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優秀語文《祝福》教學設計(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2.53W人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秀語文《祝福》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優秀語文《祝福》教學設計(通用5篇)

  優秀語文《祝福》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課時】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說的情節結構

2、初識環境描寫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紹

1、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我們在初中階段所學過的《故鄉》、《社戲》、《孔乙己》以及今後我們將要學到的《藥》、《阿Q正傳》等都選自《吶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寫的《祝福》、《在酒樓上》、《傷逝》、《離婚》等共11篇小說,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祝福》是我們在中學階段所學魯迅小說中唯一一篇選自《彷徨》的。

魯迅的小說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學習西方小說結構經濟、靈便、多樣的優點,打破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單一的形式,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態。魯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學大家,爲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閏土、祥林嫂、呂緯甫、子君、孔乙己、四銘等。

2、魯迅作品

小說集吶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雜文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而已集二心集墳熱風

3、魯迅:由《吶喊》而到《彷徨》

①複習:《吶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題《吶喊》:抗世違世情。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

《吶喊》命名的原因:一,爲喚醒沉睡的民衆而吶喊;二,爲革命前驅者吶喊助威。“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再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重要作品:《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簡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慶用橙紅色爲底色,配以黑色的裝飾人物,畫着一個正在下山的太陽,不規則形狀的太陽帶來微微的光亮,但又讓人感到些許不安,三個人在比自己的帽子還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滿幅畫面被緊張的情緒所包圍,將“彷徨”表現得恰到好處,又耐人尋味。

題《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樓上》、《傷逝》、《離婚》、《示衆》、《長明燈》等。

參考資料:公冶《孤獨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時候。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魯迅曾經是彷徨的,至少在寫《彷徨》的時候。寫《彷徨》時,他才四十四五歲,還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時,他滿懷希望,或者說曾經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現在。於是,他就彷徨。於是,他就寫了關於?彷徨?的小說。與其說是彷徨,不如說是無奈。生的無奈。

二、導入

請問在坐的女孩子們,你們有沒有名和姓?

可是在舊社會,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層的女人就都沒有名字,他們地位低賤,連享有名和姓的權利也沒有,只能作爲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從字形的角度講解“女”“婦”和“取”三個字。

三、寫作背景介紹

1、《祝福》寫於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並沒有從根本上摧毀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所以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之下,依然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權還是掌握在地主階級和官僚買辦的手裏。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來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繩索,而農村的勞動婦女所受的壓迫最深,痛苦最大。她們不僅沒有地位,而且沒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婦,就更受人歧視,甚至連勞動和生活的權利也被剝奪了。《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反映出舊社會中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肉體遭受壓榨、蹂躪,精神也受到摧殘和毒害。魯迅通過祥林嫂的故事所顯示出的摧殘和殺害勞動人民的有形和無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屬於魯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國民性”,其實所謂“國民性”正是長期封建統治造成的。作者懷着對勞動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會制度和舊禮教的罪惡,以喚醒人們來“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魯迅全集》第一卷《燈下漫筆》)。

四、題解

關於“祝福”:“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一種迷信習俗。每當舊曆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殺雞、宰鵝、買豬肉,並將三牲煮熟,作爲“福禮”,公頃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並祈求來年幸福。

五、快速閱讀,整體感知,理清小說思路

1、疏通字詞、正音

2、結合小說三要素理清情節:請學生速讀課文,畫出課文中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並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各段內容。

情節內容順序

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1-2)

結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敘

開端初到魯鎮(34-53)三個半月

發展被賣改嫁(54-65)兩年

高潮再到魯鎮(66-111)約兩年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3、思考:《祝福》在結構上採取倒敘的手法有什麼作用?

A、小說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在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爲讀者設置了一系列懸念:祥林嫂過去是什麼人?爲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爲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呢?這一切都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4、提問:哪一句在結構上承上啓下,顯示收倒敘轉爲順序的?

“然而先前所見所聞她的半生事蹟的斷片,至此也聯成一片了。”

5、請一個同學用順序的方法來複述整個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體會祥林嫂的命運

2、學習人物描寫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寫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二、比較幾次描寫,講析作者刻畫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魯迅先生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

1、三次描寫,比較其異同,體會用肖像變化表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特徵問題:

①三次有何變化

②是什麼導致這些變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樣的一個人

A、初到魯鎮: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是怎樣的狀態?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肖像: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年輕,勤勞,樸實、新寡)

眼睛:順着眼(善良溫順)

表現:整天地做,似乎閒着就無聊,又有力,科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要求極低,反襯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爲什麼臉上卻“白胖”了?

明確:封建社會只有“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燈下漫筆》)此時的祥林嫂正是“坐穩了的奴隸”,不計酬勞,心滿意足。她希望憑藉親親的勞動來換取起碼的生活,尋求一條活路。然而,勤勞、善良的祥林嫂想通過加倍的勞動來擺脫悲慘命運的願望,很快破滅了。

B、再到魯鎮:

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肖像有哪些變化?從中反映出什麼?

肖像: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眼睛: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與前面第一次來時比較,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極度悲傷。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來不愛說話的祥林嫂爲什麼反覆講阿毛的故事?人們的反應怎樣?

是因爲她心中非常悲傷,想通過傾訴來發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們卻很少同情和憐憫,在魯四老爺家不讓她幹祭祀的活,鎮上的人們很快就厭倦了她的故事,並把她作爲取笑的對象。這些,說明在尋個封建禮教思想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祥林嫂享受不到一個普通人的權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壓力。

思考:再次回到魯鎮,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都變了,祥林嫂深覺沉重,那麼她如何面對的?其結果如果?

明確:爲求得做人的權利,求得一線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錢去捐門檻,但反抗的結果是她仍不被接受。這血淋淋的事實深刻地說明了:她是無法贖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寫“臉色同時變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也總是惴惴的,否則呆坐着,直是一個木偶人。”

不讓祝福——失神——(再受打擊)。

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行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結局中描寫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長期的嚴重的打擊下與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傷,內心的痛苦憶無法表達,精神已經完全麻木了。而當她向我發問時,“那沒有神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這一“發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所產生的對靈魂的懷疑給她帶來的希望。當她連這一點點希望都無法實現的時候,就只有在人們的一片祝福聲中告別人間了。思考:祥林嫂的疑問反映了什麼?應該怎樣認識?

祥林嫂的三個問題有一個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獄能否見面。她希望其有,這樣就可以和阿毛和賀老六見面,又希望其無,因爲害怕被鋸成兩半。這是長期困擾她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這個問題,是在遭受一連串的摧殘和折磨後對封建傳統觀念的懷疑。祥林嫂對生活本無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換得起碼的生存條件,可是儘管她不斷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爭,卻得不到這起碼的滿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對整個傳統的封建觀念發生了懷疑。

2、總結:通過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們可以總結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樸實,溫順,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佔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貞節觀】從宋代起,朱熹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夫權自然是“天理”,而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爲他守一輩子。最後更殘忍地提出婦女要爲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殺殉死,併爲這樣的.婦女立牌坊。

“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標準。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節。

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言:“又只是順着眼,不開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卻毫沒有懈,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

至於“三從”,祥林嫂無父可從,無夫可從,無子可從。人生悲慼,一至於此!

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人世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國的社會。雖說‘道德好’,實際卻太缺乏相愛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這類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負責,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門檻】捐門檻的目的是爲了贖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沒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沒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錢換成了一道門檻,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這樣得到魯鎮人的認可了嗎?(沒有,四嬸的一句“你放着罷,祥林嫂!”讓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轟然崩塌。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間不如地獄。正如魯迅所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三、拓展思考

“五張賬單”:

簡析:是指小說中零星流露出的關於錢的表述。概括起來有如下五處:

①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

②初到魯家的工錢: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從魯家支走的工錢: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賣祥林嫂的錢:八十千;娶親費用:五十千;剩餘:十多千;

⑤捐門檻的價錢:十二千(十二元鷹洋)。

點撥:分析這五張帳單能夠以小見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無情壓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個半月,還買不下兩盤“價廉物美”的清燉魚翅,可見封建衛道士代表魯四老爺對她經濟上的盤剝;婆婆能從魯家支走錢並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給賣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給小兒子娶媳婦,除其它花銷外,還淨賺十多元,這是族權和夫權在替其婆婆撐腰;祥林嫂把自己兩年做工掙得的工錢乾乾淨淨捐了門檻,還“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這也是神權思想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深毒害。

  優秀語文《祝福》教學設計2

教學要求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本文綜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

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點撥、分析、研討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二、分析、討論寫作特點:

1.精當的環境描寫。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的環境裏,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①第一次是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製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裏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係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爲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爲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於侮辱,死後免於痛苦的願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對祝福景象的描寫。

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聖衆"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佈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畫:

①肖像描寫:

三次變化:

②畫眼睛(眼神):

3.倒敘的手法:

三、小結:

以《祝福》爲題的意義:

1.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着密切的關係。

2.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於"天地聖衆""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讀者的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四、佈置作業。

  優秀語文《祝福》教學設計3

【設計意圖】

實施研究性學習是當前教改的一個重要課題,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學習方式是貫穿於學生一切活動之中的。課堂始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因此,研究性學習是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課堂閱讀教學實施研究性教學,必然是今後課堂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向。本設計旨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探討新的研究性教學方式,使學生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變成自主式學習。

【設計提要】

本設計由4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組明確探究目標;第二課時:小組研討;第三課時:小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課時:完成研究小論文。

【設計實施】

第一課時

1、熟悉課文: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旨在讓學生對小說情節有一個大概瞭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確探究目標:教師將課文分爲四個研究課題,每個課題又列若干小課題,具體如下:

⑴人物鑑賞:

①祥林嫂;

②魯四老爺;

③柳媽;

④衛老婆子;

⑤四嬸;

⑥祥林嫂的婆婆;

⑦我。

⑵情節鑑賞:

①小說情節安排的特點及作用;

②祥林嫂死因探究。

⑶環境鑑賞:

①祥林嫂生活的社會環境;

②祝福景象的描寫及其作用;

③文中關於雪的描寫及其作用。

⑷、表現手法鑑賞:

①人物刻畫方法;

②以祝福爲題的意義。

③以上課題用投影展示出來;爲使每個大課題都有人研討,規定每一大組挑選一個大課題。

第二課時

小組研討:第一課時完成後,各小組明確了任務,要求課餘時間就開始蒐集資料,課內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選相同子課題的爲小組,充分交換意見後,每個大課題組推推舉1~3位同學在下節課內展示本組研究成果。

第三課時

小組探究成果交流。每個小組推薦1~3名同學上講臺陳述本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發言不超過四分鐘。

第四課時

課內完成研究小論文。在小組研究成果陳述的基礎上。老師提供下列小論文題目,讓學生當堂完成。題目有: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個人簡歷。

4、文題祝福之我見。

5、(祥林嫂、魯四老爺、四嬸、柳媽)人物形象之我見。

6、雪景作用之我見。

7、描寫祝福景象的意義。

8、祥林嫂生活圈內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剖析。

9、祥林嫂內心世界探究。

10、對祝福人物刻畫的一點看法。

【教後小記】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在具體實施中情況有些變化:

1、課題的分組。有些組自己重新組合,沒有按老師的指定。

2、課題的佈置。有些組自選了課題。

3、是課時安排。計劃一課時陳述研究成果,在實施過程中完成不了,實際操作中增加了一課時。四是研究性小論文。老師雖然提供了一些論文題目,但同學們沒有拘泥於這些題目,如有的寫論祥林嫂的笑,有的題目是祥林嫂眼睛發光的原因等等。

學生的研究成果,雖然很多體現的是資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獨到的新觀點。課後,我將這些觀點進行整理,成爲了我寶貴的教學參考資料。學生的研究小論文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觀點,閃耀着學生智慧的火花。限於篇幅,恕不列舉。

【教後感觸】

1、課堂研究性學習確實改變了學生傳統的被動接受學習的方式,在學習中主動探索,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2、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特殊夥伴,特殊性表現在老師要點撥,要引導,要有中肯的評述。

3、研究性教學對老師要求更高了,課內老師講解是少了。但老師的備課要更加細緻、全面。

4、不要低估學生的學習探討能力。中學生,尤其是高二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蒐集資料能力、整理資料能力等等,怎樣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

  優秀語文《祝福》教學設計4

一、學習內容概述

《祝福》是魯迅的經典作品之一。全篇充滿了沉重的氣息。不僅有祥林嫂的窮、祥林嫂的苦和意外災禍的沉重描述,更有封建的禮教製造的壓抑的精神氛圍。文中故事是較易讀的,但要理解故事中的深層次含義並非易事。

二、課程標準和課題研究中的相關內容

重視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爲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初步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啓迪。

能自主選擇恰當地課題,運用討論、查找資料、網上搜索等方式進行研討,形成成果,展示交流

建構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

三、學習者分析

xx級自動化班學生,語文基礎普遍較差,但對魯迅的主要作品有一定的瞭解,部分學生比較活躍,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熟悉word、PPT等信息處理工具,會利用bbs進行交流,初步會上網搜索資料。

四、教學目的

1、學會分析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能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

2、學會利用網絡進行簡單的文學研究。能體會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能有自己的體驗和創造。

3、能聯繫生活,感悟作品環境,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工具

硬件:多媒體網絡教室,能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廣播。

軟件:採用《天空教室xp2》製作的網絡教學平臺。

2、學習地點:四樓微機室

3、設計課時:3課時

4、教學過程設計及說明

六、評價標準和方法

包括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

個人評價包括:參與討論、協作與交流、作品創作

小組評價包括:協調合作、成果評價、創新能力

七、注意事項

1、給學生學習的過程,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2、網絡爲語文服務,本質是工具性,關鍵是教師對語文的教學,而非技術

3、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搞浮淺的熱鬧。

4、最終以學生獲得研究方法、文學欣賞方法和思考的方法爲目的,以對課文的理解、信息處理、情感體驗爲重點。

5、微機室學生思維不易集中,應加以注意。

  優秀語文《祝福》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用熱情、歡快的情緒演唱《舉杯祝福》,並設計表演唱的形式表現音樂。

2.學會烏孜別克族民間音樂典型的節奏,感受其歡快活潑的特點。

3.初步認識都它爾、彈布爾、手鼓等烏孜別克族民間樂器。

教學重、難點

1.用熱情、歡快的情緒演唱《舉杯祝福》,並設計表演唱的形式。

2.學會烏孜別克族民間音樂典型的節奏。

教材分析

《舉杯祝福》是一首新疆烏孜別克族民歌。烏孜別克族民間音樂曲調優美、節奏明快。烏孜別克族的樂器種類很多,其中都它爾、熱瓦甫、彈布爾等彈撥樂器和手鼓、撒帕依等打擊樂器較有代表性。

歌曲中運用了較多的附點音符,情緒顯得非常歡快、活潑。歌曲的結構比較工整,相同的地方較多,但情緒不盡相同,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才能表達歌曲豐富的情感。另外,還要注意烏孜別克族音樂的典型節奏,表現出音樂的歡快活潑。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欣賞歌曲《新疆好》。

教師:歌曲中唱到新疆是個好地方,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新疆爲什麼是個好地方?

2.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補充:介紹新疆的民族。

3.介紹烏孜別克族。

4.展示烏孜別克族姑娘舞蹈圖片。

二、學唱歌曲

1.初次聆聽歌曲《舉杯祝福》,感受作品熱情奔放的情緒。

2.復聽歌曲《舉杯祝福》,感受烏孜別克族音樂的典型節奏給歌曲帶來的跳躍感。

師:烏孜別克族的姑娘熱情好客,烏孜別克族的音樂奔放熱烈。我們用什麼樣的節奏加入到歌曲中能夠使歌曲更加歡快熱烈。

3.再次聆聽歌曲《舉杯祝福》,爲歌曲選擇合適的節奏。

4.學生找到合適的節奏,跟隨音樂自己嘗試。

5.出示切分節奏,教師介紹手鼓並用手鼓擊打節奏,學生用拍手錶示。

6.找到歌曲中出現此節奏的樂句,學生進一步演唱旋律、歌詞,感受其作用。

7.學生用手鼓爲歌曲進行伴奏。

師:讓我們也加入到他們當中。

三、《舉杯祝福》歌曲學習

1.用“來”隨着錄音小聲哼唱歌曲,哼唱的過程中找出歌曲中有沒有旋律相同的句子。

2.把旋律相同的句子唱出來,其他旋律用“來”演唱。

3.演唱旋律。

4.輕聲跟錄音唱歌詞,然後找出歌曲中你認爲難唱的句子,並隨琴模唱。

5.教師引導學生從音樂的節奏、旋律、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分析歌曲是怎樣體現這種熱情奔放的情緒的。

(1)運用了較多的附點音符;

(2)速度稍快;

(3)力度較強,特別是第二樂段的結尾音“6”把情緒推向高潮;

(4)音樂的結構比較工整;

(5)節奏具有舞蹈性;

(6)歌曲中出現較多表示歡呼的襯詞等等;

(7)師生共同找出音樂特點。

6.用自然優美的聲音、熱情奔放的情緒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知識擴展

欣賞都它爾視頻和彈布爾圖片,並能帶領學生模仿演奏。

五、多種形式表現歌曲

各小組進行討論(演唱形式、打擊樂器伴奏、邊唱邊跳等等)。

隨歌曲《舉杯祝福》伴奏進行表演。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共同走進了新疆,認識了烏孜別克族,瞭解了那裏的人們、樂器以及音樂典型的節奏。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在以後的課上我們還會了解到很多很多的民族,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在課下繼續蒐集一些民族資料。讓我們等待着下次的民族音樂之旅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