀,誰又能做大司儀呢公西華的志向就算沒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樣慷慨清廉,也沒有“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那樣自信、勇猛,但作爲戰國時期最好的外交官,他那英俊的外表和伶牙俐齒下包含的心,何不是溫暖善良的呢即使他沒有象顏淵那樣受人敬仰,也沒有像曾子那樣留下千古名句,他在這個羣體中,絕對是最風光,最瀟灑的,這樣有什麼不好呢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喜歡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歡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己呢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9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儒家思想長期佔據主流位置,是中華文化最明顯的特徵!儒家文化就濃縮在《論語》中,其中以仁這一博愛思想著稱。說起論語,就想到了于丹曾寫過一本《論語心得》,裏面詳細介紹了論語中的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在現實中的意義。下面就介紹一下我心目中對論語的理解。從初中開始就接觸論語,那時就對裏面的一些“名句”熟記於心,比如督促人學習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教授人“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謙虛態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風度。儒家思想深深紮根在中華文化中,表現在中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論語對於中國人來說,也絕不僅是一本書,更多的是我們規範行爲,完善品格的法典。2012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獲得巨大成功,人們在感嘆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時也能體會到裏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在解釋“鮮”這一詞時,說“鮮”既出自五味,又凌駕於五味之上。菜品的成功就是使各種食材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獲取了其他食材的優點,從而獲得最佳的舌尖體驗。在描寫製作一種魚時,要用魚生長的湖水煮,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魚的原味和鮮味,這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想要獲取自然的饋贈,就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當代社會環境污染嚴重,更體現出儒家思想的先瞻性和正確性,這也是儒家思想在當代社會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表現。

《論語》既是後人根據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對話所編,就代表了其蘊含的思想是多人的成果,而孔子對其弟子教誨的話語確是毋庸置疑的。孔子的“因材施教”亦是對後人啓發深遠,即使現在,因材施教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只有採用不同的手段,不同性格、資歷的學生才能發揮所長,也才能各生千秋。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這是論語中中庸思想的體現,中庸即不偏不倚,淡然置之的態度。“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在當時周王朝禮崩樂壞的環境下,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目的就是穩定社會秩序,使原本滿目瘡痍的周氏王朝重新找到一絲活力。環顧當下,中庸也是大行其道,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日益頻繁,如何正確處理這種關係尤爲顯得重要。所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待人接物能夠做到不偏不倚,正直公正,你的人際還會有猜疑和不滿嗎?中庸的另一個含義是中正、平和,即指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面對事情時能夠面不改色,波瀾不驚。人生需要淡定,人生需要中庸。孝道。“有父母,不遠遊”。這是孔子孔子對他弟子的忠告,雖然不知道當時對其弟子的影響如何,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必須瞭解,也必須遵從的指導語。橫觀當下,多少年輕人只顧在外打拼,只爲在社會贏得立錐之地,卻忽略了家裏孤獨的老人。老人在急切的盼望孩子們回家團聚,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仍在上演!父母對於我們期待的並不多,哪怕多花點時間陪陪他們,就足以賺錢他們臉上的微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父母的生活本可以很美好,只是沒有我們的陪伴,也就變得不美好了。君子與小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以義字當頭,小人以利字當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於爲人處事的態度自己面對利與義的抉擇。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做到正直,而非諂媚,阿諛奉承,即有視錢財爲糞土的明智,又有捨生取義的決心,這就是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爲君子!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說話一定兌現,做事一定果決。這是不懂變通的小人呀!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信則是這一切藍圖的前提,沒有信譽,人則寸步難移。取信於人,才能換去別人的尊重,才能獲得支持,做好事情。

《論語》是幾千年來人們爲人處事的宗旨,儒學則一直佔據着傳統思想的主流位置,古人學習論語以決戰科舉,求取功名,如今,雖然時代變了,但《論語》的對人們在現實中的指導意義仍然重大,孔子仍在幾千年之前指導着人們的行爲規範,影響着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今人們也仍在不斷的解讀論語,發現新的東西,以求從這位老者身上獲取更多知識。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0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的這些思想,爲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爲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論語太深奧了,我也看不太懂。聽媽媽說,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書。通過論語我知道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質是現在人中少有的。他教會我們如何接人待物,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

他能被我們後人稱爲“聖人”那都是他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的經驗和思想,跟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直接翻譯過來的表面意思就是:一個人學了知識經常複習或者使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自己也不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所爲嗎?

更深入一點其實學而時習之就是告訴我們說遇到問題了該怎麼辦?我們通常會在兩種情況下遇到問題,第一種是不學習,第二種是已經開始學習的人,如何去應用和內化呢?很多人學習了短期看不到理想的結果,會誤以爲學習沒用,學習無法改變生活,因此會感到焦慮。其實這種焦慮來源於內心,說白了還是想走捷徑。似乎“我看了一本書,就會立刻變得不一樣”,而孔夫子告訴我們,不要那麼着急追求結果,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找到快樂。

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我們與他人合作時要培養開放的心態,這是一種不斷進步的人生態度。最後一句講的是我們修爲的境界。如果連起來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人生中面對困難,面對變化,以及面對他人不理解時的應對方法。應對的方法就是一個字:樂!梁漱溟先生曾說,孔子之樂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勁,不必說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戰。孔子認爲“不亦樂乎”,這種快樂是油然而生的。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這句話可以理解爲一個人在家庭中是很好的成員,在工作崗位上是非常好的員工,尊敬領導,做事靠譜,與同事溝通順暢,這樣的人去做亂的可能性就很小。在我們今天,作亂可以指做出背信棄義的事。君子務本,指君子做事一定要抓住根本。什麼是根本?根本就是孝弟,是家庭倫理。當一個人能夠抓住家庭倫理的時候,本立而道生。何爲本?人最應該抓住的根本是孝弟—先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只需要面對兩種關係,一種是和父母的關係,一種是和其他人的關係。而你與其他人的關係,其實也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射。一個人如果跟父母,兄弟的關係處不好,跟其他人的關係也會出現問題。“其爲人也孝弟”是一件小事,接下來“而好犯上者”是一件大事,之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是一件更大的事。

其實告訴我們:我們行爲的最終結果,是由我們初期的微小習慣積累而成的,這叫微習慣。如果我們每天能對自己的微習慣有一點點的改變,那麼五年,十年之後將會收穫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很多人卻沒有耐心去等待長期的結果,卻總期待短期回報。希望在幾個月甚至一年就收穫一個巨大的變化。你下班之後是看電視還是學習,是陪孩子運動還是陪孩子學習,這些微小的習慣,在每天看來似乎差異不大,但五年到十年之後,兩種生活方式肯定迥然有異。撒切爾夫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心你的思想,它會變成你的語言;小心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

所以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追求遠大而虛無的目標,而是把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做好。在家庭中,努力成爲好父親,好丈夫,或好母親,好妻子。以此爲基礎,你跟整個社會的關係便會逐漸理順,你才能成爲一個優秀的人,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如果花言巧語,油嘴滑舌,表情極其豐富,這種人八成不會太好。孔子不喜歡特別伶牙俐齒的人。他喜歡的是誠懇樸實,剛毅木訥。巧言令色,之所以鮮矣仁,就是因爲過分了。所謂過猶不及,凡事一旦超過尺度,就缺乏真誠,它背後一定有着一些不爲人知的目的。對一個人而言,保持真誠的生活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狀態,就是有話說話,無話靜坐。兩個人安靜地坐着,但不會覺得尷尬,這纔是朋友相處的最佳境界。見面之後,大可不必爲了套近乎而沒話找話,開一些低俗的玩笑,或者故意相互調侃,來顯得兩人之間有話聊。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2

其實論語中的博大精深哪是我能看穿,猜得透的,這裏就是我一點淺微的看法。另外我認爲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孔子在《論語》中體現出來的封建、專制、等級、愚昧、努力的宿命論思想。

以及在現代社會制度下、現代文明條件下,他的禮樂制度,他對封建等級制度的秩序追求都不是我們現代社會所能接受、認同、推崇的,甚至還可以說是有害的,但是儘管如此,在當時看來,他的這些思想仍然是傑出的、順應歷史潮流的,他的政治思想是古代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成爲集權制度的基礎,歷時數千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和《論語》都是歷史上偉大的產物。

論語讀後感9

《論語》一書可謂是“聖人之言,行身之則”。如果你認爲《論語》已經過時,那就大錯特錯了。

《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衆人耳熟能詳的,因爲已經列入了中學語文課本。

《論語通譯》是這麼翻譯的,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一書實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們人生永遠的燈塔。孔子其人更是難得的聖賢,他更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3

論語是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典籍,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生。于丹曾說過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記錄的孔子的點點滴滴,它爲人們構架了一道完美的道德殿堂,我們需要這樣一位灰色孔子。

當品讀“學而第一”時,我似乎能感受到先賢的治學之道。時光飛逝兩千年,我作爲一名二十一世紀的學子,接受現代化的教育,細想之下,古今之間的治學之道有同有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自己不是生下來就瞭解很多事,只不過是對古代文化、對古人所經歷的事非常感興趣,而且能夠孜孜不倦,一直認真學習。在當代,我們更應努力學習,像孔子一般,好的學習是指導行爲改變的學習。“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一個人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那也只能是一具軀殼;一個人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一臺急速運轉的工具,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最終只會讓自己精神崩潰。所以應該一邊學習,以便提出疑問,並用自己的所學去解決,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如今初中生活讓我有些喘不過起來,甚至有些迷茫,不知該如何下手,當捧着《論語》事,心中泛起陣陣波瀾,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活力,使我在學習的道路中奮起直追,有了好的學習方法如獲至寶。“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我認爲這對於考試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有剛。”但如果對知識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那麼也終歸徒然。莊子的《逍遙遊》中說道“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局勢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顧名思義,當滿世界的人都在誇你時,你不會因爲這種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當全社會都在指責、非難你、說你做錯的時候,你的內心並不泄氣,依舊會堅持你認定的想法。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讀論語讓我們成長,品孔子讓我們感悟人生。

古時,人們可以黃燈白卷,從小就苦讀聖賢書,筆耕不輟。他們學習的第一課是—怎樣做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儒家的仁和禮,道家的清和靜,墨家的節儉和和平;黃香溫席的孝,孔融讓梨的悌,尾生抱柱的信,都是古人學習的必修課。只有通過了這關,纔有繼續學習的基礎。有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無學,吾必謂之學矣。”可見,學做人對古人治學有極大重要性。然後,讀諸子,通經略,破萬卷書,行萬里路,下筆如有神,出口成文章。古時有“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覺說話無味”之說。文學修養是古人學習進修之法。作文寫賦,是全社會普遍之事,一致有“橋頭窗口門扉處處處貼對聯”之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

論語讓我在書之海洋中自由遨遊,使我有了無比快樂、充實的感受,在論語的光芒下,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學習的方法、道德的修養、交友的樂趣,我不斷地成長。在論語的伴隨下,我會踏上自己那成功的舞臺,與論語共吟,其樂無限也!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4

于丹在《論語》心靈之道中推介了好多個小故事,用來說明心靈的強大力量。濃縮于丹心靈之道的主題就是,心靈中至爲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心態、自信和勇敢。當然,似乎有人以爲這是在勵志,因爲在世界知名的勵志學家,如卡耐基和拿破崙希爾還有安東尼·羅賓斯的書中,充滿對這三種力量的喚醒和訓練。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爲一篇勵志的小散文,這個演說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師摘自論語中的原話,構成了演說的論點,這些論點我們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但是,與論點比起來,我倒是覺得文中的三個小故事讓人印象深刻,並且和勵志的主題更加接近一些。批評于丹老師假借論語之名行其它主題的演說和出書甚至出名之實,這樣的話,一向對於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態度的我說說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話說回來,于丹老師還是一個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達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說過,各人讀歷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師此篇中較爲美麗的文字。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于丹老師

“我曾經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戶時期的故事。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着主人去京城裏辦事。碰上了一個浪人挑釁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師比劍。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說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說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就說你容我幾小時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裏面最著名的大武館,求大武師教給他一種作爲武士最體面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說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爲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爲什麼?

他說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麼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鬥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武館的主人說,你是這麼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爲我泡一遍茶。

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說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後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裏面,洗茶、濾茶、然後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

這主人就這麼一直看着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後他喝了一口茶,他說: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

茶師說:哦?你要教給我什麼嗎?

他說: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

這茶師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見那個浪人已經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說: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

茶師就老在想着那句話,說我心泡茶的心面對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後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後解開身上寬鬆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着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裏面的衣服袖口紮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紮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閒。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爲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

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後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後棒喝一聲,停在了那裏。因爲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麼用了。

他停在那以後,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畫外音:

這個小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所以毫無武功的茶師憑藉內心的定力能夠戰勝囂張的日本浪人。

潮生結束語:這是一個崇尚張揚餞行淺薄的年代,深刻和深刻有關的東西被打上“不合時宜”的烙印。但與千百年前相比,我們何其有幸的是,這也是崇尚個性復甦,崇尚自信乃天賦人權的年代,這個年代的心靈的力量主要來自於自信,來自於對自己的認知、遵循和發揚。所以,註定帶有濃烈的張揚的意味。不從容,不鎮靜,但篤定,而堅信。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5

暑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了《論語》,它像一個無聲的智者,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深受啓發。它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儒家風範,還明白了做人要守禮儀,守誠信,要自強不息,樂於向別人學習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知之爲知之》,它是這麼說的: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識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明白嗎?明白的就是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的,這就關於明白的真諦。”這就是孔子教給我們的,一種實事求是對待問題的科學態度。敢於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說“不明白”,不僅僅是一種氣量,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我只明白自己一無所知。”從那裏也能夠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謙遜的,這也正是他們偉大的地方。

在《論語》裏,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過則勿憚改》,裏面是這麼說的: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我理解爲:孔子說:“君子如果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和威望,並且學問也不會牢固。行事當以忠厚誠信爲本。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錯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個人要交朋友,那麼他必須會交一個比他好的朋友,但優秀的人就會因爲他不夠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來想去我得出一個結論:這麼做會導致人們不再有朋友!這麼大的發現,怎樣能不告知媽媽呢?二話不說,我立即飛奔到媽媽面前,把我的發現告訴了她。聽我說完我的發現後,媽媽笑着告訴我:“傻兒子,孔子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和自己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這才恍然大悟。

《論語》中,還有許許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讓我受益匪淺,它讓中華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滲入我的血脈,伴隨我茁壯成長。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6

當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說:“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說:“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趣味。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後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爲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鬥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應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十分心痛。爲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孔子爲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並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爲,“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遵重丄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爲此定現“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爲都貼合的要求。

這本中還讓我們明白了一些關幹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教師,什麼是“仁”?”

孔子回答:“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爲標準,時時處處嚴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貼合周禮,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爲了讓自己的主張成爲現時,於是四處遊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可最終各個諸侯國由忙於爭霸,所以沒有理會孔子的主觀,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魯國……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十分氣憤,因爲孔子這麼努力的做到“仁”可最終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提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趣味,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7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讓我們每星期做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教師告訴我們讀書必須要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樣才能把書讀好,做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我讀過一本書《論語》這是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完美藍圖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裏面故事十分精彩讓我非常喜歡。

記得有一篇是這樣: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他的祖先是名門,到了父親那代家敗了。張衡從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雖然家境貧寒,但張衡從不自暴自棄,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聰明,十分好學。經過各種辦法找書來讀,他對知識十分渴望。他喜歡晚上一個人對着天空數星星,滿天星星吸引他漸漸地他對天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他喜歡聽祖母講嬋娥奔月的故事,他邊聽邊思考,爲什麼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裏去。祖父留下好多書,他用幾年時間就全部讀完。張衡和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我讀了這篇故事深有感觸,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慚愧。以前爸爸媽媽讓我多寫一些字,我就不高興,一會兒跑來跑去,一會兒看電視。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心裏總有委屈,就明白讓我寫字。有一次,我把作業本上的字寫得東倒西歪。媽媽看見了讓我擦掉重寫,我不但沒有寫好,反而把作業本弄破了,媽媽狠狠地打了我,讓我道歉,我也要把自己想法說出來,才認錯。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嚴厲也寫不好今日的字,我決定以後必須要聽爸媽的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好孩子。

書,使我開動腦筋,使我歡樂,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惡,書增長我知識開闊了我眼界,學會了感恩伴我成長。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8

真理是最樸素的,就好像春天永遠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當我捧起《論語》時,就好像坐在杏壇之下、白果樹旁,聽聖人諄諄的教導,如沐春風,心靈在激盪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我學會了謙遜,明白了“見賢思齊”的內涵,懂得了人無完人、人人皆有閃光點的道理。在我自大、驕傲時能低下高傲的頭、彎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虛心向他人學習,讓我變得充實;發現他人的缺點,讓我學會了自省。

雖不爲師,但教師的教學方法卻與我息息相關。聖人“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啓發誘導教學法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學會了學習。在我學習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時,我明白了應當如何應對,在什麼情景下是向教師請教的最好時機,充分發掘了我的潛能,又讓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歡樂。

聖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我在學習中幾多埋怨的心結打開了。長期以來,我因爲對數學缺乏學習的興趣而沒有學習的動力。在其他學科的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時,唯有數學成績像耀眼流星後微弱的尾巴。爲此,我痛苦過,也努力過,但付出之後的結果總不令人滿意,數學成了讓我恐懼的學科。在這種境況下,我步入了八年級,這時候我突然發現教師問我的問題我總能回答出來了,上課時也不再心境忐忑了。漸漸地,我有了主動學習數學的衝動,課堂上準確的回答,教師的表揚讓我的信心也足了(實不知我回答的問題都比別人的簡單)。成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的上升。之後,當我問起教師他是怎樣讓我這塊頑石開竅時,他只笑着說了一句話:當時你的底子有點差。我明白了······此時,我彷彿從教師的笑容中看到了聖人的影子。

“賢哉,回也。”我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點滴提高,總能從教師或者家長那兒得到獎勵,有時雖只是一個讚許的眼神,也會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了我學習的動力。“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當我犯錯時,教師和家長又儼然像孔聖人一樣對我嚴加管教,受到應有的懲罰。句句嚴厲的話語會令我如醍醐灌頂,激活我內心深處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論語》,沒有讓我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打開《論語》,我就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壇邊、白果樹下,傾聽聖人的諄諄教導,那一句句話語如心靈的及湯滋潤着我的心田,淨化着我的靈魂。

《論語》,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書,多謝你與我同行。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19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並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影響了中國,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並且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影響深遠的書,恐怕也僅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每個星期的星期五午時,最終兩節課是信息和《論語》閱讀課,我覺得算是最放鬆的課了吧。信息課上完後,《論語》閱讀課並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教師帶着我們讀論語,釋論語,析論語,並且結合日常生活。論語中大多都十分貼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罷,都適用至今。

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爲》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爲,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貴。”是啊!假如我年少有爲…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於這句話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麼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的規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當根據自身情景確立自己的夢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爲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一天不得不應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一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爲師,主動向學;而我們此刻大多是被動學習,疲於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十分的勤奮,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每次讀到那裏,我都會覺得汗顏,那麼惡劣的環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衆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期望每個人在閒暇之餘都能閱讀閱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0

上了近一個學期的“中國傳統文化賞析”課,我覺得自身素質有所提高,並且真正發自內心的領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對任何一部古代佳作都很感興趣,但在老師佈置的作業中我體會最多的還是《論語》。

最早接觸到《論語》,是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里的《兩小兒辨日》,接下來是初一課本中的“論語十則”,那時,根本不懂其中含義,卻能夠將其熟背,小時候媽媽對我的學習要求特別嚴,電視是絕對不允許看的,直到科教頻道播出的由於丹老師主講的《論語心得》,那段日子,在我完成了自身的作業後,唯一的放鬆,便是看《論語心得》,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真正對《論語》有了初步的領悟。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爲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

有人說《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爲其中有一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爲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啓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爲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衆多的知能,他成爲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己。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爲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常這樣說。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的愛心。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衆多的知能,他成爲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己。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1

高中語文新教材增加了文化經典研讀篇目,選擇性必修一增選了《論語十二章》,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論語》走進君子的世界,在學習做人處事,承擔責任方能有所收益,簡言之,就是要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論語》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教育意義非凡,宋朝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佐太祖定天下,半部可佐陛下之太平,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這個意思,《論語》的確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在高中生的羣體中大力宣揚國學,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高中語文老師責無旁貸。我們要引導學生認真誦讀,領悟《論語》中的真諦。

下面這篇文章是高二學生寫的一篇學習《論語》心得。該同學語言功底很紮實,文章很大氣,對《論語》的思想精髓領悟很到位。字裏行間充滿一種文化氣息,是一片難得的佳作。

一盞盞稀疏的明燈照在無邊的曠野上,路人看得到的只是一朵朵光點,而光與光之間的黑暗卻神祕莫測。正是那些舉火者,爲路人照亮了那黑暗的一隅,從而讓他們堅定了信念,看清了方向。

近來讀《論語》,又聯想到先前看的電影《孔子》,不由被先哲身上的精神所折服。在孔子所處的先秦時期,諸侯紛亂,世間無道,民不聊生。而就是在這樣一個暗潮涌動,戰亂不休,多數人選擇避世隱居的時代,孔子卻毅然站了出來,替世間敲響了禮樂的鐘。他曾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實則書滿了這個世間的無奈,正直忠義的孔子不忍,所以他纔會力圖推廣自己的主張,試圖高舉理性與規範的火炬來照亮世界的荒蠻與蕪雜。在他下定決心的一瞬間,世間便有了光。

言傳身教是孔子高妙的教育智慧。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引導人們向善。在他教導弟子的精彩言論裏,有不少是關於仁愛的。在《當仁,不讓於師》中涉及了很多孔子教導弟子的警語,看似是孔子在教別人如何做人,其實也是他對自身的約束。他教育弟子:“當仁,不讓於師。”即行仁義的時候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以至於後來他給子游開“殺雞焉用牛刀”的玩笑時,遭到子游義正詞嚴的反駁。玩笑之間卻閃爍着孔子教育智慧的光芒,潤物於無聲,育人於無形。正是孔子的嚴於律己,他的弟子纔會如此之優秀。這又讓我想到了與孔子同時代的西方智者亞里士多德所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雖然二人國別不同,但各自箴言都道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更能體現孔子思想的先進之處。我追求的是什麼?我追求的是仁愛,我追求的是美德,我追求的是真理!這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美好追求,正是他這樣的精神追求,如熊熊燃燒之火炬爲人類社會照亮前路。

君子之德是孔子固守的理想人格。《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中談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過也必文。”君子犯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恥而後勇。小人犯錯:過而不改,欲蓋彌彰。這一章主要講述了人要認識自己、迴歸自己;推己及人、換位思考;要從現象看本質。而這些思想不管是放在哪個時代都很受用,尤其是關於如何對待自己的方面,拿現在來講,很多人喜歡附庸風雅,舞文弄墨,搞一些浮華的表面功夫,但是真正的君子則會潛心修煉,不斷豐盈自己,裨補缺漏,最後學有所成。沒有人願做小人,那就如孔子一般朝着聖和仁不斷前進吧。“君子之守,子孫之昌”,能固守本心者,終將澤被後世。

積極入世是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孔子所處的年代,大多數人選擇了隱居避世,都希望藉助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沉湎於桃源世外。“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他們大都選擇了小隱,“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孔夫子卻劍走偏鋒,選擇入世。站在歷史的座標軸上我們不能說孰對孰錯,但孔子的積極入世思想又確實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在這裏,我們不妨把“知其不可而爲之”算作一種褒揚。電影《孔子》中有這樣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孔子面對老子道:“先生的道是大象無形,超然物外,不限於世間,而我的道則在人間!”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更顯其精神之難能可貴。雖道阻且長,然這便是孔子的心之所向,所以無悔!凡心所向,素履可往,生如逆旅,當一葦以航!

孔子與其弟子周遊列國14年,他們之間早已生出了遠超師生的深厚情誼。孔子與其弟子平等相處,他們之間無話不談,“吾無隱乎爾”,互相學習辯論,誕生出不計其數的至理名言,從而福澤當世,流芳千古,爲我國思想史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更是成爲後世幾千年君子修身養性的標準,影響深遠,不可泯滅。

孔子是萬世的師表,時代的智者,以一腔孤勇力挽這風雨飄搖的人世間。正如魯迅所說:“如競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即使風雨如晦,他也要手捧火種引吭高歌,何其快哉,至死方休!

他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帶着他的道去了。他來時人間尚匆忙,他走時人間已清醒。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品味着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心裏別有一番滋味。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得斗大,再加上註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

想想在這個信息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鉅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r。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本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IgB。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7L於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爲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麼,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羣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做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於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說起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我們中國人可能不會陌生,因爲我們有五千年等級社會的生活經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說: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後捅/鼻屯二三一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的一套,做的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白掃門前雷,莫管他人瓦上霜……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境裏都可以生存。並且還有一整套自己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裏鬥,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允當看客的。好了,不說丁,魯迅先生比我說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魯迅先生原以爲可以用筆做刀創,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地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可是他鍺廠,文學的力量畢竟有限,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是毛主席率領的,手握着真正的槍桿子的百萬雄師,徹底改變了中國。

不論是孔子,還是魯迅,他們對人件善惡兩面都有着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於結果,只商讓歷史去評說了。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3

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可謂論語的入門基礎圖書。楊先生出生於書香世家,師承家學,其叔父楊樹達(遇夫先生)更是著名的語言文學家,在該書初稿時,遇夫先生逐字審讀,該書影響甚大,曾被香港、臺灣翻印,日本的兩所大學用做教材。該書譯文明白流暢,註釋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結論在集古今學者之大成的基礎上頗多個人新見。實在是論語入門的好書。

該書以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爲底本,參考衆多論語本,參輯而成,書後還附有論語詞典(簡體本不載)是論語最好的閱讀本子。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4

這本書是一個能夠教給我們做人的規矩道理的書,當然如果我們直接看這本書的話,有很多是文言文,我們很難理解,所以說我們最好還是看一下那種白話文的書。通過研讀這本書,我們也可以知道,他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事的一些原則。

自古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言論,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來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中有出售的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覺到有很多缺憾或者說不如意,但是呢,我們有的可能無力去做一些改變,但是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不順和缺憾,甚至是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遺憾轉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踏實。這些內容我們在論語中都能有所啓發,人生百年輸了,武漢人這一生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啊,一遍一遍的問天問地,這樣只能會加重你的痛苦。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思想,在論語中孔子談及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還是小現實,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的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要比他在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在孔子的《論語》中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一件事都經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只有讓我們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對自己嚴格要求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的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給你最終的寰宇,別人都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都。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政治太寬容的,又有人因爲她可以飲,是我們的道德建造,品行修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方向。我還要繼續認真的研讀這本書,不斷進步。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5

當你灰心喪氣時,名著爲你排憂解難;當你高興快樂時,名著與你一起歡笑;當你無所事事時,名著給你笑聲連連。四書之一《論語》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主要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品讀這本書,讓我們在一句句話、一幅幅畫、一個個人物中悟出許許多多的人生哲。

爲人處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主張“仁”,而這句話正好體現出“仁”。“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都能體現出。我的感受是: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並且做到“仁”,那麼我們就會博得別人的好感和青睞。

道德品質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孔子認爲,作爲一個人,不能驕傲自大而且吝嗇小氣,要寬容大氣而且謙虛一些,這樣就算得上是一個接近於完美的人了。我的感受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聽不見別人的意見,這樣的人也不會得到重用。

學而不厭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十分重視“博學”,全篇共四十三章言及學,共出現六十五個“學”字。由此可見孔子十分重視學習,並且教導學生也要勤思敏學。我的感受是:當我們學習時,一定要學透徹,學明白,不懂就問,不要不懂裝懂。《論語》中“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朋友們,快快再次拿起這本書讀一讀吧!你會發現,《論語》其實充滿了奧祕與神奇。朋友們,讓我們多讀好書,多讀名著,豐富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攜手共同創造明天的輝煌吧!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6

閱讀《新論語》才發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俗易懂,可讀性非常強。通過這次認真地閱讀,我竟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新論語》把孔子評價弟子的所有言論都集中在一起,便於初學者閱讀和理解,最吸引我的就是孔子對顏淵、子路、子貢三位弟子的評價。

對顏淵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對子路的評價——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對子貢的評價——女,器也。(瑚璉也)

孔子對三個弟子評價不同,在顏淵身上,他看到了“仁”;在子路身上,他看到了“勇”;在子貢身上,他看到了“智”。“人無完人,孰能無缺”,孔子是一個大聖人,他怎能不知道?可是,他看人,最先看到了他們的優點,而且在後面的言論中,他也充分地發揮每一個弟子的優點和長處,擇其長處而用之。

這讓我想到了,孔子手下弟子多,卻都能和諧相處,這可以看出他統籌有方、協調能力強,因而他對弟子的評價,就顯得很重要。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對公司各部門的協調,與外界的溝通合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哪一個環節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導致前功盡棄,使工作成爲一盤散沙。因此,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一門必修課,孔老先生的智慧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庫,我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再好好學學《新論語》,從中擷取所需,爲我所用,從中學到更多的關於爲人處事、做好工作的方法和點子,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來。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7

文字間的血脈之默契,環抱組合在一起,一高一低,一長一短,每一句短小精煉。

穿越千古的文字與禮儀在我眼睛流逝,慢慢的清晰,我害怕當年的時代在不經意間,把這一本傳世之作遺忘了,他的博學和偉大,經歷千年的風雪洗禮,在今天廣爲流傳,閃閃發光。

我昂首挺胸的走在充滿文言的字裏行間,去感受這千年的美,千百年來這一段仁德佳作。

不曾難過,我飄蕩了,宛如桶鐘聲迴響在靜靜的心房之間。他顫抖,也刺痛了,不要問我什麼感受,我陶醉了。我在這精煉的伏筆之下,醉了,醉了很久,如同在做夢。

論語,華人之萃。傳也,現世之寶。德也,同鳴君子。感嘆古人智慧,豎拇指於敬。

仁之篇

孝:孝者,心靜者也,善以心之善。君子以此爲舉,能德萬人所附。與父與母,以親爲待,不行爲惡,此爲孝德。

父母大地的生命之火,在燃燒的每一刻都有愛的保障,我把手高高的舉過頭頂,讓陽光照在我的手心,把內心深處的波濤,傳達在陽光譜寫下的藍天白雲裏。媽媽、爸爸我愛你們。

忠:忠者爲和也,不賤不盜,以和爲貴。忠者善和之人,效忠餘力,不反不閉。義爲命者,本爲忠所附,長久志見,忠也。

彼此的憂傷你讀我聽,我們都有同一顆心,你在照耀着我,我在守護着你。你把你的憂傷掛在南方的豔陽裏,我用東方的大雪紛飛傾聽你。你忠與我,我愛於你。我們不浮浮沉沉,我們只願朝朝暮暮。

信:守信,可交之人,商場之核心,買賣只本質。信者,爲事事大流傳,反信者,被唾棄之。爲信,爲人,爲齊家,信者走天下,皆可活。

寫滿文字的淡黃色紙張,蓋上紅色印章的那一刻,你知道我的內心在思索什麼?這紅色印章下,爲數不多的花白銀兩,是買賣者之間如愛人牽手一般的信任,你懂我的那些文字和花白,你懂我的那些數字和印章,而我信一直在心中閃亮,照耀我們彼此商場的前程。

直:正爲萬事所需,正乃世間所喜。爲正事,方可得福報。反正爲虛,僞不接不納,奸詐者反自閉。虛、僞、奸、詐、逆道而行,終爲不直,此爲唾棄。爲正爲直者,喜福同報也。

燈光下,灰暗。不懂那長長幽靜的小道,爲何傳達點點的哭泣之聲,明月賜予我正直的力量,可以踏平一切黑暗,我把白天採集的光陽之正,揮動在隨手撿到的白色木棍上。哭泣聲停止的那一刻,一份正直屬於他,一份真實屬於我。一句謝謝,把打破了小道的這份幽靜,而正直卻伴隨,倉促逃跑的兩個壞人,感染了虛僞、奸詐的世界。

學之篇

上學時期,朗朗上口的那些經典文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論語裏面還有很多關於學習的方法與說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些老師不斷在要求我們去閱讀的金典橋段。

而孔子也在勸解當下,要多讀書,多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在學習中找到內心深處的自己,現在生活在一個互聯網的世界,關於學習,這個時代的人理解的越來越浮躁。

在網絡上看到很多主播一個月10萬的收入,學歷也一般般,而且很多有學習,有能力的人也紛紛的加入這個主播大軍。讓部分人感覺學習,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變的越來越沒有價值。而環顧四周,那些站在金子塔頂端的人,都是很愛學習,不斷更新大腦的人。

雖然穿越千古,真理還是真理,一個人的收入只是一方面,而通過學習,通過思考得到心智成長,整個心理過程的實踐不是金錢可以解決的。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讓百世的真理,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不要浮躁,要做一個仁德之君子,肯定也離不開學習之道。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8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後實踐,不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請教,不應該很開心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不怨恨他,不是君子嗎?”

心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會讀書並不是有本事,很多人都是書呆子,懂了一個道理不去實踐,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懂得一個道理後不去實踐,終究會一事無成。只有經過實踐,道理纔會轉化成我們的能力。有人會說:“難道不應該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論語》裏一個“苦”字都沒有,所以看得出來,孔子以及他的弟子都把學習當做了樂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方面,我們可以從空間上來理解。假如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訪,我們一定要開開心心地接待他。尤其是古代,交通不方便,來個朋友,是很稀罕的事。因此,我們和朋友交往時,應該發自內心地開心。如果有朋友來我家,我會高興地迎接上去。當客人走時,我還會將他送到門口並送一份禮物給他。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從時間上來理解,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不也是把孔子當成了遠方的朋友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我們出於好心卻被冤枉時,不應該惱羞成怒。古語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只有心胸狹隘的人受委屈時,纔會到處抱怨,變成類似祥林嫂一樣囉嗦的人。而君子則是心平氣和,坦然面對,不抱怨,不惱怒,不放棄,繼續行善積德,探求真理,一如既往。只要我們做事無愧於心,就不必追求被所有人理解。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坦蕩蕩的境界。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29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羣衆語言爲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和,至今仍然保持着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30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鮮矣;不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每次讀到這一節,心裏就在想,爲什麼會是有子的話放在了第二位。孔子活了72歲,說過的話不計其數,談到孝弟的也多,爲什麼選擇有子說的這一句,如果選擇一句孔子的話,不是更容易讓人接受嗎。其實既然是記錄孔子的思想的書,都記錄孔子說的話,不就完了嘛,幹嘛把孔子的徒弟們都拉出來,你一言,我一語的,唱戲啊。《孔子家書》裏孔子說的話,那傢伙,長篇大論的,就像《孟子》一樣,道理說得透透的,足夠編一部論語了,幹嘛把這些人放在裏面?看看佛教的分歧,天主教的異端,大家都搶班奪權,天下就是這麼被搞亂的。

這個問題,自己想了很多答案,沒有結果。

不去想它,一時半會看樣子是搞不懂了,先這麼着吧。

搜索《史記》,調查調查這個有子書裏是怎麼寫的,

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爲師,師之如夫子時也。他日,弟子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畢乎?’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爲取室。孔子使之齊,瞿母請之。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問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上百度再看看,輸入“有若”。

有說《論語》即爲有若的學生編輯而成。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陰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有子”。

原來如此,有若被打倒了。但還是一個好學生。

從“有子”這個稱呼來看,這一節應該是有子的弟子寫的,所以才尊稱“子”。有若有當第一代教主的機會,可志大才疏,沒有搞定,但個人魅力還是有的,說不定還是《論語》雜誌社的主編,所以才搶了個第二。

先不管它排名,還是讀書要緊。

這一節中的主要意思是孔子學說中的中心思想———仁。

借有子的口,從孝弟引出仁。

孝弟爲齊家的關鍵,而仁是治國平天下的關鍵。

和第一節緊密相連,上一節說我們孔門弟子的志向是治國,這一節就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針,行仁政。

而孝弟是仁政這個大綱裏面具體而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才說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意思是說,我們的施政方針是行仁政。我們的主要思想是仁,爲什麼呢?因爲仁裏面包含着孝弟這兩樣東西。我們認爲,在家裏爲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人,而在工作中喜歡對上級不恭敬的,不禮貌的,又壞心思的,不多,這種人,你想讓他造反,沒有聽說過。所以,如果讓我們執政,老大們都可以放心,我們絕對不會搶班奪權,造反,那是違揹我們的宗旨的。我們還要把我們這種優良的傳統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這個不造反運動的團體來。以此來保護老大們的寶座,財富和美女。

這樣理解,有人就會說,壞蛋們也有孝順父母的,也有和兄弟親如手足的,犯上作亂的可不少啊。這該怎麼說呢?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姑且這麼說,《大學》裏面教導我們,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這樣就好理解了,仁的教育是從家教開始的,爲人先孝弟了,然後再學習其他的德行,就可以開始行仁政了。所以說,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關鍵是孝弟只是基礎,還有其他一系列的技能要掌握,才能夠實行仁政。

然後可以順理成章的引出第三節。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31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編傳而成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書。讀過這本書可以看出,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學習和做人等很多方面的問題,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偉大的教育家。因此他在書中也總結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張因材施教和啓發誘導,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強調在學習上的主動。這一點與現在的教學方式很相似,都重視學生的思想,並且啓發學生。論語還善於用修辭手法來記載孔子的言行,以此宣傳孔子的思想和主張。這比單純的說教更生動形象,易於被人們所理解並接受。

論語中的首篇首章中有一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一句爲很多中國人所熟知的話。一般的講法是:遠方的朋友來了,多高興,多快樂啊!但本人有三個理解點:“有朋”、“自遠方來”、“樂”。

首先是對“有朋”的理解。泛泛而談,朋友的範圍很廣很雜。我想孔老夫子所言朋友應該是指可與之心靈交通的知己吧。試想能達到夫子思想的境界,並能與之暢所欲言的人能有幾?所以他在鬱郁不得志、孤苦無依的一生,往往把交友的目光投向歷史,夢中見周公,祖述堯舜禹。而如今,你我能擁有像孔老夫子所說的那種“朋友”嗎?恐怕只會有“多乎哉,不多矣”,人生得一知己可遇不可求,但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命不可捉摸,那道呢?即這個知己從何而來呢?我個人認爲朋友是選出來的。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要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就跟什麼樣的人做朋友。正如商界流行的一句箴言:“成功的捷徑就是跟成功者做朋友!”這與《論語》中“無友不如己”的意思有同工之妙。但問題是:成功者憑什麼願意做你的朋友?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好友、益友的前提,即向“有朋”打開最友善的世界,使彼此的生活更光彩。不誠無物,心誠則靈。只要拿出自己的真心,以誠相待,換來他人真心,方可能於茫茫人海中覓得一二知己。依孔子所見,有朋未必是大款、名流、成功人士,而是指“友直、友諒、友多聞”、可“忠告而善道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使得“朋友信之”的人,達到“切切德德”、“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交流境界。

對“自遠方來”的理解。在我看來,這裏的“遠方”包含着空間上的距離。空間距離很容易理解,爲了拜會知己朋友而不辭勞苦、穿越千山萬水,或者是思念中的心心相印,可以把天各一方的朋友間的心理距離大大縮短,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在交通工具如此發達、便捷的今天,天涯比鄰已經基本上可以容易地使之變爲現實,免於像古代人受那樣大的跋涉勞頓之苦了。如果這個“遠方”可作上面的理解,那麼在我們向古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優良精神之時,同樣也可視那些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賢良大儒爲“有朋自遠方來”,在學問德性上向他們學習、受益。

最後,對“樂”的理解。仁者樂山知者樂水,樂之所至笑顏爲開,但是如《莊子》所言,人生百年,“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即使傳遞快樂信息的笑也有莞爾微笑、哈哈大笑等區別。而我想此處孔子所言“樂”當是舒心的坦然與釋懷,是朋友之間契闊於胸、相視而笑的“君子坦蕩蕩”,是相忘於道術的“君子喻於德”。真正的知己、益友是有助於你進步,而非逗你窮開心的。真正的知己也不是要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話,而是即使不說一句話,也不會覺得尷尬!有英諺雲:朋友是共用一個靈魂的。這樣朋友,從遠方來,我們怎能“不亦樂乎”?

中學《論語》讀後感 篇32

學德,學禮,學態度;學智,學道,學做人;必以《論語》學先。

——題記

古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其中《論語》最爲接觸較多,它是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後人深有影響。本書從世間多方面概括,講述了人應爲,人應不爲的各種事情。從《論語》中,可以讓我們悟到許多人生中事物的一些道理。

《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明白,無論何時都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知之爲知,不知爲不知”,讓我明白學習上應該抱有求實的態度,任何時候都必須誠實對待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不讓自己處在半壺水響叮噹的狀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約束別人的想法,應該不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換個角度儘量去接受它,不要固執的讓別人去完成,那樣就打破了和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讓我明白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能對自己的衣着過於注重,不要以求知爲藉口而與人攀比,這種行爲完全辱沒了讀書的真正用意,不能做這種人兒讓別人瞧不起。還有許多言語讓我感慨萬千,讓我從中領悟到不少道理,給了我不少的人生啓示。

這幾天,我對《論語》又有了近一步的認識,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看孔子的爲人我學會了品德;看弟子對孔子的行爲,我學會了禮儀;看學生積極向孔子學習,我學會了學習的態度;看孔子出事鎮定自如,我學會了鎮定;看孔子以諸多的行爲和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學會了他的智慧;看《論語》記錄的孔子的話,我學習了做人的道理。也許有時一件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當國家與國家發生矛盾的時候,大多主張兵戎相見,而孔子主張以“仁”治理天下。這本書對我們青年的影響力着實不小,我們應該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它,讓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幫助。

四書之一的《論語》,值得去讀,值得去看,因爲它給你的人生影響非同小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