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舌尖上的記憶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2.68W人 

關中人喜食麪食,每年入春,頭一鐮韭菜,頭一罈漿水菜是菜盒最好的搭檔。

舌尖上的記憶散文隨筆

立春過後,草芽發了,韭菜也頂出地面,一天不見就冒一節子。初春的薺菜,最嫩最鮮,除了包餃子,關中人最喜歡用薺菜窩漿水。主婦們將焯好的薺菜放進盆中,倒入漿水引子再撒上一把玉米麪,然後邊攪邊唸唸有詞:漿水漿水酸溜溜,省得當家滴囔嘟嘟。漿水窩好了,主婦們定會割上幾鐮韭菜烙上幾鍋菜盒子,讓當家滴去巷口的老碗會上長長臉。誰家的婆娘能行,只需在老碗會上瞅瞅各家的飯菜便知。

烙菜盒,更是考驗各家主婦做飯的`基本功,色香味取決於每道工序,從和麪到出鍋,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舅婆在世時常說面需採硬攪軟才能筋道酥脆。漿水菜拌上蔥末薑末紅辣子,佐料一撒,香味在筷子的翻動中撲鼻而來,韭菜配上金黃的炒雞蛋,看一眼都會令人垂涎欲滴。而菜盒最關鍵的工序就是火候了。舅婆說麥秸火性讓,每添一把麥秸杆,要用燒火棍小心翼翼撥開,空開鍋底位置,這樣燒火烙出的饃纔不會焦。若是把烙菜盒比作打仗,那火候就是軍師了,關係着勝敗。小時候,要是誰家饃烙焦了,大人們常用一句“吃焦焦能拾錢”來哄啜娃娃。而那時候,即便是焦饃饃,也有一股麥香味兒。

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做飯也一樣。菜盒要想做好,擀麪是首要。我一次擀麪是八歲。那天下午做完作業,突發奇想烙個菜盒給爸媽一個驚喜,憑着以前爬在面案邊看大人做飯的記憶,挽起袖子說幹就幹,剁好漿水菜拌好調料,笨手笨腳地和好面,然後就興致勃勃地擀起面來。由於面和的太軟,不是粘擀仗就是粘案,面沒擀開,上面淨是窟窿。這可咋辦,苦思冥想,我從面的邊上掐上一小塊,在掌心中團成團,再拍成薄面片兒補在窟窿上,那一刻,爲自己這妙招飄飄然了。那天,手忙腳亂地忙了半下午,把自己抹得像個白臉奸賊,燒光了半擔籠麥秸,鐵鍋被燒的通紅,菜盒也進不了鍋。大姐回家後大笑不止,看着滿是補丁的菜盒,戲謔道:古有女媧補天,今有瓜女子補面。那天傍晚,媽手把手教我們烙菜盒,第一次明白做飯並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

在兒時的記憶中,關於做飯,媽的口頭禪是“熟能生巧,沒有壞咋有好”,舅婆常說的卻是“好好學,以後走到人家屋裏,能做一手可口飯就不會被人下眼觀”。

如今,烙菜盒已是小菜一碟,而媽已年過古稀,舅婆也走了好多年了。烙菜盒的大鐵鍋早被電餅鐺所代替,火色輕重只需摁下按鈕。物質生活的提高,每個季節都有新鮮蔬菜,菜盒品種不再單一,麪粉白如雪,不用採硬攪軟也能做到筋道酥脆,但再也吃不出曾經的麥香味兒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