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議論文作文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通用12篇)

本文已影響 2.98W人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藉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藝術與生活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通用12篇)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1

生活和藝術,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實則又千絲萬縷的關係,密不可分。有人認爲藝術必須爲生活服務,有人認爲藝術至上,但我認爲其有失偏頗。在我看來,藝術即生活,生活有藝術,兩者有同一性。何妨藝術地生活,生活地藝術?

生活是藝術的來源。沒有任何藝術可以脫離現實,天馬行空與現實之上。藝術家往往是從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一瞬的靈感,把它作爲藝術。這般看來,生活就好比一片土地,而藝術則是其中長出的植株。藝術紮根於生活,實在是這樣。哪怕超現實主義、印象派、抽象主義等藝術形式,也都一定程度上有生活的影子。所以,脫離了現實的“藝術”,宛若無根之萍,稱不上藝術。那麼,與其說“生活是藝術的來源”,倒不如說“藝術是生活的另一形式的投影”,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種鮮爲人察覺、定義的藝術。

生活本就是一種特殊的藝術,但若生活失去了其藝術性,就不是完整的生活。離開了藝術的生活,是物質的、是無味的、是空虛的。一個沒有藝術的生活的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因此,喬布斯說:“我願用我所有的科技,換得與蘇格拉底共處的一個下午。”可見,但是物質豐腴,生活絕非真正的生活,只有精神也同樣豐富,生活纔會平衡、真實。

由是觀之,如果單純地將生活與藝術當作獨立的概念看待,強行比以高低,是捨本逐末的行爲。藝術源於生活,所以藝術應該是有實在內涵的,藝術當植根生活,但不是一定爲生活服務。生活本就是藝術,又何來生活模仿藝術一說?我們無需去比較生活與藝術的高低,因爲兩者我們都需要,無分高下先後。

若能兼得生活與藝術,已是很好了。但,不若以藝術去生活,以生活去藝術。也就是說,生活是實的,藝術是美的,若能兩相結合,生活像藝術一般賞心悅目,藝術如生活那樣貼合現實,我們的生活會更動人,我們的藝術會更真實,更有內涵。所以,我暢想藝術的生活:在午後的陽光,能坐靠在樹下,手執莎士比亞的戲劇,耳聽典雅的音樂,品一杯清淡甘冽的香茗,會有金色花落在書頁上。多麼美的生活啊!同時,我也希望我可以多體悟豐富的生活,用我執劣的手法,把生活的現實通過藝術表現出來。

生活因具藝術的美而精彩動人,藝術亦因生活的實而真實內涵。生活地藝術,藝術地生活,你我也因這般生活與藝術而讚歎,爲美而實的關係折服,心生嚮往。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2

一提起“藝術”二字,我就會想起掛在天邊的那輪彎月,散落在各地的奇形怪狀的石頭——那是隻屬於大自然的藝術。

起霧了,我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仔細看,便會看見綠。近些的,是新綠,是一種能綠到心中的綠,就感覺心被綠洗過了一般到處都是亮眼的綠。不知從哪個地方起綠變了色,變得濃了些,是墨綠是夏天湖的顏色。更遠些,便只能看見在白色中若隱若現的綠了,那綠似乎是流動的,能淌到你心中去。大自然真像一位畫家!在山澗中肆意揮動着神奇的畫筆,留下一處又一處美麗的風景。我站在白中望綠,不禁輕想。

霧散了,便看見了對面的山峯。對面的山峯是蜿蜒的,宛若一條靜臥的巨龍,隨時都會飛上天空般。不知怎的,腦海中又忽的浮現了許多山,有拔地而起的,有陡而直的,有像被刀把中間劈開的,這些不都是大自然的藝術嗎?

忽然看見了一口湖。微風一起,便起了層層漣漪。突然聯想到黃河,那“風翻白浪花千片”的美不正是大自然的傑作嗎?比起黃河的驚駭美,那大海的就應是高貴美了吧!海面的顏色很多:藍色、綠色、黑色……那些顏色便組成了一條美麗而華貴的禮裙了。

碧綠的小草映入我眼簾,它們隨風舞蹈着,自由自在,不受約束,也許,它們便是大自然的精靈吧!

天漸漸暗了下來,殘霞映天紅,雲兒也露出幾絲緋紅,真像小女孩害羞時的樣子。紅霞送走了美麗的一天,也送回了我。沐浴在霞光中,猛地回頭,再看一眼大自然的藝術。依舊讓人陶醉不已。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3

對於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衆說紛紜。有人認爲生活是藝術的來源,也有人認爲藝術至上,它啓迪生活,而我認爲生活是藝術的來源,卻又高於生活,並且是生活的縮影。

首先,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爲什麼這麼說?馬克思有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生活得到了保障,人們纔有精力從事藝術創作,追求更高的境界。但這仍不足以創作藝術。因爲藝術的靈感不可能憑空產生,它一定從生活中來。是藝術創作者們的生活經歷使他產生了靈感。蘇軾因夢見亡妻而悲痛欲絕,寫下催人淚下的《江城子》;岳飛奮力抵抗金軍,寫下豪情萬丈的《滿江紅》;李煜哀於悲慘的囚俘生活,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浪淘沙》……

可見優秀的藝術作品,必定來源於生活,是生活促使他們創造出如此佳作。但荀子云:“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藝術也應如此,它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因此,藝術應有高於生活本身的情感。它可以是《與朱元思書》中對宦海沉浮的厭倦,可以是畫作《吃土豆的人》中梵高對窮苦人民的同情,甚至是我們最熟悉的《義勇軍進行曲》中對中華兒女的激勵。有了這些獨特的情感,才能創作出良好的藝術作品。或者也可以說,是這些藝術作品成全了創作者,成爲他們表達情感的獨一無二的方式。

但所謂高於生活,還可以是另一方面——啓迪世人。《論語》使人恪守孝悌,《道德經》教我們順其自然,因時而變……好的作品必然如此,或承載着創作者的.獨特情感,或給世人以智慧的啓迪,有時也兩者兼之。

同樣的,藝術是生活的縮影,是生活的結晶。藝術家們想創造出良好的作品,一定得具備豐富的生活經歷,將記憶中的生活濃縮,再經過合理的加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即便像某些歐洲畫家畫的怪誕的畫,他們肯定不是毫無根據地作畫,必定來自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縮影。

總的來說,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就應如此,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並且是生活的縮影。

每個人都能成爲藝術家,但不可能人人都是藝術家。好的藝術家會留心觀察生活,體悟生活,熱愛生活。而我們也應當如此。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4

尼采曾言:千萬不要俯視深淵,因爲深淵也會向你回望。

誠如是,但我認爲藝術與生活,也是互爲表裏的。藝術源於生活,而又啓迪生活。

自古至今,自西方至東方,有人類的地方就有藝術,生活不停,藝術不息。在生活之中,不知不覺,便造就了藝術,其誕生又啓迪了我們的生活,藝術在生活之中影響着人們,啓迪着人們。

沒有可怕的深度,就沒有美麗的湖面。藝術就是如此。

藝術源於生活。可以直言,成就一個好的作家必不可少的是一個悲慘的人生。克里斯蒂布朗全身癱瘓,唯有左腳可動,但他仍完成鉅著《我的左腳》。正是他的殘疾,令他經受磨難,令他飽受生活的錘鍊,這才成就鉅作,實現他人生的價值。生活的經歷,成就藝術,沒有生活,何來藝術?

古絲綢之路上有一座舉世聞名的馬岡蒂佛窟,這佛窟正是當時佛教徒在來往於龜茲國與漢地的路上所建造,便於僧人的朝拜。這虔誠的朝拜,造就了這壯觀的佛窟,這又何嘗不是藝術源於生活的一大有力證據呢?藝術源於生活,在生活中的點滴成就藝術。生活是根,汲取了生活中的經歷,釀造出藝術的花蜜。因此,藝術源於生活,始於生活,與生活並行。

藝術啓迪生活。達利,認爲畢加索的1000幅畫也比不上他的一幅。自大的他甚至覺得每天早上醒來最高興的事就是自己是達利。他抽象的藝術風格深深影響了他的性格,他狂放的藝術風格與生活中的自負互爲表裏,這才雕刻出一個完整的達利。又如,司馬光勤奮刻苦,用警枕完成了《資治通鑑》。正是因爲他要完成這部史學鉅著,他纔要更加刻苦,在生活中中睡着警枕,時刻提醒自己,警醒自己。藝術啓迪了生活,正如尼采所說:我已經寫夠了這個世界,現在讓這個世界來寫我。

藝術源於生活,而又啓迪生活。我們都是歷史中的人。我們在生活中創造藝術,藝術又在生活中創造了我們,影響着我們。

藝術與生活互爲表裏,共同前行。世上無一處地方只有生活卻沒有藝術,世上也無一處地方只有藝術卻沒有生活。無生活,何來藝術?無藝術,何來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而又啓迪生活,藝術與生活一起前行在歷史的大道上。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5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裏,漫天飄灑的宇宙塵埃和星河萬丈,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我們依然在大大的世界絕望裏,小小的努力着,而這種不放棄的心情,他們變成無邊黑暗的小小星辰,我們都是小小的塵埃。我們擁有偉大的感情——愛。

自古以來,沒有人能夠說清楚這個東西,是福,是禍,是悲是喜。

書畫比賽在週四進行,這是我在學生會就任期間的第一次策劃這次比賽,在比賽期間,我看到了一幅畫。那是一張素描。似乎畫的人有點蒼老,一道道平行線刻在了他的臉上。歲月終究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我想到了我的父親,同樣有蒼老的面孔。

以畫還武器,這就是真實的寫照。

我想起了龍應臺的一句話:“所謂父子母女之間的緣分,也就是說,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中不斷的目送着他漸行漸遠。你站着小路的一旁,看着他消失在小路拐角的地方,而他用他的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藝術是生活的寫照。只要時間不倒退,歷史不阻斷,一切都會衰老。不要認爲藝術很抽象,離你很遠,其實他就在你的身邊。也許是一片落葉,也許是石縫間的生命。但他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6

如果要給藝術下一個定義,我會說:藝術是生活的縮影和結晶,亦是生活的裝飾品。原因有二:一是藝術來源與生活,二是藝術終將回歸於生活。

藝術是生活的濃縮形式。從哲學上講,人民羣衆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通俗來說,藝術還得從我們的生活中來。倘若沒有李紳親見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耕作之艱辛,又如何發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切感慨?寥寥幾字,使人便將無數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人用藝術的手法加以濃縮,予以勾勒,才得以留下這樣的千古感嘆。

藝術不可能是憑空的想象。人們總覺得“藝術”一詞很玄虛,認爲只有無限的想象和創造纔是藝術。但其實不盡然。即便是藝術家的想象,若是不切實際的那也是荒謬而又可笑的,根本不能稱作藝術。藝術的想象亦是需要基於一定的生活實際的。像古希臘的衆多天神們,宙斯也好,維納斯也好,不論多麼神通廣大,都是與人同形同性的。“自然神即是自然本身,人神即是人本身”,即便這些“神”都是人們的想象,但也都是按照人的形象、人的性情去刻畫描繪的,也是由此才能體現“人文主義精神”這一藝術內涵。所以可以說,藝術是生活的結晶。

如果僅從生活中來,又憑空獨立於生活之外,那“藝術”還不能被稱爲藝術。藝術還得回到生活中去,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講,藝術服務於生活。

藝術爲生活留下見證。假如沒有藝術作品爲載體,那麼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我們將無從知曉。倘若沒有屹立不倒的金字塔羣我們如何見證古埃及人民偉大的力量和無窮的智慧?沒有中國曆朝歷代史學家的史記著作,我們如何細品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沒有畢加索《格爾尼卡》的傾心描繪,我們又如何體會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可貴?歷史長河中所彙集的的人類有形或無形的藝術,即是各具特色的人類文明的最佳目擊者。

藝術能夠點綴生活。沒有藝術的生活,將是平淡無奇、枯燥無味的。正因爲有了“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描摹,春更顯得欣欣向榮;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刻畫,夏才顯得清新自然;有了“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感嘆,秋才得以情意綿綿;有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描繪,冬纔不再寒冷蕭瑟。藝術讓四季變得有情有味,也讓生活更爲多姿多彩。

由此可見,藝術從生活中來,它是生活的凝練與精華;藝術又終將回到生活中去,它爲生活增添色彩:此之謂藝術之於生活。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7

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的來畫的。

——畢加索

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如著名畫家齊白石的蝦,正是因爲齊白石經常接觸蝦、關注蝦,所以他筆下的蝦才栩栩如生。生活中的蝦子看上去四隻無力,可畫家齊白石筆下的蝦,卻又比真實的蝦有精神。

又比如畫家畢加索的《和平鴿》,這幅畫也有它的由來。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佔了法國首都巴黎。當時比加索心情沉悶地坐在他的畫室裏,這時有人敲門,來者是鄰居米什老人,只見老人手捧一隻鮮血淋漓的鴿子,向畢加索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原來老人的孫子養了一羣鴿子,平時他經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條作信號來招引鴿子。當他得知父親在保衛巴黎的戰鬥中犧牲時,幼小的心靈裏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條表示向敵人投降,於是他改用紅布條來招引鴿子。顯眼的紅布條被德寇發現了,慘無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樓下,慘死在街頭,還用刺刀把鴿籠裏的鴿子全部挑死。老人講到這裏,對畢加索說到“先生,我請求您給我畫一隻鴿子,好紀念我那慘遭法西斯殺害的孫子”。隨後,畢加索懷着悲憤的心情,揮筆畫出了一隻飛翔的鴿子--這就是“和平鴿”的雛形。1950年11月,爲紀念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又欣然揮筆畫了一隻銜着橄欖枝的飛鴿。當時智利的著名詩人聶魯達把它叫?“和平鴿”,由此,鴿子才被正式公認爲和平的象徵。

如果沒有這現實生活中的經歷,畫家畢加索也不會畫出這麼具有影響力的《和平鴿》。

由此可見,繪畫與生活的聯繫密切。如果沒有生活中的啓示。畫家們也不會有這樣的成就。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8

生活需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生活的藝術本來就是平衡得失的藝術。在人的一生當中,我們猶如大海的波濤一般總是上上下下,卻一直是走向前方,不曾停滯。一生中面臨的考驗有太多太多:升學考試,考取大學,競爭工作,親人離失,感情成敗······我們總是在得與失之間走來走去,而在這其中,往往會有人患得患失。我們需要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經受得住考驗,生活的坎坷需要用自己的雙腳去踏平。不應使“心爲形役”,要學會享受生活。

生活需要我們有一雙智慧的眼。一個人的內心境界不是依靠外在環境,物質條件的優差而定。我們每多一次考驗,也許就會多一次創傷,但不要灰心,不要氣餒,這是生活在贈予我們禮物。

莊子的一生並不富裕,有時還要“借米下鍋”,但是莊子很豁達,他擁有一顆平常心,一雙智慧的眼,“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他,一直追求着精神世界的滿足,不也很快樂嗎?

生活需要我們有一個默默的,低調的姿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在收穫之時,成功之際,我們不必炫耀。我們在自然界中只是一個渺小的個體,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如一粒塵埃般大小。

永遠都要記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因爲一點小小的成績而妄自尊大,驕傲不前。

生活亦需要我們保持一顆清醒的大腦,猶如帆船永遠不能迷失方向。

北師大教授于丹曾說:“人生沒有彎路可言,每一步都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的確,只有當我們走過來了,才能回過頭去看歷史。

生活像個多面體,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圖案。也許現在你正在忍受生活,那麼鼓起勇氣,拿出鬥志,去接受生活,挑戰生活,最後享受生活。眼界別只侷限在自己,別誇大自己的悲哀。去看看世界,千奇萬狀,人生百態,才發現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自己的成功不值得驕傲。看看社會上的弱勢羣體——殘疾人。他們是如何面對自己身體的殘缺去戰勝自我,挑戰生活。“我們從殘疾人的身上並沒有照出自己的健全,反而從健全中照出了自己的殘缺。”這亦是北師大於丹教授所說。

拿出勇氣,像戰士一樣接受種種挑戰;放平心態,像個老者一樣豁達開朗,拿出鬥志,只要我們的心不老,我們就永不服輸。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9

總有一種聲音讓你溫暖,總有一種聲音讓你回味……大家好,本週的靈溪廣播又和大家相會了,我是主持人陳XX”。每週三中午11:40,隨着一陣悠揚的音樂聲,靈溪廣播站準時開始播音。每到這個時段,老師和同學們都會留心傾聽屬於孩子們自己的廣播。

靈溪廣播由學校總隊部負責組織管理,各個中隊輪流爲全校師生獻上一期富有班級特色的廣播,每次播音20分鐘。今天401班的孩子們爲全校師生展示了自己中隊的風采。本次廣播設有校園新聞:回顧了上週六平湖市校園文化藝術節中我校百靈鳥合唱隊喜獲金獎等校園大事;班級之星:介紹本班歌唱小明星陸雨希;佳作欣賞推薦本班寫作明星楊程笑的觀察日記《種菜籽》續集;走進書畫大師的世界爲大家講述了書法家王獻之的經典故事;好書推薦:美國20世紀著名在聾盲中堅強的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每週一歌、有獎競猜等欄目。內容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站在學生的視角看校園生活與文化藝術。

一道青春靚麗的校園文化陣線----靈溪廣播,聽我們講自己的校園故事,看童年的花開花落……

靈溪廣播的開播,唱響了校園主旋律,極大地豐富了師生們的學習和生活,鍛鍊了學生的能力。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10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藝術與生活》。

詩人荷爾德林在他的詩中寫道:人充滿勞績,但還在詩意地安居於這塊大地上。

不可否認,我們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在奮鬥中度過的。在一種辛勞的境界中,我們爲自己將來所能取到的成績不懈努力。但與此同時,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又被允許抽身而出,透過艱辛,讓生活充滿詩意。詩意的來源就是我們身邊的藝術。

如果要深究藝術的定義,你們可以自己去翻閱《尼采》這本書,裏面有尼采對藝術的五點論述,內容詳盡。在寫這篇演講稿時,我特地去翻看了這本書的第一章。很顯然,我什麼也沒看懂。

但是書中有一句話我卻印象深刻:“藝術哲學即美學”。感性來說,藝術是什麼,不就是我們認爲的美的東西嗎。給我們的內心帶來震撼,讓我們爲純粹的美學而歡欣或者是產生情感的共鳴,就是藝術。

這種詩意的直接來源便是看似高冷的文學藝術。

那些我們在書中讀到的可以讓自己記住很久思考很久的句子,其實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對美的思考。就像川端康成在《雪國》中寫道“銀河嘩啦一下傾倒在心頭”,還有老舍先生的“白白的陽光空空的染了全室”,《默讀》中寫道的“我心裏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滾燙的馨香淹沒過稻草人的胸膛,草扎的精神,從此萬壽無疆。”……這些文字有的讓描繪的場景浮現在眼前,讓我們驚歎於文字藝術本身的力量,有的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文學家或稱他們爲藝術家傳遞給我們的情感與思想。這些文字便是藝術。

但我們今天說的藝術並不僅僅包括文學藝術,更指的是生活中的藝術。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人們習慣於隨便使用“美”這個字,致使美失去了它原本的力量。無數瑣碎的事物被冠上了“美”,因此,真正具有“美”的事物便被剝奪了崇高的地位。

雖然毛姆是我個人非常敬愛的作家,但是他的這點看法我並不是完全贊同。

他將美,或者說是藝術人爲地分成了三六九等,讓藝術也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我們生活中的美和我們在展覽中看到的藝術品確實於藝術價值上有差別,但這種藝術價值本就是人們根據時代背景進行人爲賦予的,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生活上的藝術。

其實生活中的藝術很簡單,身邊的一切你所認爲是美的,就是藝術。夏天陽光灑下來透過香樟樹樹葉形成的金色的光柱,在教室窗臺上站着擁有彩色尾巴的小鳥,或者是萌芽的枝條,甚至是上學路上廣播站放着你喜歡的那首歌,看見同學們踩着陽光走進學校那種一切都剛剛好的場景,都是生活中的美。這些便組成了生活中的詩意。

若非要深究這種藝術給我們的光明前途或者是偉大理想帶來什麼幫助的話,我說不上什麼出來。那這種藝術又有什麼意義呢?其實意義本就是人所賦予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給我們帶來幸福感的,其實大多也是這些生活中的藝術。這些藝術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思考,更充滿了期待,這種對文學藝術的深刻思考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讓我們更堅定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回到開頭的那句詩:人充滿勞績,但還在詩意地安居於這片大地上。我們作爲高中生,對未來充滿憧憬,我們拼盡全力向目標邁進,這本就是青春奮鬥的姿態。但是我們也應該學會尋找生活中美好的點滴,習慣於對身邊事物進行藝術地思考。

我們更應該學會藝術地生活。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11

水頭的11月6日交流會到了,我和父母來到了停車場,乘車到了水頭。

車在大轉盤前便停了。那一堆又一堆的人羣,就像一片海洋。我們下了車,很快成了海洋中的波浪。向前走着,我不斷地在出售書本出售倉鼠金魚等動物的攤子面前停下腳步,饒有興趣的看着這些出售的物品。走着走着,前方有一個聚集着一堆人的小攤,我立刻拉着父母走了過去。

這是一個給人畫像的攤子。中間坐着一個不過40來歲的中年人,他戴着牛仔帽,身穿一件有些凌亂的土黃大衣,他有一雙明亮清澈的眼睛,可是他臉上的皮膚卻不是黃色,而是一種紅色,一種被火燒出來的深紅色,那深紅色覆蓋着他的一整張臉,只有戴着牛仔帽,帽沿才能遮住那紅色的臉。中年人正給一個青年畫像,他一會兒輕筆細描,一會兒工筆速寫,青年的輪廓很快浮現出來,接着,他一把青年人的表情回了下來,那微微彎曲的濃眉,輕輕咧開來的嘴角,帶着些許細渣般的鬍子。啊,這真是太像了。周圍也出現許多讚歎聲,畫得真好啊!一個小女孩說。太妙了,妙級了!一箇中年難人大聲讚揚道。一個老人豎起大拇指,用不流利的普通話說:太傳神啦!畫得栩栩如生!在讚揚聲中,中年人將青年的眼睛也畫好了,接着,將畫嵌入畫筐,遞給青年,青年看着畫,掏出一張100元的鈔票給中年人,中年人雙手接過鈔票,從老土的錢包中掏出一張10元紙幣,5元紙幣中年人清點了一下,一共70元。他雙手緊握皺巴巴的鈔票,遞給青年青年 這才滿面笑榮地離去。

緊接着,一個老人立刻就走到中年人前,中年人拿了一把椅子恭敬地請他坐下,又開始了畫像,又陷入了忙碌。

畫像,不僅是爲了藝術,也爲了生活。中年人雖然是一個殘疾人,但它畢竟是人,他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也許他的夢想不是十分遠大,只爲了吃飽穿暖;也許他的生活艱難無比,但他努力了,他嘗試了,他超過了許多健全人,那些健全人面對困難,是否還能像他這樣依舊樂觀呢?

對人生有希望,對生命有希望。當上帝關掉一扇門時,他還會再打開一扇門,不要絕望,也不能絕望。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只是爲了能夠更好的前進。

藝術與生活議論文 篇12

生活實踐是藝術靈感的來源,而藝術境界是生活所追求的目標,二者的關係,歷來爲人所討論,那麼究竟兩者誰先誰後?

我認爲生活與藝術本是一朵並蒂花,兩者只有合在一起,才能夠開出花朵,而不能把它們簡單割裂,正如張愛玲所說:“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正是張對生活的體驗,才讓她寫出瞭如此精妙文藝的句子,反過來說,正是因爲她懂得藝術,所以纔會在生活中體味出這句話來。

藝術源於生活,更離不開生活,沒有了生活,藝術就如失根的樹,是無法長出葉來的,歷史上著名的雕塑家賈科梅蒂在二戰後捨棄了圓潤大方的人物,偏愛整體比例小,枯瘦焦黃的雕塑。這是他對二戰無聲的控訴,任何見到雕塑人都不免爲其造型所震撼。若不是二戰,若不是生活對他的啓發,賈科梅蒂又怎能有如此震撼世人的作品問世,雕塑介的創作又怎會有如此之突破?

生活就像是大地,藝術一定要紮根在土地上,才能爲人所見所賞,才能向更高遠的目標奔去。若沒有龍陽縣的青草湖,唐溫如永遠也吟不出“滿牀清夢壓星河”的清新目然;若沒有春天,柳絮小雨,也不會有賀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哀愁。

如此種種,都說明了生活之於藝術的重要性。

但,生活更需要藝術的陪伴,纔可謂“生活”。我們人活在世間,本是兢兢業業,安於現狀,不免索然無味,正是藝術爲生活注入了色彩,讓生活更加充實飽滿,而藝術本身,也是生活模仿追求的對象。李叔同從一位脫不開生活的“翩翩濁世佳公子”到遁入空門的苦行僧,世人不懂他的轉變,我以爲,他是帶着生活去尋找藝術,去追求藝術了。倘若他沒有這麼做,那麼又何來他意味無窮的書法,又何來他圓寂前“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感嘆呢?

藝術帶來的好處自不必多說。生活中的電影、歌劇、讀書、寫作,皆與藝術相關。生活與藝術是朵並蒂花,他們互爲彼此,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生活與藝術的先後之爭,本無所謂對錯,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正確對待二者。在生活中,我們要心懷藝術之心,去體驗多彩生活;而在藝術之中,我們又要時刻思考着生活的奧祕。

生活與藝術這朵並蒂花,需要我們用心體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