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阿里山紀行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6W人 

聽了老師的網絡課《阿里山紀行》,感受最深的是她豐厚的知識底蘊、環環緊扣的教學語言、和藹可親的教學態度和整節課中所瀰漫散發出來的濃濃的文學韻味。她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透露出對學生人性的關懷,體現出對教材準確的把握。總體來說,這節課有如下特點

阿里山紀行語文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師緊緊圍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體會作者渴望兩岸人民情誼相融的'願望。

二、巧妙地運用學生熟悉的歌曲來解決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賞析富有音樂性的語言。翟老師的方法是: 先讓學生唱三種不同曲調的歌,體會歌曲不同的節奏美,再將歌曲與文字進行比較,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規律,最後再分析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學生在熟悉的旋律中,通過比較與閱讀,既體會了文章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還加深了對課文作者“渴望兩岸人民情誼相融的願望”的理解。

三、站的製作,較好地呈現了學習內容,比較實用。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開放、交互、共享的平臺,使學生能方便地利用這些資源。其中“閱讀指津”、“跳讀美文”、“品析美文”、“我展我才”、“百家爭鳴”、“與我聯繫”等欄目的設置創設了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協作學習、主動學習的教學環境。

四、課堂各個環節中都體現出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視。鑑於學生很少上這種形式的網絡課,老師導入本課後,便介紹網站所設欄目及其內容,給與學生方法上的指示。確保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進行學習;接着分成小組討論歸納並彙報如何閱讀寫景類的文章的方法;在難點的突破階段,教師不斷引導學生通過揣摩、比較、練讀,以達到體會文章語言音樂美和情韻美的目的。

五、閱讀設計科學,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性。教師由一開始帶學生欣賞阿里山的圖畫美,到中間引導學生欣賞文章語言的音樂美,最後再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的情感美,環環緊扣,且都牽動了對文章的整體閱讀,呈現出板塊閱讀的科學性、層次性。

由於網絡教學尚處於探索階段,本節課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1、採用 “聽”“說”“讀”“寫”一體化的教學,本來是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的,但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前面教學板塊所佔時間較多,後面顯得很緊張,造成“百家爭鳴”、“與我聯繫”這兩個凸顯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重要板塊沒有落到實處,削弱了課堂效果,沒有充分發揮網絡課交互、開放、共享的特點。

2、從整節課看,由於教師主控較多,使得學生按部就班的線性學習略顯多一些。

3、網絡技術上在某些環節還可以更優化些。比如播放的阿里山的迷人風光等圖片不清晰。

4、《阿里山紀行》是一篇遊記,移步換景的手法在課堂教學中雖不是重點,但不做梳理,聽課者腦中就形不成整體感。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阿里山迷人風光的同時,可以對移步換景的手法加以強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