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給家鄉孩子的信》教案

本文已影響 3.1W人 

引導語:《給家鄉孩子的信》講的是 巴金爺爺對家鄉孩子的真誠的關懷,親切的勉勵,抒發了自己要讓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給家鄉孩子的信》教案,歡迎參考閱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本課詞語,會用“多麼……多麼……”、“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點句的意思,說出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書信的格式。

4、通過信中的的語言文字,體會巴金爺爺對下一代關懷的情感,激發爲社會添光彩、爲別人奉獻、使生命開花的願望。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句的意思,說出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書信的格式。

教學難點:

通過信中的的語言文字,體會巴金爺爺對下一代關懷的情感,激發爲社會添光彩、爲別人奉獻、使生命開花的願望。

  教學準備:

課文朗讀磁帶、投影片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給家鄉孩子的信》教案

 教學時間:

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談話導入

1、巴金爺爺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來著名的作家,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家鄉孩子想念他,都給他寫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87歲時寫給家鄉孩子的一封回信。

2、他爲什麼寫這封信?信中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他的哪些希望呢?

二、自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畫出本課生字新詞。

2、思考:巴金爺爺爲什麼寫這封信,信中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他的哪些希望?

3、討論交流:

①朗讀正音,奉的韻母是“eng”,不是“en”;慕的韻母是“u”,不是“o”。

②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③學生質疑問難。

4、指名試讀課文,並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三、精講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2、家鄉的孩子寫了40封信,給巴金爺爺怎樣的感覺?(站在面前,爭先恐後,講個不停,好不熱鬧)

3、朗讀第一段的第二句話,感受四十多個孩子圍着巴金爺爺唧唧喳喳的熱鬧場面。

4、朗讀巴金老人感謝孩子們的話。這些話體現了巴金對孩子們的什麼感情?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四、精講課文第二段

1、巴金爺爺寫這封信的時候,已經是87歲了,寫字困難,手不聽指揮,寫信比較艱難。朗讀第二段第一句話,體會寫信的不容易。

2、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巴金爺爺還是拿起了筆,給家鄉的孩子們寫信,這是爲什麼呢?

3、默讀課文第二段,畫出最能表達巴金爺爺思念孩子們的情感的句子。

①理解“我多麼想看見你們天真的笑臉,多麼想聽見你們歌唱般的話語,但是我沒有體力和精力支持這樣一次長途的旅行”一句的意思,體會巴金爺爺思念孩子們,但力不從心的思想感情。

②理解“多麼……多麼……”表達的強烈感情,並用“多麼……多麼……”練習說話。

4、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文後習題3。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一、精講課文第三段

1、默讀課文第三段,思考: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2、巴金是個普通人嗎?巴金是“五·四”以來著名作家,創作了二十幾部中、長篇小說,十二本散文、遊記,大量的短篇小說,還有很多譯著,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但他爲什麼只是把自己當作普通人呢?

3、巴金爲什麼而寫作?

①理解“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這種感情”這句話的意思,體會爲表達對祖國和同胞無限的愛而寫作的思想感情。

②用“不是……而是”練習說話。

4、巴金在信中怎樣評價自己的一生的,同時又表達了什麼希望?

①默讀課文,思考:巴金爲什麼說自己的一生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的一生?巴金思索、追求,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②理解“我願意再活一次,重新學習,重新工作,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的意思。

③什麼是生命開花結果?讀巴金說的第二句話,討論:我們生存需要什麼?我們比生存需要多得多是什麼?

④讓生命開花結果和實現生命的意義是不是一回事?(“人活着不是爲了白吃乾飯,我們活着就是要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這句話就是講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享受)

5、小結

6、指導感情朗讀。

二、講讀課文第四段

1、巴金爺爺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開花,但是又不可能再活一次,只能怎麼辦?

2、感情朗讀,體會巴金爺爺珍惜時間,讓生命開花結果的美好感情。

三、講讀課文第五段

1、指名讀課文,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什麼?

2、用親切的語氣朗讀課文,把巴金爺爺對孩子們真誠關懷的情感讀出來。

四、講解信的格式

1、以上我們講的是信的正文。書信的格式包括五個部分: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

2、默讀課文,對照格式,說說這封信中的稱呼、結尾、署名和日期分別是什麼?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