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工作報告

大學生毛概社會實踐報告3000字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調查報告又叫調查研究報告,應該說後者是它更準確的名稱。因爲它不僅是調查的產物,更是研究的產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毛概社會實踐報告3000字,歡迎大家參考!

大學生毛概社會實踐報告3000字

  【大學生毛概社會實踐報告3000字】

  實踐時間:201x年7月21日—201x年7月28日

  實踐地點:瀋陽市皇姑區壽泉街道

當前,由於處於社會轉型階段,人們工作節奏加快,閒暇時間減少,鄰里關係顯得愈發淡化。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融洽的鄰里關係能夠爲我們提供一個愉快、順心、舒適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能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做個好鄰居並不困難,“將心比心、善待他人”,這些既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現代社會成員的良好品質風貌的特徵。那麼,我們目前的鄰里關係究竟如何呢?

爲調查居民家庭生活和睦情況,我在今年暑假參加了壽泉街道的社區工作。在此期間,我在社區領導的幫助下,在整個壽泉街道範圍內,對居民家庭和睦情況作了一個問卷抽樣調查,內容包括對鄰居的滿意程度、鄰里往來、互贈物品、交往行爲、矛盾、期待什麼樣的鄰居等等,調查結果不甚樂觀。

此次調查歷時7天,調查了居民134戶,年齡層從9歲到83歲。在被訪問者中,男性佔48%,女性佔52%。被訪者的年齡、學歷、職業以及家庭年收入等各項指標的分佈基本符合瀋陽市區居民的總體狀況,因此,這次調查的樣本在一定範圍內具有代表性。

在此次調查中,在被問及“你對你的鄰居滿意嗎”的問題時,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23%和50%的人對現前的鄰里關係狀況表示“滿意”和“比較滿意”,而認爲“較不滿意”和“不滿意”的總共只有1%。其它26%的人認爲自己和鄰居的關係一般。由此可見,本社區居民對鄰里關係的評價總體呈比較滿意的態勢。

而在問及和鄰里往來的問題時,根據調查所得結果,有55%的人表示自己有10位以上經常打招呼的鄰居,回答“1位也沒有”的僅佔4%。在所有被訪者中只有22%的人表示他們“經常和鄰居聊天”,有17%的人說他們“常去鄰居家串門”,另外分別有46%和33%的人說他們“極少”或“從不”去鄰居家串門。而那些常常去鄰居家串門的人中年齡在45歲以上的佔了大多。在被問及不和鄰居聊天、不去鄰居家串門的原因時,46%的人表示他們“沒有時間”;36% 的人說他們“和鄰居不熟悉”;另外15%的人則認爲這“沒有必要或無所謂”。這種情況反映了在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條件下,人們對居住的環境內的人和物缺乏關心和了解;對在實際生活中與自己利益關係聯繫並與十分緊密的鄰居缺乏交往的熱情。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在日常生活中有過與鄰居之間相互饋贈物品的經歷的人佔58%,所饋贈的物品五花八門,其中最多的是食品,佔81%。另有61%的被訪者有過向鄰居借用物品的經歷,在各種物品中,工具是被借用最多的佔83%,而錢是被借的最少的僅佔0.2%。

儘管多數人有過與鄰居之間相互借用物品的經歷,但人們借用的次數卻很少。其中1-5次/年的佔56%,另外44%的人則表示“通常兩三年或更長時間才借一次”。這樣的狀況一方面反映出人們日常用品的豐富充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本來就已不是十分親密的鄰里關係下,交往機會在減少。鄰里關係更加趨向簡單和淡漠,過去平房院子裏街坊鄰居們“不分彼此、親如一家”的關係對於今天的城市人來說,越來越遙遠了。

在調查中通過對居民鄰里之間相互交往行爲的調查發現:城市居民鄰里關係在保持傳統中國“禮尚往來”、“互敬互助”的純樸民風之外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如鄰居之間交往日趨表面化和形式化,鄰里關係趨向於冷淡。這些特點都是都市生活條件下新型人際關係的突出表現。

在調查過程中還問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也是可以看出一個人對鄰居所持的態度,就是“鄰居幫了你多大的忙”。在所有被訪者中,有47 %的人認爲鄰居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幫助“很小”,46%的人認爲鄰居對自己的幫助“一般”,僅有2%的人覺得鄰居在日常生活中給自己提供了較大的幫助。有70%的人說他們在“遇到重大問題又拿不定主意時”不會向鄰居徵求意見,僅有12%的人表示會向鄰居徵求意見。當回答“在您病倒或遇到緊急情況而家人又不在身邊時,最先向什幺人求助”時,有53%的人選擇了“110、120及其它官方機構”,33%的人更願意向鄰居求助。

而當詢問到最重要的問題“鄰里之間有過鬧矛盾嗎”的時候, 調查結果顯示,有37%的被訪者和他們的鄰居曾經有過鬧矛盾的現象。在引起鄰里之間矛盾的各項原因中,“噪音和環境的污染”、“爭奪空間”分別列在第一、二位,各佔51%和35.%。此外,影響鄰里之間關係的問題還有:亂扔垃圾(包括高空擲物)(佔16%),車輛糾紛(包括小區停車、碰撞等)(佔14%),寵物擾民(佔13. %),鄰里“八卦”(佔10%)。

那麼鄰居間鬧矛盾如何表現呢?33%的被訪者說他們“爭吵幾句就適可而止”,36%的人則會與鄰居“相互不理睬”,只有4%的鄰里矛盾發展到了“武力解決”。在遇到自己的鄰居之間發生矛盾時,有36%的被訪者說他們會去“主動勸解”,57%的被訪者則表示對於和自己無關的鄰里矛盾將會“置之不理”。

最後,當被問及“你期待着什幺樣的鄰居”時,在所有的被訪者中有84%的人期望他們的鄰居是“和睦相處、互不干擾”的人,僅有6% 人期望他們的鄰居是能夠爲自己“提供經濟或精神上的幫助”的人。有65%的被訪者認爲目前自己與鄰居的關係僅是“點頭之交”,認爲和鄰居的關係是“好朋友”的佔12%,而覺得與鄰居之間形同路人的有18%。從上面這一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多數城市居民對鄰居在自己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期待值並不高,他們更希望與鄰居維持一種“有禮、有度”的關係,既不相互不理不睬,又不期望這種關係過分親密。這既是轉型時期社會整體人際關係狀況功利化、世俗化傾向的具體表現,又反映出當前高層住宅小區新型的居住環境下人與人交往機會減少,交往熱情降低的現實狀況。

在調查的過程中,聽老人們講他們年輕的時候鄰里的關係,那個時候由於住的都是平房,屋子裏空間狹小,所以大家在院子裏活動比較多,因此也就結成了比較和諧的鄰里關係,鄰里之間經常互通有無,關係融洽。再後來,很多人都分到了單位的房子,同一個單位的住在一個樓房裏,鄰里關係又疊加着同事關係、同學關係等。彼此見面打招呼,平時有空常串門,逢年過節禮尚往來,鄰里氣氛依然很融洽。鄰居之間互相信任,信任程度可達到我家鑰匙放你家,你有事我幫你照看孩子。

如今,住房類型的多樣化在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了陌生的鄰居和鄰里關係。鄰居之間彼此互不相識,相識的願望也很淡薄,雖然近在咫尺,卻遠隔千里。此時,鄰居間的交往逐漸減少,轉爲冷漠的情緒,住上三五載都不知對門是誰的情況隨處可見。發展到現代的都市,更是鋼筋叢林,一扇門、一堵牆、一幢樓,就像一道道鴻溝,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樓道里狹路相逢,別說相互問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不和陌生人說話,似乎成爲現代都市人信守的格言。

  結束語

近年來,隨着我國城市化的發展,社區的重要性日益被社會各個階層所認識,鄰里關係不僅僅可以反映出社區居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反映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且更能反映出一個社會成員整體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的道德水平。因此,良好的鄰里關係能夠促進社區的發展,能爲社會穩定做出貢獻,這就需要我們對鄰里關係問題進行研究,採取適當的鼓勵性措施或者開展相關活動增進鄰里之間的情誼,加強居民之間的聯繫和交往,促使居民之間的相互關懷,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應該結合本社區的具體情況,通過各種活動,對居民進行教育、引導和宣傳,加強鄰里之間的溝通和了解,通過建設和諧家庭、和諧社區,進而爲和諧社會的建設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