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三伏天艾灸養生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導語:中醫講究冬病夏治,三伏天時正是治療寒疾的最佳時候。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三伏天艾灸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三伏天艾灸養生

三伏天艾灸的第一大好處:

解暑,祛溼,祛寒,降火。中醫講:“虛火、邪火之根是寒溼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發炎症的根本原因。在中醫裏治療各類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溼,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純陽與天時的陽氣最旺之時,雙重陽氣注入體內,將寒溼邪排出後,人在炎熱的環境裏是不悶熱,不煩躁的。

三伏天艾灸的第二大好處是:

無論天氣多麼炎熱,身心卻是舒暢無比。艾灸可以充盈元氣陽氣。總之,元氣充足的表現就是:夏不怕熱,不喜歡吹冷風、吃冷飲之類。冬不怕寒冷,精力旺盛,耐力很強,耐痛,抗壓力、打擊力強,這也是真正意義的健康特徵。這種感覺是其他任何治療、調理、保健、補品等無法體會到的。所以說,古大德醫家常用“神奇”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三伏天艾灸的的第三大好處:

三伏天艾灸祛病癒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時機。在陽氣最旺的夏季艾灸,與艾火的純陽,雙重陽氣作用於人體病竈,祛除一切寒溼,打通經絡。

三伏天艾灸的第四大好處:

延年益壽。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雲:“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撫陽保命延壽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氣、陽氣,所以,元氣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長壽之本,福德之本。

三伏天艾灸的第五大好處:

修心養性的收效時機。夏季艾灸,人體正處於散發的時令,天時的陽氣與艾灸的純陽之氣,進入人體,那麼,風、寒、溼、暑、燥、火等邪氣被天地之雙重陽氣趕出體外,因此,血液越來越清淨,身體得以輕鬆,心胸逐漸開闊,病痛逐漸解除,智慧越來越多。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強健身心,真正意義的修心養性。

二、三伏天艾灸小問答

什麼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於《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是夏季最熱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尤其是“三伏天”,此時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吸收。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什麼疾病最適宜三伏天做艾灸調理?

在 “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是調理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性扁桃體炎、反覆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風溼與類風溼性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腰腿痛、凍瘡、手足發涼、和女子宮寒、以及脾胃虛寒的好時機。

三伏天時間爲什麼每年不一樣?

2015年三伏天是從公曆2015年7月13日開始,農曆2015年五月廿八開始。

6月21日是“夏至”節氣,意味着最熱的夏天即將到來。老中醫提醒,夏至只是“熱身”,真正的盛夏將從7月18日入伏開始。今年的三伏天共計30天,比去年少了10天。

夏至不僅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還決定着當年伏天的長度。三伏天是從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10天),隨後季節變化開始進入秋季。

伏是隱藏的意思,據《史記》文字記載,“伏者,隱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大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中國古代創立的農曆是用天干、地支排列年、月、日的,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組成,地支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組成。

作爲每年最熱的.日子,三伏天什麼時候來並沒有固定時間,而是在每年的小暑和大暑之間,前人在根據我國陰曆陽曆氣候規律對三伏天的到來有了大致的算法,以干支紀日法“確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爲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爲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爲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爲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按規定,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的第3個“庚日”爲入伏,並作爲“頭伏”的第1天,第4個“庚日”定爲“中伏”第一天;從“立秋”開始算起的第1個“庚日”爲“末伏”的始日,第2個庚日定爲出伏,即伏天結束。

爲什麼三伏天是內病外治、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

中醫傳統理論認爲,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也是人體陽氣最爲旺盛的時候,此時氣血趨於機表,毛孔開張,特別有利於三伏貼藥物的滲透,有助於邪氣的外驅。

在三伏天進行三伏貼穴位敷貼治療尤其是對患有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及風溼性關節炎等陽虛體質的患者更爲有效。 進行冬病夏治三伏貼治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第一要注意保持三伏貼治療的連續性

一般來說,在冬季易發作的疾病在夏季的症狀不明顯,或者根本就沒有症狀,所以在三伏天進行三伏貼治療後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顯現。有些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去醫院嘗試貼敷的慢性病患者,在沒有看到立竿見影的療效後,也就放棄了連續治療,使得其疾病遷延難愈,這是不可取的。

第二要遵守三伏貼治療的固定療程

冬病夏治,在中醫看來是三伏爲一個療程。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一般需連續敷貼治療3年,也就是3個療程。只有堅持按療程治療,才能保持藥效的發揮;機體經絡才能處於持續興奮應激的狀態,對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慣性。所以,中醫建議接受冬病夏治三伏貼治療的慢性病患者注意,就是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生活習慣上有所剋制,不要貪涼,應該適當配合食療,才能達到冬病夏治三伏貼治療的最佳效果。

老中醫提醒,從夏至到入伏的這段時間內,公衆要注意防暑,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若外出,應採取防護措施。要注意及時補水,常飲用涼開水、暑茶、酸梅湯、綠豆湯、飲料等;飲食上多吃一些苦味和酸性食物。避免過度勞累,保證休息和睡眠充足。

三、三伏灸--艾灸後,你一定要知道的各種身體反應!

一、 出汗:是皮膚排毒的一種體現,就是在艾灸的時候,感覺出汗,灸後出汗,這種現象有可能會持續幾天或更久。

二、出紅疹:當有的人出汗一個階段後,會開始出紅疹、硬疙瘩,這也是排毒的一種表現;一般繼續艾灸,紅疹會慢慢消下去,硬疙瘩,可以邊艾灸邊按摩,也會慢慢消失,這也是屬於皮膚排毒的一種現象。

三、小便多:有些人艾灸後排尿特別多,這也是從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種表現,此時應該多喝水,不用擔心,這些現象都會慢慢消失,一般灸後尿頻的,多是提示腎臟和泌尿系統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婦科會有問題。

四、拉稀:有些人出現拉稀,頻繁拉稀,而且拉屎極臭,這也是一種排病氣的反應。有這種反應的,一般胃腸道有問題,或者應該注意有腫瘤發生。

五、 咽喉腫痛、牙痛等:有的人會有咽喉腫痛、牙痛等,此時多喝水或者煮一點綠豆粥來喝,嚴重的可以停灸,等這些症狀過去後,繼續艾灸,可能還會有上述症狀發生,一般反覆幾次後,就沒有上火的症狀了。

六、發燒:此種症狀一般發生在初次艾灸者身上,沒有關係,多喝水,可以在督脈和膀胱經利用艾灸刮痧杯刮痧都會退熱,降火氣。

七、原有的慢性病會反覆:當艾灸後,元氣聚集到臟腑的時候,病邪往往會自己找出路,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們設計好的,而是病邪自己習慣的路徑;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爲轉移,它會自己尋找出路。

八、 頭暈耳鳴眩暈:有的反應會出現頭暈耳鳴,眩暈的,遇到這樣的反應,可以停下來休息幾日。如果這種反應遲遲不過,在大椎點刺放血或者刮痧,這種反應會慢慢消失,有的人會反覆這種反應2—3次後,慢慢適應。

九、灸感的走竄:這是很好的反應,暗示着經絡的通暢。

十、婦科疾病:婦科疾病在艾灸的時候,有的會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會有水樣的,有的會有膿樣的分泌物,這些都是艾灸在幫助調整和消炎,一般過一個階段,這些分泌物會逐漸減少。如果有肌瘤,積液,囊腫等婦科疾病,在經期的時間,會有爛肉,血塊,血水等排出,應該是肌瘤,積液,囊腫的分解。

十一、排寒:有的人艾灸後會出現肢體冰涼,這是寒氣用艾灸後在體表的反應,有的是臟腑內的寒氣表現在體表,這種反應在冬天和春天更加嚴重,有這種反應的,說明身體陽虛的厲害,需要繼續艾灸,灸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同時配合刮痧或者按摩等輔助治療的方式,使寒邪儘快排出。一般到了夏季三伏天的時候,這種反應可以消失。但是如果體內寒邪沒有排盡,這種反應在其他季節還會有,所以堅持艾灸很重要。

十二、灸後上火:表現爲口乾舌燥,牙齦紅腫,頭暈等,秋冬季節艾灸後更爲易於上火。艾灸擅長的是補陽,灸後體內陰陽暫時被打破,陽氣上延,即表現爲上火的症狀,一般爲正常現象,注意以下幾點:

1、 適當控制艾灸的火力和時間,可以根據自身體質虛寒的程度,靈活掌握艾灸的時間。

2、灸前灸後多喝溫開水,艾灸屬火,可加速新陳代謝和體液循環,適當補充水分很重要,以溫開水爲宜。

3、若有上火的感覺,可以灸下涌泉、太溪、或者鹽水泡腳,以引火下行,並注意飲食清淡。

十三、灸後有水泡:灸後起泡,有水泡和膿泡,大都是灸到一定程度寒邪外排所致,很多是灸後不知不覺起的(燙傷除外);泡破邪出,說明灸的有效果了,可以用針刺破,每天對着患處繼續艾灸,艾灸可以殺菌消毒,促進癒合,一般不用包紮;也可以用針刺破後將艾灰直接塗到水泡上,期間可能不斷有水排出,痊癒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之間,期間患處儘量不要碰水。

十四、灸時灸後皮膚奇癢:開始灸出現這種情況說明風邪在體表,有的是灸了一段時間出現這種情況說明風邪比較深,都是灸的有效果的表現,堅持灸即可緩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