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經部公羊傳

關於公羊傳的原文賞析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春王正月(選自《公羊傳·隱公元年》) 公羊高——《公羊傳》

關於公羊傳的原文賞析

原典名片

《公羊傳》

別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

作品特徵:經傳合併,傳文逐句闡釋《春秋》經文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作品簡介:傳爲孔子的再傳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撰。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釋史十分簡略,而着重闡發孔子《春秋》的義理。最初作爲家學只是在公羊氏子孫之間口耳相傳,至漢景帝時其玄孫公羊壽與弟子胡毋生合作,開始著之竹帛,將《公羊傳》定稿。書中亦雜有他人之語,可見不全出於公羊高。書的格式大體上是先引經文,然後以自作問答的形式逐句作解釋。

《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說教色彩較濃,而文學價值相對不高,歷代今文經學家時常以之作爲議論政治的工具。同時,它還是研究春秋至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後世註釋《公羊傳》的書籍主要有東漢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的《公羊傳疏》、清朝陳立的《公羊義疏》。

作品風格:鄭玄曾在《六藝論》中批評道:“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榖樑善於經。”東晉範甯(《後漢書》作者范曄之祖父)在《〈春秋榖樑經傳集解〉序》中評論《春秋》三傳的特色時說如此:“《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榖樑》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公羊傳》的成就在於發揮《春秋》的褒貶,從而找出“微言大義”和“非常異義可怪之論”(皆東漢何休語),因此自有其不可忽視的特色與價值。

■春王正月(選自《公羊傳·隱公元年》) 【原文】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①。“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爲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②。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③。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④。曷爲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⑤。其爲尊卑也微,國人莫知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⑦。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爲桓立也⑧。

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⑨。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何以子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⑩。

【註釋】 ①本篇是對《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一句的“微言大義”作解釋。題目是後人所加,但已略去“元年”二字。隱公元年,當公元前722年。君之始年:人君即位開始的那一年。

②王正月:君主即位後改用新的歷法那一年的第一個月。

③成公意:爲了成全隱公本人的意願。

④平國:使國家平治。桓即桓公,隱公異母弟。

⑤桓幼而貴:謂桓公年紀雖小,但因爲他的母親爲宋武公之女,其地位尊貴。隱長而卑:隱公雖年長但不如桓公顯貴。因爲隱公的母親聲子只是魯惠公嫡夫人孟子隨嫁來的姐妹,所以地位較低一等。

⑥尊卑也微:意指隱公、桓公的母親都是後娶的姬妾,誰尊誰卑,區別微小。國人:國都內的人。

⑦扳(pān):攀援,攀附。

⑧爲桓立也:意指隱公同意立自己爲君,乃是爲了將來立桓公而考慮的。

⑨適(dí):通“嫡”,正妻所生之子。子:指庶子,一般姬妾所生之子。

⑩子以母貴:做兒子的地位尊貴,是依靠他母親地位尊貴而來。

【鑑賞】 《春秋》魯隱公元年第一句經文是“元年,春,王正月。”本文采用問答體的方式對這句經文進行逐層剖析,以便揭示出經文中所含的微言大義。清高嵣評曰:“年則魯君之年,月則周王之月也。大一統一語,大義炳如日星。蓋春秋之作,率天下以尊周室。正月系王,示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文中主要通過隱公攝政不即位這一歷史事實說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制度。

按慣例,《春秋》記述魯君即位,都有在其即位的首年書“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九字,但記隱公即位,卻只有“元年,春,王正月”六字。本篇旨在解釋這種書法體例及其原因。前半部分講體例時,先釋“元年”,次釋“春”,最後釋“王正月”,重點在揭示“王正月”三字所含的尊周大一統的意義。後半部分解釋不書“公即位”的原因:一是爲了成全隱公的本意,因隱公攝政,並無當國君之意,只是想借此把魯國治理好,當桓公長大後便把政權交還予他。二是隱公之所以接受諸大夫的擁戴,自有其良苦用心:桓幼而貴,自己雖長而卑,這種情況國人是不太清楚的,一旦自己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如果立桓公,則又恐諸大夫不能擁戴幼君,所以他之立,實爲桓而立。既是爲桓而立,當然不宜書“公即位”了。三是說明爲什麼隱長而賢卻不宜立,原來按宗法制的規定,立嫡子只以長而不以賢,立庶子則憑藉其母親地位的貴賤而定。桓公當立是因其母貴,而隱不宜立則是因其母賤,所謂“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上兩部分所作的解釋實際上反映了儒家尊周大一統的思想以及親親貴貴的封建觀念。

文章在寫法上是先引《春秋》經文,然後逐句作問答式的解釋,一問接着一問,流淌着一股窮追不捨的氣勢,直至把所要發掘的所謂微言大義揭示出來爲止。其設問的形式也靈活多變,有“者何”“孰謂”“曷爲”“何言乎”“何以”等各式疑問詞的組合。但由於過分追求所謂的微言大義,就難免生出牽強附會、詞繁意復等瑕疵。如解釋爲什麼不書“公即位”三字,《左傳》只用了“不書即位,攝也”,以一“攝”字來說明,文簡而意明,也符合《春秋》作者原意;而本篇則衍生出了許多文字,且未必皆是《春秋》作者之意,這也是讀者應注意的一點。

■妙評 其行文許多曲折,卻以數語了之,如利刃斷物,應手而碎,且成一片,真千秋僅筆。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二編》卷二

透發將“平國而反之桓”句,推見至隱。末一段又因隱桓而表揭立子之義。其下字運句,又跌宕,又閒靜,又直截,又虛活,不但以簡勁擅長也。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三

勝處在中間兩摺,揣度隱公心事,曲而微。意主褒隱,遂混尊卑,其論非允,文特雋。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