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2017高一語文下冊期末複習題和答案

本文已影響 1.79W人 

  【2017高一語文下冊期末複習題】

2017高一語文下冊期末複習題和答案

 第Ι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官話與國語

張 鳴

當今的普通話,追根溯源,跟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是滿人統治的確有那麼點關係。滿人入關之前,其實很多人都會說漢語,但說的大抵是那時的東北方言。所謂東北方言,就是融合了衆多 北方話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話。當然,滿人也說滿語,這個滿語,經過努爾哈赤引入蒙文,製成滿文,已經成了滿人的“國語”,或者叫清語。

入主中原之後,滿人統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無論滿漢,一律要學清語,不僅識滿文,而且會說滿語。就像在全國推行剃髮一樣,實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語的推廣,卻不了了之。原因是滿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歡“自己的語言”。因爲這樣的文字,僅僅是最高層出於政治目的生造出來的,沒有多少羣衆基礎。這個文字裏,沒有傳說,沒有詩歌,更沒有故事。相形之下,漢語裏什麼都有,特別是有滿人極其喜愛的《三國演義》。在沒入關之前,滿人就是雙語並用。入關之後,論武力,他們是征服者,論文化,他們則是被征服者。

皇帝從小讀書,就是隻重漢文,不重滿文,教滿文的諳達,根本沒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時間一長,別說漢臣不能說清語,就連滿人大臣也不會說了。大家都在說官話,所謂的官話,就是今天東北話和北京話的混合體。清朝是滿人當家,只能如此,進入民國,北洋政府時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國民黨政府,高層大多爲南方人,還是如此,那時的國語,跟現在的普通話,基本差不多。

幾千年中國的文字,都是統一的。這首先要歸功於象形字,音義可以分開,雖然中國人都說方言,方言之間,很多都風馬牛不相及,但不耽誤用同一種文字溝通。其次,要歸功於科舉考試,如果不是持續1 300多年的科舉考試,無形中在文化人中貫徹了“書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樣會在使用中出現歧義,有些地區,會逐漸根據自己的 方言,造出自己的漢字來,別的地方根本就不認識。每次科舉,雖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紳帶小士紳,所有習文之人,讀的都是一樣的書,寫的都是同樣的文章,寫出的東西,自然同文同義了。不可能出現廣東讀書人寫的東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種文法的情況

文字如此,說話也類似。做官的人,必須說官話。當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場,官員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說方言,漫說同僚之間無法溝通,就是上下級之間,也沒法對話。再說,清朝的規矩,官員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見一次,哪怕小小的縣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見的時候,一口土語,那麼你說什麼皇帝都不明白,沒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會官話,對仕途很不利。(摘自《今晚報》,有刪節)

1.下列選項中,關於“官話與國語”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滿人入關之前,只會說滿語,這個滿語,經努爾哈赤引入蒙文,製成滿文,成爲滿人的“國語”,又叫清語。

B.滿人入主中原後,其統治者要求爲官者一律要學清語,不僅識滿文,而且會說滿話,爲此,清語成爲滿清時期的官話。

C.所謂官話,就是今天東北話和北京話的混合體,跟現在的普通話很接近。

D.滿清統治結束後,進入民國,定都南京的國民政府決定,廢除滿清時期官話清語,推行現在的普通話。[來源:學科網]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滿人入主中原之後,滿清統治者曾一度要求官員一律要學清語,實行文化改造,但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在文化方面反而成爲了被征服者。

B.清語沒有成爲官話的主要原因是文字裏沒有傳說,沒有詩歌,沒有故事,更沒有多少羣衆基礎。

C.滿人 入關後,皇帝只重漢文,不重滿文,就連滿人大臣也不許說清語,時間一長,漢語就自然成了官話。

D.說官話便於同僚和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再加上清朝召見時會給皇上留下好印象,因此,不說官話對仕途不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滿清統治者試圖將清語作爲官話進行推廣,但因其自身的侷限性及缺乏羣衆基礎,願望未能實現。

B.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方言千差萬別,但文字都是統一的,這要歸功於象形字的音義可以分開和持續的科舉考試。

C.清語僅僅是最高層出於政治目的生造出來的文字,沒有羣衆基礎,缺乏文化內涵,就連滿清皇帝自己也不喜歡,要想征服漢文化談何容易。

D.中國的科舉考試,在文化人中無形地貫徹了“書同文”的意志。大多數的習文之人,讀同樣的書,做同樣的`文章,這樣有利於文字與文法的統一。

 二、古代詩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遊肇,字伯始,孝文賜名焉。博綜經史。孝文初,爲內祕書侍御中散。車駕南伐,肇表諫,不納。尋遷太子中庶子。肇謙素敦重,文雅見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孝文欲令祿養,出爲本州南安王元楨鎮北府長史。王薨,復爲高陽王元雍鎮北府長史。爲政清簡,加以匡贊,歷佐二王,甚有聲績。以父憂解任。復授黃門侍郎,兼侍中,爲畿內大使,黜陟善惡,賞罰分明。

肇儒者,動存名教,直繩所舉,莫非傷風敗俗。持法仁平,斷獄 務於矜恕。尚書令高肇,宣武之舅,百僚懾憚,以肇名與己同,欲令改易。肇以孝文所賜,執志不許,高肇甚銜之,宣武嘉其剛梗。遷侍中。樑軍主徐玄明斬其青、冀二州刺史張稷首,以鬱州內附。朝議遣兵赴援,肇表以爲不宜勞師爭海島之地,帝不納。及大將軍高肇伐蜀,肇又陳願俟後圖, 又不納。

明帝即位,遷相州刺史,有惠政。肇於吏事斷決不速,主者諮呈反覆,至於再三,必窮其理,然後下筆。雖寵勢幹請,終無回撓,方正之操,時人服之。及元叉廢靈太后,將害太傅元懌,乃集公卿會議其事。於時,羣官莫不失色順旨,肇獨抗言,以爲不可,終不下署。卒,諡文貞公。

肇外寬柔,內剛直,耽好經傳,手不釋書。善《周易》《毛詩》,尤精《三禮》。爲《易集解》,撰《冠婚儀》《白硅論》,詩賦表啓凡七十五篇。謙廉不競,曾撰《儒磬》,以表其志。清貧寡欲,資仰俸祿而已。爲廷尉時,宣武嘗敕肇有所降恕,執而不從,日:“陛下自能恕之,豈可令臣曲筆也!”其執意如此。及明帝初近侍羣官預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並加封封肇文安縣侯肇獨曰子襲父位今古之常因此獲封何以自處固辭不應。論者高之。(選自《北史•遊肇傳》,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及明帝初近侍羣官/預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並加封/封肇/文安縣侯肇獨曰/ 子襲父位/今古之常/因此獲封/何以自處/

B.及明帝初近侍羣官/預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並加封/封肇文安縣侯/肇獨曰/ 子襲父位/今古之常/因此獲封/何以自處/

C.及明帝初/近侍羣官預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並加封/封肇/文安縣侯肇獨曰/ 子襲父位/今古之常/因此獲封/何以自處/

D.及明帝初/近侍羣官預在奉迎者/ 自侍中崔光以下並加封/封肇文安縣侯/肇獨曰/ 子襲父位/今古之常/因此獲封/何以自處/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薨就是“死”的意思,在古代,一般用於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畿內,在古代是指王都及其周圍千里以內的地區,也指京城管轄之地。

C.經,文中指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傳,文中指註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

D.俸祿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規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包括實物和錢幣等。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遊肇頗有政績,處理政事穩妥。他輔佐南安王、高陽王及擔任相州刺史時,政績突出;他處理政事不求速決,反覆斟酌之後才決斷。

B.遊肇上疏皇上,請求謹慎用兵。他擔任侍中時,上疏反對派兵支援樑軍主將徐玄明,後來又請求暫緩徵討蜀地,但建議都未被採納。

C.遊肇爲人正直,不畏強權。他對於權貴的請託一律回絕;元叉準備加害元懌,遊肇召集公卿聚會,在衆人沉默時,他一人高聲發言反對元叉。

D.遊肇喜歡讀書,著述非常豐富。他通曉《周易》《毛詩》《三禮》,手不釋卷;撰寫《易集解》《冠婚儀》《白哇論》,詩賦表啓共七十五篇。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肇謙素敦重,文雅見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肇以孝文所賜,執志不許,高肇甚銜之,宣武嘉其剛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8.簡要分析上闋景物描寫的作用。(5分)

9.詞中周瑜的形象有什麼特點?在對周瑜形象的刻畫中,作者寄寓了什麼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①荀子在《勸學》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是: , 。

②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借用典故,表明自己顯然年老卻還是壯志猶存,希望能夠爲國立功的句子是: ,       , ?

③、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       ,  ”運用誇張的手法表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少有往來。

三、現代文學作品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25分)

放 鴨

莫 言

青草湖裏魚蝦多,水草茂。青草湖邊的人古來就有養鴨的習慣。這裏出產的鴨蛋很有名氣。早些年,因爲“割資本主義尾巴”,湖上鴨子絕了跡。這幾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鴨羣像一簇簇白雲。

李老壯是養鴨專業戶,天天趕着鴨羣在湖上漂盪。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鴨。有老漢,有姑娘,大家經常在湖上碰面,混得很熟。

春天,湖邊柳枝抽出了嫩芽兒,桃花杏花怒放,湖裏長出了鮮嫩的水草,放鴨人開始趕鴨子下湖了。

湖水綠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葉尖尖的角,成雙成對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滿湖春色。老壯一下湖就想和對面王莊的放鴨人老王頭見見面,一連好幾天也沒碰上。

這天,對面來了個趕着鴨羣的姑娘。姑娘鴨蛋臉兒,黑葡萄眼兒,漁歌唱得脆響,像在滿湖裏撒珍珠。

兩羣鴨子齊頭並進,姑娘遞話過來:

“大伯,您是哪個村的?”

“湖東李村,”老壯答道,“你呢?”

“湖西王莊。”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擡起竹篙,用力一撐,小船轉向,鴨羣拐了個彎兒。

“再見,大伯!”

他們就這樣認識了。

有一天,老壯又和姑娘碰了面。姑娘鄭重其事地問:

“大伯,你們村有個李老壯嗎?”

老壯愣了一下,反問道:

“有,問他幹啥?”

姑娘的臉紅了,上嘴脣咬咬下嘴脣,說:[來源:Z&xx&]

“沒事,隨便問問。”

“這戶人家怎麼樣?”姑娘問。

“難說。”

“聽說李老壯手腳不太乾淨,前幾年偷隊裏的鴨子被抓住,在湖東八個村裏遊過鄉?”

“遊過。”老壯掉轉船頭,把鴨子攆得驚飛起來。

姑娘提起的這件事戳到了李老壯的傷疤上。“四人幫”橫行那些年,上頭下令,不準個人養鴨,李老壯家的那十幾只鴨子被生產隊“共了產”,甭提有多心疼了。家裏的油鹽錢全靠摳這幾個鴨屁股啊!那時,村子裏主事的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主任,“共產”來的鴨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戰友們當夜宵吃得沒剩幾隻了。老壯本來是村子裏有名的老實人,一生氣就辦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鴨棚裏提了兩隻鴨子,結果被巡夜的民兵當場抓住了。

主任沒打他,也沒罵他,只是把兩隻鴨子拴在一起,掛在他的脖子上,在湖東八個村裏遊鄉。主任帶隊,一個民兵敲着銅鑼,兩個民兵端着大槍,招來了成羣結隊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樣。爲這事老壯差點上了吊。

姑娘提起這事,不由老壯不窩火。他對她起了反感,儘量避免和她碰面,實在躲不過了,也愛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姑娘還是那麼熱情,那麼開朗。一見面,先送他一串銀鈴般的笑聲,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壯麪子上應付着,心裏卻在暗罵:瞧你那個鯉魚精樣子,浪說浪笑,不是好貨!

轉眼春去夏來,湖上換了一番景色。荷田裏荷花開了,湖裏整日盪漾着清幽的香氣。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佈滿了烏雲,雷鳴電閃地下了一場暴雨。李老壯好不容易纔攏住鴨羣,人被澆成一隻落湯雞。暴雨過後,天空格外明淨,湖上水草綠得發藍,荷葉、葦葉上,都掛着珍珠一樣的水珠兒。在一片蘆葦邊上,老壯碰到了十幾只被暴風雨衝散的鴨子。卻不知道是誰家的鴨。“好鴨!”老壯不由讚了一聲。只見這十幾只鴨子渾身雪白,身體肥碩,像一隻只小船在水面上漂盪,十分招人喜愛。他突然想起在湖西王莊公社農技站工作的兒子說過,他們剛從京郊引進了一批良種鴨,大概就是這些吧?老壯一邊想着,一邊把這十幾只肥鴨趕進自己的鴨羣。

第二天,老壯一進湖就碰上了那位放鴨姑娘。

“大伯,你看到十幾只鴨子沒?昨天的暴風雨把我的鴨羣衝散了,回家一點數,少了十四隻。是剛從農技站買的良種鴨,急得我一夜沒睡好覺呢!”

“姑娘,你可是問巧了!”老壯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樣子,用手一指鴨羣,說:“那不是,都在我這兒呢。”

“太謝謝您啦,大伯。我把鴨趕過來吧?”

“我來。”李老壯揮動竹篙,把那十四隻白鴨從自家鴨羣裏轟出來,白鴨歸了羣。

“大伯,咱們放鴨這麼久了,還不知道您姓甚名誰呢!”姑娘把小船撐到老壯的小船邊,用唱歌般的發音發問。

“姓李,名老壯!”

“呀!您就是葦林、李葦林,不,李技術員的……”

“不差,我就是葦林他爹,”李老壯把鬍子翹起來,好像和姑娘鬥氣似的說,“我就是那個因爲偷鴨子游過鄉的李老壯!”

姑娘又一次驚叫起來。她雙眼瞪得杏子圓,臉紅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謝謝您……”她匆匆忙忙地對着老壯鞠了一躬,撐着船,趕着鴨,沒命地逃了。

“姑娘,你認識我家葦林?見到他捎個話兒,讓他帶幾隻良種鴨回來!”李老壯高聲喊着。

一片蘆葦擋住了姑娘和她的鴨羣。

李老壯長舒了一口氣,感到十分輕鬆愉快。他自言自語地說:

“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說青草湖邊出美人呢!”

(節選自《讀者》2012年第23期,有刪改)

1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兩項是(5分)(  )

A.小說插敘李老壯“偷”鴨遊鄉這一情節,是爲了解釋放鴨姑娘的疑問,引出後文主動還鴨等情節的情緒背景,更好地刻畫李老壯的形象。

B.文中寫那個好吃懶做、假公濟私的主任,是爲了在對比中烘托李老壯的形象,表現青草湖農民在特殊時期的痛苦掙扎和當時農村的矛盾對立。

C.在新時代李老壯看到被暴雨衝散的美麗肥大的鴨子後,立即把它們趕到自己的鴨羣,說明他偷東西已習慣成自然,不由自主。

D.“呀!您就是葦林、李葦林,不,李技術員的……”一句表現出放鴨姑娘發現眼前的老人是葦林爹後,不知所措慌忙掩飾的心理。

E.文章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方面的描寫,生動地刻畫了一老一少兩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巧妙地傳達了作品的內在意蘊。[來源:]

12.文中畫線處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6分)

答:

13.李老壯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答:

14.莫言的這篇小小說很好地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請結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8分)

答:

 第Ⅱ卷 表達題(共80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