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觀《焦裕祿》有感的作文

本文已影響 1.72W人 

  篇一:觀《焦裕祿》有感

小時候就聽講過焦裕祿的事蹟,前天單位又組織觀看了電影《焦裕祿》。不一樣的環境,一樣的感動。

觀《焦裕祿》有感的作文

在我所接觸的人裏面,看過《焦裕祿》的會分爲兩種,一種是流淚的,一種是沒有流淚的,但沒有人會說這是爛片。實際上,單純從拍攝手法上來說,這部電影敘事手法沒有新意,高潮鋪墊不足,頗有值得說道之處。是焦裕祿,這部電影的“主角”,照亮了60年代的XX縣,也照亮了觀衆的心。

如果說這部電影靠滿屏幕個人事蹟展現將一部電影所能夠影響的受衆正面思想渲染到了極致,同時引發諸如“真不容易”的評論的話,那麼當又一次回顧焦裕祿的事蹟時,我又爲這部電影所能達到表現效果深深折服。

在這部電影裏,看懂焦裕祿,看懂焦裕祿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絕不會是“爛片”。

電影中選取60年度蘭考“三害”肆虐,羣衆過不下去紛紛逃離這一場景,讓安靜中看片的人格外覺得時代的無奈和生活的艱辛。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來重視故土難離的中國人又何以會要飯、逃離?這部電影令人感動的淚點不光在老廠長的女兒撕心裂肺的“爸爸”哭聲,在那個時代艱苦的生活,更在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熱血鬥志,在羣衆集體爲焦裕祿請願,在蘭考鉅變。

那羣人的身上,總有令人感動的地方。而焦裕祿,是這羣人中的代表。

焦裕祿是平凡的,但他留下的精神又是不平凡的,在過去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在現在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甚至在將來,他的精神必將一直激勵着我們。說到這裏,有件小事想提一下:在單位組織觀看《焦裕祿》之後,有五六個人同時給我發來了關於這件事的新聞稿。沒有任何關於這方面的宣傳要求,卻在這一瞬間,勾起了我們每一個人關於焦裕祿的思考和追憶。

真正好的榜樣大概就是如此:你當平凡,卻有力量。

  篇二:觀影《焦裕祿》有感

通過觀看電影《焦裕祿》,我深刻地瞭解並認識了耳熟能詳的一個歷史人物。焦裕祿那高揚信仰的旗幟和心中裝着人民、對黨無比忠誠的崇高風範,久久地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他那種身先士卒的工作精神。現在的人看來,焦裕祿所做的那些訪貧問苦、慰問羣衆、勘探風沙、查看災情等事情,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副手,甚至於祕書代勞。但是,焦裕祿卻總是親力親爲,給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乃至爲治理“三害”奠定了基礎。他那種“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的思想,更值得我們後人深思。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只有親身經歷,纔會深有體會。

作爲21世紀的“四有”青年,我們更應該去秉承老一輩的傳統美德,發揚黨的宗旨和義務。在工作上,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把廠當做自己家,愛護和維護廠裏的一切,同時在工作上也要嚴格遵守廠紀廠規。

焦裕祿不僅工作上認真,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他那種吃苦在前的奉獻精神。那個年代的縣領導心安理得享受着特殊的待遇,焦裕祿硬是帶頭給取消了。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根深蒂固。當女兒向母親埋怨自己的衣服破舊的時候,當孩子們歡天喜地要吃魚的時候,當兒子一氣之下扔掉手中的窩窩頭的時候,我想焦裕祿心如刀絞,哪個做父母的不愛自己的兒女?哪個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們過上好日子?但在這些私情面前,焦裕祿首先想到的卻是如何維護黨的形象。他對黨的那份執着與肯定,充分展示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這是一種痛苦的抉擇,也是一種崇高的抉擇!

而我們這方面卻有些不足,他那默默地奉獻精神,不僅讓我想到一首唐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上,不管做什麼首先想的是集體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同時,樂於幫助他人。

俗話說“男子漢大丈夫,敢作敢當”。

他那種敢於承擔責任的擔當精神。爲了給基層幹部多口乾糧,高價收糧違背當時的統購統銷的政策,被匿名舉報,上級來調查處理問題時,別人又樂於替他承擔責任的時,而焦裕祿以坦白的襟懷和無畏的膽識,斬釘截鐵地承認是自己做出的決定。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展現出的是他對黨的忠心,是他坦蕩的胸襟和淡泊的姿態。

帶着一顆緬懷的心,重溫歷史“不忘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發揚他的精神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自我學習和實踐,以實際行動踐行羣衆路線。熟記“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丁,一個人做了好事,天上代表自己的那顆星就亮”。

  篇三:觀影《焦裕祿》有感

19XX年,還是孩提時的我,全然不知電影《焦裕祿》的播映,更不知這個人。24年後,我一五一十地觀看了這部影片。

“一五”,焦裕祿在xx縣只奮鬥了15個月就因病住院,但就是這短暫的時日徹底改變了蘭考,掀起了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鹼的除“三害”鬥爭高潮,實現大豐收的勝利。

“一十”,焦裕祿就是憑藉他“一”個信念、“一”種精神、“一”個榜樣,“十”分激情、“十”分幹勁、“十”分堅韌,踐行着一個黨員幹部的光榮使命,完勝“災區栽幹部”。

沒能從藝術的角度分析這部電影。我看到的,或許只是那n幀畫面;我能記下的,或許只是那寥寥幾句臺詞;我聽到最清的,或許只是那首主題曲;而我最能體會到的,是安安靜靜地跟自己的內心對個話。

有人總結了焦裕祿精神:牢記宗旨的公僕情懷,恪盡職守的求實作風,敢於擔當的奮鬥精神,清正廉潔的道德情操。我聯想起雷鋒、孔繁森等那些感動中國的先進人物,無不“爲民”、“務實”、“清廉”。這不正是羣衆路線、幹羣關係的最好詮釋嗎?!這麼說來,“一十”即是“一石”——羣衆這個基石。於國家於政黨,人民羣衆就是基石;於團組織,青年就是基石;於企業於銀行,客戶就是基石。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可見這“一石”之巨,何止能“激起萬千層浪”啊!

或許是由於我出生於農家,申請過西部計劃,當過基層志願者,工作於偏遠山村的緣故,我的內心對話更“低廉”一點。一五一十,就是“一務一實”,就是原本。

例如,務實調研。

“吃別人嚼過的饅,沒味道”,焦裕祿的這句話,生動地表達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樸素哲理。而幾十年後的今天呢?交通工具發達了,幹羣距離卻遠了;通信工具先進了,幹羣溝通卻難了;幹部的學歷高了,做羣衆工作的水平卻低了。脫離羣衆,脫離基層,必定是無水之魚、無水之舟、無輪之車。試想一下,若讓“理論聯繫實惠、密切聯繫領導、表揚與自我表揚”這樣的“新三大作風”蔓延下去,該會是怎樣的景象?放在農村銀行,一次貸款調查、一次客戶訪談,就是一次微調研,若不深入、不全面、走走過場,不主動、不客觀、走走形式,那就不光是“吃別人嚼過的饅”,而會導致“沒饅吃”的問題。

其實,務實更是一種態度,而非能力。

關於影片還有一個我最想說的,就是領導榜樣作用。半個窩窩頭和物資特殊供應本對比的畫面,暴雨下、狂風中帶領百姓除“三害”的情景……領導幹部一旦認真帶頭,樹立先鋒模範,幹工作謀發展一定的事半功倍的,因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電影主題曲不正是《共產黨是咱好領頭》嗎?!再稍稍放大一點,領導也可是一個小集體,地委趙專員到蘭考,一下車就質問縣長吳榮先“你們正副書記都背靠背”?只有領導班子帶頭“勁往一處使”,大集體纔會真正“擰成一股繩”。這不正是mba、許多進修班中都極其重視的“團隊精神塑造”嗎?

想起一段對話,甲問乙世上最疼痛和最甜蜜的話分別是什麼,答:依次是“我支持你/我愛你,但是……”和“……但是,我支持你/我愛你”。現實工作中,經常出現“我想……但是我不……”,怕給自己找麻煩,怕得罪人,怕提拔時得票少公示時被“捅婁子”,這就是典型的“但是思想”,是不敢扛擔子的懦弱行爲,這也是我最後一個要說的——擔當。領導幹部要勇擔當,青年要勇擔當。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農金事業就有前途,青年就有前途。未來,儘管青年大有可爲,但若不敢擔當,勢必無法大有作爲。影片中青年大學生小魏,吃不上大米,女友“吹燈”告急,也曾慫過泄氣過懦弱過,都拎包至車站了,但被焦裕祿感動,毅然決然留在蘭考,擔當起爲蘭考人民戰勝沙丘的重任,終大有作爲。

焦裕祿是頑強的,源其心,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深深烙在“心”裏。焦裕祿精神更是頑強的,源其心形合一,務實,樹榜樣,敢擔當。

我很贊成一個說法——人有三命:平庸的人有一條命,性命;優秀的人有兩條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我想說,它們分別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責任,這句話,更是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那麼,能否有一個捷徑通向“第三重命”呢?

在我看來,在紛繁複雜、處處充滿誘惑的今天,或許,唯有“自覺”纔是最好的“捷徑”,自覺學習,自覺反省,自覺努力,自覺堅持……因爲我始終相信校堂時代老師說過“興趣和自覺纔是最好的老師”。有人說,若將人生一分爲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我說,前半段是“自覺”,後半段是“不自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