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古代艾灸治療傷寒的方法

本文已影響 2.78W人 

《洪氏集驗方》

古代艾灸治療傷寒的方法

卷三:灸結胸傷寒,不問陰陽二毒,只微有氣者,皆可灸,下火立效。神功散:黃連(七寸爲末)、巴豆(七粒去皮,新瓦上出油),二味拌勻,令患人仰面臥,先用三幹耳和艾一炷,如中指大,更用三幹耳子,先著在患人臍中,後安艾炷其上,只一炷。覺躋腹間有聲,即便汗出而愈。

《鍼灸資生經》

傷寒無汗:孔最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壯,即汗出。

凡熱痛,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先取涌泉及太陽井滎。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去,灸涌泉三壯。煩心不嗜食,灸涌泉。 熱去四逆喘氣……皆取俠溪。

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又灸兩顳顬。又灸兩風池。又灸肝俞百壯。餘處各二十壯。又灸太沖三十壯,神驗。

《雲歧子論經絡迎隨補瀉》

傷寒……自汗遂漏不止,剌風池,風府,……傷寒經與裏合, 灸太溪七壯。

傷寒陰病脈欲絕,當灸太溪穴,……陰毒傷寒,體沉四肢具重,腹痛脈微遲,當灸氣海或關元。

《世醫得效方》

卷一:治陰證傷寒,於臍下一寸半氣海穴二七壯,小作艾炷,於臍心以鹽填實,灸七壯立效。二寸丹田,三寸關元皆可灸。

治結胸灸法:巴豆十四粒,黃連七寸,連皮用。爲末用津唾和成膏,填人臍心,以艾炷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爲度。才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

灸法: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嗇嗇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胄管,各灸五壯。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曲繩取半,當繩頸名胃管。又中屈半,繩更分爲二分,從胃管向上度一分,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以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又灸兩顳顬,穴在耳前動處。又灸兩風池,穴在項後髮際陷中。又灸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百壯。餘處各二十壯。又灸太沖,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三十壯,神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