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冊《詠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73W人 

《詠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一下冊《詠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能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3.理解詠史詩歌中所言的“志”及寫作特色。

4.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法、問題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借詠王昭君的事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2.感悟杜甫詠史詩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對杜甫詠史詩藝術特色的賞析。

2.詩人借詠王昭君的事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詠懷古蹟(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同一時期所作的三首詩,此首詩處於尾篇,有關作者及創作背景信息前兩篇均有所涉及,但該篇是詠史詩,有必要補充相關的資料。在賞析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深入文本,鑑賞詩歌藝術特色和詩歌主旨。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首先讓學生談談對王昭君的認識。

2.引入詩人筆下的王昭君,結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3.引出杜甫的詩篇。

【設計思路】由學生對昭君的平面認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詩人筆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即“託前代以自鳴所不平”)再到杜甫筆下的昭君及其承載的作者的情懷──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這一人物形象,繼而分析出這一人物形象又成爲詩人筆下的載志意象。

(二)寫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創造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峯,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覆,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於這個時期。

《詠懷古蹟五首》也是一組七律組詩,和《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帶有很多古蹟,有些歷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傳。《詠懷古蹟五首》每首各詠一人一事,分別爲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杜甫吟詠古蹟,追思歷史人物,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設計思路】寫作背景部分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快速過去,因爲前兩篇均有相關介紹。

(三)詠史詩

詠史詩是指以歷史題材爲詠寫對象的詩歌創作。以歷史爲題材的詩歌,有很多種名稱,諸如述古、懷古、覽古、感古、古興、讀史、詠史等,有的還直接以被歌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爲標題,這些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都是以歷史作爲詩人感情的載體,史情緊密結合的,因此都屬於廣義詠史詩的範疇。《詠懷古蹟五首》是詠史詩的名篇。

【設計意圖】《詠懷古蹟五首》是詠史詩,詩歌按題材分類的一種,這是需要學生明白的知識點,若以後遇到類似特點的詩歌,可以進行知識遷移,降低詩歌鑑賞的難度。古詩詞教學中要儘量將知識點講得通透點,學生才能真正把握詩歌真諦。

(四)文本朗讀節奏劃分

1.學生齊讀文本,教師指出其中出現的問題。

2.展示節奏劃分後的文本: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3.全班再次齊讀。

【設計思路】《詠懷古蹟五首》也是七言律詩,律詩講究節奏和韻律,這些形式美是通過誦讀體現出來的,這是讓學生齊讀的原因之一;另外學生在詩歌誦讀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應在詩歌學習中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五)立足文本,細讀文本

1.找同學說說讀完這首詩的感受。

【設計思路】給予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也是瞭解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利於文本講解。

2.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探究。

分別鑑賞(藝術手法和思想內涵)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小組內部討論,推選代表回答,其他小組作評價,教師評價。

【設計思路】按聯來鑑賞,把任務落實到每個小組,通過小組內成員的交流,以及小組間的評價對詩歌的理解會容易些,主要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借用之前學過的詩歌鑑賞方法在課堂上實踐,老師要觀察各小組的表現,可適當參與。

參考:

第一聯,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不知何所指歸,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着一“赴”字(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便令“羣山萬壑”集於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第二句揭開謎底:原來寫江山靈秀,是爲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長明妃尚有村”,包含了萬千感慨,頗寓憐惜之意。

第二聯,開始詠歎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間兩聯,用對比的手法,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萬里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裏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

第三聯是委婉的諷語:僅憑畫圖哪裏能識得佳人的美貌呢?縱然殺盡畫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許在月夜裏,依稀彷彿,或可聽到環佩作響,那是昭君的魂魄歸來了吧!詩人通過理性的質問和悲悽的想象,表達了無限的傷感;“空”字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爲,既然葬於塞外,不能歸漢,昭君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麼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最後一聯,宕開一筆,言千古琵琶之聲,皆爲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沒漢宮,恨遠離家國。結尾兩句雖是附會之語,卻是至情之論;詩眼:“怨恨”;遠嫁異邦,遠葬他鄉,月魂空歸,思念故鄉的幽怨,對畫師的無恥行爲及漢元帝的昏庸糊塗的怨恨。“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着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讚揚,又有對她的同情。

3.《詠懷古蹟》(其三)詠歎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參考: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標自持,不肯賄賂畫工,最後遠嫁匈奴,身葬絕域,令人悲慨。對王昭君,歷代不乏歌詠,就連北宋王安石這樣的“硬漢”也寫了《明妃曲》,對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議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是因爲女人貌美入宮被冷落,和男人懷才入朝不得志一樣,都是讓人感嘆悲哀的事。杜甫詠王昭君,也不過是借昭君之事,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設計意圖】主要落腳於詠懷詩的特點之一──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再次證明詩言志的藝術特色,此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悲昭君以自悲也”,問題並不是很難。

七、課後作業

1.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爲第五課的三首杜甫詩做個小結(包括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設計思路】熟讀成誦是經典詩歌的基本要求,杜甫的三首詩學完後,理應總結一下,對杜詩的認知會進一步深入。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人教版高一下冊《詠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全部內容,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你們喜歡小編的推薦,請繼續支持本站網,謝謝大家。16:01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