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百家姓

孫姓的起源與家譜

本文已影響 2.77W人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羋姓及改姓等。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孫姓的起源與家譜,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孫姓的起源與家譜

孫姓的起源與家譜

分佈地區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時置郡,此支孫氏爲富春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爲孫明的十一世孫福。陳留郡:秦置,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爲汴州陳留郡。樂安郡: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爲兵聖孫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爲樂安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爲孫武次子孫明。汲郡,晉置汲郡,治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西南)。隋唐汲郡即衛州。此支孫氏爲孫氏世居之地,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東莞郡:漢有東莞縣,治今山東沂水。東漢末設東莞郡,治所在今沂水東北。東晉僑置於晉陵(今江蘇省常州市)東南,南齊末廢。今廣東省東莞縣置於唐代。吳郡:公元129年,東漢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富春郡:今浙江省富陽。秦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五代吳越爲富舂。宋復爲富陽。

姓氏起源

1、源於子姓。

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爲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2、源於姬姓。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爲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爲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爲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後代就以孫爲姓。

3、源於嬀姓和姚姓。

《新唐書·宰相世系》:“舜後胡公嬀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爲田氏。王莽封田豐爲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爲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爲嬀姓。其五代孫嬀敷,又改爲姚氏。”《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舜因生於姚墟而姓姚,因居嬀水而姓嬀,故姚恢改姓爲嬀,嬀皓又改姓爲姚,知姚與嬀可通……武王時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爲胡公。”北宋景佑年間刊本:邵思著《姓解》記載:“虞舜生於姚,故因生地爲姓,後世有以姚爲氏。”《元和姓纂》載:“姚,虞帝生於姚墟,子孫以姚爲氏。”《尚書·堯典》記,舜“釐降二女於嬀汭,嬪於虞。舜在當帝之前,四嶽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嬀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嬀河邊居住的,便以嬀爲姓。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爲姓”,舜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即以地爲氏,稱爲姚氏。可見舜文化、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世界舜裔聯誼會),《古今姓氏書辯證》:“春秋時齊厲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孫爲須無 ,無宇之少子名書,字子佔,爲齊大夫,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樂安,孫武爲其後。”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後裔嬀滿於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嬀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爲田氏。齊景公時,陳完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縣,並賜姓孫氏。

4、源於羋姓。

①蒍賈的後人。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爲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爲氏。

②楚大夫屈原的後人。冀蘭泰《韓城縣續志·方技傳》記載,三閭大夫原死,三子俱入秦。一處耀州,更姓孫,隋唐徴仕孫子思邈其後裔也;一處蒲城,仍本姓;一在韓城,更姓房者是也。孫思邈即其後人。

5、源於荀姓。

漢朝時爲了要避漢宣帝“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爲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爲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爲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6、源於賜姓。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本姓俞,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孫堅視他作心腹。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賜姓予他爲孫。

7、源於姒姓。

夏侯嬰,與劉邦是少時朋友,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爲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爲孫。

8、源於改姓,屬於避難改姓爲氏。

⑴山東《鄆城縣誌》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爲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後因奸臣陷害,爲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爲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記載,明朝中葉,有一名士叫孫一元,原來是安化王的宗族後裔,本爲朱氏。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92年),慶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襲了安化的封地(今陝西慶陽與甘肅安化一帶)。這個朱寘鐇曾一直認爲自己是皇位當選人。事後,朱一元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爲孫一元,攜家避難躲入太白山中隱居。在朱一元的後裔子孫中,皆沿襲祖先所改之姓氏,稱孫氏,世代相傳。

9、源於他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晉書》記載前燕孫氏,鮮卑族。羯族有孫氏。

⑴新羅初期,高麗漢文學家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氏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爲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樸爲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改六部名稱,並分別賜姓,其中的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樑部,並賜姓孫。

⑵唐朝時期,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後拜殿中少監,爲契丹族人。

⑶元代時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後世子孫改漢姓孫氏,定居於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縣秀水鎮東白水村。

⑷清朝時期,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後,改漢姓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爲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

⑸在今景頗族、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孫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孫氏。

得姓始祖

孫乙。孫乙字武仲,又稱武仲乙,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爲氏。”孫乙是姬姓孫氏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爲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嬀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國大夫時同太子禦寇很要好,禦寇被殺後,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後,陳完不願再用原來的國名爲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佔,在齊國爲大夫,因爲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廣饒縣北),並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爲嬀姓和姚姓孫氏得始祖。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田完後代田無宇有二子,分別爲田恆、田書,其中田書由於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而孫武則爲田書之孫。孫姓的部分得姓始祖還有孫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堂號

平治堂:因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賜號。

樂安堂:因田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

富春堂:兵聖孫武帶着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其爲將。他帶兵西征破強楚,北威齊魯,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賜富春堂號,與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晉朝時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裏映着雪光讀書,終成大名,賜此堂號。

此外,孫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敦敘堂”、“積善堂”、“鶴衍堂”、“嘉會堂”、“東莞堂”、“燕翼堂”、“萬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致遠堂”、等。

遷徙分佈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發源在山東的嬀姓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秦漢以後,嬀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峯。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佈於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宋朝形成的“百家姓”的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臺灣。宋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05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I.4%,爲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孫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佔全國孫姓總人口的II.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這四省孫姓大約佔全國孫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全國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爲主力的佈局,以及皖豫魯蘇、長江流域兩個集中分佈的孫姓聚集區。明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3%強,爲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山東、江蘇、江西,這四省孫姓大約佔孫姓總人口的60%,浙江爲孫姓第一大省。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800多萬,爲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44%。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二省,大約佔孫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佈於黑龍江、河北、江蘇、遼寧、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l%。山東爲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大約18%。以長江爲分水嶺,形成了孫姓北多南少的分佈格局,華東沿海省份連接東北三省是孫姓分佈高頻率地帶。孫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孫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在山東、京津、河北大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蘇皖北部、河南東端,孫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達4.3%,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6%,居住了大約56%的孫姓人羣。在陝西、山西、河北西部、寧夏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蘇皖南部、浙江北部,這一區域的孫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24%的孫姓人羣。

家族名人

孫書:字子佔,齊國大夫(率兵打仗即爲將軍),伐莒名將。因他在公元前523年率師伐莒立有大功,名顯齊邦,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於樂安(即今廣饒縣草橋村),成爲樂安孫氏的始祖。

孫陽:即伯樂,相傳爲秦穆公時的人,善相馬。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等等。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輔佐莊王稱霸,功績顯著。主持修建了中國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對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相當作用。

孫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山東廣饒人,是孫書的嫡孫。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編撰成《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山東廣饒人,孫武的後裔。著有《孫臏兵法》。

孫權:字仲謀,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 ,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炎:樂安(今山東省廣饒)人,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著有《爾雅音義》。

孫綽: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西北)人,東晉文學家,玄言詩的代表作家。

孫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與竇建德同舉義旗,聚衆入高雞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稱將軍。

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陝西耀縣人。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後人尊爲藥王。

孫過庭: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傑出的書法家和書法評論家。今存其所撰《書譜》捲上,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孫雲球:江蘇省吳江人,明清時眼鏡製造專家。著有《鏡史》,另外,孫雲球還創制了七十餘種光學儀器。

孫毓汶:清代山東省濟寧人,曾任總理各國事務,刑部、兵部尚書等職。

孫奇逢:清初儒學名士,河北省人。與李喁、黃宗羲齊名,並稱“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峯先生集》等。

孫詒讓: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著有《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周禮政要》、《光緒瑞安縣誌》等書。

孫星衍: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金石學家、校勘學家,被袁枚稱爲“天下奇 永和孫氏宗祠才”。

孫中山: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始人,廣東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爲總理,提出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推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國民黨,實行“三民主義”,後在中共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1925年在北京病逝,爲國民革命運動奉獻了畢生精力,遺著編爲《中山全書》。

家譜文獻

孫氏家譜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及江蘇、山東、山西、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圖書館內均有收藏。另外陸允昌先生主編的《中國孫氏世系源流》一書中有幾百部孫氏宗譜目錄,並有始遷祖的遷徙的過程等介紹,需要者可索查。

孫叔敖碑立於公元十六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後的十多代孫氏族衆的發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後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所發現的最早的孫氏家譜。

據《三國會要》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於今,僅能從當時的史籍上見其名而已。

孫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修孫氏家譜。《新唐書》載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十五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氏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後,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峯。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孫氏族譜總數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爲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