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曬醬散文

本文已影響 1.56W人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還在讀小學。那時還沒改革開放,農村也沒包產到戶,還在集體勞動。漫長的暑假,也沒有現在小學生那樣許多作業,更沒有電視看。只能自己找樂子。雖然我們不大,還真頂用,在家帶弟妹、洗衣、燒飯。印象最深的是曬醬,就因爲那一鉢醬,像繩子似的束縛着我,只能在家呆着。想出去也不行。

曬醬散文

醬是用來做調料的,現在被醬油取代。我都不懂,那時生活水平很低,一年只有在節日裏才能吃上肉,而家家戶戶都準備那麼多醬。這也許是多年傳統使然。如今,吃肉的日子那麼多,反而沒人曬醬了。

醬的原料有兩種,小麥和蠶豆。每年六月份,小麥和蠶豆收到家,將十幾斤小麥或蠶豆洗淨,在鍋裏蒸熟,蒸熟的小麥真香,抓一把吃味道也好。然後將它倒在一個特大的竹匾裏,上面用半人高的'艾蒿密密麻麻蓋上。正是梅雨季節,幾天後小麥或蠶豆就開始長黴,十幾天後,黴成了暗綠色,毛茸茸一片。這時撤去艾蒿,將粘成一片的小麥或蠶豆搓開。因爲有艾蒿的氣味,雖然是黴,但很好聞。搓開後,先曬兩天,等成塊的黴餅完全散開之後,用筲箕裝着到河裏洗淨,再曬乾。然後用石磨磨成粉。

曬醬的工具是一個大陶盆,口的直徑有兩尺,比洗澡盆小不了多少,兩尺多深,口比底大,我們叫醬鉢,它是陶器,黑黑的,裏外都很光滑,空鉢也很重。

曬醬先在外面用木頭或竹子扎一個架子,通常是用竹子照醬鉢面積大小,在地上釘四個樁,在樁中間填上石頭,最上面用木板鋪平。至少要一米高才可。然後將四個樁捆緊,這叫醬架子。醬鉢就放在上面。我們這裏有句俗語:“醬潑了,醬架子還在。”比喻那些人雖不在其位,架勢仍在。這句話的意思和《紅樓夢》裏那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相同。

我們暑假開始時,曬醬也開始了。先燒一鍋開水,待冷卻後倒入鉢裏,再將磨好的小麥或蠶豆粉倒入鉢裏攪拌。放入幾斤鹽,然後就讓它一直待在架子上,白天曬,晚上讓露水露。等水分曬乾,再泡上一壺濃茶倒進去,如果不鹹再加鹽。這樣曬兩個月,開學了,醬變得漆黑,纔算曬好。可以用小瓦罐盛起來,炒菜時當醬油用,它的味道比醬油好,加了醬炒出來的肉看上去就像加了芡粉一樣。

那時媽媽出門做事,總要叮囑我們,當心打暴(就是下陣雨),醬是不能沾生水的,沾了要長黴斑。所以我們看見天上有烏雲,趕緊把父親用的澡盆拿來蓋在醬鉢上,那時男尊女卑,女人的澡盆不能蓋。有時烏雲翻滾,我們就趕緊蓋上澡盆,可不一定下雨,一會兒太陽出來。我們下石子棋,玩過家家玩瘋了,早忘了那隻盆。盆是木頭的,一曬就容易縮水。到晚上洗澡,盆底就漏水。父親和爺爺常常不知道澡盆被曬得底縮水,洗澡時打好水,洗着洗着水就淌了一地。接下來我們就要捱罵了。 我都納悶,爲何露水能露,雨水就沾不得?不都是天上掉下來的水嗎?還說要長黴,難道它黴得還少?綠黴都幾寸長了!到現在,我們形容一個人倒黴透頂,還說他倒了綠黴呢!

那時多窮啊!我們除了吃飯,根本沒零食。我們的水果是老黃瓜,生紅薯。果樹也有,無論桃李還是棗梨,能看得見就被小孩摘走了,只有樹頂才能看見成熟的果子,但是可望不可即,沒辦法採摘。還有饞鬼到山上摘野果子,野桃、野李、山葡萄、山楂都是在暑假成熟。因爲曬醬,我被困在家裏,野果是吃不成了。我們燒飯是用鐵鍋,鍋底有層鍋巴,飯吃完了,在鍋下燒一把火,鍋巴變得很脆。那也是我們的主要零食。光吃鍋巴無味,我們就到醬鉢裏,挑一點沒曬黑的醬塗在鍋巴上。一個暑假下來,也吃了好幾斤醬。

後來,曬醬這個工藝漸漸被淘汰。調料用醬油代替,但可喜的是涇縣別的地方還在制醬。我常在菜市場買來蠶豆醬當調料,看到醬就想起童年。我們這裏還有句俗語和醬有關:買得起肉,買不起醬。就像買了電腦,安不起寬帶;買了車,買不起汽油這樣。可見醬在我們生活中多重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