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六年級《給家鄉孩子的信》一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35W人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之一

本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們的一封回信。這封信充分表達了巴金對家鄉孩子的真誠的關懷、親切的勉勵,表述了人生的意義--爲社會增添光彩、爲他人奉獻愛,抒發了讓生命開花結果的美好情感。雖然文章文質質樸感人、散發着濃濃的愛意和樸素的情懷,但是從文章的內容而言上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因爲文中講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要感悟這些比較深的做人道理,對這些小學生而言、尤其是農村小學生而言確實不容易。

六年級《給家鄉孩子的信》一文教學反思

本文剛上完,我覺得有如下幾點做得還可以:

一、抓住重點詞句感悟文本。

課標提出:“高年級應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本課教學在指導學生品詞析句上做得還是比較好的。例如:教第三自然段時抓住“傑出”與“普通”,“失敗”與“成功”,“奉獻”與“享受”等重點詞品讀。尤其是評析“奉獻”與“享受”這組詞語時,我首先讓學生讀帶有這組反義詞的句子從句面上瞭解本句話的意思,這算是淺層次的理解;然後默讀本句話圈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說一說你對詞語的理解(聯繫實際生活怎樣做纔是奉獻,怎樣做又是享受?)這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過程也是知識內化的過程;最後通過誦讀、說體會,使學生體會到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這樣讓學生感悟文本,懂得做人之道,從而引導自己今後的行爲。

二、以情激情,深化“愛”。

. 因爲愛,所以愛。因爲巴金對家鄉的孩子有着無限的愛,所以在回信當中字裏行間充滿着濃濃的愛,真誠的關懷,親切的勉勵。作爲教師的我沒有理由不愛學生、不愛文本。因此,我課前做好上課的充分準備。所以,在課堂上身不由己地將這種情感附之於自己的言語之中、神志之中,由此也感染了學生,學生的激情不由自主地被調動起來。有了激情學習就容易多了。

三、讀,記、寫相結合。

語文教學我一直都注重讀、記、寫相結合,我感覺很有用。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一點告訴了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劉佔泉老師也強調“朗讀好了,備課就完成了一半工作,不,不是一半,而是一大半!…….師生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一定是充滿情趣的,一定是充滿靈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本節課當中我做到了多種多樣的讀文本。比如;導入時齊讀語句;學習新課先自由讀、引導學生品讀詞與句、指名單獨讀、齊讀其中包含大聲讀與小聲讀、默讀,精讀與粗讀…….讀文本、學文本從而感知文意、感悟文本。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讓學生讀書時要畫詞語、畫句子、寫批語…….就像我們的羅老師說的那樣留下“足跡”。我們的教材文美、神也美篇篇需精讀,有些篇章值得寫讀後感、仿寫。爲此,本節課結束時我安排學生寫信。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並鞏固了書信的寫作格式,又能把學習本文的獨特感悟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真的挺好的。

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上過本節課後,最讓我感到不足的是:1、在品析語句時沒有很好的兼顧全體學生;2、一直強調在課堂上要效率、要質量,課堂上的活動都要圍繞課標進行。然而到了真正的課堂中與學生互動時稍不留神又扯遠了。3、時間上的安排欠合理、欠科學,有前鬆後緊之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知道這不是偶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的。只有像巴金那樣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學習,在教學實踐當中多反思從而揚長避短。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之二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作者巴金,一個遠離了故土很久的遊子,一個在中國乃至世界也很有影響的作家,一個把一生的愛和熱情奉獻給文學的老人,在87歲的時候,在收到家鄉孩子的來信後,克服着年老體衰,給孩子們的回信。他的言語從容而舒緩,娓娓道來,一個仁者的風範從他的文字間瀰漫開來,一種恬淡和溫情洋溢出來,一份美好的祝願和希冀流淌出來。“讓生命開花結果”,是巴金老人一生的美好心願,也是對孩子們最殷切的希望。文字質樸感人,散發着濃濃的愛意和樸素的情懷。這樣一位走過一個世紀的老人的心願,這樣一份用一生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讓小學生來理解感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備課時我上網查閱了大量的巴金“信息”:《巴金百歲年譜》、《巴金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良心》、《巴金的人格精神與文學品位》、《巴金箴言》《巴金語錄》等,從這些信息中我瞭解了巴金老人從出生到百歲一個世紀來所經歷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與文學品位。巴金震撼着我,感動着我,我的心中涌動着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此時再來讀課文,每一句話都有深意,每一句話都讓我感動。突然之間我找到了學生親近文本的橋樑——感受巴金,結合着語文課標對高年段學生所提出的具有初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課前我就讓學生廣泛蒐集巴金的資料,去感受巴金奉獻的一生、勤勉的.一生、博愛的一生,爲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知識和情感的鋪墊。

本文的文體是一封書信,讀一封信要明白寫信人爲什麼寫這封信,寫這封信想表達怎樣的意思?信中的語言是帶有情感的,是帶有溫度的。根據課文的特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樸素的文字中包含的感情;(2)通過反覆品讀重點句子,走近巴金的內心,明白生命開花的意義。(3)體會巴金爺爺對孩子們的殷切希望,激發學生讓生命開花的願望。根據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抓“巴金爺爺爲什麼要給孩子們寫信?”引導學生品析詞句、想象體會,通過感情朗讀感受文字背後的那份濃濃愛意。重點抓住“終於”和“千金重”兩個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其表達的感情。通過讓學生感受巴金爺爺寫信很吃力,由於愛孩子,還是提起了筆,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拉近和巴金爺爺的情感距離,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孩子對巴金產生了愛,產生了感情,纔會自覺地去聆聽這位老人的教導。

二、以“你讀懂這封信了嗎?”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和巴金爺爺對話,在有感悟的地方留下思考的足跡。信中的語言並不難懂,高年級的學生通過靜靜地與文本對話,聯繫課前蒐集的信息,應該都能從信中讀懂些什麼,或是巴金對祖國人民的愛,或是如何寫作,或是關於奉獻的道理,或是如何對待活着的每一天,希望通過這樣的一次心靈的交流,去讀懂巴金的心,去感受樸素話語中的真情和真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的作用就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字背後的心語,變他語爲己語,化文境爲心境。課堂上我努力營造一個交流場,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及時給予點撥(如寫作:聽老師讀,談對句子新的體會),在學生情感呼之欲出時及時加點助推劑(老師的過渡語、小結語、頒獎辭),在學生理解還不夠深入時及時引向更深的方向(引:巴金的生命開花了嗎?學生交流巴金相關的信息,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學生來說是對課外蒐集信息的一次整合和運用,巴金鮮活的例子讓學生更深地感悟了生命的意義),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反覆朗讀中加深對文本的體會,學生培養了語感,發展了思維,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

三、“情動而辭發”,在一步步走近文本,一步步走近巴金時,巴金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越發清晰起來,巴金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強烈地觸動着孩子的心靈,從信中孩子們讀懂了許多許多,這個時候設計給巴金爺爺寫話的環節,意在給予學生一個傾吐心聲的機會,在寫話中再次和巴金爺爺對話,提升認識,昇華情感,而寫話又讓學生在應用中學會如何正確地使用語文,如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

課堂上我努力營造一種氛圍,如自己充滿感情的過渡語,如巴金創作《家》的心靈獨白、感動中國的頒獎辭、巴金的語錄摘選,都希望營造一個濃濃的情感場,讓學生在情感的磁場中不自覺地被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很多不能言傳只能意會的感受便會在這情感場中蔓延開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