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小學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2.69W人 

《釣魚的啓示》記敘了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的開放還差兩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裏,“我”不理解,但還是依依把魚放回湖裏。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小學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小學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

教學設計主線明晰,教材處理合理科學。這是一篇寓理於事的記敘文,以“我釣到大鱸魚——父親堅決放魚——從中得到啓發”爲線索展開推進,在設計中圍繞“我爲什麼不願把魚放回湖裏,而父親卻堅持要我放?”爲主問展開教學,具體分解爲“爲什麼不願放?”——“爲什麼堅持放?”——“從中得到什麼啓示?”爲主線,將文路、教路與學路三者統一。同時注意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事到理的順序來推進。

第一課時:完成“不放魚的理由”、“堅持放魚,父親會是怎麼想的”,認識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對於“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的深刻道理暫不觸及。

第二課時:探尋在“釣”與“放”過程中“我”的心路歷程,父親由“得意”——“盯”——“不容爭辯”的內心變化,進而品悟文章主題,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這樣將由直觀的“事”到“人”,再由活生生的“人”及深奧的“理”,就較好地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在教學展開中也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條魚!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鱸魚。”老師以自己的釣魚經歷去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而深入地去閱讀文章,探尋“我”驚訝表現背後深層的含義,真正體會魚之“大”。又如:課文沒有明寫父親教導孩子的情節。老師就引導學生充分自主閱讀8-9自然段基礎上,展開情境對話,而且一反常規讓學生演父親,老師演“我”。不但激發了學生表現的慾望,也調動了讀書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投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親的情懷,避免了說教。

當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還是比較多的`。首先,在研讀“爲什麼不願放時”,處理不夠靈活。預設中將“釣魚的細節”與“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的理解聯繫起來。即:學生說到“魚大”時引導從哪裏看出來?生必然會讀到“啊,好大的魚……”;再引導質疑,從這句話一定能看出魚大嗎?如果“我”是個新手,第一次釣到魚呢;引導讀釣魚的細節,一是讀懂我是個釣魚“高手”,在“高手”眼裏大得吃驚的魚,必然是真正的大魚;一是品味釣魚過程的不易,“不僅是技術活,也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實踐下來感覺這樣的處理,教師牽引痕跡過重,不如簡單處理——學生說到“大”,就引導抓住“啊,好大的魚……!”讀出魚大;說到釣魚“很不容易”,引導讀悟釣魚的細節,相機點撥從中也可看出“我”是個“高手”,進一步說明魚大,順勢再讀“啊,好大的魚!我……!”一句。使對魚“大”的品悟更加豐滿,教學流程的推進也更爲自然流暢!

其次,按照由“事”到“人”再及“理”的教學線索應該沒有問題,但具體操作時“事”和“人”不應機械地割裂開,事情的推進和人物心理的演變,本來是融爲一體的,人爲地分開,最終造成第一輪閱讀不夠深入豐滿,第二輪閱讀又顯與第一輪的重複。如果,在品悟“魚大”,釣之“不易”的基礎上順勢引導:“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爲什麼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讀出“我”的這份得意。這樣,層層深入,每一環節教學更顯豐滿,而環節流程進一步精簡,必然使教學推進更加緊湊。

第三,就整堂課而言,教師“控制”的痕跡明顯,尚未做到放手。主要體現在各環節推進上,教師“教路”主宰一切,學生“學路”被嚴重弱化。如何讓教學的推進,由學生的主動“探究”來引導,而非教師的預設來主宰?這是一個需要很好研究的課題。此外,這種“控制”還表現在第八、九自然段的學習上。教學中的安排:學生自讀體會→師生情境對話→再次讀兩段話。其實像這樣兩段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話,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

孫雙金老師曾說:鑽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處理教材,要在“淺出”上做文章。總結本課教學,自己在教材的研讀與把握上有了一定的深度,有了一個良好的基點。但如何在處理教材時做到“淺出”,要走的路還很長。所謂“淺出”,即在教材處理上“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教學方法、策略的選擇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或許,這正是我們聽許多名家大師上課娓娓道來,徐徐推進中,彰顯沉穩大氣;稍加點撥,令學生豁然開朗,體現舉重若輕,四量撥千斤的精妙;潤物無聲,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中閃耀教育的智慧之原因所在吧。

  小學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2

這一節課,我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和學生一起完成了《釣魚的啓示》第一課時的學習。從教案設計上看,這節課堂的教案很簡單。首先是從生活的謎語導入,讓孩子明白善於讀懂生活,就會有所發現,得到啓示。介紹作者拉近孩子與文本的距離,讓孩子從實際的例子中明白讀懂生活這本書的意義。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讀通難讀句子;放手讓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古人云:學貴在疑。讓學生提出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善於提問的能力。其次圍繞“我不捨得放魚的心情變化?”“爲什麼我捨不得放?”兩個問題理解課文。教學環節比較簡單。從學生層面看,這是簡單的學生。這節課學生負擔很輕;課堂上,圍繞第一課時目標,循序漸進,學生學得輕鬆自在。從老師層面看,上課也很簡單。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受作者不捨得放魚的心情,學生感受深刻。從作者的“依依不捨”的心情入手,讓學生找找捨不得的理由。課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爲下節課學習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課堂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但如何指導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朗讀的效果,還有待於自己的學習與探索。

一、朗讀要有層次性。

“朗讀要有一定的層次性。每讀一遍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讀出一個怎樣的效果。作爲老師心中要有數。” 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學生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二、朗讀要做必要的技術指點

怎樣才能讀出效果,老師在朗讀技術上應給與指點,如體會作者不捨得放魚時可以把“慢慢地”、“依依不捨”讀得慢一點,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就知道該怎麼做。

三、朗讀應營造一定的情境。

“朗讀還應營造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顯現朗讀效果。

課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成就紮實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鑽研教材,走進文本

鑽研教材是備課的關鍵環節,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於永正老師是這麼做的:1、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2、朗讀課文。3、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4、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於老師的做法引領着我在今後教學中將教材鑽研到底。

二、熟悉學生,走進心靈

課堂中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氣的孩子,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在《釣魚的啓示》中,我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談釣到魚時願意輕易放了魚嗎?學生有話可說。語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讓老師瞭解學生的生活,更好地瞭解學生。

三、重視評價,拉近距離

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是教師課堂評價語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仔細聆聽,發現其優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作爲有效的評價語,我想首先是評價要正確,我們教師的評價應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啓發。在學生的回答出現暗礁的時候,老師積極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底蘊,多與人交流,多學習,多閱讀好書,吸取精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

四、認真反思,收穫精彩

引用於永正老師的一段話: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穫。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爲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爲有思想的教師。讓我們在不斷地反思中收穫精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