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教師國培心得體會大綱

本文已影響 1.59W人 

國培研修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既有拓展專業視野、提升課程素養模塊、也有教學診斷、綜合技能等模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7教師國培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國培心得體會

  【2017教師國培心得體會1】

半個月以來,由於課程安排得緊張,我無暇顧及與江南大學僅有幾步之遙的長廣溪國家級溼地公園,無暇欣賞風景美麗、依山有水而又充滿人文文化底蘊的江南大學校園,連去食堂用餐、回宿舍休息都是腳步匆匆,甚至打破了多年養成的午休習慣。十五天的培訓,讓我有機會聆聽鍾啓泉、黎加厚、紀志成、黃榮懷等教授具有專業引領作用的講座;有機會走進無錫南豐小學、青山中學考察學習;有機會和李冬梅、張宏特級教師近距離接觸;有機會走進特級教師邊楚女的課堂,欣賞她的教學藝術;有機會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一流老師零距離交流;有機會集中精力系統的學習和反思。這些難得的機會收穫將伴隨着我走進今後的工作,成爲我今後工作的新起點。

一、引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這次培訓收穫最大的是專家引領。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爲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教授、學者,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

(一)專業視野的提高

在開班典禮上,江南大學符惠民副書記對我們學員寄予發很高的希望,要求我們“珍惜機會,橫下心來做學問;虛心學習,沉下心來做學生。”這也是我在江南大學十幾天的學習座右銘和對自己的要求。

上課的第一天,我早早的吃過早飯,第一個趕到田家炳樓209教室,並在第一排坐了下來,準備聽課。今天的第一講是江南大學副校長紀志成的專題講座,他講的題目是《物聯網技術的前沿進展與實踐應用》,是我第一次明白了什麼物聯網?什麼是物聯網技術及物聯網的發展歷程。使我對物聯網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並瞭解物聯網將成爲繼計算機、通信網絡之後的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紀教授形象地把物聯技術依次比喻爲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和皮膚,用來感知這些客觀世界的存在。物聯網可以廣泛應用於我國的各行各業,也是構建來來智能城市的基礎。接着又去無錫市物聯網中心及物聯網中心博物館考察學,受益匪淺。

下午是上海師範大學黎加厚教授的講座,他講的題目是《新興技術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未來》。黎教授是我久聞大名的專家,一直想聽他的課,今天終於如願以償了。黎教授的課出乎我的意料,伴隨着“步步高”的音樂旋律,我們一邊看着視頻,一邊做着手語操,不知不覺的進入了他的第一個教學環節,緊接着“喬布斯的故事”、“影子校長項目的數字故事”,讓我們爲之陶醉、驚歎、更爲之反思。黎教授教學理念非常新,教學方法靈活,也非常有激情,他一直在和我們學生互動,並通過一個個具有衝擊性的提問,讓我們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帶着問題學習。當聽他介紹在未來1-5年內,可能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的六種新興信息技術時,我懵了,我開始懷疑自己在這信息技術教育教研這個崗位是否稱職,這些技術連我都從未聽說過的東西,又怎麼可能去教給我們的學生呢?我感覺自己一下子落伍了。聽黎教授的課,是輕鬆的、愉快的,也是一種享受,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間就過去了。

第二天上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鍾啓泉教授做了題爲《情悄悄的課堂革命——新課程改革的邏輯與課題》的引領性專題講座。他借幾則外國教育故事,描繪了當前國際教育發展的前景,並以此爲依據,論證了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要實現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通過他的報告,使我們明白了這次課程改革的目的,歸根到底是落實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轉型。這次課程改革的理念:“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並提出課程改革的邏輯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課革的核心環節是教師轉業的發展”,因此,建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爲課程改革提供各種平臺,對教師加強培訓。要讓全社會達成一個共識:“通過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成功意味着增長個人才幹,享受自己從事的職業”。“做爲一個好老師應該做到,要有自己的教學主見,要學會引導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包括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內心對話”等。

還有黃懷榮、姚金銘教授的講座內容,都讓我們個個深受啓迪,不僅拓展了我們的知識視野,也提高了學科視野與素養。

(二)課程素養的提升

東北師範大學解月光教授作了主題爲《課程開發及實踐分析》的講座,她通過分析目前我國信息技術課程實際課堂教學情況,結合新課標及基礎理論,從設計、開發、實施、評價幾個方面對課程開發和實踐進行了分析。通過解老師的講座,使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信息技術課程,促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升了課程理論素養。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製組負責人,南京師範大學李藝教授在《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建設》的講座中,詳細地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談起,分析並比較了質疑方和支持方對三維目標的觀點,認爲把“過程與方法”作爲課程目標的自然組成部分是課程標準的突出特點。接着又接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介紹了信息技術課程之“技術”的含義。隨後,李教授又就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進術了梳理,使我們加深了對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認識。

還有華東師範大學王吉慶教授的《信息技術教師的前途問題》講座,江南大學陳明選教授《信息化環境下理解能力的培養與教學設計》等講座內容,都使我們更進一步深入理解課程改革和學科的課程價值。因此,通過他們的講座,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課程素養得到了提升,也爲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提供了更多理論上的支持。

二、示範

沉浸在國培的講壇裏,不時的讓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在這十多天裏,除了專家引領,還有名師的示範對我們思想上的衝擊,使我們如沐春風,受益匪淺。

(一)“李派”風範

北師大附中李冬梅老師是唯一的一個參與課標制定的中學教師,她從教三十多年,形成了北方的“李派”風範。她的報告是《信息技術教育研究》,她從研究學科、研究學生、研究策略等幾方面,講述了自己的見解。報告開始前先拋出問題,我們信息技術學科到底研究什麼?便引起大家積極思考、爭論,有的說研究技術應用,有的說研究技術方法,有的說研究信息素養等等,大家各抒己見。李老師列舉了語文、數學等成熟學科研究的內容,引出讓大家思考問題,如果一個學科沒有自己永恆的東西,這個學科必定走向消亡。我們信息技術學科目前在學校的地位不高,正是說明我們的老師不夠專業,誰都可以帶信息技術課。因此,我們學科確實很弱,需要我們做大做強,我們不能讓信息技術學科沒有自己的根,讓其飄來飄去。最後,給出答案,我們學科還是研究信息和技術。那麼什麼是信息,什麼是技術?並對信息和技術重新認識,技術是需求造成的,由問題產生的,解決問的方法。技術又是實現辦法的手段,技術的根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研究學生方面,李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做法,告訴我們要不斷研究我們的學生,我們每節課能教給學生我什麼,學生又能學到什麼,學什麼爲什麼要聽我們的課。目前由於我們學科不是高考科目,應該讓我們學生在我們信息技術課體驗到快樂,而其他高考科目,學生在不停的做題,不停的背書,學生會找不到快樂。李老師在她教學中,都要求每個學生在學期結果都寫學習體會和總結,找到快樂。在她的課堂,網絡隨時是開通的,但不存在學生玩遊戲,上網聊天等。因爲學生有任務在做。

在研究評價方面,李老師也有自己的一套評價體系,李老師將信息技術每週2課時連排,將課後鞏固和課堂作業合二爲一,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有一定強度的實踐作業,課堂分爲學習新內容與完成實踐作業,每個實踐作業用時60分鐘,每個模塊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10到15個實踐作業,對每次實踐作業採取成就性評價,要求應用所學內容創設並解決問題。而老師及時給學生反饋評價,並把反饋結果及時上傳網上,供學生查看。期末沒有試,學生的學分都是以作業爲依據。

在研究策略方面,李老師處理教材採用課標指引,參考教材,重組教學內容,每節課都會給學生充分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李老師不是按部就般的就教材教教材,而且是整體設計課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重組、整合。在設計案例時,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爲出發點,問題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教學情境。在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我想,能做李老師的學生,一定會感到幸福,一定會學到很多知識,並會找到成就感和歸屬感。但又感覺李老師的教學環境、學校領導的支持及學生的水平,在其他地放可能行不通。因此,感覺李老師的模式可以借籤但不可以複製。

(二)“楚楚”風格

10月21日上午,到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聽了浙江瑞安中學邊楚女的一節課。其實,在2008年天津舉行全國信息技術首屆優質課大賽中,就領略了邊老師的風采,她能說會唱,課堂駕馭能力很強,贏得了評委和觀摩老師的一致好評。生動的語言和使用英語口語教學是邊老師獨特的教學風格。今年,國家級信息技術核心雜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曾對邊楚女作了專訪,把她的上課風格稱爲“楚楚風格”,並作了這樣解讀:上課語言幽默風趣、簡明溫婉;教學設計緊跟時代,文化內涵豐富;課堂不緊不慢、不慍不火,實則步步爲營、精心策劃。今天再次聽了浙江邊楚女的課及個人的成長之路的報告,啓發不少,發現邊老師是個有心人,在課堂教學上下了不少功夫,她個人也從特級評到了正高級,成爲最年輕的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是我們學習的一面旗幟!

三、收穫

十五天的國培學習是短暫的,但是給我的記憶和思考卻是永恆的。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掌握了新的課程理念,瞭解了信息技術學科前沿、教學最新的動態及發展趨勢,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一)更新了信息技術教育的理念

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就教材教教材,就技術教技術的教學思路。此次“國培”,我們可以說經歷了一次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的專業洗腦。教授們的講座從深層次分析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引發我們對自身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反思。短短15天,教授們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而又緊密與當前的教學實際相結合的講座,讓我明晰了今後信息技術改革的方向。信息技術教學是“教信息課程”而不是“教信息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解決了心中疑難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如何建設,信息技術課程模塊如何選修?我作爲一名有8年一線教學經歷走上教研崗位不久的教研員感到有些迷茫。短短的十五天培訓讓我從迷霧中走出。此次培訓採取集中培訓加後續網絡跟蹤輔導方式,培訓策略強調反思經驗與不足、溝通理論與實踐、走進教學現場,嘗試破解問題,邊學邊用。在專家團隊的引領下,組織學員以團隊參與式、小組合作式、集體反思交流討論式進行研修。六個專題研修模塊讓每個學員親身參與其中:確定研究專題,選擇研究課例,通過評課、設計課、說課,集體打磨課等實踐過程讓我們這些面對信息技術新理念有點不知所措的學員有了方向:在新課程視野下,信息技術教學終於迴歸到信息技術課程。這次培訓,對我來說,真就是一場及時雨。

(三)結交了良師益友

通過這些天的學習,不僅在這裏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還有幸接觸了多位知名專家:李藝、黎加厚、王吉慶、解月光等教授,近距離接觸了特級教師李冬梅、邊楚女等老師,她們不僅學術上、專業上是我們的導師,也在做人治學上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

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壓力變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終成爲一名合格的信息技術骨幹教師,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等。我覺得我還是一個小學生,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和新老師一樣,不能因爲自己新而原諒自己教育教學上的不足,因爲對學生來說小學教育也只有一次。而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並勇於到課堂上去實踐,及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調控我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會有所收穫,有所感悟的。

國培研修學習的過程,也是我不斷成長的過程,學習過程中會自覺的聯繫自己的實際,哪一點我應該改正,哪一點我應該繼續發揚。做到心中有數,今後的教學中少走不少彎路。經驗的積累不在犧牲學生,這也許就是最大的收穫。

這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感謝江南大學爲我們提供這麼好的學習空間,感謝“國培”爲我們提供這麼難得的學習機會,促使我在教育生涯的軌道上大步前進!

四、結束

爲期十五天的江大國培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通過這些天的學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我對信息技術教學教研有了更新的認識,更加熱衷於教育事業。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爲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7教師國培心得體會2】

我有幸聆聽了“國培”(2017)——湖北省幼教專家巡迴講學,並現場觀看了各市幼教高手們的教學,真是受益匪淺。我的心得體會如下:

一.此次活動,開闊了我的視野,提深了我對幼教工作的認識,並深切地感受到了幼教的意義深遠。在幼教這塊聖潔的領域,早已有這些傾心幼兒教育成長的專家學者老師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釀出了香甜的蜜。

二.省婦幼保健院的楊勤教授講了《幼兒的保健-營養-安全》。她的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使我全面地瞭解了幼兒0—6歲的生兒發特點、營養保健常識、安全防護要點。

其中有幾點我的印象非常深刻:1。嚴把入園體檢關,對入園兒童的健康狀況作好登記。做好過往病史、遺傳病史的記錄。2。晨檢不能流入形式。要尋問家長,觀察孩子面色,檢查異物。3。做好幼兒的預防接種宣傳,控制傳染病。做到窒內空氣流通,玩教具清洗後最好在太陽下曝曬,口杯餐具蒸氣消毒最好。4。食物要做到定點採購、索證、留樣登記。對過敏史貧血的兒童要注意食物的分配。5。少吃反季節的生長期人爲縮短的食物。6。不能代孩子父母喂藥,以免好心辦壞事。有病的孩子最好勸其在家休息。7。做好兒童各項資料管理。所定的制度要有可行性。

這些寶貴的知識要點,像一盞明燈,給我的幼兒園日常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幫助。點點滴滴,都是傾心傳授。

三.荊州市實驗幼兒園園長黃向榮的《在園本教研中提高老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亮點”多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她說:“孩子好習慣的培養與老師的教導和示範習習相關。”這就需要老師的專業素養。老師的專業素養是如何來的呢?是在園本教研中來的:1。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挖掘研究課題。2。老師要講究提問的藝術,少作“無效”提問。在提問中把握問題的開放性,系統性,難易性。4。對孩子的肯定要細化,不能一概面論爲“你真棒!”從而使表揚失去了意義。5。善於在教學中“牽引問題,”做到形散面神不散。6。多做教學反思。經驗+反思=成功。

這些都是黃園長工作經驗的總結,能當面聆聽她的講座真是幸運。

四.黃園長的教學理論與華師大教育學院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系的吳航教授的《幼兒園遊戲課程理念設計及實施》有着相容兼併,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這次講學中,吳教授鏗鏘的語言節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一個家長把孩交到你的園中時,心裏是忐忑不安的:你會怎樣教我的孩子呢?”

以課堂爲陣地教學是不適應兒童的,是不能滿面足兒童個體特點的。因爲兒童的認知是“表象”的。幼兒的認知不是在老師的嘴巴上,而是在孩子的手尖上。

那麼如何設計遊戲及實施遊戲,讓兒童在玩中學呢?我覺得吳教授講學的精髓在於“讓遊戲生成課堂”,及“讓課堂生成遊戲”。這兩句話說來容易,真正落實到活動中是很不容易的。既要保證兒童遊戲的自主性、自然性、教育性,又要兼具遊戲活動中的創造性和教學性。這就要求老師有駕馭遊戲的能力,做到過程的操作化,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她說:“老師們要學會在活動中觀察,觀察,再觀察。。。,讓你的教育“慢”下來,不要把你的教學目的直接拋給幼兒,要讓孩子們在玩中去探索,去尋找答案!這些理論真是太妙了!

另外,觀摩了應城市實小馬利老師《漂亮媽媽的髮屋》,孝感市李娟老師的《我會開車》,還有本市實小的《首先有一個蘋果》,市機關幼兒園的《有趣的電池》。這些精彩紛呈的現場執教活動,使我認識到“教無定法”,真是各將本事興教園啊!同時,我也感到了肩上的責任重大,一所好的幼兒園,除了硬件設施跟上,除了科學化的管理,還得有一批熱愛幼教、奉獻幼教、研究幼教的高素質的幼師隊伍。

觀摩課的專家現場點評,也是十分中肯的。真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從專家們的點評中,學到了很多評課的知識:比如看遊戲的選材是否具有生活性藝術性,是否達到了遊戲活動的目標,遊戲的綜合性直觀性特點是否突出等,都有了一定的認知。

最後,感謝上級部門給所有的學員們創造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也希望以後還有更多這樣的學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