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辭賦精選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

本文已影響 1.53W人 

《桃花源詩並記》是陶淵明的晚年作品,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都更趨成熟。下面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爲職業。有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着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着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裏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裏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裏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爲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爲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梅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裏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告訴他說:“這裏的情況不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已經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武陵)郡裏,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條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因病而終。後來就再沒有問路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賞析】

《桃花源詩》 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人勞動、和諧相處、沒有君主、不納王稅的美好社會圖景,表達了詩人對這個理想社會的無限嚮往。全詩三十二句,寓真情於敘述描繪之中,寄至味於平淡自然之內,引導讀者徜徉於桃源仙境而怡然自得。就詩的藝術結構而言,起首六句是緣起,中間十八句是核心,結尾八句是餘韻。

起首六句,敘述桃源中人避亂隱居的緣由,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開頭這兩句詩總領全篇,意味深長: 賢者避世而隱,罪在嬴秦暴虐無道。推而言之,任何社會公理不彰、道德淪喪,賢者就不會與之同流合污。

緊承上面詩意,“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寖復湮,來逕遂蕪廢。”這四句詩拓進一層,將秦末著名賢者“四皓” 與桃源中人的先世相提並論,對後者 “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極爲敬佩,對其後代繼續隱居於此,“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尤爲稱奇。避亂隱居桃源,長期不爲外人所知,亦不知外界如何,堪稱奇蹟;而創造這一奇蹟的桃源中人是怎樣生活的呢?他們的生活環境又是怎樣美好的呢?

“相命肆農耕” 以下十八句,傳神地描繪出這個由桃源中人開闢的新天地,將讀者領入一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神仙境界。在這裏,五穀按時種植,人人辛勤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且又相互勉勵、和睦相處,因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尤其令後世稱羨的是,勞動所得,悉歸己有: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在這裏,祭祀衣著,猶存先秦古風;環境安寧,唯聞雞犬之聲。在這裏,年復一年,春秋代序,無論童叟,怡然自樂。

這些緩緩推出的詩句猶如紀錄片一樣,一幅幅桃花源中風俗人情、四時景色的畫面依次呈現於觀衆眼前。初看起來,亦覺平淡無奇; 一經思索,人間焉有此境?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君主、沒有欺詐、怡然自得的桃花源,不僅是陶淵明追求的理想社會,而且是古代多少志士仁人夢想已久的人間仙境。而這個自然和諧、優美寧靜的仙境恰恰與當時腐朽虛僞、肆行暴虐、互相傾軋的醜惡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尾八句,含蓄雋永,餘韻綿長。“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這四句詩以反襯的手法,將久隱忽現、乍現即隱的桃源仙境襯托得如同縹緲難尋、一閃即逝的神仙洞府而格外引人遐思。愈厭惡黑暗污濁的現實世界,愈加嚮往光明峻潔的桃源仙境。

緊承上面詩意,最後四句詩以排他的藝術手段,將詩人自己駕着輕風、高飛天宇去尋找桃源仙境中那些志同道合朋友的無限嚮往之情表現得格外真率動人。排除了世俗之士,陶淵明和他創造的桃花源才顯得更有風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