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百家姓

解姓的起源與家譜

本文已影響 1.43W人 

解姓,中國百家姓之一,最早源出於姬姓。解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待在161位。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解姓的起源與家譜,希望大家喜歡!

解姓的起源與家譜

分佈地區

山西臨汾縣西南

歷史來源

解(Xiè)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採食之地邑名爲姓。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有兒子良受封於解邑,良生活採食於解,所以稱爲良解。他的子孫後代於是以良解的採食之地作爲姓氏,成爲解氏。

2.來源於古代地名。《姓氏急就篇·注》,曰:解.地名,在河東.因地爲姓.故晉國多解氏。又,春秋時期周王朝的京畿分爲大解和小解,大解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小解在今洛陽市西。居住在這兩個地方的人後來便以解爲姓。

3.出自複姓改爲單姓而來。南北朝時,北魏有複姓解毗氏,亦作解批,傳說爲炎帝時參盧之後,後改爲單姓解氏。

遷徙分佈

解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解姓出於姬姓。上古周朝時 解字周武王有個兒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兒子中有一個叫作良的受封於解地(今山西省解縣),稱爲解良。解良的後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解爲己姓。解姓的望族居住在平陽(今天的山西省臨汾縣)和雁門(今天的山西省代縣),解姓在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解姓居全省第92位。

家族名人

解縉:明代翰林學士。洪武進士,擔任中書庶吉士,曾經上書萬言,鍼砭時政,皇帝很欣賞他的才能,升遷爲御史。永樂初年任翰林學士,主編《永樂大典》,這是世界上最完備的一部百科全書,另有著作《文毅集》。

解學龍:字言卿(1582-1645),號石帆。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歷任太子太保、都察院副都御史(都堂)、江西巡撫,反對閹黨魏忠賢專政,支持東林黨的主張。南明時,官刑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日,南京城破,投江殉國。著有《五垣諫草》、《撫江奏牘》、《用兵紀》等。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孫姬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唐叔虞的後裔姓氏,主要有晉姓、楊姓、韓姓、何姓、溫姓、賈姓、簡姓、曲姓、解姓、侯姓、欒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閆姓等)之子姬良受封於解邑,姬良此後生活採食於解邑(今山西運城解州鎮),古稱“河東解邑”。據史籍《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解氏出於姬姓,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

在解良的後裔子孫及族人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稱解氏,史稱山西宗解,爲解氏正宗,也有取“懈”爲姓的,通“解”。

源流二

春秋末年,智伯建有古城解樑城,源於地名,出自東周初期成周城垣解,屬於以居邑地名爲氏。城垣解,是古代城郭建築羣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專指“嚴城解扉”,是主體城郭的防禦外城。大規模城池最外的一道防禦城垣稱大解,最靠近王城主體的一道城垣稱小解,王城主體稱作宮。春秋時期,東周王朝京畿(今河南洛陽)的西南方向即分築有大解、中解、小解數道城垣,主要用來防禦戎夷的'入侵和接待小諸侯國使臣的覲見。居住在城垣解之地的人,主要爲軍卒及其家屬,以及一些商賈市徒,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對此就有記載:“王師軍於解。”

在這些軍民的後裔子孫中,後來便有以居地名稱爲姓氏者,稱大解氏、小解氏,後多省稱爲解氏,與其他類似姓氏如郭氏、廂氏、東門氏、西門氏、南門氏、北門氏、垣氏、司城氏等等同時期誕生,並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河南解氏的主體之一。

源流三

⑴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解毗氏(解枇氏)部落,時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人來華定居中有解姓。其中的一些人後來又遷唐朝,成爲大唐臣民。

⑵傳說爲炎帝時參盧之後,後簡化爲解氏。

⑶源於官位,出自漢朝官吏廨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廨人這種官職稱謂一直沿用至隋、唐時期,至“安史之亂”後迅速消失。在廨人中,即有以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廨人氏,至漢朝中葉以後省去“廣”字偏旁,稱解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拉氏,亦稱吳拉氏、烏喇氏,滿語爲Ula Hala,漢義“江”,世居鄭家堡(今吉林雙遼鄭家屯)、烏拉街(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黑龍江兩岸等地,多致稱爲漢姓解氏、吳氏等。

⑵.滿族解烏拉氣氏,亦稱錫勒爾吉氏,滿語爲Silergi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多致稱爲漢姓解氏、李氏等。

遷徙分佈

解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五位,人口約六十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

解氏最早源出於姬姓。上古周朝時周武王有個兒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兒子中有一個叫良的受封於解地(今山西解縣),稱爲解良。解良的後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地名解爲氏。

解氏的望族居住在新絳縣,平陽(今山西臨汾)和沁水縣,雁門(今山西代縣),解氏在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居全省第九十二位。

今山西省的運城市解州崗、太谷縣,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淮安市、鎮江市丹徒縣,浙江省,河南省鄭州市、汝陽市、商丘市寧陵縣,駐馬店市遂平縣、正陽縣、汝南縣、開封市,周口市,平頂山市,許昌市,漯河市,焦作市,新鄭市,新鄉市,安陽市,洛陽市,南陽市,信陽市,鶴壁市,三門峽市,黑龍江省,吉林省的吉林市,遼寧省的本溪市、大連市、錦州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青海省,山東省的菏澤市鉅野縣、諸城市、莒縣、沭陽縣、東營市東營區、泰安市、濟寧市任城區洸河街道辦黃莊村、濟南市商河縣鄭路鎮解家村,安徽省的肥西縣、定遠縣、靈璧縣尹集鎮、阜陽市太和縣,湖北省的荊州市監利縣,湖南省。河北省的平山縣、故城縣、景縣、徐水縣,廊坊市,四川省郫縣,成都市武侯區,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江西省。雲南省的宣威市,貴州省黔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福建省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陝西省的西安市長安區、戶縣,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南省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等地區,均有解氏族人分佈。

另據《姓氏急就篇》記載,解地位居河東,即山西西南部,爲古晉國轄地,因此,春秋時有很多解姓人氏如解揚、解獵等,均在晉國擔任大夫之職。晉悼公時,有一位“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賢士祁奚,所“外舉”的對象是解狐,這表明解姓在晉國的顯達。兩漢以前,解姓有遷居距解地不遠的平陽郡者,亦有越過太原北徙於雁門郡落籍者。兩漢之際,解姓由於種種原因在今地處黃河中下游的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散居開來。此際解姓見於史冊者甚多,其中就有雁門解勝,表明至少在東漢時解姓雁門郡望已經形成。

三國兩晉時期,繁衍於濟南郡的解姓競現於史,尤以樑鄒侯解修家族爲傑出代表。晉永嘉之亂後,災難迭起,北方解姓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避亂南遷,今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均有解姓人入遷,其中雁門人解叔謙遷居今湖北江陵。北魏漢化改革時解批氏改爲漢姓解,定居河南洛陽,在一定程度上壯大瞭解姓家族。隋唐之際,解姓主流仍在北方各省繁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北宋末期欽宗靖康間,金兵攻取汴梁(今河南開封),趙構南避杭州建都,此後北方解姓因仕宦、避難、謀生等原因,漸播遷於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南方省份。宋末元初,解姓開始在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落籍。明初,山西解姓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解姓有播遷臺島者。清康乾年間以後,有河北、山東之解姓闖關東進入東三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