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四年級課件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音樂課件(2)

本文已影響 1.93W人 

  第三單元 民族的節日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音樂課件(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

教學目標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樂的潑水節》。

2、初步瞭解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併產生進一步瞭解的願望和對音樂的親近感。

3、學會幾個傣族的舞蹈動作,隨音樂表演。

教學過程

1、導入:(播放潑水節的錄像片段)

師:我們今天將學唱的歌曲就是表現傣族人民潑水節情景的。

2、學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

(1)教師範唱或播放範唱帶,使學生對歌曲的內容、情緒、音調、節奏、速度有所瞭解。

隨範唱的錄音學唱歌詞。注意區分“X.X XX”“ X X X.X”這兩種不同的節奏和第二段歌詞“人人 都像只 ∣小水 鳥∣”節奏的正確。難點是結束句中“哎羅”兩字,起於第二拍的後半句,可用指揮手勢予以提示。

(2)引導學生分析樂譜,哪兩個樂句節奏完全一,音調也大多相同,兩處不同的音調你能唱準嗎。

(3)學唱第一、二樂句的歌譜,可結合運用聽唱法。

(4)隨伴奏帶再學唱幾遍歌詞。

(5)介紹傣族樂器鑼與象腳鼓的鬥爭,部分學生可用大鑼和鈴鼓模仿其音響。

3、學生幾個傣族舞蹈動作,隨音樂自由表演。

傣族人民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動作很有特點,也不難學,請同學們跟着老師學跳幾個傣族舞蹈的動作。

三、音樂活動:

當學生初步學會後可讓他們伴隨《快樂的波水節》的音樂自由起舞,也可以作些即興的變化,教師還可以再找些傣族風格的樂曲來代替《快樂的潑水節》,這不但可使學生更增添興趣,而且可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傣族風格的音樂。

四、最後在邊唱邊舞蹈中結束全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彈撥樂合奏《塔吉克的節日》和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教學目標:

1、繼續培養良好的傾聽音樂的習慣,能隨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

2、 初步瞭解塔克族及該民族樂器常用的民族樂器鷹笛和手鼓,瞭解火把節的概況和民族樂器的中阮。

3、學習演奏手鼓,爲樂曲伴奏。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表現傣族潑水節歡快情景的歌曲《快樂的潑水節》,今天我們要到傣族的山鄉去“旅遊”,參加他們的火把節。現在我們先來欣賞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2、欣賞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提出要求:同學們已經到了四年級了,今後欣賞的樂曲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聽,器樂曲沒有歌詞,該怎樣欣賞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幾遍,以後有一聽到這個主題就能說出這樂曲的曲名和作者,這也是我們欣賞音樂的重要目標之一。再者,聽音樂時要根據樂曲的標題展開聯想和相象,想象越豐富,你對樂曲的理解就越深,對“對音樂語言”就越熟悉。最後,還要注意樂器的音色。

(1)初聽樂曲。隨教師學唱主題A,要求能初步記住。

(2)復聽主題A。

(3)復聽全曲,要求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

(4)完成課本上的作業:爲A、B兩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語。

3、欣賞彈撥樂合奏《塔吉克的節日》

(1)簡介塔克族及鷹笛、手鼓。

(2)初聽樂曲。

(3)隨教師學唱主題,要求能初步記住,邊用“X.X X X”的節奏型爲這一主題伴奏。

(4)學習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學生持手鼓實踐,部分學生模仿擊手鼓的動作。

(5)教師奏主題音樂,學生用手鼓伴奏。

(6)復聽樂曲。

4、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那達慕之歌》

教學目標:

1、瞭解蒙古族的節日那達慕。

2、初步接觸歌曲。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並能唱出氣勢。

3、能爲結束句設計不同的力度變化。

教學重、難點:相關文化的滲透以及情感的啓發。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 學生隨《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音樂進入教室。

2、 師生問好。

二、新授導入

1、美麗的內蒙草原

師:“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白鳥兒唱、一彎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草一朵、牛羊好似珍珠灑,啊!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爲背景音樂)剛纔我們聽到的音樂描寫的是哪裏?

生:內蒙古大草原!

師: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綠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羣、棗紅的馬,還有遠處緩緩起伏的丘陵和挺拔的白樺林。這就是盛夏的內蒙草原,從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到空靈的藏北大草原,從絢麗的木蘭圍場,到優雅的巴音布魯克。然而,柔美的漂亮並不是草原的唯一,它還有陽剛的豪放。讓我們一同走進蒙古大草原領略他的美麗與豪放……(播放,隨帶領學生觀賞草原美景,並由學生彙報交流相關的民族文化。如:地理位置、生活習慣、服飾、節日等等)通過學生的彙報、教師的及時補充,結合給學生聽覺和視覺的刺激,帶領學生了解蒙古族,引發學習興趣後引導到蒙古的節日。

2、熱鬧的那達慕

師:你們知道蒙古最盛大的節日是什麼嗎?

生:那達慕!

初聽環節,帶着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的聆聽《那達慕之歌》,瞭解旋律理解歌詞內容。

師:歌中寫了什麼?(請同學讀詞)

師:從中你瞭解了哪些“那達慕”的情況

生:人們要穿好節日的服裝!有騎馬比賽!參加那達慕的人很多很多,節日的場面很熱鬧!晚上人們載歌載舞、拉馬頭琴慶祝節日……。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除了這些你們對這個盛大的節日還有更深的瞭解嗎?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查找到的相關資料,並以小組爲單位作彙報。

(播放,《那達慕之歌》作背景音樂)學生進行小組彙報,進行信息交流。

教師結合作補充,讓學生了解“那達慕”的來歷、節日活動內容、現在的“那達慕”等信息。那達慕,蒙語,意爲遊戲或娛樂。是集祭祀、競技、娛樂和祝福於一體的民族體育盛會。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音樂活動《歡騰的那達慕》。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對少數民族節日的嚮往之情。

2、培育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

教學過程:

1、 導入

今天我們要請同學們自己來組織、參與盛大的那達慕大會,請大家看課本,其中有摔跤、賽馬、射箭、唱加油歌等五個部分的內容,這幾個部分的內容都要求同學們與夥伴合作,共同來創造、來表現,比如摔跤,課本上規定了節奏X—∣X X ∣X—∣X 0∣,還規定了只能用5 61 2 3五個不同的音,但也可以只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兩個,因此,就有多種可能性,就要看同學們的創造精神如何了,例如:1=F 2/4

5—∣5 5∣5 5∣5 0∣5—∣6 5∣6—∣5 0 ∣1—∣5 6 ∣1— ∣5 0∣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1—∣6 6∣5—∣6 0∣

嗨 嗨 嗨 嗨 嗨

又如射箭,課本中只規定用 X—∣X 0 0 ∣X—∣X 0 0 ∣的節奏,X— 是表現箭飛出去的聲音;X 0 是表現箭中靶的聲音,現在請同學們用打擊樂器來模仿,這就要動腦筋了,可能要用上許多非常規的演奏方法,這就培育了我們的創新思維。還要請同學們注意第21頁的排成圈狀的圖片,這圖片表明了活動的路線,但既可以是順時針,也可以是逆時針,從加油歌開始,中間插入摔跤、射箭、歌唱、和賽馬,最後在加油聲中結束。現在請同學們分成四組,大家共同商量設計活動如果進行,每個組裏誰表現摔交,如何伴唱,誰表演賽馬,誰來用打擊樂器伴奏,如何伴奏,誰表演射箭,誰來用打擊樂器模仿其聲音效果,如果模仿,誰來唱《那達慕之歌》,其他的人幹什麼,誰來唱加油歌,是固定還是不固定,一共要唱幾遍等。

2、學生們分四組,相互交流、商討,共同設計,教師巡迴指導、啓發,但應尊重學生的意見,不要搞成千篇一律。

3、學生分組表演,師生共同評價。

4、綜合四組的表演,即讓四組的摔交、射箭、歌唱和賽馬共同表演,拉拉隊共同唱加油歌,形成高潮。

  第四單元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牧童》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學習和教師指導學習等方式,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培養學生演唱二聲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節奏,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把這種節奏所表達的快樂情緒用歌聲表達出來。

3、通過學唱歌曲,感受體驗並用自己自然真摯地歌聲表現歌曲活潑的情緒。

教學重點:感受體驗歌曲活潑的情緒。

教學難點:訓練學生二聲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準備:圖片(牧童、羊、白雲、鮮花、綠草……)、音響資料、鋼琴、歌譜。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學生聽音樂做自己喜歡的動作進教室,音樂採用《請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村莊》。

2、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去玩一玩,豎起你的小耳朵、閉上你的眼睛,仔細的聽聽、想想,我們要去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音樂起(背景音樂採用歌曲旋律)

配樂旁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白雲下面一片綠油油的青草地,遠處,一個手提着羊鞭、身揹着小笛的小孩兒,趕着小黃牛和一羣雪白可愛的小羊兒走了過來,小羊兒們看到了清澈的水,高興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滾兒,津津有味地喝了起來,小孩兒也高興的取出小笛吹起來,聽,悠揚的笛聲傳來了……)

3、學生回答

師:“我們去的地方是一個什麼樣兒的地方?你彷彿看見了什麼?”

生:我們彷彿來到了大草原,看到許多牛羊……

4、請學生貼出畫面

(1)師:那讓我們把這美麗的地方貼畫出來吧。

(2)學生選擇背景畫到黑板進行貼畫。

(3)點題:師:“猜猜看,牛羊是誰趕來的?牧童是什麼意思?”

(4)生:“牛羊是牧童趕來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兒童”。

(5)貼出牧童出示課題

二、學唱歌曲

(一)掌握節奏

1、師:“看到這麼美麗的畫面,老師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聽……”

2、聽錄音範唱。(出示歌譜)

3、師:“歌曲的演唱情緒是什麼樣的?”

4、生:“非常高興、熱烈歡快……”

5、師:“歌曲採用了什麼演唱形式?”

6、生:“二聲部合唱”。

7、學生慢速按節奏讀第一段節奏。

8、出示切分節奏X X X

9、師:“切分節奏在歌曲的什麼地方出現了?共出現了幾次?”(讓學生指出切分節奏在歌曲中的運用)

10、學生小組討論。

11、師:“說說切分節奏爲歌曲增添了哪些音樂色彩?”

12、生:“切分節奏的運用使得音樂顯得活潑、跳躍。”

13、師:“讓我們帶着這種活潑、歡快的情緒來朗讀歌詞好嗎?”

14、生:“好!”

15、隨音樂伴奏按節奏讀歌詞。(用快樂的情緒讀歌詞)

16、師:“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小比賽,分三組,每組一段,按節奏讀歌詞,比一比哪組節奏準確並能表達出活潑歡快的情緒。”

17、小組比賽(老師進行評價)

(二)視唱曲譜

1、出示高聲部旋律。

2、師:“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歌譜學習。比一比,看一看哪組學的最認真,速度最快!”

3、小組進行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4、師:“老師要檢驗一下,看看大家學得怎樣,在教師鋼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聲部旋律。”

5、學生採用拍手的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切分節奏,體會樂曲快樂的情緒。

6、學唱二聲部旋律

(1)再聽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師:“你覺得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們剛纔演唱的旋律有什麼不同?哪一句有和聲?”學生回答,並指出歌曲有和聲處。

(3)教師出示二聲部旋律。

(4)分小組學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師:“哪組試試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師鋼琴指導音準)

(6)小組進行演唱。

(7)師:“我們來一個旋律接龍好嗎?老師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組一句怎麼樣?”

(8)生:“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兩個聲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師演唱高聲部,學生演唱低聲部。

B、學生分兩組進行合唱。

(11)師:“看樣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詞了,下面我們就試着把歌詞填進去演唱好嗎?”

(12)生:“好!”

(13)分兩聲部進行填詞演唱。

三、知識擴展:

1、師:“你們知道歌曲《牧童》是哪個地區的歌曲嗎?”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國的”……。

3、教師介紹:《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個可愛的國家,擁有肥沃的平原和連綿的高山峻嶺,牧童們在自己的家鄉自由地放聲歌唱。

4、國旗

5、首都:布拉迪斯發。人口:539萬。面積:4.9萬平方公里。

6、風景欣賞:

四、小結:

課下尋找斯洛伐克的相關材料。

五、隨《牧童》歡快旋律出教室。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繼續學習歌曲《牧童》。

2、欣賞歌曲《牧童》。

教學目的:

繼續學習歌曲《牧童》,在教師的指導下,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表現歌曲。欣賞歌曲《山童》,瞭解、感受中不同風格的同一題材和體裁的藝術作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斯洛伐克民歌《牧童》進教室

2、跟老師一起律動,腳的節拍要準確

二、複習歌曲

1、用歌曲《牧童》作發聲訓練唱(綠),老師彈奏旋律。

2、放磁帶,學生複習歌曲《牧童》

三、歌曲處理

1、《牧童》是一首江蘇民歌,歌曲節奏舒展,旋律優美、抒情,我們唱這首歌時不能大聲喊叫,要有表情地唱。第三段歌詞出現了“依呦”,老師啓發,趕羊時的綿唱聲,這叫襯詞。老師再放音樂,看誰唱得好聽,看誰有表情地唱。

2、分小組討論,創編歌曲的力作,探討三角鐵的敲擊放法。

3、放音樂,有表情演唱,部分同學表演,打三角鐵,老隨學生一起表演。

四、唱新歌

同學們,我想問問你們,牧童放牧,不僅能放羊,還可以放什麼動物。今天我們再來學唱一首牧童放牛的歌曲《放牛歌》。(同樣的畫面,點擊鼠標出現牛羣、牧童、歌曲)

1、放《放牛歌》兩遍,學生可默唱

2、老師彈奏並大聲唱歌曲,學生小聲哼唱

3、同學們,你們在歌唱中,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展開想象)

彷彿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騎着牛兒興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

4、讓我們再來唱一遍,彷彿你就是那個小牧童,老師看看你怎麼放牧,怎樣興致勃勃回家的。(放音樂,學生唱)

五、欣賞《牧童到哪裏去了》

1、這個牧童啊,每天去放牧,可是有一天牧童不知哪去了,放牧的是他的爸爸,咦,牧童到哪去了?我們來聽一首歌,讓同學們在歌曲中找答案?(放《牧童到哪去了》磁帶)

2、有誰找到了答案?

3、師:我們找到了牧童,他在希望小學讀書呢。他實現了自己上學的願望,我們是不是爲牧童高興啊!

六、小結: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牧童往日的生活。

複習歌曲《牧童》學生表演;

複習放牛歌,可加上鑼、敲、鑔的節奏,如沒有,可用拍手、拍腿、跺腳。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活動:創編《山林的歌謠》。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採集生活中的聲音,結合音樂作品中對其的描述,積極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裏,引導學生自己創編《山林的歌謠》。

教學過程:

1、播放歌曲《山童》。

2、導入:歌曲中描寫了哪些林間的聲音?

山風:呼呼呼呼;

小草:習唆習唆;

羊跳:蹦達蹦達;

小鳥:唧唧喳喳;

泉水:叮叮咚咚。

3、展示學生自己收集的聲音。

泉水:嘩嘩嘩嘩

小草:習唆習唆

小鳥:嘰喳嘰喳

馬蹄:嗒嗒嗒嗒

4、聲部節奏:將學生自己收集的聲音,轉成節奏模仿,再改爲二聲部、三聲部等。

如:泉水:嘩嘩嘩嘩

馬蹄:嗒嗒嗒嗒

小草:習唆習唆

小鳥:嘰喳嘰喳

5、旋律寫作練習。

(1)歌曲中是怎樣描敘這些聲音的?再聽歌曲《山童》。

(2)以小組爲單位,選一種形象創編旋律。

要求:選用書上給定的節奏型,在旋律寫作上只用d re i sl la

(3)小組展示。

(4)根據學生情況,將學生創作的單聲部旋律,組合成二聲部旋律。

6、將學生的作品錄製收集學生檔案夾。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1、複習演唱《我們的田野》

2、欣賞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

教學目的: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們的田野》,使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思想內容,感受音樂諸表現手段爲塑造音樂形象作用,激發學生體會一首樂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產生變化,其情緒也隨着產生變化的效果。

2、通過以上的演唱和欣賞,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激發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情緒,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和所描繪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小黑板、圖畫。

教學過程:

一、播放音樂,學生擊拍進入教室。

二、組織教學(略)。

三、基本練習。

1、發聲練習(小黑板)

1=F 2/4

0 5|1 3|6 5|5 4|3. 5|2 1|1-‖

要求以平穩的呼吸,優美的音色發音,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任何停頓,後半拍起唱爲難點,發音時先弱後強。發音時,上齶自然地擡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圓潤、響亮些。

2、視唱練習

1=C 2/4

01 34|5-|56 7i|5-|56 54|3 1|22 65|1-‖

教師展示板書後,用教鞭指譜視唱,並指出本練習也是後半拍起唱的,同時出現連音線,使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的“5”時值增長,唱成二拍半。

視唱時,先放慢速度,讓學生充分體會一下後半拍起唱的特點,然後再加快速度視唱。

四、複習歌曲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麗、壯觀、富饒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獲第二次少年兒童歌曲評選一等獎。要求學生以寬廣、優美的聲音演唱。

(一)複習曲譜

1、分析曲譜,指出容易唱錯的地方,

如:第一樂句 6 5|3. 5|13 2| 錯 唱成 6 5|3. 5|13 2|2 0|

第二樂句3 5|6 6.6|5 3|2-|20 32| 錯 唱 成 3 5|6 6.6|5 3|2—|

第三樂句3 2|1 7|61 5| 錯 唱 成 3 2|1. 7|61 5|

最後1 2|3 3.3|3 33|2 5|1-| 錯 唱 成1 2|3 3.3|2 5|1-|

2、教師用鋼琴彈奏曲譜1、5段,學生隨琴聲出拍認真默唱1、5段曲譜。

(二)複習歌詞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好風光的歌曲,歌詞寫到:美麗的田野,碧綠的小河,巍巍的羣山,金色的 魚,成羣的野鴨,從遠寫到近,從靜寫到動,從地面寫到天空,優美動聽的曲譜和生動形象的歌詞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麗壯觀的山水彩畫描繪出祖國山河的無比美麗,江山如此多驕。

1、分析歌詞,探討如何唱好本歌

提問、討論:同學們,請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動、優美,那我們應該如何演唱好《我們的田野》這首歌呢(主要從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緒等方面入手。)

2、教師播放錄音1、5段,學生認真細聽,(利用空白磁帶先錄好1、5)

3、教師指揮,學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五、欣賞

啓發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欣賞的內容是鋼琴獨奏曲,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味的鋼琴獨奏曲,樂曲的名稱叫做《牧童短笛》。板書:《牧童短笛》。

(一)介紹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賀綠汀,他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於一九三四年。

(二)“聽”完全曲,“聽”後回答下列問題:

1、《牧童短笛》,由幾個樂段組成?它們的情緒怎樣?(分成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速度徐緩,旋律悠揚;

第二樂段速度歡快,旋律流暢;

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

(三)分段分析,分段講解,分段欣賞全曲

第一樂段。1=G,4/4拍,這一樂段用對位手法寫成,在這一樂段裏,教師啓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樂曲的兩個聲部此起彼落,正如兩個小牧童在牛背上對歌。

再播放錄音第一樂段。

第二樂段

這一樂段由上面的C調轉到G調,由4/4拍轉到2/4拍,速度明顯加快,通過聽、講、想、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對於想象豐富、發言大膽的同學要鼓勵、表揚,(如:有的學生認爲兩個牧童不是在田野裏互相追逐嬉戲,而是從牛背上下來,兩個人在打水仗)。這一樂段要聽後再分析。

第三樂段

本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曲調稍加裝飾,使樂曲顯得更加流暢、緊湊、歡快,情緒顯得十分安謐,使樂曲更加充滿詩情畫意。最後樂聲漸弱,結束在明亮的高音區,給人以詩意未盡之感。本段也聽後再分析,以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現的內容好象又回到第一樂段:兩個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對歌,並且趕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賞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賞全曲後,教師應讓學生完整無缺地把全曲“聽”一遍,以便學生加深對全曲(整體)的印象,這一遍,教師不能在中間作任何插話,以免打斷學生的思路。

(五)討論、談體會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音樂課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