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雨中游常山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2.47W人 

1

雨中游常山的散文

常山坐落在山東諸城。這裏曾出土過亞洲最大的鴨嘴龍化石,諸城因此得“龍城”美譽。而那自西向東又轉而北去、千年奔流不息的濰河水環繞着的龍城,如今,已是高樓林立了。

那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小城前,蜿蜒着二千年前的護城牆也得以重新修葺。古城牆前的南湖水庫平靜如鏡。南湖周圍長滿一拃多高的玉米苗覆蓋着的田野青翠平坦。田野的盡頭凸起的衆多山嶺由植被覆蓋着鬱鬱蔥蔥……這一切都被初夏的濛濛細雨籠罩着,簇擁在常山腳下。

大自然將這神奇秀麗的景色賜給龍城大地。生長在密州龍城的代代傳人總是離不開常山的寵愛。常山屬於龍城大地,更屬於密州人民。

燥熱了幾日的空氣慢慢變得潮溼。夜裏未約而至的閃電已隨風而去,敲打了半宿窗戶的雨點也安靜下來。

出現在清晨的是濛濛細雨。那雨絲像是斷了線的細碎珠子,稀稀落落的撒下來,不聲不響,不爭不搶,隨了微風,自由飄蕩。

雨中的常山會是怎樣的呢?

遠遠望去,空闊的南湖水面上早已雨霧繚繞,透過雨霧的上面,青翠突兀的常山清晰可見。那山裏的林木深處飄出的乳白色的晨霧向上蒸騰着,似雲、似煙、似輕盈的紗……

那白霧下面,文博苑青磚紅瓦清晰可見。而坐落在山腰上碧霞祠的紅磚綠瓦和山頂處巍峨矗立的白華塔卻在飄蕩着的白霧中若隱若現。恰似人間仙境。

2

車停在文博苑前的廣場西側。下了車,我獨自舉着打開的黑色油布做的雨傘朝前走去。

山前的西山坡水庫被命名爲了“福海”。那福海這邊一列放生的男女,或擎着傘,或提着袋,或端着盆。她們把帶來的黑色,青色或是銀白色的各色大小不一的魚放回到水中。

她們虔誠的立在水邊,看着放生的魚兒在細雨覆蓋的水面自由地來回遊動。那些魚兒卻似乎通曉了人性,一起聚在岸邊戲耍,久久的不忍散去,遊動了一段時間,才慢慢逐一離開,遊向福海藍水深處。

文博苑裏的萬佛寺唸佛的經聲“嗡嗡”傳來,像是天籟之音,更增添了幾分肅穆和莊重。

兩個穿了青色長袍的長老師傅站在不遠處的岸邊,正在一手捻珠,一手舉掌在胸前,眼微張,口默唸。

福海對岸,雨霧裏,傘底下,垂釣的中年人,眼睛緊盯着水面,靜靜期待着魚兒上鉤。突然,水面彩色的細小浮子振動了一下。釣者迅速拽動起魚杆,驚喜的撲捉那躍動掙扎的黑色大個鯉魚……

我和岸上路邊的另一個遊客駐足觀看。

經聲持續……

那放生者慈悲着她們的慈悲;那垂釣者驚喜着他的驚喜;那長老唸叨着他的唸叨;那遊者觀賞着他的觀賞……

我卻在感悟着我的感悟:這滾滾紅塵,“我”在哪兒啊?

我沒有垂釣者的雅興,也不具放生者的悲憫,更沒有唸佛者的禪悟。然而,這眼前的景緻卻讓我突然感到“福海”的含義了。

福海因常山而存在。山上的`雨水、泉水抑或逢春而融化的冰水,都在不同的季節,形成溪流,彙集到此,聚而“成海”。

人世間行善便可積德,積德便可存福,存福積少而成多,便可匯成江河湖海。但願人間多有愛,福如東海水長存吧。

既然不知道“我”在哪兒。還是迴歸當下,遊賞常山去……

散步在山腳環山路上,雨水早已浸溼了粗糙的水泥路面。

3

粗糙的灰白色水泥路面被雨水淋溼浸潤,已變成青灰色了。路邊的草叢裏出現幾隻蝸牛,三三兩兩的,歡快地爬向路面。

那蝸牛的觸角,朝天直直地立着,活像牛的角。那乳白色細長的脖子向前伸出,匍匐於地面,身子揹負着堅硬的殼,聯通着尾巴偎依在背後,屈伸前行,自由自在,朝向路中心慢悠悠地蠕動着。

奇怪的是,從路中心處竟然有幾隻蝸牛,卻原路返回,朝向路邊的草叢急切的爬去。

待仔細觀察,原來那離草叢不遠處的路面上,出現了乳白色的漿液,一灘,一灘,又是一灘,像是有人擰出的鼻涕一般,聞去,些許腥味。哦,那是被路過的車輛下橡膠輪胎碾壓致死的蝸牛的屍體了。

那返回的蝸牛,一定是同伴的遇難提醒了它,爲躲避災難還是及早回家去吧。

這山前的雨,給它們帶來興奮,也帶來了災難。

悠揚的經聲持續傳來,祥和而溫馨。

那一灘一灘的乳白色漿液,卻使我曾經一度悲憫的心緊縮了一下。

4

來到西邊山下的入口處,淅淅瀝瀝依然下着的細雨讓往日看門的老頭兒躲了開去。而那張登記入山者信息的桌子還在,桌子上放着探尋登山者身上攜帶火種的儀器。我沒帶火機或火柴,自然也懶得登記,就直接走了進去。

耳邊沒有了往日高空中大喇叭傳來的重複不斷地“不要帶火種上山”,“讓我們共同愛護山林”的提醒,和“常山是國家四A級景區”的宣傳。於是雨中的常山更加顯得寧靜而安謐。

進入山林,腳下是曲折起伏的水泥小路。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路邊那兩排筆直的白楊樹。平日灰白的樹幹在雨水的浸潤下變成了黑褐色,愈發顯得陽剛和厚重,就像兩排迎接來賓的禮兵,莊嚴、肅穆。

那樹幹上方從樹頭垂下來的枝條上,被雨水清洗過的翠綠樹葉更顯示出自己的明亮和熱情,在微風的吹拂下,它們相互碰撞着,發出細碎的響聲,好像歡迎我的光臨。我的臉上於是顯出幸運和光榮的表情來。

繼續前行,上坡的拐彎處有個涼亭,涼亭下一對熱戀的青年男女相擁着,正在享受雨中的常山賜予她們的溫馨和甜蜜。我不忍心打擾別人的幸福,於是加快了腳步,往山上爬去。

上坡水泥路的右側漸漸出現了水流,那水流是從右邊山坡上的灌木林和草叢處流淌出來的,一條條的水流逐次彙集,形成很小的溪流。溪流遇到路邊的碎石便激起白色的浪花。朵朵浪花發出“嘩嘩”的聲音。於是這山間就好像因此更添了生機。

向上望去,那溪流遇到密實的草叢或是土堆,便自覺漫過水泥路面,向低矮的另一側淌去。

漫過的水隨着路面鋪散開來,因地勢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微弱的浪涌,漸次有秩序的向下涌去。踏着沒有沒過鞋底的水面,仔細前行。一絲幽香襲來。

尋去,路邊的山棗那些淡黃色細碎的小花,一簇簇的,在碧玉般的碎葉簇擁下,隨風搖曳,花香飄逸,侵入我的鼻腔。

我趕緊幾步,來到它前邊,眯起眼睛,鼻子湊近,且聞其香。耳邊卻傳來“嗡嗡”的聲音,一隻蜜蜂飛來。定眼看時,那淡黃色小蜜蜂撲棱着薄翼,向花蕾飛去,兩爪抱着一絲花粉折向飛回。那薄翼快速抖動煽起的微弱的細風從我靜止不動的臉頰撫摸而過,未敢睜大眼睛,另一種蜜蜂接連飛來,同樣“嗡嗡”的飛來又飛去……

舉着的傘擋在頭頂,路邊白楊樹葉子上滴下的水滴敲打在布質傘面上,發出厚重而緩慢的“滴答”聲。透過樹葉淋下的雨滴敲出不同的細碎而緊湊的敲打聲。卻像是遠處傳來的不同的鼓手擊打出不同的鼓點。

仔細聽去,那空中斷續的雨絲,斜刺裏落入草叢和林間發出絲絲的聲音,猶如漫野的琴音,絲絲縷縷。

而隨着溪流的“嘩嘩”聲聽去,樹林深處偶爾傳來“呱呱”的蛙鳴。那蛙鳴分明是剛剛褪去幼尾,生出腳蹼爬出水面的小青蛙的叫聲:青脆,純淨。

回憶剛剛過去的蜜蜂“嗡嗡”聲,還有迴盪在耳邊的樹葉“刷刷”聲,這簡直是構成了一曲雄壯而多彩的大自然的交響樂-----天然,淳樸。我是醉心於此,不思歸去了。

5

繼續前行,迎面就是東坡文化牆。那是依山而建的常山文博苑的後院牆。諸城市府領導因勢利導,請了畫工在塗有黃顏色的牆面上,畫出蘇軾當年任密州刺史時發生的故事。

往事已越千年,根據史料記載和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等作品推測,當年已過不惑之年的蘇太守攜傾城民衆到此圍獵的畫面再次重現。

且看那少年般狂野的老夫,錦帽貂裘,牽黃狗,擎蒼鷹,千騎席捲山崗。麋鹿,野兔,山狼……驚慌失措;呼號,吶喊,追殺……驚天動地;旌旗,長槍,彎弓……威風凜然。人馬,利箭,獵物……豪氣沖天,熱鬧非凡。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物是人非。那角逐的獵場如今已是樹木林蔭,果園飄香,潺潺流水了。

欣賞着文化牆繼續前行,向右拐彎,上坡。

左邊山坡處一片茂密的槐樹葉子最惹人的眼:在雨水的沖洗和浸潤下,愈發顯得青翠、碧綠。遠遠望去,像一片片巨大的翡翠橫亙在半山腰裏。風一吹,密密實實的接連晃動開來,又像是一大片綠色海面的潮涌,呈階梯狀沿着山坡自下向上涌動着,直到白色的水泥路邊。

那片槐樹林裏的樹幹都長得彎彎曲曲、遒勁有力。它們隨了慢坡,從山坳深處向路邊延伸。直到路邊,一大塊一大塊長短不一的樹枝斜着身子向路中央探出。樹枝上圓潤的樹葉對稱着均勻分佈在葉脈兩邊。它們伸展開,像縮小了的芭蕉扇,隨風擺動;又像列隊歡迎的友人,伸出它們熱情的雙手,向冒雨前來的遊客打着招呼。

到了坡頂沿水泥路左拐,不大的慢坡,略微有點滑。走到中間,駐足向下望去,成片的槐樹葉組成的綠色海洋甚爲壯觀。舉着傘,擋住絲絲落下的雨滴。眼睛看着那片醉人的綠。忽然間,似乎嗅到,春日裏從那片槐樹林裏散發出槐花的醇香來:濃郁、醇厚、甘甜、美妙。於是,閉上眼睛,靜靜的回味,品嚐……

6

轉過槐樹林,隨着石階向下踏去,不一會就到了山坳底處的雩泉了。

那是當年蘇太守率衆祈雨的地方。相傳,每逢大旱之年。只要久旱不雨,他便在百姓的訴求下,簇擁着前來祭拜,祈求山神降雨。奇怪的是,每年大旱,常祈常應。山不在高,有神則靈,在這裏的靈驗,得到了老百姓的推崇,隨命名此山爲“常山”。剛纔,那段東坡文化牆上的畫面,就再現了當時的情形:香爐,紫煙,祭品,百姓,官員……

今天的細雨不大,從上邊遠遠望去,雩泉的山坳處,飄出濃濃的一團團白霧來。那霧在飄落的雨絲之間向上升騰着,一點也沒有因爲雨打而散亂。只是隨着微風,漫過槐樹林,向外飄蕩。直至圍繞着筆直高聳的幾顆老梧桐和白楊樹打起轉來。

那白色的濃霧,綠色的槐葉,黑褐的樹幹和斷續的雨絲交織在一起,如詩如畫,仙境一般。真的不忍心前去打擾了。

轉過雩泉右拐,沿着兩邊稀疏翠竹簇擁的小路,穿越尼姑庵舊址,行一里路,便是山裏人家的桃樹園了。

7

果園前的山坡平坦處,一座土打的茅草屋。屋面上空,灰白色的炊煙裊裊升起,拼命扭曲着和稀疏落下的雨絲相抗爭。

住着的一對老夫妻,正在打理着門前的菜園。兩架豆角密密實實,丁零當啷的掛着細長飽滿的豆角,或綠或紫。那架黃瓜,鬱鬱蔥蔥,寬大圓潤的葉子下面,掛滿了帶刺的黃瓜。彎的像勾,直的像棒,頭頂都繫着黃色的花,嬌嫩欲滴,清香四溢。還有扁豆,茄子,大蔥……

悠閒但勤快的老人與綠油油的菜園,和背後的茅屋,屋頂的炊煙……構成了一幅美麗動人的山水畫,在雨中,朦朦朧朧。

茅屋後面,就是綠油油的桃園。低矮茂盛的樹葉子簇成一個個密密實實的樹冠。樹冠裏藏着的桃子,仔細看去,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紅綠相間,數都數不清。枝條被果實墜着,向大地低垂。看來今年又有一個好收成。

果園邊下的這條水泥路,平靜光滑。雨水覆蓋,成了淡青色,明亮如鏡,把路邊的桃樹倒映在水光裏。

仔細看去,那水光裏晃動着的桃子清晰可見。綠色的樹葉和粗細不一的黑褐枝幹交相輝映。連那茅屋上的炊煙也歪歪扭扭的湊着熱鬧,海市蜃樓一般,和現實中的情景虛實相對,高低相應。

輕輕踩着路面上的薄水,慢慢踏行,恰似走在那虛擬的世界當中。那世界隨着踏破的波紋晃動,破裂,復原……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8

過了果園,轉彎下坡而西行,右面是松樹林,青翠一片,松香四溢,濤聲陣陣。左邊是峽谷,榆樹,楊樹,柏樹相雜期間,延伸下去,保護着山谷的峭壁。谷底溪流淙淙,流水碰到凸起便泛着白色浪花,生龍活虎地流向山底的福海。

目送流水隨着峽谷西去,相必福海和福海里的魚、龜、蛙、蝦們會歡迎她的到來。願自然生態和諧共生。

9

隨着起伏彎曲的水泥山路右拐,便向山下走去。不多時便回到山前的廣場。

文博苑裏萬佛寺的經聲再次傳來。經聲和悅,悠揚動聽。雖聽不懂什麼內容,可那悅耳的聲音卻是在淨化着我的靈魂。

上車前,再一次向西邊的福海望去,那放生的三五成羣的人們絡繹不絕,繼續着她們的慈悲。

常山,不僅是國家四A級旅遊勝地,更是諸城人民的生態花園,休閒場所。

也是大千世界,滾滾紅塵,精神浮躁,生活忙碌的人們節假日的棲息地;達官貴人,富商豪門,靈魂淨化的世外桃源。

我讚美這雨中的常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