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11篇)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本文從“記憶”這一獨特視角出發來剖析人生與人性的寫法,領悟詩情與哲理

2.誦讀及語感的培養

3.借鑑、吸收精美語段

二、重點、難點:

1.精巧的構思,層層深入的寫法。

2.比喻、排比的巧妙運用

3.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詞語解釋:

徵兆:事先顯露出來的跡象;徵候。

匍匐:

①以腹貼地前進。

②軀體貼地(像蟲、蛇、龜)緩慢爬行。

③使自己俯臥。

芥子jiè:小草,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清醇:清澈無雜質。

作孽:做壞事;造孽。

銘記:牢記在心中。

自在:

①自由;無拘束。

②安閒自得,身心舒暢。

③心離煩惱的繫縛,通達無礙。

狹隘:

①狹窄。

②(指氣量、見識等)狹小。

執拗niù:堅持己見,固執任性。

泯滅:

①消滅;消失。

②[形跡、印象等]消滅。

冠冕:

①古代皇冠或官員的帽子。

②比喻受人擁戴或出人頭地。

真諦:真切的理論和精義;奧妙所在。

(二)作者韓少華:

1933年秋生於北京。中國作協會員。1947年於北京二中就讀時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畢業後留校任語文教師。在職期間先後於中國人大新聞系旁聽和北京電大中文系就讀。至六十年代初乃有作品發表,其中《序曲》被認爲是其成名作。新時期以來,創作以散文爲主,兼及報告文學和小說。曾獲得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以及散文,諷刺小品、兒童文學和小說等多項創作獎。作品集有《韓少華散文選》、《暖晴》、《碧水悠悠》等。其有些作品已被選入國家正式教材,介紹到海外華人讀書界,並譯爲英、法、日等國家。

(三)分析結構:

(1)第一部分:什麼是遺忘,衆說紛紜,這是否說明“”、“忘卻”的是非曲直沒有客觀標準?究竟怎樣解釋最好?

(2)第二部分的4個排比句該如何理解?

(3)第三部分連續使用比喻句,選取“灰燼”“流水”“落花”三個意象,是要表述與有關的什麼道理?有何好處?

(四)藝術特色:

(1)形散神聚,表達迂迴曲折。

(2)哲理化情感和情感化哲理相得益彰。

(3)多用排比、比喻,優美的語言和意象,生動的問答形式,使文章生動活潑,又有典雅氣象。

(五)小結:

文章到結尾也沒有回答什麼是,只是把當作了文章線索,爲我們論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就是文章隱含的意圖,言在此而已在彼。這就是本文的特別之處:文章不是解答“”的概念,而是在揭示所蘊含的哲理。最後,用一句名言來表達學習本文的感想。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

(六)仿寫訓練:

(1)仿寫:提煉“是灰燼、是流水、是落花……”段

消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積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畫線部分填上恰當的話,使分號前後內容、句式對應,修辭方法相同:

①悲觀者說,希望是地平線,就算看見,也永遠走不到了;

樂觀者說,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樂觀者說,風是帆的夥伴,能把你送到勝利的彼岸;

悲觀者說,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佈置作業:

課外找一篇散文詩,做讀書筆記。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語言以及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對比學生與楊絳的描述,學習體會作家精彩的寫法。

二、教學側重

體會楊絳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並且產生震撼效果的寫作技巧。

三、課堂預設

1、回顧上節所學:

簡述敘事內容及主題,爲語言、組材特色分析作鋪墊。

2、討論語言特點:

⑴聯繫課後第二題,舉例說明本課語言特色;

⑵歸納語言特點:簡潔樸素

3、討論組材特點:

⑴舉例說明敘事特點;

⑵歸納敘事特點:瑣碎平淡

4、小結楊絳作品特點:

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這種看似冷漠,彷彿“他者”的敘述,卻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讀者合上作品,才發現一種冷冷的悲涼自心底瀰漫而來,感人至深卻在不經意間,這是楊絳給我們帶來的文學。

5、討論學生習作得失:

⑴典型習作(上節課後作業)投影閱讀;

⑵對比楊絳討論得失;

⑶修改各自上節課後作業。

6、選擇作業:

課後練習三“改寫”或者“我讀楊絳”選一。

【附板書】

苦:生活艱苦精神悽苦

1、老王──以—善—良—對—待—善—良──楊絳

善:善良樸實

語言簡潔樸素

2、楊絳作品─────真實震撼

敘事瑣碎平淡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識點。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學習”的名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劉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荀子介紹】

荀子:名況,又名卿,人稱荀卿或孫卿,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子主張性惡論,並且認爲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有樸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禮治”,又要“法制”。

荀子與孟子的差異:“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而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樑啓雄《荀子簡釋》)

【《荀子》介紹】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於其弟子之手。內容涉及政治、哲學、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其文筆雄辯,說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獨特風格。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容】

1、同學們,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瞭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學不可以已。

2、荀子從哪三個方面說明學習不可以停止?

明確: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態度。

3、文章通篇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怎樣論證的?

明確:論證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比喻論證)、作比較、作詮釋、列圖表、分類別等。本文通篇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板書見後)

【藝術特徵】

1、比喻論證的方法: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爲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爲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爲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

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2、富有音韻美的語言:本文的語言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韻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採用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於誦讀。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並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標:加強誦讀,培養學生文言文的誦讀語感;培養學生能夠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正確的歷史觀和獨立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學習本文鋪陳渲染、氣勢酣暢的語言特點,注意在誦讀中積累語感。

2.討論秦王朝興衰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瞭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作者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

教法學法

1.教法:講授法課堂討論法練習法

2.學法:朗讀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藉助課文的註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瞭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授課文,領悟寫作意圖,瞭解作者政治主張的進步性與歷史侷限性。

教學準備

朗讀課文,藉助課文的註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進行翻譯,課上組織競賽;

蒐集瞭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識記文學常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部戰國史簡直就是一部戰爭史。幾千年以來,“弱肉強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被打破。兩千多年前,當秦始皇做着千秋萬代掌權的美夢的時候,一羣疲憊的農民“斬木爲兵,揭竿爲旗”,輕而易舉地攻破秦國“金城千里”,導致強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一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共同探討。

(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可以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上課時相互交流,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二、整體感知

(一)播放課文朗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二)讀全文後回答,這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三)默讀,分組討論: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明確:“攻之勢”體現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統一天下到覆滅。

(四)請各小組討論文章結構,用列表的形式劃分並展示。

明確:

三、翻譯課文

(一)翻譯競賽:請各小組代表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地方,請本小組成員及時糾正補充,看哪一組翻譯得更準確、通暢、優美生動。

(二)指導要點:

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美生動。高考中要求“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容”,並有一定的翻譯題,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做到譯文的“信、達、雅”。一般在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麼,譯文中有沒有譯錯的詞語或遺漏的詞語。

2.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慣。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

四、小結

學習古文要注重積累。從實詞、虛詞的用法到各種句式,整理歸納,不斷積累,才能提高翻譯水平,增強理解能力。

五、作業

整理歸納全文文言語法現象,包括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課時

研習新課

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採用競賽法回答問題,看哪個小組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一)“過秦”,即言秦之過。作者以秦的興亡史實爲基本依據,採用對比方法,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地指出導致秦亡的過失,這充分體現在第⑤段議論中。請學生朗讀第⑤段,思考以下問題:

1.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數學符號“〈”連結排列起來。

2.“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其餘三項對比的句子。

3.說明作者是如何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結論的。

點撥:作者議論秦的過失,首先肯定地理條件沒有變,接着採用多項對比的論證方法,層層推進。最詳細的是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從各個角度對比,極言陳涉弱小;其次是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強調秦朝的強大。九國與秦的對比包含在上面第二個對比中,不夠明顯,但從課文第2段“秦人開關延敵”等句中已經明確。不能忘記陳涉與秦朝的對比。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訴我們秦亡的原因,也點明瞭課題“秦之過”。當然,“秦之過”主要是“仁義不施”而非“攻守之勢異也”。這一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覆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綱目。

(二)“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①-④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先從第⑤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後讀①-④段,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從各段中找一句表明“興”或“亡”史實的句子。

點撥:“攻”是以雍州之地爲本,依靠權謀武力,擴張土地,奪取天下,吞併六國;“守”是以整個天下爲本,採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從諸侯變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強大,結果卻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層的七字排偶句,寫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統一六國的巔峯。“興”指秦國強大起來,不能用表達措施的句子來表明,而要選擇能夠表現一個階段強大的句子。

3.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找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並加以解釋,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明確:

(1)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4)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

(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已經蘊藏着導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一天下,攻守之勢轉化以後,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致大規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採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鑑,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治者施仁政。

點撥:“仁義不施”,換種說法是“施行暴政”,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現,在固守天下中表現得尤爲厲害。主要體現在治國措施中。

小結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爲改革政治的借鑑。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說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佈置作業

(一)進一步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敘多於議、理寓事中的特點。

(二)細讀文章,找出自己認爲寫的最好的地方,如語言、寫作特點、表達特色等,在班內交流。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時間:

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學習《智取生辰綱》,我們瞭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藝術構思,也欣賞了梁山好漢們的智勇雙全的氣概,相對於施耐庵的《水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又向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和歷史風雲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三國古戰場看看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吧。

二、介紹作家作品: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大約生活於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間,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培、東原等不同說法)。曾經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寫過詞曲,雜劇,以小說的創作成就最大。他“與人寡合”,而“樂府隱語,極爲清新”,他可說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說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說《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C)

A、馬謖(shu)曹叡(rui)寨柵(zha)

B、偏裨(bi)文幾(ji)咽喉(yin)

C、張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長史(chang)輜重(zi)

2、下列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B)

A、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平常的人)男親自哨見(探見)

B、彼若有命,不來圍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長嘆(跺腳)

C、把魏延圍在垓心(戰場的中心)又命馬岱、姜維斷後(在後面掩護軍隊後退)

D、只鼓譟吶喊(擊鼓喧譁)思舜帝殛鯀思禹之義(殺死)

四、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即:

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號施令別打算。

趙雲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五、分析小說如何寫馬謖失街亭的。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

2、作者寫馬謖主要採用了那些手法?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斑紋”的內在含義,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詩意的語言,賞讀多種寫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領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學重點:

深刻理解“斑紋”的內在含義,瞭解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各種“斑紋”,揣摩本文詩意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富於思考的哲理性語言。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采采蠅是非洲一種傳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蟲,經常叮咬馬、羚羊和其他草原動物。奇怪的是,它們對斑馬卻很少騷擾。這是什麼原因呢?斑馬的斑紋能幫助它抵禦采采蠅的叮咬。

2、斑馬的條紋是一種“護身符”。因爲黑白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線各不相同,這樣可以使斑馬的身體輪廓變得模糊起來,遠遠望去,很難將它同周圍環境分辨開來,也就不容易被猛獸發現了。通常,獅子是在黃昏或黎明時狩獵的。一旦它發現了斑馬,對方黑白分明的條紋,也往往使獅子難以判斷自己與獵物之間的距離。如果對方是一匹正在運動的斑馬,那麼準確估計它的實際位置和運動速度,就更加困難了。

二、整體感知

1、速讀全文,畫出有“斑紋”一詞的語句。

2、思考:結合語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麼?

明確:整篇文章應該是按照由點到面,從小到大,從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展開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紋到抽象的斑紋、由斑紋到生物習性到對生命本質的思考、由生命現象到對神祕自然的敬畏。

三、研習文本

1、朗讀1—5節,思考:文中詳寫哪種動物的“斑紋”?爲什麼?

明確:詳寫蛇。

蛇的斑紋最爲典型、醒目,重點寫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紋”;不只寫了蛇的斑紋,還寫了它的生活習性、生存狀態等內容,豐富了文章的表現範疇,作者寫“斑紋”並不爲單一地介紹動物皮毛,同時也是向我們展現一個豐富真實的自然界。重點突出,便於下文畫卷式地展開豐富生動而神祕的自然乃至整個筆底世界。

蛇的文化內涵豐富,相關的寓言和傳說較多,可以引發讀者興趣,以作者強烈的情感來加強讀者的情感體驗,豐富文章的文化內涵。不只說明了蛇這種動物的斑紋,更生動細緻地塑造了一個陰險、詭祕、惡毒的形象,使文章富於情趣,饒有意味。

2、哪裏還可以有“斑紋”?

明確:其他動物;植物;一切生物;人類。

3、關於“斑紋”的含義,課文中有沒有相關表述?

明確:課文對“斑紋”的表述:斑紋起源於對一種簡單圖案的特別嗜好:或直或曲的線條,大小不一的色塊,或者,就是一個普通的圓點,不斷的複製構成驚人的繁複效果。

4、朗讀課文最後四小節,體會“斑紋”在這些段落中的含義。

(1)前面我們已經瞭解到在作者的筆下動物界的斑紋,客觀存在的其他斑紋,如何理解這裏所說的“大地都是有斑紋的”,“斑紋無所不在,就像我們有意修飾並損害的生活”?

明確:大地是有斑紋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紋”預示着自然規律。

生活是有斑紋的:生活的印記,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修飾”過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跡;“損害”過的生活,留下悔恨或醜陋的記憶,這些都可以形成“斑紋”,“斑紋”無所不在。

(2)作者最後以“因爲距離的遙遠,在神的眼裏,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結尾,你怎樣理解?

明確:這裏的“神”,可以理解爲神祕的自然,或者自然規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存在許多“斑紋”;換一個角度來看,距離遙遠,生命渺小,衆生平等。“我們”也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我們”的一切生活,愛恨悲歡,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

這裏既揭示出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是鐫刻在每個人身上的斑紋的這裏,又流露出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律進行了禮讚。

5、小結。準確理解文中“斑紋”的含義。

文章主要寫了動物皮毛的顏色和圖案,也寫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會現象、人類生活的印跡。文中的“斑紋”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斑紋,又指社會現象、人們內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記憶的印記等,這樣就帶有哲學的意味,寬泛的說也可指一切存在。

四、文本提升

1、自由暢談:我和“斑紋”

“我們”也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

2、關注生態:我的綠色家園

五、課堂總結

周曉楓以帶着一種人與自然衆生平等、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來看待這個世界,動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溫存,以“對天地自然持久的熱情關注和對世間諸多存在的悲憫及敬畏之心”來描述這個世界,愛,以一種神奇的力量,使之出類拔萃。如果我們也能夠以對自然、對一切生命、對人類生活的飽滿的情感來觀察,來感知,相信我們筆下的文字也是血肉豐滿的,我們的心靈中也一定能夠綻放一座有着姿態萬千的風景的花園。

六、佈置作業

1、隨筆《我的綠色家園》

2、預習下一課。

板書:

斑 紋

周曉楓

斑紋:生活習性——生存狀態——生活體驗——生命印記 無所不在

啓示:關注生命現象 敬畏生命本身 禮讚自然規律 和諧共存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作者對斑紋的形象描述和對斑紋的理性闡述,我們已經很清楚瞭解斑紋的深刻內涵,從而來把握作者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從中學生深切知道了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學習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瞭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見解;

(2)掌握對比論證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處處重複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4)着重識記並理解“蒙、因、絜、愛、餘烈、弱”等詞的含義;

(5)理解“制、亡、利、固”4個多義詞的不同含義。背誦課文最後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1)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誦讀。

(2)本文文言詞彙豐富,注意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3)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瞭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重點學習1─2節。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釋題、明確文體。

二.⑴對照註釋自讀第一節。要求讀準字音,先默讀,再朗讀。

⑵指名朗讀,學生老師評價。

⑶再讀課文,劃出疑難。

⑷質疑,討論釋疑。

⑸要學生說出本節活用詞、通假字。

⑹齊讀課文第一節。請同學概括大意,教師板書。

三.

1.用學習第1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2節。

2.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學生口答)

⑴蒙故業

⑵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⑶寬厚而愛人

⑷相與爲一

⑸趙奢之倫制其兵

⑹秦人開關延敵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讀第三節,方法同一、二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3─4節,背誦3─4節。

教學步驟:

一.齊讀1─2節,體會語言特色,板書1─2節內容。

二.檢查自讀第3節情況

1.指名朗讀第3節,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蒙)恬藩籬黔(首)隳(名城)

2.對朗讀給予評價。老師範讀。學生齊讀。

3.質疑,討論釋疑。

4.要學生說出本節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詞。

5.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要學生口答)

⑴奮六世之餘烈

⑵鑄以爲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⑷因河爲池

⑸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注意句式)

三.指導背誦,概括大意。

1.結合課後練習二(1),指導背誦,加深課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四.1.對照註釋自讀第4節,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牖猗躡氓

2.指名朗讀、評價、教師範讀。

3.質疑,集體釋疑。

4.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口答加點字的用法及意義。

⑴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注意句式)

⑵贏糧而景從

⑶天下雲集而響應

⑷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5.齊讀課文,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6.根據課後練習二(2)提示,指導背誦,加深理解。

7.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五.作業(早或晚自修完成)

1.繼續背誦3─4節,(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讀課文第5節。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5節,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3─4節,給予鼓勵。

二.學習第5節

1.出示小黑板,翻譯句子和加點字,口頭完成,檢查預習情況。

⑴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

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何也?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檢查情況,要求學生質疑,釋疑。

3.指名朗讀、教師評價、教師指導朗讀(參見教參P170有關朗讀語氣提示)

4.教師範讀

5.指導背誦

6.學生概括本節大意,明確結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導學生看板書,結合課題思考,認識本文“以史實爲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課文中的對比,尋找各組對比之間的關係,並用圖表示,並分析運用對比對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

3.朗讀課文,找出駢句,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本文“賦體文心”的特色。

四.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多義詞)

板書:

興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節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發展

(一)興亡過程(前337─前247)第2節

以史始皇統一全國(前246─前210)第3節

論證亡二世:滅亡(前209─前207)第4節

(二)滅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5節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語言以及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對比學生與楊絳的描述,學習體會作家精彩的寫法。

二、教學側重

體會楊絳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並且產生震撼效果的寫作技巧。

三、課堂預設

1、回顧上節所學:

簡述敘事內容及主題,爲語言、組材特色分析作鋪墊。

2、討論語言特點:

⑴聯繫課後第二題,舉例說明本課語言特色;

⑵歸納語言特點:簡潔 樸素

3、討論組材特點:

⑴舉例說明敘事特點;

⑵歸納敘事特點:瑣碎 平淡

4、小結楊絳作品特點:

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這種看似冷漠,彷彿“他者”的敘述,卻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讀者合上作品,才發現一種冷冷的悲涼自心底瀰漫而來,感人至深卻在不經意間,這是楊絳給我們帶來的文學。

5、討論學生習作得失:

⑴典型習作(上節課後作業)投影閱讀;

⑵對比楊絳討論得失;

⑶修改各自上節課後作業。

6、選擇作業:

課後練習三“改寫”或者“我讀楊絳”選一。

【附板書】

苦:生活艱苦 精神悽苦

1、 老王──以—善—良—對—待—善—良──楊絳

善: 善良樸實

語言簡潔樸素

2、楊絳作品────────────真實震撼

敘事瑣碎平淡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9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題來源於蘇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後的作品,詞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達了樂觀、淡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學習該詞有利於學生掌握詩詞鑑賞方法,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學目標

1.瞭解蘇軾的成就思想,瞭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欣賞、評價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詞眼”,並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4.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通過平時上詩歌閱讀課時的穿插講解,學生已經對於詩歌鑑賞的方法有了一個總體的系統的把握;

2.根據學生的檢測成績及上課的表現觀察得出學生基礎較差的事實,適合引導式教學;

3.對於蘇軾,學生高一的學習對其生平及風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擬採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爲一種傳統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

讓學生運用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覆的朗讀,理由在於對詞這跳躍性、象徵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涵的過程。誦讀有利於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合作探究法,調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鑑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鑑賞能力。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於體會詞中所表現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的“詞眼”,並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2.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樁。你途中遇雨會怎樣?

2.走進《定風波》去感受蘇軾是如何面對人生風雨的?

說說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現

結合學生實際,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知人論世:

1.知人:作者簡介:蘇軾

(1)基本信息

(2)人生經歷:《定題金山畫像》

(3)成就風格:

①成就

②風格

2.論世:背景鏈接:

(1)烏臺詩案一貶謫黃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體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麼關鍵信息?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詞的上下兩片分別寫了什麼內容?都在描寫雨中的情況嗎?

3.本詞的詞眼是什麼?

1.|時間:3月7日

丨地點:沙湖道中

丨環境:先雨後晴

|事件:遇雨

丨人物:僕人、同行、餘

丨情感:狼狽不覺

→作用:說明了寫作緣由。

2.→雨中事:踏雨吟嘯→怡然自樂

→雨後情:驀然回首→雲淡風清

3.→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完成。

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內容,對詞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把握。

1.從詞中我們可以剖析出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2這首詞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來成就其藝術高度的?

1.→一個拄柺杖、踩草鞋、頂風冒雨、吟嘯徐行、不畏艱難、藐視禍難、鎮定從容、曠達灑脫的詞人形象。

(1)雨中笑對人生風雨的達者

(2)雨後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現手法:

以小見大

曲筆

一語雙關

③對比

④隱喻寄託(象徵)

學生合作探究,點撥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他人他物襯托對比),提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學生從中可以分析總結出分析鑑賞詩詞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點。整體系統的瞭解一下詩歌的表現手法,細緻入微地掌握這幾類表現手法的含義並可以在以後的詩歌閱讀中輕而易舉地分析。

作業處理:

寫日常小事一樁,來反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求:以小見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評價歸納

定這人:蘇軾

風這景:風雨

波這情:曠達

課堂練筆/課後練筆

培養學生的及時運用一些高超的技巧來構建文本的寫作能力。

七、教學評價設計

1.學生系統的具體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本課內容有些過多,學習對詞的表現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對比及以小見大的手法,對一語雙關仍有待拓展。

3.學生互動積極,真正做到了學生自己“動”起來。

八、板書設計

定這人:蘇軾一智者//達者

風這景:風雨——自然//人生

波這情:曠達灑脫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0

【教學設想】

本課預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一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作一整體梳理;第二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二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及組織材料等方面的寫作特色進行品味學習。

兩課時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後者的鋪墊,側重於“文”,把握內容的同時應重視人文思想的薰陶;後者是前者的深入,側重於“語”,品味習作特色的同時應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程度不夠,第一層面的解讀可考慮分爲兩課時進行。)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教學側重

體會人物特點與瑣碎敘事之間的相互關係。敘事表達出人物特點,敘事服務於人物特點。

課堂預設

1、新課導入:

說說自己身邊最苦的人。(職業、生活條件、身體狀況)

2、研讀老王之“苦”:

⑴隨機朗讀(1~4)自然段;

⑵討論老王之“苦”:生活艱苦 精神悽苦

設計說明:先結合導入討論老王生活之“苦”:

職業──蹬三輪身體──殘疾生活──塌敗小屋再追問老王精神之“苦”:孤獨、無親 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

3、研讀老王之“善”:

⑴默讀(5~22)自然段;

⑵討論老王的品質:善良 樸實

設計說明:體現教學側重,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通過對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雞蛋”等敘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應隨機結合學生回答品味本文細節的傳神之處。可設計感性題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動?”之類。

4、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⑴討論:“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現在何處?

⑵討論:老王死後,作者認爲自己對老王這樣關愛夠了沒有?

⑶結論:呼喚周圍的人對苦人、弱者更多一份關愛。

設計說明:老王的善良都是通過我和老王的交往展開的,所以,在前一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應當很快梳理出:我與老王閒聊;女兒送魚肝油;坐車照顧老王生意;關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東西等事例。重點應當討論⑵,從而推敲末段──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爲何愧怍?),當不難得出結論,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關愛身邊的弱者、苦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會有窮苦人、弱者,他們需要社會更多的同情關愛。同學們,學了本文之後,你準備怎樣對待剛纔(課前導入)介紹的身邊的“苦人”呢?

設計說明:聯繫文本主題及生活實際,根據課堂時間,作適當的討論,肯定學生的愛心。

6、課後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的苦人、弱者,以最簡潔又最感人的語言描寫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與《竇娥冤》一文的學習相結合,進一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2.瞭解本課曲詞富於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二)能力目標

1.把握劇情,鑑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鑑賞劇作富於文采的語言。

(三)德育目標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把握、鑑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鑑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應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鑑賞的訓練。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要求學生疏理劇情,並重點賞讀這齣戲開頭的三支曲詞和結尾處《一煞》、《收尾》兩支曲詞,體會曲詞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第二課時,重點賞讀自《脫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詞,體會曲詞中反映的鶯鶯心理活動,並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這在元雜劇中是頗爲少見的。全劇劇情,可參看課本題解)也是全劇最爲膾灸人口聽精彩片斷之一。隨着劇情的發展,鶯鶯終於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爲夫妻。但接下來便是老夫人逼張生趕考,並說考不取功名便“休來見我”,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於文采的特點。

二、教學過程

1.導入:《西廂記》是膾炙人口的藝術傑作,同學們是從什麼時候起知道這部作品的?讀過那些與《西廂記》有關的書,是否觀賞過相關的影視戲曲作品?

(學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課文學習的正題即可。)

2.疏理劇情:《長亭送別》寫鶯鶯、紅娘、老夫人到十里長亭送別上京趕考的張生,鶯鶯是最重要的劇中人,經過的時間線索。度依據送,把課文劃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叨叨令”結束}:赴長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邊靜”之前}:長亭別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臨別叮嚀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劇終}:長亭別後

3.賞讀曲詞《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學生先背誦,後作賞析。提問:這支曲子在修辭上有什麼特點?是怎樣渲染出劇中主人公的離愁別恨的?

明確:曲子句子式既整飭又參差錯落,前3個三字句構成對偶、排比。後又各有一個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點明送別的季節,以景襯情。後二句用設問手法,說是“離人淚”“染霜林醉”,一“染” 一“醉”,下得極度有分量。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繫,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4.與《端正好》對比,賞讀劇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問:和《端正好》一樣,《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評點這兩支曲子說:“末二曲寫張生去後鶯鶯的悵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虛情實寫,正語反詰,俱臻妙境。”試說說你對這段評語的理解。

明確:“虛情實寫”,就是寓情於景,借生動的景物來傳情。這兩支曲子寫夕陽殘照、青山疏林、淡煙暮靄、秋風馬嘶,我們彷彿看到鶯鶯滿懷悽楚,悵然癡立,目送張生轉山坡、出疏林,“離愁漸遠漸無窮”,此時的滿目秋景,都是鶯鶯悲涼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便是“正語反詰”,即用反問句抒寫心境。比之於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正面直說,更顯得激越真切。

5.與以上三支曲子對比,賞讀《滾繡球》和《叨叨令》。

提問:這兩支曲子主要寫什麼?有人說,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這樣的曲詞,纔可以稱爲“絕紗好辭”,《滾繡球》與《叨叨令》便相形見絀,你的看法怎樣?

明確:《滾繡球》仍是鶯鶯的內心獨白,借去長亭途中的景物,從正面刻畫鶯鶯與張生難以離舍的複雜內心世界。《叨叨令》由紅娘的問話引發,敘說動身前無心打扮的原因,設想今後孤悽的生活情景。

關於曲詞的評價:《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詩宋詞精美語句固然堪稱“絕妙好辭”,而《滾繡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這兩支曲子使用對偶、排比、誇張等修辭手法,寫得也很生動真切,同時,又更多地融口語入曲,語言通俗,才能使演員宜於演唱,聽衆容易接受,雅俗共賞。《叨叨令》多用疊詞、襯字,更能體現口語化的音韻美。有時委婉含蓄,有時盡情傾瀉,兩種曲子風格各異而能統一,正是王實甫才具超羣之處,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總結、擴展

本課時我們只重點賞讀了五支曲子,對課文華美曲雅、富於文采的語言已多有領會。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境的聖手,他描繪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傑出的語言大師,曲詞豔麗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矯揉造作。下一課時,我們將時一步賞讀共餘曲詞。

四、課後作業

1.複習已講析、討論的五支曲子,進上步作吟誦體味。

2.誦讀自《脫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體會其中反映出的鶯鶯的心理活動與思想性格。

五、板書設計

劇情分析 曲詞賞讀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別途中 《端正好》:濃色重彩 以景寫情

(《脫布衫》至《朝天子》)長亭別宴 《滾繡球》:借景抒情 哀婉動人

(《四邊靜》至《二 煞》)臨別叮嚀 《叨叨令》:口語入曲 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長亭別後 《一煞》、《收尾》:虛情實寫 正語反詰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與課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寫鶯鶯、張生在長亭別宴上的表現。張生趕考,鶯鶯送別,表現了二人之間的真摯愛情,更反映出鶯鶯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對此,應通過曲詞的賞析,用心體會。

二、教學過程

1.學生吟誦、賞讀曲詞,教師作適當解說。

2.進行課堂討論。

問題討論一:自《脫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並未脫離長亭送別的具體情境,也仍舊體現了情景交融的特點。哪些曲詞體現了這一特點?

明確:在敘事抒情中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如《脫布衫》的“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蓑草萋迷”,把整個離宴用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與離情統一。又如《四煞》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峯華嶽低”,黃河與西嶽華山,也被用來作離愁別恨的陪襯。還有《四邊靜》的“兩意俳徊,落日山橫翠”,把席殘人散,兩人相別的人物活動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氣象闊大,使人如在畫裏,歷歷在目。

問題討論二:鶯鶯是重愛情輕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詞中體現了這一點?

明確:在鶯鶯心目中,金榜題名,並不是愛情的前提與基礎。如在《朝天子》中,她稱上朝應考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在《二煞》中說“你休憂文齊福不齊”“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在《幺篇》中說“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之及第”。這些言語,與老夫人汲汲於功名的態度形式鮮明對比,是鶯鶯叛逆性格的體現。)

問題討論三:雖然張生一再表白自己不會再在異鄉拈花惹草,但鶯鶯卻總擔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試探、叮嚀,鶯鶯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擔心?

明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婦女地位低下,始亂終棄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實際上,作爲《西廂記》故事雛形的《會真記》(唐元稹作)和《鶯鶯歌》(唐李紳作),都將張生描寫爲始亂終棄的薄情文人。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她對愛情的執著,同時也是她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是單純的兒女情長。

問題討論四:課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細節生動,描摹逼真處甚多,試舉你最喜歡的曲子作說明。

此題無統一答案,可由學生自由發揮。如《滿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細節描寫,《耍孩兒》、《四煞》的誇張對比等,都很突出。

三、總結、擴展

《西廂記》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語言,稱它能代表元雜劇的最高成就,絕非過譽之詞。而且,不僅《紅樓夢》的中寶、黛愛讀《西廂記》,今天讀它也還有現實意義。當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爲《西廂記》寫下他感悟人類情愛的長篇散文《飄逝的絕唱》。

問題討論:

李存葆在《飄逝的絕唱》中說,當代世界,“暴力對美色的霸搶遠未結束,權力對美色的侵吞仍顯貪婪”;以金錢爲媒,“用鈔票鋪設婚牀”的現象更爲多見。你思考過這些問題嗎?作爲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輕人,你認爲什麼樣的愛情觀纔是正確的?

明確:社會醜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必隱晦,自然也不要誇大。讓年輕人早一些接觸“愛情觀”問題亦無壞處,可避免他們在獨立面對生活時的迷失。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導青年人珍惜它,有利於他們美好情操道德的養成與堅守。

四、課後作業

1.選擇最喜歡的一支或幾支曲子,背誦出來,並把它寫成現代詩。

2.課後閱讀《西廂記》全劇劇本。

3.閱讀李存葆《飄逝的絕唱》,寫一則讀筆記。

五、板書設計

人物性格   思想啓迪

崔鶯鶯 蔑視功名利祿  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執著追求愛情  摒棄金錢權力的侵蝕

反封建禮教的叛逆性格 讓愛情的人類精神之花更美更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