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

本文已影響 3.58W人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

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1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裏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放佛他們都在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百年孤獨》,作爲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爲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烏拉爾蘇和她的小女兒阿瑪蘭塔。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爲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爲怪異的學術癡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着。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繫,統一起分散的力量。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爲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爲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嫉妒使她不惜一切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爲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迪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裏,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阿瑪蘭塔的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羣體失去聯繫,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預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2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梅爾基亞德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諾貝爾的頒獎詞。他們說,這是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我在一口氣看完之後,卻忽然想到了《紅樓夢》,對於《紅樓夢》,人們褒貶不一。對於《百年孤獨》,我也一直堅信這種說法,你也許能看到人性、愛情、親情,也會看到戰爭、迷信、神幻,我只能說,這個由馬爾克斯創造出來的世界足夠現實,也足夠真實,真實得讓人不禁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一本鉅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學,不知怎麼,沒有了華麗的文字,沒有故作姿態的情節,每一個字似乎是越來越普通,但當它們相遇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無法言喻的舒適感。我不管這是否是現代文學的一種趨勢,還是一種手段,我終究還是欣喜這種變化的,如同讀完《百年孤獨》時的那種充實感一樣,就像經歷了別人的整個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可就是這樣一個接着一個的故事,堆積了整個人生,甚至是一個家族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當初他在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會得諾貝爾,有沒有想過自己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甚至在獲諾貝爾的前一年,他還在寫一部兇殺案的小說,甚至在2年,他還在寫具有現代氣息的文章。

他是幸運的,看看他上世紀早期的作品吧:《枯枝敗葉》,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來演講的》,只是看着這兩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兩個世紀文化的衝撞。我個人是很羨慕能夠跨越世紀的人,也許我跨過,不過那時的我兩三歲,沒有激動,沒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像8後那樣做一些紀念百年的事情。

而馬爾克斯不同,他帶着自己的記憶、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個世紀繼續寫作着。現今,我擁有了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看着那年份上個位數的變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數字何時會變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那新的一天。

也許我不會見到,但若真有那麼一天,我一定會登上那高高的山頂,看着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陽,就這麼垂垂老去。

我願意去相信這偌大的天地間有一個世界平行於我們,我也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屬於那個百年孤獨的家族。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空間裏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個百年又一個百年,如同當初他們誕生那樣,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消失不見。也許這就是《百年孤獨》的魔力,他們太過真實,又太過虛幻,好似有時我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只不過他們消失地快了些,我們消失地更慢了些。

22離我們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們的眼前,比起瑪雅“22”我更願意相信中國科學家的預言。忘了那數字,只記得那單位是億年,現在想來的確是很遠,若當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現在一樣,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時的人們是否會相信。

也許,那個時候,會有第二顆“地球”,比現在人們的擔驚受怕要好得多了。

這一切一切的天馬行空,說到底還是《百年孤獨》給我們的難題,也許,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3

《百年孤獨》被稱爲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衆多,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書中融匯了南美洲的文化。他描寫的是小鎮馬貢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直至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驚異的瘋狂歷史。

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專業老師那裏看的。當時看着這個題目就覺得有種脫離現實的魔幻般的感覺,而我對這本書的作者並不瞭解。在人文課上,老師也講過這個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一代一代,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蒂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由盛轉衰,又由衰轉盛,一百年的歷程,而這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這一切是因爲怕近親結婚擔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爲鄰居的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死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亞一家日夜不得安寧,終於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最初布恩蒂亞的人丁興旺,但隨着戰爭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蒂亞的時候,因爲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了一個帶尾巴的男嬰,而這一切又剛剛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寫下的密碼,這破譯着就是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充滿着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巴的男嬰是被螞蟻拖入了蟻穴。隨後,這件事消失。

這小說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不真切的感覺。但是故事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後寫照,在此向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

往往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着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又多離奇,都是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4

《百年孤獨》我並沒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瀏覽了一下,算是知道說了些什麼吧。儘管深層次的體會我沒有,那種深層次的共鳴也沒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應該寫點什麼,一些感觸,因文中人或是介紹的事帶來的感觸。

我喜歡一部小說,也許會因爲各種各樣的理由,卻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憶、思緒紛飛、共鳴,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關於看待某人或是贊同某個觀點這個緣由。《百年孤獨》恰好擁有這點。雖然它刻畫的事一個虛構的世界,但是其中的深刻的東西我體會不到。畢竟我經歷得不多,或許真實的我看到過很多,然而沒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結合體,我非常贊同。因爲我就是一個例子。對於《百年孤獨》我覺得它扣住了我的心絃。每個人心中、腦裏都有一個虛構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獄般。《百年孤獨》的曲折離奇真正讓我感嘆,至少我內心的虛構世界沒有這麼繁雜,怎能不喜歡?怎能不對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肅然起敬。但是就算這麼多讓我沉浸的東西卻也讓我覺的無味,也許是因爲我是個太實在的人,虛構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樣曲折的故事情節更讓它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令我們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長吁長嘆。但是過後,過後這些都不只是一場心靈盛宴,能留下什麼?不過剎那間那些情愫。於是我不得不有點厭惡它,好像我內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會深藏,只由於那是虛幻。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沒看完全文或者是沒看到最後。我們肯定無法理解這句先在卷首的話的含義。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揣度出全文主題,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吧。看完後,確實我的推斷沒錯。只是這如何興、如何衰細嚼誰能知道。有時吸引讀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也許只要一個懸念,一個引子,丁點兒可以揣摩卻讓人不敢確定的提示。

其實每個人都是布恩迪亞。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認爲或是人們贊同值得談及的經歷;每個人都衝動過,做過錯事,被懲罰過;每個人都曾因爲一個突然迸發的奇想幹過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們有事情大小不痛、影響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質卻質量不同而已。

對於家族這個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會關於家族概念早已開始淡化。我們能觸及的越來越少。但是小說中的布恩迪亞這個家族卻是把興衰清晰呈現。發家也許並不需要某次奇遇,卻必定有一個能幹的第一人。衰敗不是金銀的多寡取決,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這不衰敗又能往哪個歷史方向繼續碾動車輪。

最後,文中的種種人物關係使得我非常混亂,國外的種種理念也讓人無法理解。這是我想更深刻認識的阻攔,知道最終我也沒有衝破。觀念問題吧,有些東西改變很易,有些很難,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筆處。我不得不評價下這部小說的結尾,充滿魔幻的結尾。原來整個家族興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記錄,且把這個構造的世界毀滅。讓人意想不到,也給我們一些關於此的聯想。

那個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裏的故事;那個故事卻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們呢?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儘管此不可能,但是看過這小說後我們又怎能沒有這樣的聯想呢?

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5

最近看完了百年孤獨,書看得很快,可信息量太大,反而還未消化完畢,停留在對一本好書囫圇吞棗泛讀一通的階段。相信還要反覆咀嚼幾遍,我才能真切明白作者對人類歷史的諷刺有多深。目前我對百年孤獨的理解僅是這是一本介紹一個家族在一個世紀中的`崛起與衰落的過程,圍繞着其中兩個兄弟與取了他們相同名字的後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條與行事的標準、動機與準則。每個人都有光明與陰暗,並以自己的方式爲這個家族付出一生。他們在馬貢多生活,在這個孤獨的小鎮與以馬貢多小鎮爲中心形成的一個範圍活動着,在這裏他們完成了生命的昇華,爲了他們心中的正義以及執着的信念,履行着他們從生下起就無形中擔負着的職責,爲一些荒誕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認爲必須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每個人是獨立的,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他們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並不屬於這個家族,他們最大的相似點,就是孤獨二字。孤獨,打自這個家族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就與這個家族的命運緊緊的相連在一起,他們生來是孤獨的家族,死後也並沒有逃脫孤獨二字。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唯一的一生必須揹負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羣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唯一的世界裏,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唯一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爲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爲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爲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爲融會貫通最佳,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爲蟻羣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爲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爲,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爲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裏,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6

一開始接觸這本書,是因爲媽媽特別喜歡看,後一直說拿看呢,由於各種原因就拋之腦後了。這次單位爲大家創辦這個圖書閱覽室,我覺得非常好,正好借看看。

開始讀《百年孤獨》時,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字弄得思緒混亂,在看了將近五十頁後無奈宣告放棄,一直放在抽屜裏。最近看了網上的好多評價,整理了相關的人物關係圖後,終於勉強看完,並理清了一絲頭緒。這本書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預言書,一個人在爲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歷史所作的預言全面記載在羊皮捲上,最後全部實現,這個家族在一個世紀中的崛起與衰落的整個過程。

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行事的標準、動機與準則,每個人都有光明與陰暗,並以自己的方式爲這個家族付出一生。他們在馬孔多生活,在這裏他們完成了生命的昇華,爲了他們心中的正義以及執着的信念,履行着他們從生下就擔負的職責,爲一些荒誕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們認爲必須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每個人是獨立的,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他們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並不屬於這個家族,他們最大的相似點,就是孤獨二字。

說實話,我挺同情布恩迪亞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子孫一代又一代被取同樣的名字,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已經變成了這個家族的代名詞,這種孤獨持續了將近百年,這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用自己的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獨:奧雷里亞諾上校周而復始地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姬爲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貝麗卡閉門風窗,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直到死亡;蕾梅黛絲每天在浴室裏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

而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裏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懼,甚至是產生一種很強烈的窒息感,讓人想要逃離。這個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持。儘管他們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或許是這一百年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最終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從有人類開始,人就是羣居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人拒絕與他人交流,一味地閉關自守,那他所要面對的將是永遠的孤獨與黑暗。也有人會說,要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中尋找自己,瞭解自己,可是,在空虛、黑暗而封閉的世界裏又怎麼能真正的看清自己呢,(fsir)有的也許只是胡思亂想和莫名的猜忌吧。我覺得,還是要加強交流溝通,使我們可以融入到社會,家人親緣之間需要交流與溝通,血脈在交流和溝通中才越發的濃厚,朋友間需要溝通,友誼纔會長存,同事間需要溝通,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當今,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不同和"代溝"一詞的不斷誇大,可交流的人際越越小,交流和溝通就顯得更爲重要,它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處,不僅是思想與意見的交換,更是生活與情感的交流,對我們事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在交流中也許會因爲生活成長環境的迵異,對待事物的角度,對事情的理解,人生閱歷的不同而難以達成共識,但這正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合作共進、不斷提高之際。最低限度,我們不奢求他人接受與否,但至少可以互相理解,這樣人與人之間纔會除卻隔閡,社會纔會更加和諧,事業才能騰飛。

有了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守着孤獨不肯放手,一直孤獨也就真的成了百年孤獨,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合上整本書,如卸重負。這本書使我飽受頭痛,說實話,其實我並沒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刻含義,這本書的偉大之處是讓我看到了一種寫作手法,構思巧妙,龐大的結構如此貫穿始終,想象力豐富,卻也不失現實的殘酷,社會問題的映射,我想,這便是著作的獨特體現吧。

世紀名著《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體會7

上個週末,終於在北京炎熱潮溼的桑拿天氣裏,讀完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於中國文學愛好者並不陌生,中國現今中年一代的著名作家幾乎都多少受到了馬爾克斯思想或者創作手法的影響。但很坦白講,我是受到了早期一些其他文學或歌曲中出現的百年孤獨字眼,到最近媒體大肆報道的中國如何費勁周折終於拿到馬爾克斯版權的影響,才決定要捧起這本厚厚的鉅著。

看最初部分時,覺得有點《指環王》的魔幻和不知所云。

中段看完一些網上的簡單介紹後,改換了視角,從魔幻中剝離出現實的故事主線,終於隱約捕捉到了作者魔幻現實主義筆觸下想要表達的對殘酷現實的悲嗆。

尾段讀完,唏噓感嘆,下定決心一定要寫篇讀後感,表達我的震撼和對孤獨的全新理解。

等到真要下筆了,才發現面對這樣一部史詩般的鉅著,實在無從下筆。是的,這是一部史詩般的鉅著,或者它就是史詩本身。面對它,我感覺自己渺小得根本沒有資格來描述自己的讀後感。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講故事的手法,豐富但絕不華麗的細節描寫,天馬深空卻從不脫離主題主線的想象,讓提筆想寫讀後感的我,不僅悲從中來。

也許我眼界太淺,但在我這一畝三分地上,我只能做出結論:馬爾克斯,絕非人類。

《百年孤獨》被稱爲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衆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作者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說以“彙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本書最離奇的地方是在於它的敘事手法非同一般,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彷彿讀者和小說中的人物一起從一個起點開始,經歷百年後,又回到了命運的原點。整個小說縱貫百年曆史構建虛擬創造出小鎮馬孔多的布恩蒂亞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異的男男女女,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運動大背景下,無法逃脫直接或間接地被孤獨所折磨至死的命運結局。在個人命運的背後,我猜測作者是想揭示這樣一個主題:在殖民統治時期的革命潛流,會因爲人的孤獨、封閉逐漸落後而消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