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範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2.03W人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範文(精選5篇)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並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爲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以《花源記》導人課文,分紹陶淵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說的薰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爲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資料鏈接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後朋友私諡“靖節”,故後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於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此後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於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後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爲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後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爲“田園詩人”。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潛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裏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麼能爲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爲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爲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稍作停頓;六字句爲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四、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爲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爲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3、三讀--明白音樂美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於駢偶的運用。

A、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惆悵”“崎嶇”,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可讓學生分析探討讀法)

第一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爲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爲它承上啓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啓下,作者心裏很輕鬆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另外還要五讀六讀--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詞

並完成練習三

六、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試着背誦;

2、完成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誦課文

一、檢查練習

二、研習課文

(一)總體把握

1、歸家之因

2、歸家之樂

3、綜述情態

(二)具體研習

1、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爲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田園將蕪”“心爲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這裏的“心爲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爲“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爲“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爲官”的這種行爲。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兩個:一是田園荒蕪,二是心爲形役(真正原因)。“心爲形役”,爲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2、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裏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後衣食住行的閒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2、“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僕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

明確:表達了淡泊明志,閒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後的情狀。分三層。

寫歸心似箭。以行動、心理表現的。前二句: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後二句: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更寫出作者急盼歸家之情。

寫入家門時的熱鬧場面,滿是濃郁的親情和歡躍的氣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然後寫家人相迎、幽雅環境。“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鬆菊猶存”有喻義,鬆菊喻作者高潔的品格,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可以補充歲寒三友)

寫歸家以後閒適有趣的田園生活。飲酒賞樹,扶杖遊覽,自得其樂。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裏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出岫之雲”“倦飛之鳥”,既寫自然景物,又寫詩人出仕與歸隱。(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鬆”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3、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遊”,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的樂趣。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再表要與世相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點出與官場格格不入是歸隱的原因。然後補充上段再寫自由自在的生活:談心、彈琴、讀書、躬耕田地、徜徉山水,無不是樂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甦,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後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4、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爲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裏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衝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爲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願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着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文章最後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顯志。

四、總結

陶潛,入仕爲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佈置作業

1、翻譯下列句子:

①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②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③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⑦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⑧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2、延伸閱讀: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回答“序”後的問題。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爲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爲德。家叔以餘貧苦,逐見用於小邑。於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註釋:

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爲到各處去。

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

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⑴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於武昌(尋找)D.非矯後所得(勉強去做)

⑵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②諸億以惠愛爲德

③家叔以餘貧苦④足以爲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⑷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爲了養家餬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爲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爲辭官因素之一

3、背誦課文,完成課堂練習。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過程和方法:

1.學習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等多義詞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教學重點】

1.比喻論證

2.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瞭解全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的特點。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指導學生參閱《講練通》(作家作品、相關知識)

2.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

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學生閱讀課文,自學釋疑

要求:學生完成《講練通》“基礎自主預習”部分

三、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參考答案】“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爲“應該”。全句譯爲: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爲輪,其曲中規。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爲”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爲”,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爲是它前邊行爲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爲:(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爲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參考答案】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爲: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參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爲“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爲: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

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爲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爲”、“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爲: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四、質疑探究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參考答案】

1.課文段落層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爲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爲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爲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爲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爲了把道理說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

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學習討論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爲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爲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爲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

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瞭解《戰國策》及相關知識,把握古代記敘散文的特點。

3、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記敘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介紹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閱讀課文,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理解領會荊軻不畏xx、不避艱險、捨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引導學生領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分析荊軻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爲

2、積累重要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領會古代記敘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教學方法】

1、講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爲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迴音。(板書課題)

二、【《戰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着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當初,燕王爲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爲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後,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爲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爲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爲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四、【掃清閱讀障礙】

1、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zhèn)

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

亢(kàng)夏無且(jū)

2、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習得來)

①秦王必說見臣:

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爲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爲:樊將軍因爲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爲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錶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爲: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裏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爲,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在(是)拿着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xx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爲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願舉國爲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願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

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學會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來描繪刻畫人物。

⑵理解細節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個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瞭解金嶽霖先生的性格特徵。

⑵通過本文看到當時西南聯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教學重點

瞭解金嶽霖先生的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

理解並運用細節描寫。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有位記者採訪金嶽霖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聽後立馬反駁:“古有秦少游,今有雙黃蛋,我汪曾祺還要排在後面呢。”

二、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深受沈從文影響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信息?

明確:寫人文章,並且作者對主人公十分尊敬。(金先生是作者選修課的教師。)

四、人物介紹

金嶽霖先生,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歷任清華、北大、西南聯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並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五、簡要介紹西南聯合大學(多媒體展示圖片)

六、課文分析

1、思考:作者寫出了金嶽霖先生怎樣的個性?

明確:有趣。

2、問題探究:金嶽霖先生的有趣體現在哪裏呢?有哪一處或幾處描寫給你印象最深?請帶着這個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問題的討論。)

3、多媒體課件以及板書配合歸納明確:

金嶽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態、眼鏡、衣着。

2、奇特的行爲舉止: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養一隻大斗雞,同一桌吃飯;蒐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3、獨特的教學風格: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稀奇古怪的問題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問。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4、對專業理論的獨特理解: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論說二者沒有關係。

5、對友情獨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後,他還給她過生日;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不再風趣幽默。

6、對生活獨特的熱愛: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介紹金嶽霖與樑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間的友誼,從中體會金嶽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體展示三人合照。)

概括金嶽霖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金嶽霖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口頭作文訓練:請你把有趣的老師描繪出來,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性的特點。

(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後請代表發言,學生猜。)

小結:“一粒沙裏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細節寫出了金嶽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獨特的風采。每當那率真、怪誕又滿腹經綸的金嶽霖形象浮現在我們的腦海,就會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掛上我們的嘴角。

七、佈置作業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師或同學寫一寫。

高二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賈誼對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誦課文3、4、5段。

能力目標

1、歸納掌握“制、亡、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七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善於敘事、精於論斷的寫作特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敘議關係,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3、品評鑑賞本文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誇張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律。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基於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瞭解,理解課文難度較先秦散文小,宜採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的鑑賞,寫作特色、語言特點的分析鑑賞皆融於誦讀中。

2、評品法。從品評鑑賞的角度,通過設置幾個鑑賞點來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具體賞析該文寫作的獨到之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賈誼的文章,尤其是政論文,歷史上向來評價很高,魯迅先生曾譽之爲“西漢鴻文”,《新編中

國文學史》稱《過秦論》爲“政論文之楷模”。從《史記》、《漢書》、《昭明文選》到明清乃至當今的古文選本,幾乎都錄入和收選了《過秦論》,特別是上篇。歷代評論名家都說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是古今第一“盛”文章。

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它的氣魄吧!

二、解題:

1、簡介作者

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衆著稱。20多歲時被漢文帝召爲博士,不久提升爲太中大夫。後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爲長沙王太傅,甚爲失意,渡湘水時寫《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比。四年後被召回,爲文帝寵子樑懷王太傅。後梁懷王墜馬而死,賈生亦傷心而死,死時僅33歲。賈誼的思想基本上屬於儒家思想,他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張,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鍼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後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爲人,很爲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並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寫作背景。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此前歷春秋戰國,七雄爭霸而秦統一天下,戰亂頻繁。加之秦統一後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極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爲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爲奴。戰亂使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爲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與民休息”。他多次上書,評論時政,《過秦論》總結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指出秦王朝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過勸諫漢文帝“安民”,並實行政治改革。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侷限、階級的侷限,我們不能苛求。

3、文體特點。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文,“過秦”即批評秦之過錯的意思,批評秦的過錯意在總結歷史教訓。“論”是古代議論文的一種。

三、誦讀、疏通、理解課文:

1.一詞多義:固、亡、利、遣、度……

2.詞類注用:

3.鋪張誇大:用賦的手法寫議論說理的散文。

4.文言對舉:

①詞語對舉: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

②分句對舉: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排比(對舉的擴展):……之屬爲之謀;……之徒通其意;……之論制其兵。

四、討論:本文的寫作特點。

【參考觀點】

(一)優:

1.善用對比、排比、對偶等修辭。

如對比:秦國與秦朝,秦朝與陳涉,九國與秦國,九國與陳涉等。

2.條理清晰:

(二)質疑:

1、敘多於議。

2、扣中心欠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