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語文語感要怎麼樣培養?

本文已影響 1.41W人 

語文老師都應該知道,學生學習母語語感十分重要。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對於學生成長與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已不再從系統的語言知識和語法規則入手,而側重於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培養良好的語感。

語文語感要怎麼樣培養?

一、引導學生勤於讀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讀是思的憑藉,是悟的前提,是說的準備,是寫的基礎。要內化語言,首先要加強讀的訓練。”以讀爲本是培養小學生語感的基本前提。

二、養成閱讀思考習慣

“良好的語感能力得之於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思維品質就是思考能力。”小學生的思維品質正處於發展階段,其特點是:不善於全面看問題,不善於聯繫看問題,不善於認識事物的本質,更不善於創造性地分析。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着力培養和引導學生的思維,努力讓學生的思維融於閱讀中,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語言的不同。

例如,《豐碑》一課語言樸素、感情濃烈,是歌頌軍需處長大公無私的課文。學生熟讀課文後都有自己的感受,而我在授課過程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生:我知道,講的是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過於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

生:我知道,講的是一個對戰士無比關懷的將軍和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士的軍需處長。

通過閱讀課文中對軍需處長死時的動作、神態、穿着的描寫,引起學生對課文人物的關注,從而以課文關鍵人物的“情”導出學生的“情”。在“導”這一環節中,我們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在導讀中感悟、質疑、實現、掌握,促進學生自悟自得,深刻體會、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時,要幫助學生憑藉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着、能聞其味、聽其聲、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世界,並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情感。

四、朗讀時要帶有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要入情入境,讓主體的思想感情與文章融爲一體,細細品味,體味文章的氣韻和語言美。中國的文藝創作歷來特別講究一個“情”字,“情動而辭發”、“爲情造文”等等闡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脈。小語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產物,而小學生更是情感尤物。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覺、去體驗,加之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學生情感的波紋就會涌動起來。如指導朗讀《小珊迪》中男孩賣火柴時的語言,就要根據課文中男孩語言的變化,體會男孩急於賣出火柴的迫切心情,感受這個可憐的小男孩飽受飢寒的處境。通過指導,學生的感情沉浸在這催人淚下的氣氛中,彷彿一個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男孩就站在自己面前,對小珊迪的同情油然而生。用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話說,就是要“反覆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聲音、節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

五、閱讀中學會品味

一篇優秀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確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寫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達的貼切、形象。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對重要的字義、文句甚至修辭方法進行比較、歸納,學生一旦養成了這種品味、歸納、比較、概括的習慣,其語感是不難培養出來的。

例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開始由學生自由地朗讀全文,再由教師要求學生重點對前三自然段進行重複朗讀。學生朗讀後,並不難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文章中描寫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精神”,細細品味“精神”一詞,原本用於寫人的精神狀況,本文中卻用於描寫花,作者的創作手法既有“賞花”之舉,又有“喻己之情”。推敲“精神”一詞的妙用,可以領悟作者的心聲。再寫“一路迎着溪流。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兩句,說明了溪流與洞存在直接關聯,文章中“迎”字的出現,點明瞭水流的方向與作者行進的方向。“溪聲時時變換調子”一句描寫的是溪流,卻說出了雙龍洞周圍迷人的環境。通過“讀”抓住文章重點的句、段或難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推敲語句,在品味中領略作者遣詞造句的妙用,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韻律美,不僅能使學生學到優美的語言,還能增長語言鑑賞能力。

六、養成積累的習慣

語感的培養本身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多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 加之小學生記憶力強,因此,對於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師可要求學生反覆地欣賞,讀出其中的韻味,體驗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誦,讓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其語言庫存,並從積累中進一步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特別是對相同主旨,相同事物的不同表達形式,更能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把握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關於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指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從此處可以知道: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什麼是語感呢?語感是讀者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就是在感知語言材料時直接產生的一種對語言文字含義、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語感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何自動化.怎樣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語感訓練和積累呢?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一、生活中的積累,是積累語感的基礎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瞭解越見深切.”從葉老的這段話中,我們也感知到:生活經驗與語感積累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們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爲每一天的生活都會留下美好、愉快的回憶.熱愛生活,纔會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學生的眼中,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的各種活動,更能積累語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組織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低段重在詞語的積累,簡單內容的事件的描述.中段重在對事件過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點.在大量的活動中,建立詞語與生活的聯繫.如:只要說到公雞,學生會說出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公雞的特點,好鬥的雞、生活中的帶着一羣母雞的公雞,其特點各不相同.春天裏欣賞的美麗景色,應該是那樣的美麗;夏天裏看到的是那樣的充滿無限的生機;秋天裏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色;冬天裏出現的更能激發學生不同的遐想.這些生活的經驗從哪裏來呢?只有從生活中來到學生的美好的記憶.二、閱讀中對美的欣賞,也能加深對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現代教學觀認爲:教材不是學習的唯一憑藉,應該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同時,學生對教材的感悟不是老師能夠講出來的,而是在語文閱讀的實踐中積累感悟的.葉老提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就是強調抓住詞語的理解和感悟.語文是以字詞爲載體,讓學生在語言藝術的寶庫中尋幽探勝,含英咀華,通過積極的智力活動,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去體會語言高手們怎樣做到“意能稱物,詞能逮意”,領悟語言的神韻和妙境,養成對語言的強烈興趣,磨礪敏銳的語感.我們在學習《飛奪瀘定橋》一課時,從課文的題目着手:讓同學們猜一猜,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課文可能寫了什麼?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爲什麼用“飛奪”,而不用“走過、越過”?從學生的學習中,逐步知道,這“飛奪”突出了紅軍的急速、神奇和通過這座橋的難度.每個學生的良好語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次的積累,達到良好的語感狀態.著名的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就是這個方面的榜樣.從學生的每一句話中,幫助他們實現良好的語感積累的過程.於永正老師說:“文如看山不喜平.”在一篇文章中蘊涵了作者的“情”、“理”和“法”,讀者怎樣把作者的觀點變成影響學生的、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呢?朗讀是學習語文的根本之法,葉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情,要在讀中悟;理,要在讀中悟;法也要在讀中悟.但這個“悟”,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是學生自主的體驗,而不是老師的包辦代替.這正是新語文觀的要求.《學會生存》中說:“現代教學,同傳統的觀念與實踐相反,應該使教學適應學習者,而學習者不應屈從於預先規定的教學規則.”我們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悟時,應該是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而且是不同學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在這讀的過程中,實現語文知識的積累,語言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積累和感受的積累.這語感是其中的一部分.深思《語文課標》的內容,聯繫實際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也可以這樣說:給每個孩子一個金色的童年,給每一個學生留下美好的記憶,是爲了把孩子教出靈性來,讓他們玩出靈性來.這美好的記憶從哪些地方來呢?應該從大量的美文中來.在閱讀大量文章的過程中實現語感的積累,實現語文知識的積累.關於大量的閱讀,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規定:“小學第一學段,閱讀量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閱讀量達40萬字;第三學段,閱讀量達100萬字.六年中閱讀量不少於145萬字,達到400萬字.”也就是說,小學語文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豐富的經驗、豐富的積累和善於用腦子所產生的智慧.這就是學習所達到的靈性.朗讀中,還要求背誦規定的篇目的詩文.從大量的語言實踐裏,體會言語中所蘊涵的東西,積累語感.在讀中,要細系品味.葉老說:“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文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一句也不輕易放過,一個詞兒也不隨便對付,才能達到透徹地理解.所謂欣賞,是以透徹地理解爲基礎的,理解不透徹,即使多少能欣賞點兒,總不免遺漏若干地方,沒有把滋味辨出來.”這樣的閱讀過程,同樣培養了學生的人生態度,又豈止是學習語言文字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