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古代名人家訓

本文已影響 1.73W人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先輩留與後人的智慧寶典。家訓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誡子侄周成王的誥辭,自此綿延數千年,中國傳統家訓精深宏富,是中國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

古代名人家訓

一、姬旦《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爲儒學奠基人。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

走如馬,不與馬爭走;

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

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賞析:

《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爲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爲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司馬談《命子遷》

司馬談(約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漢時史學家,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遷之父。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譯文:

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從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爲國家盡忠,爲民衆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最終圓滿於立身行道,這纔是孝道的完成。通過揚名後世來顯耀父母,這纔是最大的孝道。

賞析:

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保存典籍文獻。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着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三、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中國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褊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着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