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六尺巷》的讀後感(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3.67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尺巷》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尺巷》的讀後感(通用5篇)

《六尺巷》的讀後感 1

大家都聽說過“六尺巷”的故事吧!

清代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做張英,一個叫做葉侍郎他們兩個是毗鄰而居,都在京城爲官。有一天葉家爲了修理牆院佔了張家三尺地面,張老夫人看見了不知怎麼辦,於是就爲此事寫了修書驚動了京城裏爲官的`張宰相。張英作詩回覆說:“千里家書只爲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接到信後馬上讓家丁將院牆讓出三尺。葉侍郎深感慚愧,也將院牆後退了三尺。

讀了這個故事我有了感受俗話說:“量小失衆友,度大集羣朋。”人要有寬闊的胸襟,才能贏得友誼,增進團結;才能解人之難,取人之長,驚人之短。從而產生很大的感召力,三讓廉頗,終於使廉頗心悅誠服,將相團結一致。縱覽古今,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襟懷坦蕩,度量恢弘

寬容與刻薄相比,寬容失去的是過去,得到的是將來;刻薄得到的是過去。失去的是將來。

《六尺巷》的讀後感 2

星期天,在南湖三八巷的老師家裏,我和表哥正在上英語輔導課。上着上着,表哥旁邊的頑皮小子蘇語泉就擠起表哥來。“嘿,你別擠我呀。”表哥大叫道。“呃,我只是想看看你的書。”蘇語泉答道。老師見狀說道“你倆上課別鬧了,要不畫個三八線。”“三八線?三八巷裏畫三八線?”同學們都笑了起來。表哥和蘇語泉只好乖乖坐好,各自往旁邊移了移,儘量離對方遠一些。這樣,這首課堂小插曲就謝幕了。但他倆各讓三分向旁移的情景使我想起了《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講得還是我們安徽省的'事哩。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奇聞:當朝宰相張英家人與鄰居吳家爲了牆基爭地界,打起了官司,告上了縣衙。可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爲難,遲遲沒有判決。張家地契上寫明瞭“至吳姓牆”,但張家人怕有理難爭,就寫信告訴張英,讓他出面處理。張英收到家書後沉思片刻,回信到: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看了信後,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便立刻將院牆往後移了三尺。吳家人深感驚訝,在看了張英的詩後,也將院牆向後移了三尺。這樣一來,兩家院牆之間便空出一個六尺寬的空道。兩家人謙和忍讓形成了六尺巷,從而被世人褒揚,流芳百世…。。

因此,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學會謙和、忍讓,互相理解,互相寬容。就像兩個人分別從橋兩端過河,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那誰也過不了河,但只要其中一個人謙讓一下,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過河。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一幅畫,畫中兩人握手言歡,旁邊還有幾個發人深省的字“何必爭個兩敗俱傷,互謙互讓就是‘雙贏’ 。”

彼此謙讓,能避免許多矛盾,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糾紛;互相理解,互相寬容,有利於大家之間的和諧相處,還能大大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俗話說得好“忍一言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大家要向故事裏人物們學習,凡事不要爭強好勝、斤斤計較,而應該謙和、忍讓,禮讓三分又何妨!

《六尺巷》的讀後感 3

今天,我讀了六尺巷這篇文章,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街宰相府遺址北側,兩堵青磚牆,黛瓦壓頂,全長約百米,寬六尺,地面全部由鵝卵石鋪砌而成。六尺巷兩頭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懿德流芳”“禮讓”幾個大字,顯得莊重肅穆。

說起六尺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有個宰相叫張英,吳家蓋房佔地越了界,發生爭執,於是,張家人寫信給張英,張英在信後面寫上“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寫一封信來只爲了院牆這樣的小事,那麼讓他三尺又算得了什麼呢?萬里長城至今還聳立在峻嶺之間,而號令修理長城的秦始皇卻早已不在人間了。吳家感動了,也讓了三尺寬,形成了六尺寬的巷子,叫六尺巷,六尺巷的名字由此得來。

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六尺巷是文都桐城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是我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更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我要學習宰相張英那寬廣的`胸懷,宏揚傳播“禮讓”精神。使六尺巷名聲大振,四方流傳,始終不忘自身的道德修養,我也要學習那種禮讓的精神。

《六尺巷》的讀後感 4

有句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退出一步,換來的是長久的友好。今天閱讀了兒童作家曉玲叮噹編著的《分享讓我快樂》系列叢書中的《六尺巷》這篇短文。讀完這篇短文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種事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發生,我們是不是也能像清朝的張英一樣推己及人來解決問題?

這篇短文講的是,清朝時的宰相張英在京城的官邸裏處理事務,突然收到一封家書。鄰居吳家要蓋新房,想佔據中間的通道,張家人不同意,鬧到了縣衙。張英聽聞並回信,感化張家人退讓了三尺。吳家人見到感到羞愧,也退讓出三尺的事。

古今中外也有許多的`名人,也像張英一樣懂得謙讓。寬容,體現在人的心靈境界和禮讓精神上。比如孔融,在孔融7歲的時候,正好他祖父的60大壽,來助興的客人很多。母親叫孔融把一盤酥梨分給大家,於是孔融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的那一個蘋果,唯獨留給自己的那一個酥梨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分到的酥梨都那麼大,你自己的卻這麼小?”孔融卻說:“樹有高和低,人有老和小,尊敬老人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聽後感到很震驚,一個七歲的小孩,竟可以懂得和做到如此大道。

寬容和謙虛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品質,是一種美德。

有一次,班裏的同學借了後面同學一本課外書,說好三天歸還,可時間到了卻沒有歸還。我以爲那個借書的同學一定會很煩,但是他卻心平氣和地說讓他多看兩天吧。直到第五天,同學把書還給他時才發現,書上有沾了水被晾乾的痕跡。借書的同學看見這情形點一直道歉。我本想着他一定會非常生氣,並且讓同學賠出相應的價錢,可他並沒有那樣做,而是寬容地說:“這本書我已經看完啦,而且你已經把這書給我晾乾了!”

看見這一幕我心裏很驚訝,如果是我,可能已經忍無可忍了。我真的爲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感到羞愧。

讀完《六尺巷》這篇短文我明白了心中有條六尺巷,讓人三尺又何妨的道理。懂得謙讓寬容他人的同時自己也能獲得快樂。通過讀這篇短文我更加理解了在生活中退一步也能海闊天空。

《六尺巷》的讀後感 5

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千里家書只爲牆,讓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居家過日子,免不了要與左鄰右舍打交道,有時還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引起矛盾。如果雙方各執一端,爭強鬥氣,就容易激化矛盾;如果一方氣量大一點,眼光遠一點,就可以化解矛盾,使鄰里關係更加融洽。在西西河不也一樣嗎?

這裏給大家說一說“六尺巷”的典故。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的西后街,今屬安徽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巷南爲宰相府,巷北爲吳氏住宅,全長100多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巷子由來有着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據《桐城縣誌略》和姚永樸先生的《舊聞隨筆》載: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爲鄰,中有一屬張家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後吳氏建房子想越界佔用,張家不服,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爲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遂馳書京都,向張英告之此事。張英閱罷,認爲事情簡單,便提筆沾墨。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得詩,深感愧疚,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受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謂“六尺巷”。兩家禮讓之舉亦被傳爲美談。

明清兩代有關六尺巷的傳說較多,但僅桐城張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據可考,有地可尋。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時仍爲張英子孫住宅,且張英一生爲人寬厚,晚年歸隱龍眠山時,與鄉民友好相處,或遇挑柴人,都以禮相讓,讓牆的事屬張英,實爲可信。

清朝有一位安徽籍的宰相,名叫張英。一天,他收到一封家書,說家裏因蓋房子與鄰居爲地皮鬧起了糾紛,讓張英出面說句話。張英讀過家書之後,沉思了片刻,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千里家書只爲牆,讓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後,深受啓發和教育,於是主動將院牆向後移了三尺。鄰居見狀後,也隨之將院牆向後移了三尺。這樣一來,兩家院牆之間便空出了一個六尺寬的空道,人稱“六尺巷”。

張英身爲當朝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莫說三尺土地,即使是讓鄰居搬家,恐怕也不費吹灰之力。但張英不仗勢欺人,不以權壓人,主動說服家人先行退讓,其寬大的胸懷,爲後人所稱道,傳爲美談。

俗話說: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忍讓,自古被視爲美德,也是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據古籍記載,唐朝張公活到一百多歲,長壽的經驗就是一個“忍”字。他的族人曾把張公一生忍讓的事蹟記錄下來,寫了一部《張公百忍全書》。此書在明末清初廣爲流傳,影響頗大。

有關資料表明:在現代百歲老人的長壽祕訣裏,其中一條就是忍,講究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諒人之短,幫人之短,幫人之過,故而活得瀟灑、長壽。

因此,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應學會謙和忍讓。忍讓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是精神結構與心理素質完美結合的高尚風度。忍讓,也屬於人生哲學的範疇,是爲人生者之必修課程。忍下無小,以忍進德,是忍之真諦之所在。古人的偉大與深刻,僅憑造就一“忍”字即可見一斑。心頭上扎着一把刀,刀刃鮮血淋淋,其境遇與滋味,還用言說?講究忍,推崇忍讓,是華夏民族數千載文明史的一大特色,亦是我們爲人處事的切實需要。忍半秒風平浪盡,退一步海闊天空!忍確實很難,但其益處愈顯,更何況“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小忿而就大謀”,古來有道不盡的'佳話。司馬遷忍辱以成《史記》,孔子困蔡而作《春秋》,文王囚羌裏而演《周易》,孫臏含垢而著《兵書》,俱各得不朽傳世。張良圯橋進履,韓信當街鑽胯,姜子牙朝歌賣面,司馬懿帥帳妝幗,均終以或出將入相,或克成大業……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忍讓又是一種痛苦,是一種考驗,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變,是人格和品行的高尚境界。同時,忍讓更是一種理智,是感悟人生後的一種智慧,經歷挫折後的一種持重。有志者欲成就自己的事業,必須鍛鍊、修煉、磨練自己的忍耐力,否則將一事無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