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老王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老王》是楊絳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形象。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老王讀後感,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老王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老王讀後感 篇1

初讀《老王》,已是初中的事了,老師說:初中、高中、大學都有這篇課文,不同的年齡讀這篇文章會有不同的領悟,現在我就作爲一名高中生,談談我讀了這篇文章後的小小感悟。

老王,貧窮。他僅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爲生,住在塌敗的小屋裏,沒有什麼親人,有一隻眼睛是“田螺眼”,另一隻還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錢不知吃了什麼藥,總不見好。老王,真是一個不幸者。

老王,善良。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價相等,“他沒有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大概壓根沒有想到這點”,他送默存去醫院卻不肯收錢,他欣然在三輪平板的周圍裝上半寸高的邊緣,好像有了這邊緣,乘客就圍住了不會掉落,在彌留之際,把好香油和大雞蛋慷慨送給了楊絳。這樣的人少有了……

每當讀到老王給“我”送雞蛋和香油這兒,我的心都爲之震撼。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兩隻眼上都藉着一層翳”,“簡直像從棺材裏倒出來的”“骷髏上繃着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歲月的年輪和病魔的纏繞讓不幸者的不幸表面化,顯得更加不幸,讓“我”感到害怕,感到“不安”,感到“愧怍”。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卻能慷慨地送給別人好香油和大雞蛋,這些應該是他自己沒有吃過或是捨不得吃的,即使他現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個好人。

“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我”爲什麼會感到愧怍呢?字典裏關於“愧怍”一詞的解釋爲:因爲自己的缺點、做錯了事或未能盡到責任而感到不安。作者認爲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他們改善處境,“我”是不是因爲覺得自己對老王做的還不夠而感到愧怍呢?又或許是老王爲“我”做的太多了?又或許是不幸者地不幸觸動了“我”?

讀了《老王》,讀到了他的不幸,更讀到了他的善良與樸實,再貧困也阻礙不了他的熱心腸,現在這樣的人真的不多了,當讀到了老王,又給心上增添了一絲暖意,一絲感動,讓我們也多爲不幸者多做些什麼吧……

老王讀後感 篇2

老王,乍一聽這稱呼,只讓人感覺又是一個沒有文化之人,帶着略微的鄙夷,甚至不屑於去翻看。若不是因爲它是課文,想必它就不會讓我這般難忘了。

《老王》的文字甚爲含蓄,有時竟讓人有些捉摸不透,似在非在的含義,似有非有的情感,讓人迷茫。老王,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很難想象,一個眼瞎、貧困、有親人卻沒有親情又是單幹戶的人,如何在這世間生存?諸多的不幸,取其之一,便會讓我崩潰,可是他呢?當我們面對不幸在怨天尤人之時,他又在幹什麼?

沒有崩潰,沒有自我放逐,甚至沒有一句抱怨。我們用語言來宣泄自己的不滿,而他卻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努力生存。兩相對比,我們的心靈竟是如此脆弱,如此的不堪重負。

老王是不幸者中的不幸者,可是,他都尚且沒有抱怨上天的不公,我們這些幸運者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連老王都尚能意識到要去感謝生命,要自己開拓自己的命運,而我們呢?當面對“感恩”這個字眼之時,我們只是很狹義的認爲父母養育我們,老師教導我們,朋友幫助我們,他們纔是我們應該感謝的人。又有多少人,會想到要感謝生命,感謝它給予這個獨屬於你的靈魂,若沒有生命,就不會出現現在你所擁有的一切。

每次,總會不由自主幻想,如果在歷史上沒有發生或發生了一件事,那麼就會有很多人不存在於這個世界。如此去想,每個人都是幸運的。不幸者所謂的不幸與無法來到這個時間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正是因爲有生命,纔會有不幸與幸運之分。

生命給予了我們諸多,那麼在感恩時,我們又怎能漏下如此重要的它。在生命面前,感恩一切的一切都顯得虛僞,那麼,何時時間之人才能真實的去審視自己的人生以及命運?

老王讀後感 篇3

從課文寫老王的生活片斷可以看出,老王窮苦卑微卻純樸善良。他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革‘’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計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着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衚衕裏,小屋破破爛爛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淒涼艱難,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他需要錢,可是做生意從不多收一分錢,而且非常講感情,講仁義,常願意盡義務,或者少收錢,是一個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極其純樸的好人。

作者對老王這樣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視而是本着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去關心、愛護他。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給他大瓶魚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許多表現:”願意給我們帶送“冰決,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老王的善良更表現在,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還硬撐着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

老王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裏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於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

老王讀後感 篇4

《老王》的作者一直給予老王自己認爲,他所需要的物品——錢。錢真的是世界上的通行證,錢限制了我們的潛能的挖掘與發揮,所以這世界纔會進步如此之緩慢,如愛因斯坦一樣偉大的數學家,因爲錢是或生活所迫,隱藏在哪個竹林之中當個隱士或普通人,人們口中所念是錢與人所見是錢心中所想,還是錢正如流浪地球中寫到也許多年之後,人們生活中並不需要錢了,因爲技術和科技大大提升並不需要爲食物而煩惱。

我們這麼努力學習究竟是爲了什麼?我的到的答案始終只有一個,爲了生活,那麼若是爲了生活,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又是爲了什麼?爲了愛情,爲了辛苦,爲了破壞世界環境,還是爲了如此這般日復一日埋頭苦幹?母親總說你們現在的事物就是學習,等到以後你想幹什麼就可以,我真的很煩,以後這個詞四年級就催着爸媽爲我買輛自行車,他們總說以後可直到現在都沒有買,以後這個詞如此遙遠,遙不可及,還沒有說我現在苦了一時,總就不能苦了一世,可世界卻有那麼多意外,誰知我不會因爲某個意外離開人世,那我不就苦了一世?馬雲說你們現在做這連我80歲都能做的事情,我想說你能有我們年輕時的朝氣蓬勃活力,既然如此,那爲何又有如此多的人懷念童年,後悔希望直接從來讓自己擁有一個完美快樂的童年時光,可也有那麼多的失敗者希望時間重來,嗯,在童年時努力學習,我們總是渴望自己所沒有的渴望他人所擁有的,失去了以後會做了的又後悔,可以說人這輩子大部分時光全在後悔,可笑吧……

能來到這世界上的目的,我至今都未知曉。

回到一開始所說,作者給予了老王錢財這一幕,我不禁想到了什麼。那似乎是一個街頭實驗的,旁邊是一個乞丐,另一邊是一個冰淇淋鋪子,有三對家長與孩子。第1隊與第2隊他們都很開心,因爲孩子做了正確的選擇,他們的孩子都選擇將錢財給乞丐,這何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一種表現。最後一對家長與孩子可惜的是孩子拿着錢奔向了冰淇淋,他的父親很失望,臉上的失望不由分說,可……孩子轉身奔向了膝蓋,將手中的冰淇淋遞給乞丐,這令誰也沒有想到,他的父親愣了幾秒,便高興地將孩子抱起,不由得說這位父親的教育是正確的,這位孩子看起來大概三四歲,在孩子的世界中冰淇淋也許是最好的,所以說他將最好的東西給予了他人,既照顧了老闆的生意,又給了乞丐,這是世界上的溫暖,這位孩子可謂是高情商啊!文中的作者也給予了老王身外之物,卻並沒有想到他真正所需要的是什麼?

《老王》可謂是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啊!

老王讀後感 篇5

老王,一個貧窮的人。他僅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爲生。住在邋遢的小屋裏,沒有什麼親人,有一隻眼睛是“田螺眼”,另一隻還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錢不知吃了什麼藥,總不見好。老王,真是一個不幸者。

老王,一個善良的人。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價相等,“他沒有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大概壓根沒有想到這點。”他送沒存去醫院卻不肯收錢,它欣然在三輪平板的周圍裝上半寸高的邊緣,好像有了這邊緣乘客就圍住了,不會掉落,彌留之際,把好香油和大雞蛋慷慨送給了楊降……

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卻能慷慨的送給別人香油和大雞蛋,即使他現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個好人。

讀了《老王》,讀了他的不幸,更讀到了他的善良與樸實,同時,也表達作者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的關心,同情和尊重。發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呼聲:社會應該以人道主義精神來關心不幸者。再貧困也阻礙不了她的熱心腸。像老王這樣的人,真的很少了。

老王讀後感 篇6

你,老王,一個卑微到塵埃中的三輪車伕,擁有的卻是讓他人相形愧怍的閃光靈魂。在楊絳先生的回憶裏找你,於是在車水馬龍中,看到了你佝僂而單薄的身影。你像屋頂上一片單薄的黑瓦,儘管殘破不堪,儘管風吹雨淋,依然掙扎面對。

你只有一隻眼,另一隻是田螺眼,瞎的。好的那隻還有夜盲症。他人孤立你,侮辱你,你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哥哥,死了,侄兒們,沒有出息。你有的不過是一件塌敗的房和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你面對這陰暗的一切,只是輕輕說“住那兒多年了”“可以湊合”,此外再沒有任何的抱怨。作爲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對象,你已經習以爲常了。

你像黑夜裏一朵微弱的火苗,在寒風中顫抖着,卻竭力爲點亮自己的人送去一絲微光。楊絳先生便是這點亮你的人。你樸實,看不透他們是好欺負的人,給他們送雙份的冰,減一半的價。面對自己理所當然的報酬和艱苦的處境,你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自己該得的收入會不會加重他人的負擔。你是樸實的,樸實得令人心酸。

即便善良如楊絳先生一家,也未能全然體會你不善言辭背後的善良與樸實。你病入膏肓了,僵着自己“棺材裏倒出來”一樣的身體,將自己家所有的好東西全部送給這位你最敬重的人。如果說之前的送冰、送醫是生意上的往來,那麼這最後一次送,是你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還想再見一次生命中最大的恩人。這次送,你是斷沒有要錢的心的。一收錢,情誼就變成了交易。或許你只是想對方愉快地收下,甚至都不需要他們說謝謝,你只想進屋坐一坐,喝上一口茶,在另外一個別人的家裏能分享到此生再難尋覓的溫情與善意。在心裏和他們作最後的告別。

即便聰慧如楊先生,依然沒在意你趕忙的阻止“我不是要錢”。你拿着錢默默地挪下樓,你的來意,你內心的孤苦無人能知曉了。死前,來回報世間把自己當人看的大恩人,可是這個心願也因爲手裏拿了她給的錢而未能了。你或許死不瞑目了吧!

你去世了,就像是水消失在水中,連那麼一絲絲的波瀾都未曾掀起。但願楊先生多年後的此文你能感知到,接受她那份遲到的愧怍。

老王讀後感 篇7

我讀着老王這篇課文,我覺得老王是一個十分可憐卻有十分善良的人,有一次作者讓他幫忙送東西,他幫作者及時送到,而且送到的東西很好,還不求很多的彙報,這說明他是一個很本分的老實人,還有一次作者讓他送一些冰,他卻送了很多,作者想給他很多的錢,他卻拒絕了。

有一次老王很不幸,得個一種怪病,雖然他兩眼發直,身體僵硬,但是他還是很堅強,還是幫作者送東西,而且給他錢的時候他堅持不要,只要一些白色的布,之後幾天遇到了她的一個朋友,我問他老王好些嗎?他的朋友卻告訴了我一個讓我震驚的消息,老王已經離開了人世。我當時心情十分低落,後悔拿錢侮辱了他。我繼續問老王的墓地在哪裏?可是他的朋友卻告訴他老王是用幾塊白布包着,然後就沒再說。從中我感受到老王的苦憋在心裏。我覺得這樣的人應該受到別人的尊敬。

老王讀後感 篇8

曾看過這樣一張:藍天下,城市的街頭,一個約一歲多的孩子,在一個女人的背上安靜的睡着,而這個女人,丁丁着享受着皮鞋被擦,而不幸者只能等待着幸運者來擦鞋。

老王是我想起了這張圖,現實社會中,他們是一個縮影,時代變了,於是,有人閉上眼睛,對一切視而不見,假裝看不見他們的心酸或善良,甚至鄙視他們,同爲父母所生,同在一片藍天之下,爲什麼我們的命運差異如此之大?不信者也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報負,沒有錯,如果真正的有能力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夠成功,但是,能力從何而來?沒有知識,何來努力?你有見過現在哪個成功的人沒有文化嗎?有個事業叫希望工程。某個希望工程那裏,有一羣土王知識的孩子。或許我們太幸福了,總是喜歡無病呻吟。於是,城市裏,逃學、叛逆、網癮。有位英語老師到希望小學,教給孩子的第一句是:“I want to school!”你聽到了嗎?他們在喊:“I want to school!”而我們,上學似乎成爲一種折磨,人間地獄。當我們在抱怨作業多時,痛恨考試的時候,卻有那麼多人在因爲上不了學而哭泣!當我們出去一家團聚的時候,城市的街頭正睡着孤苦伶仃的老人。當我們在抱怨生活苦難的時,正有人爲一粒米而奔波。

去商場的路上,碰見幾個殘疾人在賣藝。他們告訴人們,他們是安徽來的,因爲是殘疾人,所以沒有生活物質來源,爲了生存,最後不得不賣藝。有人上去給他們錢。然而,我聽到有人說,那是騙子!爲什麼?爲什麼在他們眼裏是騙子?難道弱勢羣體的所做的事情就是騙人的嗎?還有大街上四處行乞的老人,我寧願相信那是真的。

我們爲什麼不能以“寧可錯給,不願錯過”的溫柔去對待他們?兩塊錢在我們眼裏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就不能發揮自己一點點的愛心嗎?我們一點點的愛心還不值兩塊錢?我們的生活在一天天的變好,可是我們的心卻變得越來越冷漠了。於是,僅存的善良也漸漸麻木着……

同爲父母所生,同在一片藍天之下,我們的人生價值,不應該只是爲了追求自己的慾望,我們的價值,該是有人在無助的時候可以抓住我們有力的手。學會用善良的心去看待世界,關心那些需要我們的人,把心靈的.灰塵擦掉,不要用有色眼光看着不辛者,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

喚醒你的善良吧!

老王讀後感 篇9

這篇寫人記事的散文,材料瑣碎,但是經過作者的組織,成爲一個有機整體。作者是怎樣組織的呢?

研究這個問題,可以先列提綱,再探究爲什麼這樣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的。開頭四段先寫老王的三點基本情況。這三點是按邏輯順序安排的。一是職業,這是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這是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當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時間順序,回憶老王的工作與爲人,兩個片斷寫他爲人好,一個片斷寫文革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艱難。最後一個片斷,是老王離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見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還應該探究貫穿全文的線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與老王的交往爲線索的。坐老王的三輪,一路說說閒話,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寫老王眼疾,說到女兒給他大瓶魚肝油,可見一家人對老王很照顧。老王對錢家也好,在服務費上雙方總是非常客氣。三輪改平板三輪,沒法坐了,作者還是很關心老王,對老王有好處,所以老王總覺得欠了一筆人情,在生命最後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謝。以彼此交往爲線索,全文一脈相承,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老王讀後感 篇10

緩緩地合上楊絳先生的《老王》這篇文章,望着遠方陰暗的天空,我心中感慨萬分。

老王,一個社會底層的卑微人物,一個不幸的人:自己沒有親人、只能住在破敗的屋裏。家,沒有。自己唯一的希望就寄託在一輛破爛的三輪車上。可惜,因爲他一隻眼瞎了,另一隻也有病,連別人都不願坐他的車,甚至誹謗他。生活貧困潦倒。

即使這樣,也不能影響他人性的光輝,生活沒有讓他屈服,他沒有一輩子做生活的奴隸。反而幫楊絳家送冰,送作者丈夫去醫院又不肯收錢,逝世前一天,也靠着僅有的一點意志拖着重病的身子向楊絳表示謝意,最後才安然離世。

老王儘管命運坎坷,卻不忘關心他人,其它車伕的那些惡習他都沒染上,或者根本沒想到。在文中,錢,成爲一面鏡子,照出了老王不慕錢財﹑忠厚老實﹑知恩圖報的優秀品質。這些品質像金子般閃耀在他的身上,成爲老王的財富。是任何人不可劫掠的。

老王只是一個平凡的人,然而正是這種平凡才讓我們覺得真實,倍感不凡。他一生充滿了苦難,然而,他用自己的雙手,活出了人生的尊嚴,贏得了楊絳一家的尊重。平淡而不平庸,平凡而能平靜。“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老王的品質如金子般地發光發亮,照亮了作者的人生,也照亮了我們的人生。

盧梭說過:善良的行爲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我們也要像老王那樣,把這份財富用來修復人與人心中的隔閡。想到這裏,心中的塊壘不覺悄然逝去。遠方的天空中出現一顆微小而明亮的星星,我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老王讀後感 篇11

他如雜草叢生,紮在楊絳與他人心中。他如孤舟漂泊,蕩在解放後的中國。他,叫老王。

老王,他從不怨天尤人,從不惡意地揣測他人。而這世界留給他的,除了楊絳一家的尊重,似乎剩下的,只有人性之惡。我們不知他名許字何,也許他也沒有字,只知,他卑微平凡的姓氏。沒有家,他只有那院塌敗的小屋伴他在亂世中生存。他哥,死了,他侄,沒出息。此外,他再無親人,無人伴他紅袖添香夜讀書,更無人給他噓寒問暖添衣裳。他是困境之中的一盞燈。無人給予它光明,僅有他自己燃燒生命,照亮獨屬他自己的那一縷春日暖陽。他不願苟且,寧爲一雜草,不做吸血蝨。

老王,是人性之善的昇華。他全心爲人,善良淳樸,身上凝聚着所有的美好,不帶一絲雜質,一抹鉛華。在臨死之前,他用盡全身氣力,上下樓梯,只爲給楊絳家一點禮物。在那個物資嚴重匱乏的年代,那份禮物是他的血汗,是他省吃儉用留給對他尊重的人。好想說一句,你善良的樣子,真美。

楊先生不幸,因爲她與錢教授生於民國,長於文壇,卻生存在亂世之中。可她是不幸的萬幸,她有驚豔絕倫的文采。芸芸衆生,她有她的風骨,她身爲文人的自覺。

老王是市井之中的美學,而楊絳則是華宇之巔。人性爲善,是美;人性爲美,便是脫俗。

老王無法衝破世間的孤苦束縛,可他可以在人性上成仙,成佛。來世,願你永生安寧,向善向美,心生自然。

老王讀後感 篇12

今天學校舉行師徒同上一節課,我去聽了前兩節,這兩位老師講的都是楊絳先生寫的“老王”,聽的眼淚直打轉。

上初中的時候我也學過同樣的課文,但那時候小體會不到楊絳先生想要表達的意思,也理解不了哪個年代生活在最底層勞動人們的辛酸。在這次聽課過程中,我才慢慢領會到老王的艱辛和善良以及楊絳的善良。當李老師在介紹老王時,我一度想要出去。那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靠着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身體不好,生意也比計較慘淡,即便這樣老王也不忘記善良。在這種環境下還能保持本心是難能可貴的,從他對楊絳一家做的事情中我感動至流淚。我覺得在心底的深處我跟老王有點像,也有着這樣一份善良,所以會產生共鳴。

在感到悲憫的同時我也有幾分慶幸,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人人都不好過,但是還有那麼些人心存善良,楊絳的善良讓老王感覺到人間的溫暖,老王的善良讓當時冰冷的社會有一絲絲愛意。同時這兩個人也是知恩圖報的人,互相感恩互相幫助。我們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是老王這樣的可憐人卻找不到一點點可恨之處,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愛,是溫暖。通過老王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環境更能體現出老王那份善良的難能可貴。

生活中有很多像老王這樣可憐又善良的人,我想他們都能遇到楊絳這樣善良的人,並能早日脫離這種困境。

老王讀後感 篇13

有一個人,他謀生艱難卻樸實體貼;有一個人,他身體殘疾卻內心善良。

老王就是這個人,給我的印象很深。他是一個不幸的人,他是一個不幸的人,他的眼睛失明,沒有人願意坐他的三輪。他生活不易,不得不住在幾間塌敗的小屋中。而且他貧病交加,最後直如行屍走肉。但就在他身上,卻閃耀着許多人性的光輝。老王爲作者送冰時的體貼老實,即使三輪車被取締,雪上加霜,他卻仍坦然面對。直到死亡的前一天,他仍不忘報恩於作者一家。他就像一株雜草,在時代的夾縫中求生,但他仍以自己的胸懷接納着這個世界。

作者一家人對老王的關心其實也爲文章增添了色彩。它使文章更加真摯動人。但最後一句話裏,作者爲何因老王而愧疚呢?是因爲作者誤會了老王的心意?是因爲作者沒有回報老王?其實這些都不全面。這句話作者不但自責自己關心不夠,能力不足,也委婉地指責着社會對不幸者的態度。不幸之人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關心,也沒有被幸運之人放予跟他同等的位置來尊重。這正是底層人民的痛苦,令人嘆息。

老王讀後感 篇14

其實一開始預習這篇文章時,我沒怎麼認真地讀,只是單純地認爲老王的一生很可憐,但在真正對這篇文章思考過之後發現其實沒那麼簡單。

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個兩個的疑問,一個在於全文的最後一段楊絳所說的那句話,“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究竟想表達什麼?另一個就是楊絳和老王他們之間真正的關係是什麼?互相是如何看待對方的?

首先來看下老王,老王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很“單純”的人,誰對他好,他就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回報,去感恩,當時的時代背景正值特殊年代,應該說是一個很亂的時間段,楊絳夫婦在那個荒唐動亂的特殊年代裏也受了不少苦,被認爲是“反動學術權威”,但這些卻沒有影響老王對他們的態度,因爲老王很善良,他是真正在用他的心來分辨是非而不是隨波逐流,應該說他對楊絳是全心全意,毫無顧忌的。

而楊絳對老王的態度卻稍有不同,當時的社會很少有人能夠看得起像老王這樣的人,但楊絳對待老王卻很好,很多事情都在幫助老王,老王對此也很感激,可以說楊絳對待老王的態度還是比較平等的,但也只能用比較一詞來說,骨子裏還是有一股隔離牆在保持着距離,並不是全心地付出,每次老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勞動來感恩楊絳的時候,楊絳總是會把錢給他,和他劃清界限,誰也不欠誰的,文中第8節的也也將老王比作了棺材裏倒出的殭屍,也許是無心的,但不經意間還是透露出當時的她對老王還是有一點“看不起”的感覺,老王其實也知道這一點,也許這就是楊絳最後愧怍的導火索。

當老王最後快離開人世的時候,他想盡自己最後的全部力量去感謝生活中唯一待他比較平等,對他幫助很大的楊絳,其實我個人的理解,老王還有一個最後的願望,就是在自己死之前能夠真正感到平等,而楊絳是他唯一的希望,這時候錢啊,雞蛋啊,物質對一個即將離世的人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了,他想要的是精神的慰藉,他想沒有遺憾地離開,而當他把雞蛋給了楊絳時,楊絳卻回頭去拿錢,其實這時老王的心已經冷了,但他還存有一絲希望,對楊絳說我不要錢,但當時楊絳卻認爲這是一句客套話,並沒有理解到老王真正的意願,所以老王纔會“一手攥着錢,滯笨地轉過身子”,精神和生理的雙重打擊下,老王走了,但我覺得他是帶着遺憾走的,而之後楊絳終於明白了老王的用意時老王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她纔會覺得愧怍。

其實楊絳當時是一個不幸的人,只是老王比她更加不幸,因此她覺得她當時給與老王的關心還不夠,這也導致了她之後的愧怍,相濡以沫是指泉水乾了,兩條魚吐沫互相潤溼,兩條魚的意思就是雙方要平等,第二就是要盡全力雙方互相依賴生存下去,應該說老王是這樣做的,但楊絳對待老王只能說是善良,有同情心,並不能說是相濡以沫,楊絳當時對待老王其實心底裏還是有一層隔膜的,也許她自己也沒發現,也許因爲她是知識分子,我覺得這不是骨子裏的原因,如果楊絳當時也和老王一樣是車伕,那麼就不會有這層隔膜了,還是一個身份高低的原因。

老王讀後感 篇15

傴僂的身軀,纖瘦的臂膀,那焦急的神情,滂沱大雨前,誰,還在苦苦奔波?

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一個勤懇勞作的拉車伕,在那個浮滿殘酷的夜隻身一人離開這個無情的世界。我想任誰在讀遍其中滋味之後都會淚流滿面吧。可事實上有很多人在爲賦新詞強說愁,道人不解愁滋味,向他人痛訴着自己的艱辛,他們在說這句話時不知道貧瘠的山區裏渴學的孩子們仍舊用着那破舊不堪,被城裏人白眼視之的書桌上,卻以比他們高百倍千倍的認真在作業上演算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煤區的人揹着百斤的煤來回的走幾百米的路程僅僅只是爲了賺取維持家計的生活費用;不知道姐妹抓鬮讀書那個有書讀的妹妹卻哭得淚流滿面。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老王是不幸的,得了惡病,身世無人知曉,從不受人重視,受惡意攻擊,他的艱辛沒人理解,也從不會有人在乎。可是隻有這樣的人才更懂得感恩。帶送冰塊,車費減半;載病人不要錢,拿錢後還不大放心;給改裝三輪裝護欄,爲客着想,這個忠厚老實,心地善良,知恩圖報的人才值得去敬愛。以自己完整的善良去無視別人的惡意嘲諷,無法做偉大的事,但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於斯,老王做了最好的演繹。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馬蘭花任風吹雨打都不怕,這就是善良。那些平平淡淡生活的人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卻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於作者楊絳而言,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卻絲毫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老王那顆金子般真摯而誠懇的心應當博得我們每個人的喝彩!

在我看來,沒有人是失敗者,沒有人需要被放棄,世上每個人都當是贏家,心中若是盛了滿滿的愛和寬容,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懷平等博愛之心,這個世界便因你而折射出耀眼的色彩,你便是勇士,便當永垂不朽!

老王最後孤苦伶仃的死去,但正如村上春樹所說“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於我,於那些心存感恩的人,老王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敬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想,若是我,只要我付出了,自己問心無愧就好。愛是付出,欲是索取。一個善良的人便是一個發光體,哪怕是暫時沒人發掘,你仍舊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人!

於我,老王教會我如何去愛,給我寬容,讓我明白,這世間的真性情,是我們真正需要弘揚的美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