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初中語文人教版課內散文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課文散文篇一:初二語文散文閱讀

散文的概念:

初中語文人教版課內散文

散文的概念,曾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我國古代,有人把韻文以外的文章,統稱散文。後來,隨着文體的發

展,它的概念漸趨縮小。在現代文學史上,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文學樣式。散文是一個“大家庭”,如遊記,抒情小品,人物傳記,哀祭文,隨筆,專訪等都可說是它的成員。這裏所說的散文主要是指以記敘和抒情爲主的,篇幅短小,取材廣闊,形式自由而文學性又比較強的那一類文學體裁。

散文的類型:敘事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

記敘性的散文——寫人敘事類。

①寫人的散文:描寫人的某種精神面貌,通過他的言談舉止,爲人處世來達到顯示性格的目的,進一步對要寫的這個人的行爲品質進行評價,然後表明作者對某種精神的評價,對人的某種精神的評價,或讚美,或否定。②敘事的散文:記事的目的是寫人,寫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寫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對這種精神面貌的態度,或讚美,或否定。

描寫性的散文——寫景狀物類,即抒情性散文。

①寫景類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緒上的鋪墊,暗示文眼——寫景狀物,突出特點——景物特點與人的心情相合,使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回扣主題,表達作者的好惡、希望、追求。

②狀物類的散文(託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寫景狀物,突出特點——景物的特點與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點,從而使所寫對象具有了象徵意義,即具備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進一步評價這種人類才具備的精神內容——突出主題,回扣中心,表達作者的好惡、希望、追求。

議論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散文的特點:

1.題材廣泛,以小見大。散文長於寫“小”題材,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生活和作者情感。一個片斷,一個場景,一點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瀾,往往都是散文的好題材。

2.手法多樣,行文靈活。這首先是指散文運用的表達方式自由靈活,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均可使用。其次,是指散文結構形式的靈活自由。散文的結構中心多樣,可以以人物,事件,景物,典型細節等結構中心。

3.形散神聚,文情並茂。散文看似散漫卻始終圍繞一箇中心,一個情感基點去曲情盡態,妙筆生花。因此,散文既有優美的筆調,又有濃郁的,文情並茂。好的散文應是情感真摯自然,形象生動,語言優美的文章。

散文的閱讀方法:

1、找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2、理順序。研究記敘的順序(順敘、插敘、倒敘)、文章怎樣過渡和照應、如何開頭和結尾

3、抓線索。線索是情節發展的脈絡,線索的作用在於聯繫事件和場面,貫串情節。一篇文章以什麼爲線索,是由文章的中心決定的。根據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爲線,②以事爲線,③以物爲線,④以情爲線,⑤以時間爲線,⑥以地點爲線。總之,凡能貫串繁多材料,體現材料間內在聯繫,有利於中心、事件、活動的,都可以作爲文章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線索,有利於把握文章的內容、結構以及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讀起來整體感更強。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兩條線索。

4、品情感。閱讀時,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脈搏。在人物的描寫、事件的記敘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獨特的情感。

5、析哲理。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認識,即思想的昇華。借物抒情之作,在閱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過關鍵詞句(段)去體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隱含在以下幾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結束語;③神話、傳說、典故的類比;④象徵;⑤“物”的形象。

題型分析

一、理清脈絡,把握順序該考點最終落實在對線索和行文順序的考查上。(1)線索:直接問線索是什麼的題目幾乎沒有,關鍵是考查能

否準確判斷出以什麼爲線索。(2)順序:除常見的順敘,倒敘,插敘三種行文順序外,一般包括:選取的材料順序,段落順序,句子順序,詞語順序等。

考查形式靈活,如:(1)連續的材料,幾個段落或詞語能否調整順序?爲什麼?(2)從原文中抽出一句話或

幾個詞語,讓你放回文中,有幾個地方供你選擇。湖南永州卷《荷》第19題:縱觀全文,作者是按照夏,秋,冬的季節順序描述荷的,而第4自然段所寫的內容卻不是任一季節荷,與前後文不一致,是否應當刪去?請說明理由。

二、感知文件,概括主題

把握散文主題的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題的提示語,關鍵詞語,從中概括文章主題;(2)從

所選的材料中概括。常見的考查形式爲:直接概括全文主題或某一段落的要點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廣東佛山卷《大自然之歌(節選)》第16題:縱觀本文,作者在文中書寫了情懷?又給你什麼啓示?

三、品味語言,領會意境

在散文閱讀中,這是一個大的考點,可以包含:

(1)字詞的含義。注意:如果知道該詞語的原始意義,一定不要忽略詞語在語境中含義。

關鍵詞的賞析:

⑴、該詞的本義;⑵、該詞的深層含義(比喻義、引申義、象徵義);

⑶、該詞在本句中的含義(對句子內容的理解),結合句子作答;(4)、該詞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2)詞語妙用。往往考查品評加點詞語作用(妙點)或加點詞語能否刪除。解答時結合語境,主題闡釋外,勿忘加上體現詞語的準確性或生動性一類的規律性語言。如貴州銅仁卷《別踩疼了雪》第20題第一小題:分別品味第9自然段和第17自然段畫橫線句子中加的詞“踩疼”不同的效果。

(3)哲理性語句的深層含義。這個考點,往往結合發展性考題來考。關鍵是抓住中心詞,要體會詞語的深層含義和雙關意義。貴州銅仁卷《別踩疼了雪》第20題第二小題:選文第16段畫線句子“夜晚再住黑,也壓不住雪的白”有什麼深刻含義?

(4)佳句賞析。根據具體的句子選擇適當的角度切入,聯繫語境,主旨並點出其表達效果。如廣東佛山卷《大自然之歌(節選)》第14題:從修辭方法的角度簡要分析第4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此外還經常考查關鍵句段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和對佳句妙語按句式進行仿寫。如廣東深圳卷《古藤》第16題:請你談談第8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四抓四聯繫:

四抓:抓關鍵詞、抓修辭手法、抓表現手法、抓表達方式(描寫);

四聯繫:聯繫上下文、聯繫主題、聯繫作者情感、聯繫寫作背景或目的。

四、指出表達方式,分析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個文段,一般會以一種表達方式爲主,爲了表達主題的需要,往往幾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有時會把修辭融合在裏面考。縱觀近幾年語文中考試題,考查這個知識點的題目很少。

表達方式有五種: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記敘的作用:交代事件,刻畫人物,突出中心

議論的作用:表明觀點,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畫龍點睛。

抒情的作用:表達情感,昇華感情

五、辨識表現手法,瞭解效果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襯托,對比,象徵,借景抒情,託無言志,借古諷今,虛實結合等。這個知識較難,一般

不考,即使考查,也往往停留在淺表層次。如貴州銅仁卷《別踩疼了雪》第21題:聯繫全文,說說“雪”在文中有什麼象徵意義。

表現手法(寫作手法):對比襯托、畫龍點睛(卒章顯志)、鋪墊(引出下文、鋪陳誇張)、想象、聯想、象徵、託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設置懸念等。

六、描寫及其作用:

⑴人物描寫。

描寫人物的方法有:①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正面描寫)。

②正面(直接)描寫、側面烘托(間接)。

③細節描寫。

人物描寫作用:形象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等。

⑵景物(環境)描寫。

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動的時間、環境;②渲染了??的氣氛(氛圍);

③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等)做鋪墊;④推動情節的發展,爲下文??(情節)

⑤深化作品的??主題;⑥暗示社會環境的??;

七、修辭手法及作用:

常見修辭:比喻、排比、對比、反覆、反問、反語、借代、設問、引用、誇張、擬人、對偶。

⑴比喻的作用:把??比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物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⑵排比的作用:強調了??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語言氣勢,表達了作者的??之情。

⑶擬人的作用:賦予??物以人的動作(情感),生動形象寫出了??特點,表達了作者的??之情。

⑷對比的作用:通過??與??相比,突出了??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之情。

八、關鍵句的作用:

A.內容方面(聯繫中心;聯繫上下文;聯繫作者的思想感情;聯繫背景,)

B.結構方面

⑴、首段或段首、篇首:開篇點題(開門見山、開宗明義);總領下文;渲染氣氛:

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埋下伏筆(爲下文作鋪墊)。

⑵、中間過渡段: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⑶、尾段或段尾、篇尾:總結上文;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畫龍點睛(卒章顯志);前後照應(首尾圓合),

使結構更加嚴謹;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給人“餘音繞樑”的感覺。

九、人稱的作用

第一人稱

以身臨其境的口吻敘述,顯得真實,可以增強文章的可信度、真實感;

第二人稱

以對話的口吻敘述,可起到擬人化的作用,拉近與抒情對象的距離,顯得親切自然,便於交流感情,用於抒情能增強感染力。

第三人稱

以客觀旁述的口吻敘述,可使文章張馳自由,便於多角度描述事物,表達感情。

十、聯繫自身實際,述說感受

感受建立在對文本的深度認識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人生感悟,

切忌不着邊際和不切實際地抒發感受。如福建廈門卷《成長,有時只是瞬間的事》第17題,許多人認爲“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作者說“成長,有時只是瞬間的事”。對此,你有如何看法?請結合文章內容和你的成長感悟談談。

1.通讀全文,圈點勾畫。2.審讀題幹,明確要求。3.圈定範圍,篩取信息。

4.綜合分析,整合重組。5.根據賦分,分點答題。6.打好草稿,簡潔通順。

解題過程

例題解析:話說知音

林非

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於知音的傳說,已經深深地珍藏在無數華夏子孫的心坎裏,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

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麼純潔而神聖的情操。

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專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鍾子期竟會聽得出神入化。當他將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時,鍾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詠着:“巍巍乎若泰山!”當他揮舞手指彈出浩蕩迸涌的水聲時,鍾子期又像是站在滾滾的江河之濱,禁不住心曠神怡地叫喊起來:“湯湯乎若江河!”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祕莫測的琴聲,怎麼能感應得如此絲毫不差,竟猶如從自己心絃上盤旋着飛翔出來的?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嫋嫋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怎麼能不讓伯牙萬分地興奮和感激?因此當鍾子期死去之後,他就再也

沒有心思觸摸琴絃了。知音難覓,怪不得唐代的詩人孟浩然,要反覆地感嘆“恨無知音賞”和“知音世所稀”了。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裏瀏覽《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着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着一陣陣飄蕩的雲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裏走出來,矍鑠地站在我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麼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聲音,其中自然應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麼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薰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絃索,哪裏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是太艱辛了,我曾在《樂府解題》裏看到過樣的記載。據說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彈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開裂了,鮮血直往外冒,渾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絃上總是蹦出一絲絲渾濁和粗糙的聲響。於是苦心孤詣的恩師帶領他奔向波濤洶涌的東海,整日整夜在沙灘上躑躅。狂風吹腫了眼睛,暴雨淋溼了衣衫,烈日曬黑了皮膚,黯淡和淒涼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險些兒溺死在奔騰和呼嘯的海浪中。那鋪天蓋地怒吼着的波濤,茫茫無際蔓延着的天涯,扶搖真上哀號和翱翔着的鷗鳥,霍地使他開啓了

緊閉的心竅,琴聲突然變得悠揚而又壯烈,清冽而又浩瀚,剛勁而又纏綿,悲切而又歡樂,我似乎瞧見他無法遏止

自己的淚水順着臉頰滾滾流淌。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輕易放棄了是多少嚴重的損失,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

大凡能用聲音、圖畫或文字去打動人們的藝術家,往往會歷盡滄桑,甚至要闖過多少生死的關隘,還得在日後反覆地揣摩,晝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經耗盡了畢生的主血,投入瞭如此巨大的工夫,確實就應該永不停頓地奮鬥下去,將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終存留在人心中,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俞伯牙遇到鍾子期這個知音,爲什麼會“萬分地興奮和感激”?

第一步:審題,找出與題幹相關的內容,進行篩選。

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祕莫測的琴聲,怎麼能感應得如此絲毫不差,竟猶如從自己心絃上盤旋着飛翔出來的?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嫋嫋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怎麼能不讓伯牙萬分興奮感激?

第二步:分析篩選出的內容,進行摘要。

第三步:綜合篩選摘要的信息,用自己的話組織轉換成答案。

答案:因爲俞伯牙的琴聲變幻無窮和神祕莫測,鍾子期卻能夠準確感應他的琴聲,領悟他的情思。

2.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爲千古佳話,但作者爲什麼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

佳作賞析

背影

朱自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1925年10月於北京

(1)選文中刻畫父親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B)

A.肖像描寫B.動作描寫C.心理描寫

(2)選文中先後兩次寫到“我”的流淚,這淚水是(D)

A.傷感愧疚的淚B.傷心悲痛的淚C.離別憂傷的淚D.感激動情的淚

“我”兩次流淚都出於對父親送行時所作所爲的感激,不是一般的傷心悲痛,也不是出於離別或愧疚之情,

所以這淚應該是感激動情之淚。

(3)選文中寫“父親”外貌時,先後寫了“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馬褂”,對其用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因爲才替祖母辦喪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景慘淡,父親老境頹唐,“黑布”反映了家境困頓。

C.着力刻畫父親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繼承這種家風。

D.黑色色調暗淡陰沉,與全文氣氛一致。

(4)選文着重寫了父親買橘子和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羣的兩處“背影”,對這樣寫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確切的一項是(B)

  課文散文篇二:七年級語文散文和小說閱讀訓練

一、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各題。

傾聽生命行走的聲音

①秋日裏,我從遙遠的大山往公路邊扛木頭,一截黑乎乎的用來做柺棍的乾枯楊木樁,被我順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內的土堆上。

②之後,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親,偶爾會把一個溼筐子或一塊剛洗出的舊布掛在它上面晾曬,它乾裂皺巴的軀體因而浸上了一層溼漉漉的水漬。

③過了一段時間,我突然驚奇地發現,這截木樁的到來,使院子裏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院子裏只有一棵小棗樹,孤零零的。風颳來時,是一種寡不敵衆很無奈且軟弱無力的聲音,聽了,總叫人感到沮喪。現在不一樣了,有天晚上,當尖利的吼叫聲將我從夢中驚醒時,我還以爲是兇猛的野獸呢。仔細辨聽,才知是從楊木樁上發出的聲音。它不像棗樹那樣彎腰曲膝,總想盡力擺脫風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風再推給別人,結果是被風撕扯得披頭散髮,沒有了往日的形狀。楊木樁不慌不亂,靜立在那裏迎接風的挑戰,一副巋然不動的樣子。它讓風從身邊溜過,又吸收着風,讓風進入自己的毛孔,成爲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它們是朋友而不是仇敵。

④楊木樁使得落在院子裏的雨也彷彿有了靈性。多數情況下,雨會在院子的東西兩邊布出疏密不同的兩種雨幕,每回西邊的楊木樁被淋得直往下流水,東邊的小棗樹卻乾渴得蔫巴巴的沒一點兒精神。母親心疼小棗樹,細心地用木棍圍住它,給它澆水,還多次想在楊木樁旁爲小棗樹再造一個新居,因怕把棗樹挪死,才終未爲其遷址。

⑤大雪天,小棗樹裹着棉絮,被冰雪蓋得嚴嚴的,幾乎看不見任何枝梢。而楊木樁卻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從不積存。一樣的雪,一樣的嚴冬,卻是是兩種情景。是風有意所爲,還是棗樹和楊木樁內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總涌起太多說不清的神祕猜測。

⑥無風無雨的的天氣,我總能聽出一種聲音。這聲音隱約而清晰,細微而執著,愈來愈深,就像是一個人在奮力行走;一會兒翻山,一會兒趟河,一會兒在清風麗日下奔跑,一會兒又走在煙雨迷濛的山間小徑------開始的時候,我懷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產生了誤聽。後來,無意中,當我的目光觸到楊木樁上那幾片嫩黃的葉芽,那飽脹着綠色汁液的肌體時,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結實得再也拔不出來的根鬚,我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樁成爲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這之間,是一種怎樣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撿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腳步,樹便永遠只能成爲一個虛幻的影子了。

⑦小棗樹依舊灰黑着,山風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輕輕地拍了拍它的枝幹。此時,它還在沉睡,在被動地等待着季節的到來,看不出它對未來有什麼特別的的打算。這是許多生命共有的選擇,是它們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應苛責,畢竟,成長太慘烈,抗爭太艱難了。

⑧無喜無憂的楊木樁,靜靜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顆很明亮的星。我雙手摟着它,如同在撫摸一個冬天的童話。

1、感知內容。說說文章是怎樣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楊木樁這一形象的。(2分)

自身條件:

生存狀態:在風霜雨雪中經受磨礪

內在精神:

2、揣摩語句。作者在第③段說,“楊木樁和風是朋友而不是仇敵”。怎樣理解?(3分)

3、品味細節。具體分析第④段畫線的語句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3分)

4、楊木樁和小棗樹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讚頌前者,也不願苛責後者。你如何看

待生命的行走呢?請結合課外積累,說說你真實的感受。(100字左右)(6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各題。

在愛的站臺上送別

鄧康延

人生的各個路口,感情負載的最重時,也許就是親友離別的一刻了。時間和空間在那一瞬、那一站裏顯示出跳躍前的熱烈和沉鬱。我常想,倘若那站臺、機坪、碼頭有知有覺,能承負起那麼多的離緒別恨、遠思長情嗎?母與子、夫與妻、姐與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學、戀人情侶,目光擁抱着。——當秋雨纏綿時,當暮雪飄灑時,當晨風微拂時,當星雲遊移時,汽笛響了。

許多人一別再難相逢,這裏便成爲一個灰濛濛的背景,襯托起班駁的記憶;許多人又會久別重逢,於是這裏便凝聚起雙倍的柔情。

每當我看到那些含淚又微笑,揮手再跟跑的人們,總覺得心頭有什麼被攪起。蒼茫人世,因爲這別離,有了某種缺憾;也因爲這別離,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記這些場景。

這新兵的站臺上,一位母親微笑着壓住淚水。還未佩徽章的兒子以不熟練的動作向她行第一個軍禮,列車和歲月就此行駛在進行曲中。一位鄉下老人送讀大學的孫女遠行,兩人爲互讓10元錢爭來扯去。我知道了愛有多種形式,錢能表達卻不能丈量。一方去支邊的一對戀人絞着手話別,他們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擁抱。兩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難捨難分,我問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才相識幾天。”他望着列車消失的前方又補充了一句:“患難相交。”我突然想起兩句詩“天涯何處無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識”,人世有這兩番境界,也算得上高遠曠達了。而最使我不能忘懷的,還是四川一個煙雨迷濛的礦區小站上,一羣礦區初中的孩子爲幾個實習歸去的師專學生送行。一個女孩率先哭了,頓時,站臺被一片離情濡溼。竟有幾個男孩子爬上火車,要再送一站。素來原則與心腸都挺硬的列車員默然允諾。在車上,我問幾個未來的老師,他們一時難以成句,索性打開一大碟贈送的本子。有一本只題一句:老師,您不會走出我的心。以後鐵軌就給了我這樣一個意想:血管。再怎樣延伸,伸,也是循環,終歸走向親友心裏、社會心裏、祖國心裏。

站臺,是一個細膩多情的少女,又是一個粗獷豪放的漢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氣息,它肩上託着北方山的情志,它懷着對往日的追憶,它舉着對明天的期冀。

畢竟,時代的站臺,已縮短了遠方與遠方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已走出了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冷豔,已走出了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愴,已走出了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孤寂。於是,便有我們這一輩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則,東闖大亞灣,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動奔涌的,纔是——生——活。

我向往着遠方,還因爲在駛向遠方的路上有許多站,站上有許多故事,故事裏有許多相識或不相識的朋友,朋友們以他們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愛意。

人生是流動的,生活是流動的,愛卻永久地站着,與堅固的站臺一起揮手相送。

1、“蒼茫人世,因爲這別離,有了某種缺憾;也因爲這別離,缺憾成美。”你對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嗎?你還能舉出“缺憾成美”的一個例子嗎?(3分)

2、文中把站臺比成細膩多情的少女、粗獷豪放的漢子,讀了這篇文章,你還能把站臺比喻

成什麼?請寫出你的創意。(2分)

3、古人筆下的送別詩很多,除了文中出現的之外,你還讀過哪些?請再寫出兩句(2分)

4、作者將筆墨集中於站臺,有哪些原因呢?閱讀全文後,用自己的語言簡要作答。(3分)

5、文中描繪了一些不能忘記的送別場景,你的人生經歷中一定也有過這樣的場景吧,請回憶並描述出其中的一個細節(不少於30字)(3分)

三、晨

劉白羽

①淡淡的朝陽剛把樹梢照亮。順了石柱攀緣到三層樓上來的老藤樹比來時茂盛多了,有些柔韌的枝蔓伸展開來,帶着綠葉,向人輕拂,似在表達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瑩的樹葉叢中,一隻小蟬用稚啞的嗓門,輕輕嘶叫。愈來愈明亮的陽光卻顯示:將要來臨的又是十分炎熱的一天。但,不論回頭將怎樣火熱,甚或會從燠(yu)熱之中來一陣風掣電閃,現在這早晨卻如此清新、寧靜。

②如若仔細地分析一下,這清晨之可愛究竟在何處呢?是這清涼,是這朝露,是這潮溼泥土的芬芳,是這雲霞

爛漫的寧靜。是的,我想是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新的起點。在一個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經歷多少曲新複雜的道路——他焦灼,困難,輕鬆,歡樂。而千千萬萬早晨之中的每一個早晨,當它到來的時候,都使你感到建第一次和它接觸一樣新鮮。它永遠那樣清新澄碧,而又永遠那樣鼓舞人意。人們在日常談論中,常常用“朝氣”與“暮氣”這兩個極端相反的字眼,評判一人一事,來說明那是生氣勃勃的,還是氣息奄奄的。這個“朝氣”就是從永遠給人清新之感的早晨發展而來的。朝氣——使人想到:精力充沛,雙眸明亮,兩頰鮮紅,向新的未來邁開腳步。也許這未來之中充滿莫可測的事變,而那早晨總還是那樣令人欣喜,令人振奮,以無限情意督促人們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這樣可愛,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幾片朝雲,給陽光照得像嫩紅的玫瑰花瓣一樣輕柔、綽約、縹緲、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覺到:愈是在困苦的時候,愈覺得清晨之可貴。因爲我們送走了芙,而又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這一天的逝去與一天的來臨,便標誌着人生又邁出了新的一步。我現在浸沉於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這個清晨像什麼?很像早霞中升起來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個早晨都在我們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樣潔白,它是那樣漂亮,但它標誌着永遠向前,而且標誌着堅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時,不知不覺的,那一片片的雲由紅色而變得發白發亮,像給強烈光線照得透明的、輕柔的羊毛卷一樣,它們朝着藍天遠處冉冉飛去,就如同白帆朝遠天航去一樣。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變得出奇的寧靜,蟬聲沒了,人聲沒了,那赫然閃耀的宇宙中充滿一種莊嚴肅穆之感。一個真正的早晨開始了。

1.填空。

第①段依次描寫、沾滿露珠的藤樹的綠葉、等景物,表現了早晨的“清新、寧靜。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點”、“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麼含義?

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後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雲怎樣的變化?

4.文末爲什麼說“一個真正的早晨開始了”?請結合上文,談談你的理解。

5.你認爲這篇文章只是描寫清晨的景物嗎?請談談你的認識。

四喚醒生命

他生活寬裕,愛好旅遊,常利用閒暇時間開着自己的車四處遊歷。前不久,他又進行了一次長途旅行,駕着自己的車遠赴2000多公里處的西藏。

經過半個多月的奔波,他到達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區。隻身旅行,難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廣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煙都不多見。他打開車裏的收音機,卻收聽不到任何節目。

車子進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兩旁沒有成活的草木,有的知識冰天雪地和不時颳起的狂風。

他一路上領略着奇特的高原風光,不料賴以行進的車卻出了故障。他仔細檢查了一下,竟然沒有找到原因。他想起以前聽別人說,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過往的車輛,請別的司機幫忙修理,或者拖着壞了的車離開這裏。

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裏沒有任何車輛從這裏經過,甚至連一個人影都沒看見。那是怎樣一個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曠。他攜帶的食物和水已所剩無幾,處境非常險惡,如果等不到過往的車輛或者能夠幫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又過了兩天,一場大雪將他的車慢慢覆蓋。他又冷又餓,因爲食物已經完全吃完了。

迷迷糊糊中,蜷縮在車內的他被一種聲音吵醒。爬出車來,他看見車頂上站着一隻不知名的小鳥。那隻小鳥也許是在尋覓食物,看起來同樣無助,用微弱的聲音不停地鳴叫着。霎時間,他的淚水禁不住涌出——這是五天來,他第一次聽到來自生命的聲音。

他伸出手,輕輕捉住了那隻小鳥,將它放進相對暖和的車廂裏。他開始打起精神,試着努力自救。他反覆檢查車子,終於發現了故障的原因,原來是化油器上的一個零件阻塞了油路。車子修好了,他靠虛弱的身體開着車向前行使了40多公里,駛抵一個牧民聚居區,終於得救了。只是,那隻吵醒他的小鳥在車子行使的途中不幸死去。

這段經歷,他常常談起。他說:“是那隻小鳥求生的叫聲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爲紀念,他還把那隻風乾的比拳頭還小的小鳥保存在自己的壁櫥裏。

但我想說,那隻誤入高原的小鳥,它不曾想到過救人,救他的還是他自己。小鳥的叫聲喚醒了他求生的慾望,他的生命因此得到再生。被喚醒的生命纔會有激情去創造,才能夠征服無望的困境和厄運。

1、文章寫“他”旅遊,爲什麼對“他”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一筆帶過?文章用第三人稱來敘述,有什麼好處?

2、“這段經歷,後來他常常談起”,請概述他的“這段經歷”。(30字左右)

3、如何理解“他”把“那隻風乾得比拳手還小的小鳥保存在自己的櫥裏”這一做法?

4、作者說“救他的還是他自己”,這和第⑨段“他”所說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爲什麼?

5、文章最後一段有什麼作用?它同前文有什麼關係?

五、詞典故事

阿來

我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上的是兩個班合用一個教室一個教師的小學。快讀完小學了,不要說現在孩子們多得看不過來的課外書與教輔書,我甚至沒有過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詞典。那時,我是多麼渴望自己有學問啊,並覺得世界上的所有學問就深藏在張老師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詞典中間。小學快畢業了,學校要組織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經寺鎮上去照畢業相。我們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個對我們來講非常遙遠的小鎮。

不久以後,十多個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師帶着上路了。將近中午時分,我們這十多個手腳拘謹、東張西望的鄉下孩子便頂着高原的強烈陽光走到鎮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鎮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個節目是照相。照完相我們走到街上。太陽照在頭頂。我們開始出汗。我伸在衣袋裏的手也開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溼了父親給我的一元錢。父親把吃飯與照相的錢都給了老師,又另外給了我一元錢。這是我那時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筆錢。我知道小夥伴們每人出汗的手心裏都有一張小面額的鈔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裏就攥着五毛錢。表姐走向了百貨公司,出來時,手裏拿着許多五顏六色的彩色絲線。而我走向了新華書店。書店乾淨的木地板在腳下發出好聽的聲音。乾淨的玻璃櫃臺裏擺放着幾十本領袖書,以及幾部當時流行的小說。我有些膽怯地在玻璃櫃臺前輕輕行走,突然停了下來,因爲我一下就把那本書認了出來。

那本書跟領袖書同樣大小,同樣的紅色,同樣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幾個凹印的字卻一下撞進了眼裏:“漢語成語小詞典”。我把攥着一塊錢人民幣的手舉起來,嘴裏發出了很響的聲音:“我要這本書!”

書店裏只有我,還有一個營業員。

營業員走過來,和氣地笑了:“你要買書嗎?”

我一隻手舉着錢,一隻手指着那本成語詞典。

但是,營業員搖了搖頭,她說:“我不能把這書賣給你。買這本書需要證明,證明你來自什麼學校,是幹什麼的。”我說自己來自一個漢語叫馬塘、藏語叫卡爾古的小學,是那個學校的五年級學生。她說:“那你有證明都不行了。你們馬塘是馬爾康縣的,刷經寺屬於紅原縣。你要到你們縣的書店去買。”我的聲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聽清的小聲音說了一些央求她的話,但她依然站在櫃檯後面堅決地搖着頭。然後,我的淚水便很沒有出息地下來了。我越想止住眼淚,這該死的液體越是歡暢地奔涌而出。營業員吃驚地看着我,臉上浮出了憐憫的表情。

她說:“你真的這麼喜歡這本書?”

“我從老師那裏看見過,我還夢見過。”

現在,這本書就在我面前,但是與我之間卻隔着透明但又堅硬而冰涼的玻璃,比夢裏所

  課文散文篇三:初中語文現代文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

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

仰望母親

太陽很好。明晃晃地讓春的氣息四處彌散,宛若迷人的輕音樂。陽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親在一邊給花木喂豆汁。

母親忽然說:“我聽見收音機裏說了,現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我愣愣地看着母親。

母親笑着,又說:“如果可以,你以後就給我報名海葬。要不,樹葬也行。不過,我們這裏好像沒有樹葬??”

我不知該怎麼接母親的話茬。

母親又道:“真的,到時候,怎麼省事就怎麼做吧。”

母親82歲高齡了,跟她唯一的女兒交代身後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實上,母親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靜地與我談起這個話題了。

我放下滿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親的眼睛說:“媽??我答應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過你也要答應我,這話,請你從此不要再說!千萬,千萬!你看外面的太陽,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母親笑道:“好,好,我不說了,不說了。”

我無法再看笑吟吟的母親,急忙低頭洗衣。我不想讓母親看見我的眼睛溼了。心思,早巳不在洗衣了。

羅曼·加里寫下《我的母親獨一無二》時,母親早巳離開了人間。他的記憶始於13歲時的清貧生活,青年時期陷身二戰,是母親的書信,使他穿過了二戰的硝煙。但是直到與母親陰陽相隔,他才知道支撐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書信是母親事先就寫好的,才領悟到母親的獨一無二。

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曉的與我有關的每件事,無論尋常或不尋常,無論我喜歡或不喜歡,無一不是母親獨一無二的安排。我慶幸,我能夠在母親健在的時候就明白這一點。

母親一生坎坷,命運多舛。現在,80多年的風風雨雨都已歸於寧靜,歸於平淡。養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課,每年她還要到各處走走。她說,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歡的。我想,她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她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追

求。母親教了將近40年的書,做了無數爲人知或不爲人不知的善事;母親的背駝了,頭髮白了,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她時常教我要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起潮涌。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母親之智,智於水,母親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輕易寫母親。這樣的母親,我如何寫得了。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每次讀到這裏,心頭最柔軟的地方便驀然一動。這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卻有着無數個相通的母親,有無數的愛意氤氧讓我去聯想,去感觸。

我停下手裏的活,擡起頭,含着淚,靜靜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親。她還在爲花木澆灌看,傴僂的身影在陽光裏幾近透明,已經不足1米50的個子顯得羸弱而又堅強。

尋常的母親,總會在一個又一個瞬間,讓我猝不及防地流淚,讓我不得不提筆寫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輪上,留下一些不尋常的刻痕。

1、結合上下文說說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妙處

(1)母親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靜地與我談起這個話題了..

(2)你看外面的太陽,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

2、“這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卻有着無數個相通的母親”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3、仔細閱讀2-8段,請寫出作者在這一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4、文章後半部分寫對母愛的感觸,材料豐富,耐人尋味。請摘錄其中的一條,分析其對錶現主題的作用。

示例:材料: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的話。

分析:運用這一材料,寫出了作者與史鐵生作品的情感共鳴,表現了自己對母愛的理解。

5、請你說說作者爲什麼用“仰望母親”作爲標題?

我怕你們急於求成

同學們,在你們即將開始人生新的旅程的時候,我想與你們分享這個真實的故事。

小時候,我家有一棵杏樹,農曆三月,杏花開了,我就會跑去看,有時會睡在杏樹底下,仰望藍藍的天空,等待着潔白的杏花結成綠綠的杏果,因爲杏是我重要的口糧。杏花凋謝了,變成小小的果實,我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來吃。你們知道,剛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沒有辦法吃的。但我還是忍不住摘下來嘗一嘗。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長的煎熬。慢慢地,杏核變硬了,果實也變大了,我就開始大規模地吃,當然杏還是很酸的,酸得讓人齜牙咧嘴。到農曆五月底、六月初,杏開始發黃了,但我們家杏樹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後剩下的自家的杏與村裏的小朋友交換着吃,結果發現,儘管我家的杏個頭較大,但別人家的杏都比我們家的香甜可口。爲此,我曾幾次向父親建議,把這棵杏樹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樹。不知爲什麼,父親一直沒有采納我的建議。所以,在我記憶裏,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學了,就再沒有可能與我們家的杏樹朝夕相對。在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我從西安回到家鄉。我一到家,媽媽就給我端上來一大盤杏,她知道我愛吃杏,又聽說城裏沒有杏樹。這杏又大又甜,真是好吃,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杏。我問媽媽:“這是哪家的杏,這麼好吃?”媽媽說:“就是咱自家的杏啊!”這怎麼可能呢?

原來,我們家的杏比別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發黃,還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時候,我從來沒有吃過熟

透了的杏,難怪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家的杏總是酸的。

同學們,我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你們:杏如人生,先苦後酸,再由酸變甜;杏如小孩,有的發育早,有的發育晚;杏如萬物,長在向陽地的開花早,長在背陰地的結果遲;杏又同人一樣,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

作爲上進的學生,我不擔心你們沒有遠大抱負,但很擔心你們急於求成!生活是需要耐心的,耐心意味着要經得起眼前的誘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不要採摘沒有成熟的果實,否則,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澀的!成熟是自覺自悟。只要你順其自然,不急於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

1、同樣是吃自家的杏,“我”小時候與長大後嚐到的味道爲什麼不同?

2、作者講述吃杏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3、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後一段的劃線句。

4、依據選文從語言、內容、寫法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並給出恰當的答案。

海市

張抗抗

穿越戈壁灘時,你會忽然覺得,世界原來竟是如此單純。

地很平,一馬平川。視線裏瀰漫着黃褐色的沙地,從車輪下一直通向地球的盡頭,眼裏除了黃沙還是黃沙。粗糙的沙灘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礫,精細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輪般的波紋;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崗,如長堤般延綿伸展;路邊掠過廢棄的村落,斷牆殘垣仍是一片觸目驚心的灰黃??

偶爾有遠遠的山,臥龍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樹根糾集、纏繞在一起。皺摺卻整齊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蒼勁。

再沒有更多的顏色了。戈壁只有單純得近於單調的金黃。

當然,還有白灼的陽光,令戈壁越發地一覽無餘。

在長久單調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過了幾叢稀稀拉拉的駱駝草,那樣短暫而可憐的一點綠色,也會給人帶來莫大的驚喜。

出涼州、經張掖、過酒泉,漫漫長途,古城的綠洲與綠洲之間,沒有河、沒有泉、也沒有井。

真的沒有綠樹也沒有河流麼?蒼天在上,誰能拯救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睏倦中我睜開眼。如閃電掠過黑夜,我的眼睛爲之一亮——抑或是海,灰藍色的水波漾溢着,瀰漫着,懸浮於沙洲之上,寧靜而安謐。水上橫一道長長的湖堤,堤上有樹,清晰而精緻的樹影,一棵棵生動地排列着,像故鄉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更奇妙的是,水面上還映着綠樹的倒影,水墨畫一般,朦朧得柔美。在沙漠的驕陽和乾旱中,那水,想必是清涼又甘甜的。那一定是個好去處了。我問,那是個什麼地方呢?

是海市。司機回答。

海——市?這真的就是海市?

有點兒懷疑自己的眼睛,也懷疑司機漫不經心的介紹。就只差停車下車,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遠處的湖岸,去看個究竟了。

——嗨,你去吧,沒等你找着那個地方,你就在沙漠裏渴死累死了。司機顯得有些幸災樂禍。千百年來,有多少人被它騙了。都以爲那是真的,奔着那好風景去。可你走它也走,越走越遠,一輩子也走不到頭??

腦子裏忽然涌出許許多多關於海市蜃樓的傳說。

??焦渴的找水人,懷着虔誠和崇敬之情,流盡了最後一滴汗、耗完了最後一滴血,倒斃在沙漠裏。也許臨死時,還在期待着他那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幻和理解,會如奇蹟般出現??

再看看海市,那清清的湖、靜靜的樹,分明露着一種狡詐和虛僞的微笑。然而海市沒有罪過。海市因沙漠的氣流和折光而現,海市本無意。而人,辛勞飢渴、疲於奔命的趕路人,孤身於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尋求一處綠樹環抱的甘泉,就成爲苦難的旅程中,靈魂最後的庇護地和溫柔之鄉的夢。人依賴於心造的幻影,苦挨歲月,爲自己的精神天國付出高昂的代價。人迷戀海市,人也沒有罪過。

儘管海市的謊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卻仍然還有飢不擇食、自欺欺人的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