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

本文已影響 2.26W人 

導語: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比較動盪的時期。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梳理,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從中學歷史課本上來講,就不是考試重點,這個嘛當然可以理解了,原因就是歷史教科書的主旋律是統一,而魏晉南北朝是一段分裂時期,是思想大開放、大解放的時期(雖然這種解放的大的歷史背景很殘酷),可是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帝國、下接隋唐帝國,這一段歷史怎能被輕易忽略。

靠着近日參加一讀書會的契機,拿起了一本日本人所著的《魏晉南北朝:中華的崩潰與擴大》。初拿這本書,就感覺副標題起的真是不錯,準確來理解,就是:舊中華的崩潰和新中華的擴大。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一千多年前,熟悉一下那段歷史吧。

魏晉南北朝大幕的拉啓——三國

漢帝國爲何會衰落?我們看看歷史教科書上的解釋,很是讓人信服:東漢中後期,皇帝年紀偏小,經常是外戚執政;等小皇帝長大之後,奪權就靠宦官了。而這兩支勢力都是中國帝制時代的腐朽勢力。

地方上是莊園經濟加豪強地主,這就爲東漢末年乃至後來的軍閥割據奠定了經濟基礎。

讓我們來看看本書是怎樣解釋的:秦漢帝國是一君萬民的結構,這樣結構之下是比較穩固的,因爲權利屬於君王,其他人在君王面前都是平等的,而王朝的中後期,隨着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土地兼併日盛,越發“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接下來是農民破產,淪爲附庸於世家大族的奴婢。而中國歷史上,衡量財富實力的就兩個:人口和土地。土地和人口日益向世家大族聚攏,國家掌握的人口相對較少,財政危機就日益顯現出來。

黃巾起義

這樣子帝國是不穩定的,而東漢末年就是這種結構。

另一方面,東漢時期,周邊的民族內遷,這也爲後來的“五胡入華”創造了條件。

三國的歷史大家都很熟悉,這裏就不再講述了,下文會着重描寫一下三國之後的中國歷史。

2.胡漢的摩擦與抗爭

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同意了中國,然而這段統一是建立在曇花一現的基礎上的,因爲西晉在建立的時候並沒有打破前朝的弊端,同時司馬氏家族也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不可能指望他們來解決世家大族對於公器的壟斷。

晉武帝死後,西晉歷史就進入了多事之秋,首先就是宗室內部的爭權奪利,爆發點就是八王之亂,司馬氏內部的人打了起來,中原大亂。

在八王之亂期間,胡族紛紛起來,涌現了像劉淵、石勒的人物。

網上的石勒畫像,不過這個是杜撰,根據史書記載,石勒本人具有高加索血統。

公元311年,劉淵之子劉聰趁機大舉進攻洛陽,極盡掠奪暴行之能事,因當時西晉皇帝年號永嘉,故史稱“永嘉之亂”,洛陽被大火燒光,被奪走性命的人多達數萬之衆。而此時西晉已經名存實亡。

當時中原胡漢的界限十分明顯,書中舉了兩個例子來說,例如有一次西晉的劉琨寫信給羯族的石勒,請求派兵增援,書信中寫到:“自古誠無戎狄爲中原王者,至於名臣建功業者,則有之矣。”

大意就是胡族是當不了中原王者的,倒是名臣可以噹噹。

而當時的胡族也反駁說:“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於西戎,文王生於東夷,顧唯德所授耳。”

3.矛盾的最高點和緩和

胡漢矛盾的最高點就是冉閔之亂。

冉閔利用漢族對胡族的反感,對胡族實行屠殺。這是一個拐點,此後的各族之間的憎惡逐漸緩和,因爲人民不想戰亂,“寧願太平犬,不爲亂世人”。

?苻堅的'登場。

苻堅即位之後,抑制工商,獎勵農耕,對學問實施保護和獎勵的措施。??在苻堅的時代,他推行提拔漢族士大夫、保護學問等與此前胡漢對立的北方大不相同的政策。對漢族,重用的就是王猛。對鮮卑慕容部,接受了慕容垂的投誠。

?苻堅陸續採納和實施了中國傳統的國家禮儀,建造明堂,恢復魏晉時代士族的戶籍,努力招攬民心。

苻堅的政策,弱化了從根本上支持苻堅政權的氐族集團的紐帶,存在着導致王朝解體的危險。從淝水之戰中,可以看出,五湖各王朝並非一君萬民性質的體系,而是部落聯合體。前秦就是這樣的解構,核心是氐族,具有同樣結構的匈奴、鮮卑保衛,幷包含漢族豪族,雖然王權試圖加強,但存在許多阻礙的東西。

?北魏的登場

成功建立北魏的初代皇帝拓拔珪在建國之後,推出此前五胡政權從未有過的政策:部族解散政策。

部族解散政策就是將拓跋部旗下各部族集中遷居到國都平城爲中心的地區,同時將此前各族長對所轄部民的統帥權收歸國家。

奉命集中居住的鮮卑大部分人,按方位整編爲“八部”,又稱爲“八國”,成爲北魏國軍的核心和統一北方的原動力

3.南方的中國化

東晉的建立基礎是世家大族,尤其是衣冠南渡 的世家大族,以王、謝兩家主導。

不過劉裕的即位是一個獨特案例,代表着南朝從貴族制走向了軍事政權,劉裕之後的南朝,政權更迭十分頻繁,宗室相互殘殺,而南朝實際控制的領土一步步縮小。

書中川本芳昭教授指出,南朝四個朝代——宋、齊、樑、晨練四個朝代中,只有陳朝的建立者不是北方來的,而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

不過南朝時漢民族也向周邊進行擴張,周圍的非漢民族,通過與漢民族混血和接納中原文化,到了了唐代以後成爲新漢族。

4.北方的中國化

北方中國化的高峯是孝文帝時期的改革。

?在思考那段歷史時,有點值得注意,就是孝文帝說自己魏是水德。?而在王朝建立之初,北魏還說自己是土德,這說明北魏認爲自己是直接繼承西晉金德的王朝。這其中就存在認爲之前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是僭僞王朝的邏輯。而自己鮮卑拓跋部不是五胡同類。

?北周時期

宇文泰推行周官制度和制定六條詔書。正如宇文泰兒子接受禪讓而建立周王朝一樣,明確用周禮爲國策,以此對國家進行管理。而且以周禮爲基準。

周禮影響到軍隊制度。因爲西魏弱,單靠鮮卑族很難與東魏對抗,於是就從漢人徵兵。設立六位柱國大將軍,之下是十二位大將軍,之下二十四位開府儀同,組成二十四軍,到隋代確立了十二衛制,並發展成唐的府兵制。??這種制度成功凝聚了胡漢,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國軍以六、十二、二十四等六的倍數構成,顯然是周禮:天子六軍。

5.結局:中華世界的擴大與“新”的東亞秩序

?《宋書·倭國傳》:順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國偏遠,作藩於外……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衆夷六十六國……王道融泰。“

在倭奴國王和卑彌呼時期,日本作爲中國皇帝的臣子加入了其國際秩序,又在國內說“天下”。

而當時倭國與高句麗、百濟圍繞朝鮮半島的權益進行爭奪,他們要確保當時東亞中心的支持,紛紛上表稱臣。

這就回答了一個問題:日本平安時代的首都——京都是以洛陽命名?這與古代日本的中華意識的形成不無關係。

這並非日本獨有,高句麗、百濟、新羅也有。高句麗的好太王時期(391-412),使用永樂年號,在好太古碑文中,還看到這樣字眼:“百殘(百濟)、新羅舊是屬民,前來朝貢。”

好太王

“朝貢”一詞就是典型的中華用語。

再回到日本,自歷史進入12世紀後,日本的歷史進入幕府時代,而其最高當權者是將軍,全稱爲“徵夷大將軍”,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應中國的“華夷之辯”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的影響。

6.中國史學家怎樣評價魏晉南北朝?

餘最喜歡史學大家陳寅恪的評價:“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啓,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這樣看來北朝不是曲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